一种钻孔测深攻孔丝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3945发布日期:2018-10-26 18:20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一种钻孔测深攻孔丝一体化设备,属于钻孔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钻孔机是指利用比目标物更坚硬、更锐利的工具通过旋转切削或旋转挤压的方式,在目标物上留下圆柱形孔或洞的机械和设备统称,也有称为钻机、打孔机、打眼机、通孔机等。通过对精密部件进行钻孔,来达到预期的效果,钻孔机有半自动钻孔机和全自动钻孔机。

但现有钻孔设备在钻孔时容易出现抖动的现象,钻头抖动过大,容易使钻头断裂,且孔径将变大,过大的误差容易影响后期零件的匹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钻孔测深攻孔丝一体化设备,以解决现有钻孔设备在钻孔时容易出现抖动的现象,钻头抖动过大,容易使钻头断裂,且孔径将变大,过大的误差容易影响后期零件的匹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钻孔测深攻孔丝一体化设备,其结构包括钻孔装置、测深感应器、滑动旋杆、连接座、把手、固定卡扣、支撑座、加重块、连接架、底座、防滑垫、支撑脚架、辅助旋转杆,所述测深感应器顶部与钻孔装置中端为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内部与滑动旋杆外壁相贴合,所述滑动旋杆中端与连接座中端相贯通,所述把手顶部与连接座底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把手与连接座底部为垂直连接,所述滑动旋杆底部与支撑座上端通过定位销相连接,所述辅助旋转杆上端与滑动旋杆底部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所述辅助旋转杆下端与支撑座前端为机械连接,所述支撑座底部与底座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卡扣中端与连接座底部相贯通,所述固定卡扣顶部与滑动旋杆底部相贴合,所述连接架左端与底座右端相焊接,所述连接架顶部与加重块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底座底部与支撑脚架顶部为螺纹连接,所述支撑脚架底部与防滑垫内部相黏合,所述支撑脚架顶部与底座底部为垂直连接,所述钻孔装置中端与连接座侧上端相焊接;所述钻孔装置由钻头装置、动力装置、升降装置、承重装置、辅助装置、外框架组成,所述钻头装置顶部与动力装置底部相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左端与外框架内部左端为活动连接,所述承重装置底部与外框架底部相贯通,所述辅助装置右端与外框架内部右端固定连接。

最佳的,所述钻头装置由钻头齿轮、固定框、竖杆、钻头连杆、钻头卡槽、钻头固定块、缓冲滑轮、弹簧杆、通孔杆组成,所述钻头齿轮底部与钻头连杆顶部相焊接,所述钻头连杆底部与钻头固定块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钻头固定块内部设有钻头卡槽,所述钻头连杆上端与通孔杆中端相贯通,所述通孔杆外壁与竖杆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底部与固定框内壁相焊接,所述缓冲滑轮外壁与钻头连杆外壁相贴合,所述缓冲滑轮中端与竖杆中端通过弹簧杆相连接,所述钻头齿轮右端与动力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动力装置由联动齿轮、连动滑杆、滑杆连接块、动力电机、动力齿轮、动力箱、动力齿盘、变速齿轮、动力直齿轮、防撞块组成,所述防撞块外壁与动力箱内壁相黏合,所述联动齿轮顶部与连动滑杆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动滑杆外壁与动力直齿轮内壁为活动连接,所述动力直齿轮顶部与变速齿轮底部为直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变速齿轮内环与动力齿盘内环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动力齿盘右端与动力齿轮后端相啮合,所述动力齿轮右端与动力电机左端为一体为化结构,所述连动滑杆顶部与滑杆连接块底部相贯通,所述滑杆连接块后端与动力箱内部后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联动齿轮左端与钻头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钻头装置顶部与动力装置底部相连接,所述钻头装置设有钻头齿轮,所述钻头齿轮右端与动力装置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设有联动齿轮,所述钻头齿轮右端与联动齿轮左端相啮合。

最佳的,所述升降装置由左旋杆、皮带定位架、左滑轮、左固定块、右固定块、右滑轮、旋杆齿轮、右旋杆组成,所述左旋杆顶部与左固定块底部为活动连接,所述左固定块顶部与外框架内部顶端相焊接,所述左旋杆上端与左滑轮中端相贯通,所述左滑轮外壁与右滑轮外壁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皮带定位架后端与外框架内部后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右旋杆顶部与右固定块底部为机械连接,所述右旋杆上端与右滑轮中端相贯通,所述右旋杆上端与旋杆齿轮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右旋杆左端与承重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承重装置由极限块、承重块、左齿轮块、齿轮连块、承重杆、定位架、缓冲块、定位块、右齿轮块组成,所述极限块底部与承重块为垂直连接,所述承重块中端与齿轮连块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齿轮连块左端与左齿轮块固定连接,所述齿轮连块右端与右齿轮块左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顶部与承重块底部通过承重杆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底部与定位块顶部相焊接,所述承重杆外壁与定位架内壁相贴合,所述右齿轮块右端与升降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升降装置右端与承重装置右端相连接,所述升降装置设有右旋杆,所述右旋杆左端与承重装置为机械连接,所述承重装置设有右齿轮块,所述右旋杆左端与右齿轮块右端相啮合。

最佳的,所述辅助装置由轴承座、直齿轮、上旋块、旋杆、下旋块、传动齿轮、传动齿盘、电机齿轮、辅助电机组成,所述辅助电机顶部与电机齿轮底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电机齿轮后端与传动齿盘前端底部为斜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传动齿盘顶部前端与传动齿轮后端相啮合,所述传动齿轮顶部与下旋块底部通连杆相连接,所述下旋块顶部与上旋块底部通过旋杆相连接,所述上旋块中端与直齿轮中端相贯通,所述上旋块上端与轴承座内壁相贴合。

最佳的,所述直齿轮左端与旋杆齿轮右端为直齿轮传动连接。

最佳的,所述定位块底部与动力箱顶部相焊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钻孔测深攻孔丝一体化设备,结构上设有钻孔装置,将装置放置在合适位置,使防滑垫紧贴桌面,检查支撑座、加重块是否松动,调节支撑脚架使底座趋于水平,松动辅助旋转杆转动滑动旋杆,同时松动固定卡扣,手握把手调节连接座位置,使钻孔装置对准物件,将钻头用力推入钻头卡槽,启动动力电机,动力齿轮通过动力齿盘使变速齿轮带动动力直齿轮快速转动,动力直齿轮带动连动滑杆连同联动齿轮转动,进而钻头连杆连同钻头固定块开始转动,此时缓冲滑轮配合弹簧杆分散钻头连杆的反冲力,同时通孔杆连同竖杆进一步稳定钻头连杆,使钻头钻动时更为稳定,减少误差值,防止钻头断裂,同时启动辅助电机,电机齿轮通过传动齿盘使传动齿轮连同下旋块转动,进而旋杆带动上旋块连同直齿轮转动,此时旋杆齿轮带动右旋杆与右滑轮转动,同时右滑轮通过皮带使左旋杆连同左滑轮转动,皮带定位架防止皮带偏离,由于左齿轮块、右齿轮块分别和左旋杆、右旋杆啮合,此时齿轮连块受力下降,同时承重杆连同缓冲块紧贴定位架下降,进而使定位块带动动力箱下滑,使钻头钻动的同时缓缓下降,开始钻孔动作,此时测深感应器将根据动力箱下降的距离测出孔深,装置内部采用缓冲结构分散钻头连杆的反冲力,进而使钻头运行过程中不易过分抖动,降低钻头断裂的风险,且提高孔径精确度,同时测深感应器通过距离直接测出深度,减少人工测量的步骤,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钻孔测深攻孔丝一体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钻孔装置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承重装置的动作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a的放大图。

图中:钻孔装置-1、测深感应器-2、滑动旋杆-3、连接座-4、把手-5、固定卡扣-6、支撑座-7、加重块-8、连接架-9、底座-10、防滑垫-11、支撑脚架-12、辅助旋转杆-13、钻头装置-101、动力装置-102、升降装置-103、承重装置-104、辅助装置-105、外框架-106、钻头齿轮-1011、固定框-1012、竖杆-1013、钻头连杆-1014、钻头卡槽-1015、钻头固定块-1016、缓冲滑轮-1017、弹簧杆-1018、通孔杆-1019、联动齿轮-1021、连动滑杆-1022、滑杆连接块-1023、动力电机-1024、动力齿轮-1025、动力箱-1026、动力齿盘-1027、变速齿轮-1028、动力直齿轮-1029、防撞块-10210、左旋杆-1031、皮带定位架-1032、左滑轮-1033、左固定块-1034、右固定块-1035、右滑轮-1036、旋杆齿轮-1037、右旋杆-1038、极限块-1041、承重块-1042、左齿轮块-1043、齿轮连块-1044、承重杆-1045、定位架-1046、缓冲块-1047、定位块-1048、右齿轮块-1049、轴承座-1051、直齿轮-1052、上旋块-1053、旋杆-1054、下旋块-1055、传动齿轮-1056、传动齿盘-1057、电机齿轮-1058、辅助电机-105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钻孔测深攻孔丝一体化设备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钻孔装置1、测深感应器2、滑动旋杆3、连接座4、把手5、固定卡扣6、支撑座7、加重块8、连接架9、底座10、防滑垫11、支撑脚架12、辅助旋转杆13,所述测深感应器2顶部与钻孔装置1中端为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4内部与滑动旋杆3外壁相贴合,所述滑动旋杆3中端与连接座4中端相贯通,所述把手5顶部与连接座4底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把手5与连接座4底部为垂直连接,所述滑动旋杆3底部与支撑座7上端通过定位销相连接,所述辅助旋转杆13上端与滑动旋杆3底部通过连杆固定连接,所述辅助旋转杆13下端与支撑座7前端为机械连接,所述支撑座7底部与底座10顶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卡扣6中端与连接座4底部相贯通,所述固定卡扣6顶部与滑动旋杆3底部相贴合,所述连接架9左端与底座10右端相焊接,所述连接架9顶部与加重块8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底座10底部与支撑脚架12顶部为螺纹连接,所述支撑脚架12底部与防滑垫11内部相黏合,所述支撑脚架12顶部与底座10底部为垂直连接,所述钻孔装置1中端与连接座4侧上端相焊接;所述钻孔装置1由钻头装置101、动力装置102、升降装置103、承重装置104、辅助装置105、外框架106组成,所述钻头装置101顶部与动力装置102底部相连接,所述升降装置103左端与外框架106内部左端为活动连接,所述承重装置104底部与外框架106底部相贯通,所述辅助装置105右端与外框架106内部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钻头装置101由钻头齿轮1011、固定框1012、竖杆1013、钻头连杆1014、钻头卡槽1015、钻头固定块1016、缓冲滑轮1017、弹簧杆1018、通孔杆1019组成,所述钻头齿轮1011底部与钻头连杆1014顶部相焊接,所述钻头连杆1014底部与钻头固定块1016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钻头固定块1016内部设有钻头卡槽1015,所述钻头连杆1014上端与通孔杆1019中端相贯通,所述通孔杆1019外壁与竖杆1013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013底部与固定框1012内壁相焊接,所述缓冲滑轮1017外壁与钻头连杆1014外壁相贴合,所述缓冲滑轮1017中端与竖杆1013中端通过弹簧杆1018相连接,所述钻头齿轮1011右端与动力装置102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102由联动齿轮1021、连动滑杆1022、滑杆连接块1023、动力电机1024、动力齿轮1025、动力箱1026、动力齿盘1027、变速齿轮1028、动力直齿轮1029、防撞块10210组成,所述防撞块10210外壁与动力箱1026内壁相黏合,所述联动齿轮1021顶部与连动滑杆1022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动滑杆1022外壁与动力直齿轮1029内壁为活动连接,所述动力直齿轮1029顶部与变速齿轮1028底部为直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变速齿轮1028内环与动力齿盘1027内环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动力齿盘1027右端与动力齿轮1025后端相啮合,所述动力齿轮1025右端与动力电机1024左端为一体为化结构,所述连动滑杆1022顶部与滑杆连接块1023底部相贯通,所述滑杆连接块1023后端与动力箱1026内部后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联动齿轮1021左端与钻头装置101相连接,所述钻头装置101顶部与动力装置102底部相连接,所述钻头装置101设有钻头齿轮1011,所述钻头齿轮1011右端与动力装置102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102设有联动齿轮1021,所述钻头齿轮1011右端与联动齿轮1021左端相啮合,所述升降装置103由左旋杆1031、皮带定位架1032、左滑轮1033、左固定块1034、右固定块1035、右滑轮1036、旋杆齿轮1037、右旋杆1038组成,所述左旋杆1031顶部与左固定块1034底部为活动连接,所述左固定块1034顶部与外框架106内部顶端相焊接,所述左旋杆1031上端与左滑轮1033中端相贯通,所述左滑轮1033外壁与右滑轮1036外壁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皮带定位架1032后端与外框架106内部后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右旋杆1038顶部与右固定块1035底部为机械连接,所述右旋杆1038上端与右滑轮1036中端相贯通,所述右旋杆1038上端与旋杆齿轮1037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右旋杆1038左端与承重装置104相连接,所述承重装置104由极限块1041、承重块1042、左齿轮块1043、齿轮连块1044、承重杆1045、定位架1046、缓冲块1047、定位块1048、右齿轮块1049组成,所述极限块1041底部与承重块1042为垂直连接,所述承重块1042中端与齿轮连块1044中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齿轮连块1044左端与左齿轮块1043固定连接,所述齿轮连块1044右端与右齿轮块1049左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1047顶部与承重块1042底部通过承重杆1045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1047底部与定位块1048顶部相焊接,所述承重杆1045外壁与定位架1046内壁相贴合,所述右齿轮块1049右端与升降装置103相连接,所述升降装置103右端与承重装置104右端相连接,所述升降装置103设有右旋杆1038,所述右旋杆1038左端与承重装置104为机械连接,所述承重装置104设有右齿轮块1049,所述右旋杆1038左端与右齿轮块1049右端相啮合,所述辅助装置105由轴承座1051、直齿轮1052、上旋块1053、旋杆1054、下旋块1055、传动齿轮1056、传动齿盘1057、电机齿轮1058、辅助电机1059组成,所述辅助电机1059顶部与电机齿轮1058底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电机齿轮1058后端与传动齿盘1057前端底部为斜齿轮传动连接,所述传动齿盘1057顶部前端与传动齿轮1056后端相啮合,所述传动齿轮1056顶部与下旋块1055底部通连杆相连接,所述下旋块1055顶部与上旋块1053底部通过旋杆1054相连接,所述上旋块1053中端与直齿轮1052中端相贯通,所述上旋块1053上端与轴承座1051内壁相贴合,所述直齿轮1052左端与旋杆齿轮1037右端为直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定位块1048底部与动力箱1026顶部相焊接。

本专利所说的弹簧杆1018采用弹簧钢材质,弹簧钢指的是制造各类弹簧及其他弹性元件的专用合金钢。按性能要求、使用条件可分为普通合金弹簧钢和特殊合金弹簧钢。

在进行使用时,将装置放置在合适位置,使防滑垫11紧贴桌面,检查支撑座7、加重块8是否松动,调节支撑脚架12使底座10趋于水平,松动辅助旋转杆13转动滑动旋杆3,同时松动固定卡扣6,手握把手5调节连接座4位置,使钻孔装置1对准物件,将钻头用力推入钻头卡槽1015,启动动力电机1024,动力齿轮1025通过动力齿盘1027使变速齿轮1028带动动力直齿轮1029快速转动,动力直齿轮1029带动连动滑杆1022连同联动齿轮1021转动,进而钻头连杆1014连同钻头固定块1016开始转动,此时缓冲滑轮1017配合弹簧杆1018分散钻头连杆1014的反冲力,同时通孔杆1019连同竖杆1013进一步稳定钻头连杆1014,使钻头钻动时更为稳定,减少误差值,防止钻头断裂,同时启动辅助电机1059,电机齿轮1058通过传动齿盘1057使传动齿轮1056连同下旋块1055转动,进而旋杆1054带动上旋块1053连同直齿轮1052转动,此时旋杆齿轮1037带动右旋杆1038与右滑轮1036转动,同时右滑轮1036通过皮带使左旋杆1031连同左滑轮1033转动,皮带定位架1032防止皮带偏离,由于左齿轮块1043、右齿轮块1049分别和左旋杆1031、右旋杆1038啮合,此时齿轮连块1044受力下降,同时承重杆1045连同缓冲块1047紧贴定位架1046下降,进而使定位块1048带动动力箱1026下滑,使钻头钻动的同时缓缓下降,开始钻孔动作,此时测深感应器2将根据动力箱1026下降的距离测出孔深。

本发明解决现有钻孔设备在钻孔时容易出现抖动的现象,钻头抖动过大,容易使钻头断裂,且孔径将变大,过大的误差容易影响后期零件的匹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结构上设有钻孔装置,将装置放置在合适位置,使防滑垫紧贴桌面,检查支撑座、加重块是否松动,调节支撑脚架使底座趋于水平,松动辅助旋转杆转动滑动旋杆,同时松动固定卡扣,手握把手调节连接座位置,使钻孔装置对准物件,将钻头用力推入钻头卡槽,启动动力电机,动力齿轮通过动力齿盘使变速齿轮带动动力直齿轮快速转动,动力直齿轮带动连动滑杆连同联动齿轮转动,进而钻头连杆连同钻头固定块开始转动,此时缓冲滑轮配合弹簧杆分散钻头连杆的反冲力,同时通孔杆连同竖杆进一步稳定钻头连杆,使钻头钻动时更为稳定,减少误差值,防止钻头断裂,同时启动辅助电机,电机齿轮通过传动齿盘使传动齿轮连同下旋块转动,进而旋杆带动上旋块连同直齿轮转动,此时旋杆齿轮带动右旋杆与右滑轮转动,同时右滑轮通过皮带使左旋杆连同左滑轮转动,皮带定位架防止皮带偏离,由于左齿轮块、右齿轮块分别和左旋杆、右旋杆啮合,此时齿轮连块受力下降,同时承重杆连同缓冲块紧贴定位架下降,进而使定位块带动动力箱下滑,使钻头钻动的同时缓缓下降,开始钻孔动作,此时测深感应器将根据动力箱下降的距离测出孔深,装置内部采用缓冲结构分散钻头连杆的反冲力,进而使钻头运行过程中不易过分抖动,降低钻头断裂的风险,且提高孔径精确度,同时测深感应器通过距离直接测出深度,减少人工测量的步骤,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仅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描述作出许多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