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5024发布日期:2018-12-07 23:1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冲压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移动式冲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控钣金加工的领域中,针对于平板带钢的冲压专属机型存在很大空缺,目前冲压行业针对平板带钢的冲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使用数控转塔冲床冲压,由于数控转塔冲床的高精度性和高效率性,使用数控转塔冲床冲压带钢基本可以弥补带钢冲压领域的空白,但是数控转塔冲床价格高昂,并且由于送料行程的原因,对于较长板料的带钢冲压并不是十分方便,对于较长板料的冲压还是存在缺陷;第二种:采用开式气动离合冲压机进行冲压,这种冲压方式的成本虽然低,但是存在普遍只有单轴送料运动,即X轴运动,对于Y轴方向的冲压坐标变化,这种冲压方式并不能实现;第三种:采用液压C型机床冲压方式,这种冲压方式冲压主机是可以移动的,较之第二种冲压方式实现了X轴和Y轴同时动作的目的,但是冲压主机整体移动,对于电机的功率和扭矩要求较大,整体笨重,售价高昂,不易维护,并且效率底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现有冲压设备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对较长板料的带钢进行冲压,满足X轴和Y轴方向的冲压要求,并且结构轻巧、成本低廉、工作效率较高的双移动式冲压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用于对带钢进行冲压,包括工作台以及安装在工作台上的机架;

所述工作台通过第一导轨滑动安装有模具架,所述模具架上安装有冲压模具;

所述模具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下支架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所述上支架两侧均通过固定件与下支架相连,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带钢通过的冲压空间;

所述冲压模具包括安装在上支架上的上模具和安装在下支架上的下模具,

所述冲压模具设置多个,并都位于与第一导轨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所述工作台上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一丝杠驱动模具架滑动;

所述第一导轨设置有两个,所述冲压模具与两个第一导轨之间的空隙对齐,所述第一丝杠位于模具架的前侧;

所述机架通过第二导轨滑动安装有动力架,所述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平行,所述动力架位于模具架上方,所述动力架上安装有冲压驱动装置,用以驱动上模具设置的冲头冲入到所述下模具设置的冲孔中;

所述机架上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丝杠驱动动力架滑动;

所述第二导轨设置有两个,所述冲压驱动装置与两个第二导轨之间的空隙对齐,所述第二丝杠位于动力架的后侧,并与对应的第二导轨对齐;

所述机架两侧设置的侧板上,均设置有与冲压空间对齐的走料空间,用以使带钢穿过;

所述模具架和动力架均位于侧板之间,所述模具架和动力架均位于侧板之间,所述工作台一侧安装有用于驱动带钢穿过走料空间和冲压空间的输送器。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具位于所述下支架上设置的凸台上,所述凸台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倾斜的引导面,所述凸台的宽度大于带钢的宽度,所述冲压空间的宽度大于等于带钢宽度的2倍,所述走料空间的宽度与冲压空间的宽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双移动式冲压装置通过使带钢穿过走料空间和冲压空间进行移动,实现带钢在X轴方向的不同位置进行冲压;通过模具架的滑动,实现对带钢Y轴方向上不同位置进行冲压,冲压装置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模具架和动力架结构小巧,驱动其移动所需驱动力小,对动力装置要求低,移动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2、冲压驱动装置能够相对于模具架移动,对齐不同的冲压模具,在调节带钢Y轴冲压位置的同时,能够切换不同的冲压模具进行冲压,提高冲压作业的灵活性。第二丝杠位于动力架后侧,第一丝杠位于模具架前侧,在冲压时保证动力架和模具架移动,同时能够对动力架和模具架形成交叉支撑和连接,避免冲压的反作用力通过丝杠作用在机架的同一侧,分散应力,减轻冲压对动力架和模具架的冲击,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3、下模具设置的凸台都带钢进行更大面积的征程,提高冲压时带钢的稳定性,保证冲压质量。凸台设置引导面,使凸台表面平滑,避免凸台边角划伤带钢表面。冲压空间的宽度大于带钢宽度的两倍,使模具架具有足够的移动空间,保证冲压模具能够完全覆盖带钢Y轴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同时模具架不会与带钢接触,防止模具架碰伤带钢两侧的边缘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隐藏工作台和机架后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隐藏工作台和机架后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工作台;2、机架;3.1、第一导轨;3.2、第二导轨;4、模具架;4.1、上支架;4.2、下支架;4.3、固定件;4.4、凸台;4.5、引导面;5、冲压模具;5.1、上模具;5.2、下模具;6、冲压空间;7.1、第一驱动电机;7.2、第二驱动电机;8.1、第一丝杠;8.2、第二丝杠;9、动力架;10、冲压驱动装置;11、走料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4所示,双移动式冲压装置,用于对带钢进行冲压,包括工作台1以及安装在工作台1上的机架2。

工作台1通过第一导轨3.1滑动安装有模具架4,模具架4上安装有冲压模具5。

模具架4包括上支架4.1和下支架4.2,下支架4.2与第一导轨3.1滑动连接。上支架4.1两侧均通过固定件4.3与下支架4.2相连,固定件4.3将上支架4.1与下支架4.2隔开,从而在上支架4.1与下支架4.2之间形成用于使带钢通过的冲压空间6,冲压空间6同时也位于两侧的固定件4.3之间。

冲压模具5包括安装在上支架4.1上的上模具5.1和安装在下支架4.2上的下模具5.2。

上模具5.1与下模具5.2相匹配,上模具5.1设置的冲头与下模具5.2设置的冲孔或冲槽相配合。

冲压模具5设置多个,并沿着与第一导轨3.1平行的同一直线依次设置。

工作台1上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7.1,第一驱动电机7.1通过第一丝杠8.1驱动模具架4滑动。第一丝杠8.1的螺杆由第一驱动电机7.1驱动进行旋转,第一丝杠8.1的螺母固定在模具架4上。

第一导轨3.1设置有两个,冲压模具5与两个第一导轨3.1之间的空隙对齐,使两个第一导轨3.1共同的承载模具架,保证导向准确性,同时重量均匀分配到每个第一导轨3.1上,减轻第一导轨3.1的负载,提高使用寿命。第一丝杠8.1位于模具架4的前侧,使工作台1通过第一驱动电机7.1和第一丝杠8.1连接模具架4的前部。

机架2通过第二导轨3.2滑动安装有动力架9,第一导轨3.1与第二导轨3.2平行,使动力架9和模具架4的滑动方向相同。

动力架9位于模具架4上方,动力架9上安装有冲压驱动装置10,冲压驱动装置10可为液压缸等能够接触并推动上模具5.1的冲头的动力装置。在冲压驱动装置10的推动下,上模具5.1的冲头向下移动,接触带钢,并将带钢推入到下模具5.2的冲孔或冲槽中,从而对带钢进行冲孔或塑性变形的冲压作业。

机架2上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7.2,第二驱动电机7.2通过第二丝杠8.2驱动动力架9滑动。第二丝杠8.2的螺杆由第二驱动电机7.2驱动进行旋转,第二丝杠8.2的螺母固定在动力架9上。

第二导轨3.2设置有两个,冲压驱动装置10与两个第二导轨3.2之间的空隙对齐,使两个第二导轨3.2共同的承载动力架9,保证导向准确性,同时重量均匀分配到每个第二导轨3.2上,减轻第二导轨3.2的负载,提高使用寿命。

第二丝杠8.2位于动力架9的后侧,并与对应的第二导轨3.2对齐,使机架2通过第二驱动电机7.2和第二丝杠8.2连接动力架9的后部。

机架2两侧设置的侧板2.1上,均设置有与冲压空间6对齐的走料空间11,用以使带钢穿过侧板2.1。

模具架4和动力架9均位于侧板2.1之间的空间中,使机架2能够对模具架4和动力架9组成的冲压单元进行保护

工作台1一侧安装输送器,输送器可为电机驱动下的一对夹持辊。带钢为卷材,固定在收集辊上,并放置在工作台1的一侧。将带钢一端抽出,通过一侧侧板2.1的走料空间11进入到机架2内,送入到冲压空间6中,由冲压驱动装置10驱动下的冲压模具进行冲压,然后通过另一侧侧板2.1的走料空间11离开机架2,然后送入到夹持辊之间,由夹持辊夹持并驱动其移动,使后续从带钢卷上抽出的带钢逐渐进入冲压空间6,进行冲压作业,实现带钢在X轴方向的不同位置进行冲压。

同时,在第一驱动电机7.1和第二驱动电机7.2的驱动下,模具架4和动力架9滑动,滑动方向与带钢的移动方向相垂直,使模具架4上的一个冲压模具5对准带钢在Y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并使冲压驱动装置10对准该冲压模具5,驱动该冲压模具5对带钢进行冲压,实现带钢在Y轴方向的不同位置进行冲压。

由于模具架4冲压模具5设置多个,模具架4和动力架9的移动方向相同,使的相对位置可发生变化,使冲压驱动装置10对准不同的冲压模具5,利用不同的冲压模具5对带钢进行冲压,提高冲压作业的多样性。

冲压时,反作用力作用在模具架4和动力架9上,模具架4和动力架9通过第一丝杠8.1和第二丝杠8.2,分别将作用力分散到机架2前侧的侧板2.1和后侧的侧板2.1,将作用力快速分散,避免应力集中,提高整体结构的寿命。

为了对冲压时的带钢进行良好的支撑,下支架4.2上设置凸台4.4,下模具5.2位于凸台4.4上,

凸台4.4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倾斜的引导面4.5,去除凸台4.4前后两侧边缘的棱角,避免划伤带钢。同时保证凸台4.4前后两端的冲压空间6开口较大,带钢能够较为容易地送入到冲压空间6内。

凸台4.4的宽度大于带钢的宽度,使模具架移动,凸台4.4一半以上的表面能够与带钢接触,保证对带钢有足够的支撑。冲压空间6的宽度大于等于带钢宽度的2倍,使带钢2在Y轴方向不移动的情况下,模具架不会接触带钢,并且模具架具有足够的移动空间,使带钢Y轴各个位置都能够对齐模具架上的各个冲压模具,进行不同的冲压作业。走料空间11的宽度与冲压空间6的宽度相同,保证带钢的通过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