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5582发布日期:2019-01-08 20:4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左箱铸造之后需要后续各种机械加工,例如镗孔加工、钻螺孔、钻轴承孔等,加工时需要对左箱外壳进行定位,由于左箱外壳结构比较复杂,不同型号的外壳的外形、尺寸结构都存在差异,每一种型号的摩托车左箱外壳加工时都需要专用的定位夹具进行定位,需要制造大量的夹具一配合发动机外壳进行定位,而且每一个工序都得需要用到专门的夹具,并且夹具的成本很高,通用性较差。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案,设计一种摩托车不仅可以满足铣端面时对工件的定位,也可以满足打孔时所需对工件的定位。达到一个夹具满足多类机械加工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通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安全性高的防盗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包括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长方体,所述基板可固定在四轴机床上,所述基板的底部边角处设置有连接座,所述基板的上端设置有环形轨道一、环形轨道二和环形轨道三,所述环形轨道一、环形轨道二和环形轨道三的开口处位于基板的后侧,所述环形轨道一和环形轨道二相汇共用同一个开口,所述环形轨道二在基板上对角设置,且呈弧形,所述基板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环形轨道一、环形轨道二和环形轨道三的上方,所述基板上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基板的上端设置有定位桩和定位件,所述基板的上方设置有气缸和两个摆缸,所述气缸和摆缸分别位于环形轨道一、环形轨道二和环形轨道三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环形轨道一、环形轨道二和环形轨道三的设计,可用于存放气管,使得气管不会影响到机床对工件的加工,而所述固定板可将气管固定住,使其不会掉出。所述凹槽的设计是为了可以让夹具绕着四轴旋转180°之后,铣刀能够通过这些凹槽进入到工件的内腔。所述定位桩和定位件的设计是为了给工件定位,使得加工更加的精准。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和摆缸上设置有压件,所述压件的材料选用塑料。

作为优选,若干所述凹槽分别有圆柱状、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压件选用塑料制成,在气缸和摆缸进行压紧的时候,起到一个对工件保护的作用,防止压件对工件产生一定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精准的对工件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实现一个夹具满足多类机械加工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环形轨道一;2、环形轨道二;3、摆缸;4、压件;5、固定板;6、凹槽;7、定位桩;8、气缸;9、定位件;10、环形轨道三;11、基板;12、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包括基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1为长方体,所述基板11可固定在四轴机床上,所述基板11的底部边角处设置有连接座12,所述基板11的上端设置有环形轨道一1、环形轨道二2和环形轨道三10,所述环形轨道一1、环形轨道二2和环形轨道三10的开口处位于基板11的后侧,所述环形轨道一1和环形轨道二2相汇共用同一个开口,所述环形轨道二2在基板11上对角设置,且呈弧形,所述基板1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位于环形轨道一1、环形轨道二2和环形轨道三10的上方,所述基板11上设置有若干凹槽6,所述基板11的上端设置有定位桩7和定位件9,所述基板11的上方设置有气缸8和两个摆缸3,所述气缸8和摆缸3分别位于环形轨道一1、环形轨道二2和环形轨道三10的上方,所述气缸8和摆缸3上设置有压件4,所述压件4的材料选用塑料,若干所述凹槽6分别有圆柱状、弧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托车左箱定位夹具,所述环形轨道一1、环形轨道二2和环形轨道三10的设计,可用于存放气管,使得气管不会影响到机床对工件的加工,而所述固定板5可将气管固定住,使其不会掉出。所述凹槽6的设计是为了可以让夹具绕着四轴旋转180°之后,铣刀能够通过这些凹槽6进入到工件的内腔。所述定位桩7和定位件9的设计是为了给工件定位,使得加工更加的精准。所述压件4选用塑料制成,在气缸8和摆缸3进行压紧的时候,起到一个对工件保护的作用,防止压件4对工件产生一定的磨损。本实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精准的对工件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实现一个夹具满足多类机械加工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通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