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机床主轴正反转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4438发布日期:2019-08-07 01:05阅读:1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机床主轴正反转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控制机床主轴正反转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机床(英文名称:machine tool)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习惯上简称机床。一般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床和木工机床等。现代机械制造中加工机械零件的方法很多:除切削加工外,还有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挤压等,但凡属精度要求较高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细的零件,一般都需在机床上用切削的方法进行最终加工。机床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

市面上的机床控制系统控制主轴的正转或反转有两种控制模式:一种通过电压控制,另一种通过触点的“通/断”控制,在实际使用时,两种模式在不同情况下各有操作上的便捷性,但实现控制系统不具有兼容两种控制模式切换的功能,使得操作繁琐,且增加了生产设备零部件的使用成本。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一种控制机床主轴正反转切换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机床主轴正反转切换装置,通过切换单刀双掷开关来实现兼容两种控制模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控制机床主轴正反转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上电性连接有第一控制继电器,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路上电性连接有第二控制继电器,所述第二控制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与第二控制继电器电控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形成第三输出端,且第三输出端与单刀双掷开关连接。

优选的,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公共触点连接第三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所述第一电路上设有的第一输出端上串联有发光二极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与第二控制继电器控制开关与机床开关箱对应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与第二控制继电器电控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形成第三输出端上串联有保险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当单刀双掷开关连接上方接点时,继电器输出电压控制信号;当单刀双掷开关连接下方接点时,继电器输出“通/断”控制信号;单刀双掷开关的一端连接至24V,另一端作为“无源”模式的公共端口输,当第三输出端与“24V”电源连通时,继电器输出模式为“有源”,当第三输出端与“0V”端连通时,继电器输出模式为“无源”这个电路可以通过切换单刀双掷开关的触点来实现兼容两种控制模式,可在“有源/无源”模式中切换的继电器输出端口,实现两种模式的相互切换,提高操作的便捷性,实现控制系统不具有兼容两种控制模式切换的功能,使得操作简单,降低生产设备零部件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连接框图。

图中:1第一电路、2第二电路、3第一控制继电器、4第二控制继电器、5单刀双掷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控制机床主轴正反转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电路1和第二电路2,所述第一电路1上电性连接有第一控制继电器3,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3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路2上电性连接有第二控制继电器4,所述第二控制继电器4的常开触点连接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3与第二控制继电器4电控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形成第三输出端,且第三输出端与单刀双掷开关5连接,所述单刀双掷开关5输入连接24V电源。

具体的,所述单刀双掷开关5的公共触点连接第三输出端。

具体的,所述所述第一电路1上设有的第一输出端上串联有发光二极管。

具体的,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3与第二控制继电器4控制开关与机床开关箱对应电性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控制继电器3与第二控制继电器4电控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形成第三输出端上串联有保险丝。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当单刀双掷开关5连接上方接点时,继电器输出电压控制信号;当单刀双掷开关5连接下方接点时,继电器输出“通/断”控制信号;单刀双掷开关5的一端连接至24V,另一端作为“无源”模式的公共端口输,当第三输出端与“24V”电源连通时,继电器输出模式为“有源”,当第三输出端与“0V”端连通时,继电器输出模式为“无源”这个电路可以通过切换单刀双掷开关5的触点来实现兼容两种控制模式,可在“有源/无源”模式中切换的继电器输出端口。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