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18865发布日期:2020-04-10 15:22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轧钢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线材轧线,在吐丝机前和夹送辊出口处,安装的是一种滑动出口导卫。这种滑动出口导卫,基本可以满足小规格,普通建材和普通高碳钢,对线材表面划伤要求,但是,无法满足∮12.0mm以上规格及高附加值冷镦钢使用要求,目前,划伤深度在:0.20mm--0.40mm左右。

当成品线材表面划伤在大于≤0.05mm深的凹坑时,对后续的冷加工质量就会产生影响。在冷加工变形中,若变形量较大会引发冷镦开裂现象,较深的划(擦)伤甚至会形成类似折叠的表面缺陷,而且这种缺陷无法依靠热处理来消除。特别对冷镦钢、弹簧钢、轴承钢等,这些特殊拉丝用钢,对线材表面质量要求特别高,一般表面划(擦)伤深度控制在≥0.05mm比较合适,可以满足下游客户对冷加工要求。

目前,高速线材轧线,在夹送辊和吐丝机前连接处,下弧线15°弯道处,就采用这种弧形出口滑动导卫装置。因使用这种滑动磨损导卫装置,难免对成品线材表面造成划伤伤害。在温度完全没有降低的情况下(此处温度在780°左右),线材在出口滑动导卫内,存在上下抖动,很容易造成线材表面划伤。随着规格的增大(最大规格为∮25.0mm),轧制力的升高,划伤概率和深度也随着增加和加深。特别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特种钢,如冷镦钢、弹簧钢、轴承钢等线材产品,在夹送辊出口处使用这种滑动导卫装置,已无法满足特钢高线产品对表面划伤的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后续冷加工,对冷镦、拉丝等线材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目的是减少线材轧件的机械划/擦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包括导卫架以及可旋转的设置于导卫架上的上导辊和下导辊,下导辊位于上导辊的下方且上导辊和下导辊均为v型导辊。

所述上导辊具有用于与轧件相接触的第一上接触面和第二上接触面,第一上接触面和第二上接触面均为圆锥面,第一上接触面的小径端和第二上接触面的小径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上接触面和第二上接触面为对称布置,第一上接触面和第二上接触面的小径端位于上导辊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

所述下导辊具有用于与轧件相接触的第一下接触面和第二下接触面,第一下接触面和第二下接触面均为圆锥面,第一下接触面的小径端和第二下接触面的小径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下接触面和第二下接触面为对称布置,第一下接触面和第二下接触面的小径端位于下导辊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通过设置上下两个导辊,将轧件顶部和底部摩擦形式由滑动摩擦改变为滚动摩擦,减少轧件在吐丝机前因上下跳动而造成的机械划/擦伤,在提高吐丝后成品表面质量的同时,达到冷镦钢、弹簧钢、轴承钢等高附加值线材对后续冷加工的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导辊和下导辊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导卫架;2、上弧形板;3、冷却水接头;4、冷却水道;5、上导辊;501、第一上接触面;502、第二上接触面;6、油气接头;7、螺栓;8、下导辊;801、第一下接触面;802、第二下接触面;9、下弧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包括导卫架1以及可旋转的设置于导卫架1上的上导辊5和下导辊8,下导辊8位于上导辊5的下方且上导辊5和下导辊8均为v型导辊。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上导辊5和下导辊8通过转轴安装在导卫架1上,上导辊5的旋转中心线和下导辊8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且上导辊5和下导辊8的旋转中心线与导卫架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上导辊5位于下导辊8的正上方且上导辊5和下导辊8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轧件可以从上导辊5和下导辊8之间通过。导卫架1内部设置上弧形板2和下弧形板9,上弧形板2和下弧形板9均为圆弧形结构且上弧形板2和下弧形板9为同轴设置,上弧形板2的直径大于下弧形板9的直径,上弧形板2位于下弧形板9的上方且上弧形板2和下弧形板9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让轧件通过的轧件通道,该轧件通道为在导卫架1内部形成的圆弧形通道,上导辊5和下导辊8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弧形板2和下弧形板9的轴线相平行,上导辊5位于上弧形板2的一端,下导轨位于下弧形板9的一端,上导辊5和下导辊8位于轧件通道的入口端处。将该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安装在夹送辊出口和吐丝机前下弧线15°处,由于轧件通道的入口端设置上导辊5和下导辊8,轧件经上导辊5和下导辊8之间的空隙进入轧件通道中,线材轧件顶部与上弧形板2的摩擦形式由滑动摩擦改变为滚动摩擦,同时,线材轧件底部与下弧形板9的摩擦形式由滑动摩擦改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了线材轧件在吐丝机前的机械划/擦伤,提高了吐丝后线材轧件成品的表面质量,达到冷镦钢、弹簧钢、轴承钢等高附加值线材对后续冷加工的工艺要求。

如图1和图2所示,上导辊5具有用于与轧件相接触的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均为圆锥面且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为同轴设置(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的轴线也即上导辊5的旋转中心线),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为上导辊5的外表面,第一上接触面501具有一个大径端和一个小径端,第一上接触面501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二上接触面502也具有一个大径端和一个小径端,第二上接触面502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一上接触面501的大径端的直径与第二上接触面502的大径端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一上接触面501的小径端的直径与第二上接触面502的小径端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一上接触面501的小径端和第二上接触面502的小径端相连接。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为对称布置,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的小径端位于上导辊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第一上接触面501和第二上接触面502的小径端为上导辊5的表面最低点位置,轧件接触到上弧形板2时,轧件可以沿着“v”型导辊最低点轨迹,固定“走在”导辊中间位置,避免轧件因左右摆动而造成左右二侧出现划(擦)伤现象。

如图1和图2所示,下导辊8的结构与上导辊5的结构相同,下导辊8具有用于与轧件相接触的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均为圆锥面且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为同轴设置(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的轴线也即下导辊8的旋转中心线),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为下导辊8的外表面,第一下接触面801具有一个大径端和一个小径端,第一下接触面801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二下接触面802也具有一个大径端和一个小径端,第二下接触面802的大径端的直径大于小径端的直径,第一下接触面801的大径端的直径与第二下接触面802的大径端和第一上接触面501的大径端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一下接触面801的小径端的直径与第二下接触面802和第一上接触面501的小径端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一下接触面801的小径端和第二下接触面802的小径端相连接。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为对称布置,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的小径端位于下导辊8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同样的,第一下接触面801和第二下接触面802的小径端为下导辊8的表面最低点位置,轧件接触到下弧形板9时,轧件可以沿着“v”型导辊最低点轨迹,固定“走在”导辊中间位置,避免轧件因左右摆动而造成左右二侧出现划(擦)伤现象。

如图1所示,在导卫架1上靠近上导辊5的一端设有让用于冷却上导辊5的冷却液进入的冷却水道4,在导卫架1上设有与冷却水道4相连通的冷却水接头3。在导卫架1上靠近下导辊8的一端也设有让用于冷却下导辊8的冷却液进入的冷却水道4,在导卫架1上设有与该冷却水道4相连通的冷却水接头3。冷却水道4通过冷却水接头3与外部的供水装置构成冷却系统,对上导辊5和下导辊8进行冷却,不仅能降低上导辊5和下导辊8本身的温度,减少上导辊5和下导辊8的磨损量,同时也能降低导卫架1的温度,起到减少导卫架1磨损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

如图1所示,上导辊5通过轴承连接在导卫架1上,上导辊5与导卫架1连接处设有用于进行油气润滑的油气接头6,该油气接头6可对上导辊5和轴承进行油气润滑,通过轴承及油气润滑,旋转上导辊5在轧件的带动下自由高速旋转。同样的,下导辊8通过轴承连接在导卫架1上,下导辊8与导卫架1连接处也设有用于进行油气润滑的油气接头6,该油气接头6可对下导辊8和轴承进行油气润滑,通过轴承及油气润滑,旋转下导辊8在轧件的带动下自由高速旋转。

具体生产时,在轧线吐丝机前进口处,安装上述结构的夹送辊出口导卫装置,使用情况良好,没有发生异常。过钢量达到1500吨左右时,上导辊5、下导辊8磨损量为:-1.5mm、-1.0mm左右。滚动导辊旋转正常,冷却状态良好,红钢(线材)进入吐丝机时运行平稳,满足了工艺要求。磨损后的滚动导辊通过离线更换导辊后,可以重复使用,避免磨损导卫报废现象。大规格(∮20.0mm以上规格)产品表面划(擦)伤现象大幅度减少,表面划(擦)伤深度由过去≤0.30mm左右,下降为目前≥0.07mm左右。线材冷镦钢等其它产品,成品通条性表面划伤,比没有使用二辊滚动导卫装置前,有明显提高和改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