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密压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1190发布日期:2020-07-21 12:3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密压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装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精密压装机。



背景技术:

在机械装配设备中,通过利用压装机实现将机械零件压装在待装工件对应的位置。现有技术中,参照图5,压装机包括工作台、固定在工作台上的定位块、位于定位块正上方的压头以及驱动压头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现有一种油泵泵盖,参照图4,主要包括盖体,在盖体中心处设有安装孔,在通孔中安装有碳环,碳环与安装孔采用过盈配合。

在使用压装机对上述油泵泵盖进行组装时,首先将盖体定位块上,然后将碳环套在压头上,然后控制驱动装置驱动压头向下移动,从而可以将碳环压入安装孔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碳环与压头之间的配合关系为过渡配合的关系,一方面便于工作人员将碳环套到压头上,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碳环可以被压头顺利的压入安装孔中;但是由于碳环与安装孔过盈配合,所以当碳环被压头压入安装孔中后,碳环会受压向内收缩,导致碳环抱紧在压头上,导致工作人员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装配好的油泵泵盖从压头上拔下,使用起来较为不便,而且导致压装效率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密压装机,其具有便于使用,压装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精密压装机,包括机柜、固定在机柜上的工作台、设置在工作台正上方的压头以及设置在机柜内驱动压头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工作台上的定位座、固定在定位座上侧且位于压头正下方的定位块、脱料件以及连接脱料件与定位座的连接件,所述脱料件位于所述定位块边沿正上方,且所述脱料件在定位块上的投影与所述压头在所述定位块上的投影部不重合;所述脱料件与所述定位块之间留有供工作人员将盖体放置到定位块上的取放空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碳环压入盖体中后,无须工作人员手动将泵盖从压头上拔下,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压装效率。使用时,工作人员经取放空间将盖体盖到定位块上,然后将碳环套到压头上并用手轻扶碳环,然后开启驱动装置,使压头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缓缓相下移动,当碳环接触到盖体时,人松开碳环,随后碳环被压头压入盖体上的安装孔中;然后压头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向上运动,由于碳环受压抱紧在压头上,所以当压头向上运动时,组装好的泵盖会随压头一起向上运动;在压头带动泵盖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泵盖会抵接到脱料件下侧,随着压头的进一步向上移动,泵盖会被脱料件从压头上压下。定位块的设置可以对盖体进行定位,从而使碳环可以与盖体上的安装孔准确对准,提高了压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为固定连接在工作台上的竖杆,所述脱料件为一体成型在竖杆上端的横杆,所述横杆背离竖杆的一端水平向定位块上方延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脱料件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件对称设置在定位块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泵盖从压头上压下时,两个脱料件会按压到泵盖上侧相对两边上,从而使泵盖在被从压头上压下的过程中受力更均衡,避免碳环出现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头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上压柱以及连接在上压柱下端的下压柱;所述下压柱上沿其径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端均设置有抵压大头,两个抵压大头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抵压大头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伸出通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精密压装机将碳环压入盖体上的安装孔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碳环套在下压柱上,并使两个抵压大头抵接到碳环的内壁上,从而将碳环固定到下压柱上,使人在压头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不必再手扶碳环,避免工作人员手被压头和盖体夹伤,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抵压大头相互背离的一端均为半球形尖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是使用者将碳环套到下压柱以及两个抵压大头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压柱与所述下压柱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压柱上端中心处开设有与通孔连通的装配孔,两个所述抵压大头相向的一端均固定有防脱块,所述防脱块抵接于所述装配孔的内壁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脱块的设置可以避免抵压大头从通孔中脱出;装配孔的设置以及上压柱与下压柱可拆卸连接,便于工作人员将弹簧以及抵压大头装入通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抵压大头相向的一端均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套在两个所述固定块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固定块可以对弹簧进行固定,避免弹簧从两个抵压大头上脱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压柱下端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所述下压柱上端插入螺纹孔中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下压柱的安装与拆卸。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在将碳环压入盖体中后,无须工作人员手动将泵盖从压头上拔下,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压装效率。

2、在使用精密压装机将碳环压入盖体上的安装孔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碳环套在下压柱上,并使两个抵压大头抵接到碳环的内壁上,从而将碳环固定到下压柱上,使人在压头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不必再手扶碳环,避免工作人员手被压头和盖体夹伤,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中的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油泵泵盖的爆炸图;

图5是现有的压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柜;2、工作台;3、压头;31、上压柱;32、下压柱;33、通孔;34、抵压大头;35、弹簧;36、装配孔;37、防脱块;38、固定块;39、螺纹孔;4、驱动装置;5、定位座;6、定位块;7、脱料件;8、连接件;91、盖体;92、安装孔;93、碳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精密压装机,包括竖向设置的机柜1、固定在机柜1中部的工作台2、设置在工作台2正上方的压头3以及安装在机柜1内驱动压头3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4,在工作台2上侧固定有定位座5,在定位座5上侧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定位块6,值得注意的是,当盖体91扣盖在定位块6上时,盖体91上的安装孔92位于压头3的正下方。

参照图1和图2,在定位块6上方关于定位块6轴线对称设置有两个脱料件7,在脱料件7与定位座5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件8。具体的说,连接件8为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下端与定位座5焊接的竖杆,脱料件7为一体成型在竖杆上端的横杆,且横杆背离竖杆的一端水平向定位块6上方延伸。需要注意的是,脱料件7远离连接件8的一端位于定位块6边沿正上方,且脱料件7在定位块6上的投影与压头3在定位块6上的投影部不重合;而且脱料件7与定位块6之间留有供工作人员将盖体91放置到定位块6上或将盖体91从定位块6上取下的取放空间。

参照图1和图2,压头3包括安装在驱动装置4上的上压柱31以及一体成型在上压柱31下端的下压柱32,下压柱32与上压柱31同轴且下压柱32的直径小于上压柱31的直径。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工作人员先经取放空间将盖体91盖到定位块6上,然后将碳环93套到下压柱32上并用手轻扶碳环93,然后开启驱动装置4,使压头3在驱动装置4的作用下缓缓相下移动,当碳环93接触到盖体91时,人松开碳环93,随后碳环93被压头3压入盖体91上的安装孔92中;然后压头3在驱动装置4的作用下向上运动,由于碳环93受压抱紧在压头3上,所以当压头3向上运动时,组装好的泵盖会随压头3一起向上运动;在压头3带动泵盖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泵盖会抵接到脱料件7下侧,随着压头3的进一步向上移动,泵盖会在脱料件7的作用下与压头3分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压头3的结构不同,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压头3包括安装在驱动装置4上的上压柱31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上压柱31下端的下压柱32,具体的说,在上压柱31下端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39,下压柱32上端插入螺纹孔39中并与螺纹孔39螺纹配合。在下压柱32中部沿其直径方向开设有通孔33,在下压柱32上端中心处还开设有与通孔33连通的装配孔36,在通孔33的两端均设置有与通孔33滑动配合的抵压大头34;抵压大头34一端位于通孔33内,另一端伸出通孔33,且抵压大头34伸出通孔33的一端为半球形尖端,而抵压大头34位于通孔33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防脱块37,防脱块37抵接在装配孔36内壁上。另外,在两个抵压大头34之间还设置有弹簧35,弹簧35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两个抵压大头34上,且弹簧35时刻处于压缩状态。

结合图3,为避免弹簧35从两个抵压大头34上脱开,在两个抵压大头34相向的一端均固定有固定块38,弹簧35的两端分别套在两个所述固定块38上。

在使用精密压装机将碳环93压入盖体91上的安装孔92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碳环93由下至上套在下压柱32上,在将碳环93套到下压柱32上的过程中,由于抵压大头34伸出通孔33的一端为半球形尖端,所以抵压大头34会被碳环93压入通孔33内,而抵压大头34又会在弹簧35的作用下紧紧抵在碳环93的内壁上,从而将抵压大头34固定到下压柱32上,使人在压头3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不必再手扶碳环93,避免工作人员手被压头3和盖体91夹伤,提高了安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