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35293发布日期:2020-12-08 15:3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式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门铰链(参见图3)单臂翻孔结构,一般采用加工预孔、钻孔、倒角、去毛刺、翻孔等工艺实现。该工艺的工序道数多,且零件在加工不稳定,易造成零件外表面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门铰链单臂翻孔结构的加工工艺的工序道数多,且零件在加工时不稳定,易造成零件外表面缺陷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组合式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组件和第二模具组件;所述第一模具组件用于沿着竖直方向的在零件坯料上压制出预设形变结构;所述第二模具组件用于沿着竖直方向的将所述预设形变结构冲压为预冲孔和翻孔,其中,所述预冲孔和所述翻孔呈连续性的一次性冲压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具组件包括第一模座、第二模座、压制冲头和压制凹模;所述第一模座设置在所述第二模座的上方,所述第二模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座的下方,所述压制冲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座上,所述压制凹模设置在所述第二模座上,所述压制冲头和所述压制凹模可闭合的上下对应,所述零件坯料设置在所述压制冲头和所述压制凹模之间,所述预设形变结构通过相互挤压的所述压制冲头和所述压制凹模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座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一垫板;所述第一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垫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模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一垫板可活动的连接;所述压制冲头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模板上,其中,所述压制冲头的两端分别为第一首端和第一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模板上,所述第一首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末端的下方,所述第一首端可活动的穿透所述第一垫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座包括第二模板和第二垫板;所述第二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垫板的下方,所述第二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模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模板和所述第二垫板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压制凹模可活动的穿透所述第二垫板,其中,所述压制凹模的两端分别为第二首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二末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垫板的内部,所述第二末端相对于所述第二垫板呈可活动连接状态,所述第二首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垫板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具组件包括第三模座、第四模座、冲压冲头和冲压凹模;所述第三模座设置在所述第四模座的上方,所述第四模座设置在所述第三模座的下方,所述冲压冲头设置在所述第四模座上,所述冲压凹模设置在所述第三模座上,所述冲压冲头和所述冲压凹模可闭合的上下对应,所述预设形变结构设置在所述冲压冲头和所述冲压凹模之间,所述预冲孔和所述翻孔分别通过呈相互挤压的所述冲压冲头和所述冲压凹模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模座包括第三模板和第三垫板;所述第三模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垫板的上方,所述第三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模板的下方,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三垫板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冲压凹模可活动的穿透所述第三垫板,其中,所述冲压凹模的两端分别为第三首端和第三末端,所述第三末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垫板的内部,所述第三末端相对于所述第三垫板呈可活动连接状态,所述第三首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垫板的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模座包括第四模板和第四垫板,所述第四模板设置在所述第四垫板的下方,所述第四垫板设置在所述第四模板的上方,所述第四模板和所述第四垫板可活动的连接;所述冲压冲头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模板上,其中,所述冲压冲头的两端分别为第四首端和第四末端,所述第四末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模板上,所述第四首端设置在所述第四末端的上方,所述第四首端可活动的穿透所述第四垫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模座上设置有滑杆,所述第四模座上设置有滑套;所述滑杆可活动的插入至所述滑套内,且所述滑杆和所述滑套间隙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具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垫板上,所述第一定位块用于可拆卸的固定所述零件坯料。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具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四垫板上,所述第二定位块用于可拆卸的固定所述零件坯料,其中,所述零件坯料具有所述预设形变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式模具,除了具有加工门铰链的通孔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减少实际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时间、从而提高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效率;以及减少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步骤,更好的减少了实际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且零件坯料设置在组合式模具中进行加工,使得零件坯料能够获得组合式模具的支撑,提高了零件坯料在加工时的稳定性,从而减少了或避免了零件坯料表面缺陷的现象,提高了加工零件坯料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模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模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门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门铰链单臂翻孔结构的加工工艺的工序道数多,且零件在加工时不稳定,易造成零件外表面缺陷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模具。

参见图1或图2,一种组合式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具组件1和第二模具组件2;

第一模具组件1用于沿着竖直方向的在零件坯料上压制出预设形变结构;

第二模具组件2用于沿着竖直方向的将预设形变结构冲压为预冲孔和翻孔,其中,预冲孔和翻孔呈连续性的一次性冲压制成。

其中,零件坯料用于制造门铰链。在门铰链的设计中,门铰链具有单臂结构,需要在单臂结构上加工通孔;此外,门铰链的中部的非单臂结构部位,同样需要加工至少一个通孔。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模具加工前述门铰链的工艺步骤包括:

将零件坯料设置在第一模具组件1中,通过第一模具组件1压制出预设形变结构;

将具有预设形变结构的零件坯料设置在第二模具组件2中,其中,预设形变结构被第二模具组件2冲压为预冲孔和翻孔,并且预冲孔和翻孔的冲压过程为一次性冲压制成。

也就是说,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模具加工门铰链通孔,其加工工艺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加工工艺完全不同;其中,本实施例的加工工艺是通过组合式模具进行连续的冲压工艺加工出门铰链的通孔,而现有技术的加工工艺是通过加工预孔、钻孔、倒角、去毛刺、翻孔等多道工序实现;另外,本实施例的加工工艺仅仅包括两个工艺步骤,而现有技术中的加工工艺包括加工预孔、钻孔、倒角、去毛刺、翻孔等多个步骤,所以本实施例的加工工艺能够减少在门铰链上加工通孔的工艺步骤数量;还有,本实施例的加工工艺中,预冲孔和翻孔在同一个模具动作周期内完成,而现有技术中的加工工艺步骤,是通过钻孔(相当于本实施例的预冲孔)、倒角、去毛刺、翻孔(相当于本实施例的翻孔)等多个步骤实现,并且每一个步骤相互独立,因此,本实施例的加工工艺所需要的加工时间比较少,而现有技术中的加工工艺所需要的加工时间比较多,本实施例的加工工艺明显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的加工工艺完全依赖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模具完成,所以,组合式模具除了具有加工门铰链的通孔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减少实际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时间、从而提高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效率;以及减少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步骤,更好的减少了实际加工门铰链上的通孔的加工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并且零件坯料设置在组合式模具中进行加工,使得零件坯料能够获得组合式模具的支撑,提高了零件坯料在加工时的稳定性,从而减少了或避免了零件坯料表面缺陷的现象,提高了加工零件坯料的良品率。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门铰链单臂翻孔结构的加工工艺的工序道数多,且零件在加工时不稳定,易造成零件外表面缺陷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优选的第一模具组件1,具体方案如下。

参见图1,第一模具组件1包括第一模座101、第二模座102、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

第一模座101设置在第二模座102的上方,第二模座102设置在第一模座101的下方,压制冲头103设置在第一模座101上,压制凹模104设置在第二模座102上,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可闭合的上下对应,零件坯料设置在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之间,预设形变结构通过相互挤压的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制成。

其中,在实际使用本实施例的第一模具组件1时,第二模座102固定设置在生产线上,第一模座101可上下移动的设置在生产线的冲压机上,第一模座101和第二模座102上下对应;同时,压制冲头103连接在第一模座101上,压制凹模104设置在第二模座102上,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同样上下对应。

当零件坯料设置在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之间时,零件坯料在重力作用下,自然的坐落在第二模座102上;此时,零件坯料的顶部上方为压制冲头103,零件坯料的底部下方为压制凹模104;启动生产线上的冲压机,冲压机驱动第一模座101和压制冲头103按照预设移动速度接近、并且压制冲头103接触到零件坯料的表面,随着冲压机继续驱动第一模座101和压制冲头103,压制冲头103和零件坯料的接触区域向压制凹模104方向产生形变,当压制冲头103与零件坯料分离时,产生形变的‘接触区域’即为预设形变结构。

在前述具有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的方案中,虽然零件坯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呈自然坐落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模座102上,但是在实际压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零件坯料的轻微变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案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具体是:

参见图1,第一模座101包括第一模板111和第一垫板112;

第一模板111设置在第一垫板112的上方,第一垫板112设置在第一模板111的下方,第一模板111和第一垫板112可活动的连接;

压制冲头103固定设置在第一模板111上,其中,压制冲头103的两端分别为第一首端和第一末端,第一末端固定设置在第一模板111上,第一首端设置在第一末端的下方,第一首端可活动的穿透第一垫板112。

其中,当第一模座101在冲压机的驱动下向第二模座102运动时,连接在第一模座101上的第一垫板112首先接触到零件坯料,此时,零件坯料与第一垫板112形成面与面的接触,从而减小了零件坯料的压强;接着,随着第一模座101的继续运动,压制冲头103接触到零件坯料上,并且按照前述方案使得零件坯料与压制冲头103的接触区域产生形变,该形变的方向为第一模座101至第二模座102方向,由于零件坯料和第一垫板112形成了面与面的接触,从而避免了零件坯料在压制过程中产生第二模座102至第一模座101方向的形变。

此外,第一模板111一方面用于连接冲压机,另一方面用于连接第一垫板112。

以及,参见图1,第二模座102包括第二模板121和第二垫板122;

第二模板121设置在第二垫板122的下方,第二垫板122设置在第二模板121的上方,第二模板121和第二垫板122可拆卸的连接;

压制凹模104可活动的穿透第二垫板122,其中,压制凹模104的两端分别为第二首端和第二末端,第二末端设置在第二垫板122的内部,第二末端相对于第二垫板122呈可活动连接状态,第二首端设置在第二垫板122的外部。

其中,在冲压机工作之前,零件坯料已经与第二垫板122形成了面与面的接触形式;当第一模座101在冲压机的驱动下向第二模座102运动时,连接在第一模座101上的第一垫板112首先接触到零件坯料,此时,零件坯料在其自身的两面分别受到第一垫板112和第二垫板122的面与面接触,从而在后续的压制冲头103加工预设形变结构的过程中,不但避免了前述的‘零件坯料在压制过程中产生第二模座102至第一模座101方向的形变’的现象,而且避免了零件坯料在压制过程中产生第一模座101至第二模座102方向的过度的形变现象,使得零件坯料更加完整,零件坯料上的预设形变结构更加复合工艺要求。

此外,第二模板121用于固定第二垫板12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预设形变结构的形状更加复合工艺要求,在前述的压制凹模104的基础上,增设了顶具130,具体如下:

参见图1,顶具130的一部分插入设置在第二模板121内,另一部分插入设置在第二垫板122内,其中,顶具130的两端分别为顶端和底端,底端插入设置在第二模板121内,顶端插入设置在第二垫板122内;并且,压制凹模104呈可伸缩状态的设置在顶具130的顶端。在这种设置下,当压制冲头103接触到零件坯料之后,并且接触区域产生形变的过程中,接触区域的上下分别受到了压制冲头103和压制凹模104的挤压,但压制凹模104在压制冲头103的挤压之下,相对于顶具130呈收缩状态,从而使得压制冲头103加工出的预设形变结构的上表面与压制冲头103的外表面相似,且预设形变结构的下表面与压制凹模104的内表面相似,并且在压制的过程中,零件坯料的厚度逐渐减小,但依然保持阻挡压制冲头103与压制凹模104的状态,直至压制凹模104接触到顶具130,压制凹模104由收缩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压制预设形变结构的工作完成。

采用具有顶具130的方式,除了能够压制出复合工艺要求的预设形变结构之外,还能够避免压制冲头103相对于压制凹模104的冲击力过大而造成预设形变结构破损的负面现象发生。

应当理解的是,在不矛盾的条件下,顶具130同样适用于第二模具组件2。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优选的第二模具组件2,具体方案如下。

参见图2,第二模具组件2包括第三模座201、第四模座202、冲压冲头203和冲压凹模204;

第三模座201设置在第四模座202的上方,第四模座202设置在第三模座201的下方,冲压冲头203设置在第四模座202上,冲压凹模204设置在第三模座201上,冲压冲头203和冲压凹模204可闭合的上下对应,预设形变结构设置在冲压冲头203和冲压凹模204之间,预冲孔和翻孔分别通过呈相互挤压的冲压冲头203和冲压凹模204制成。

其中,在实际使用本实施例的第二模具组件2时,第四模座202固定设置在生产线上,第三模座201可上下移动的设置在生产线的冲压机上,第三模座201和第四模座202上下对应;同时,冲压冲头203连接在第四模座202上,冲压凹模204设置在第三模座201上,冲压冲头203和冲压凹模204同样上下对应。

当零件坯料设置在冲压冲头203和冲压凹模204之间时,零件坯料在重力作用下,自然的坐落在第四模座202上;此时,零件坯料的预设形变结构的顶部上方为冲压凹模204,零件坯料的预设形变结构的底部下方为冲压冲头203;启动生产线上的冲压机,冲压机驱动第三模座201和冲压凹模204按照预设移动速度接近、并且冲压凹模204接触到零件坯料的表面,随着冲压机继续驱动第三模座201和冲压凹模204,冲压冲头203接触到零件坯料的预设形变结构,预设形变结构向压制凹模104方向产生形变,并且在冲压机的作用下,冲压冲头203冲破预设形变结构,形成预冲孔;在冲压机的继续作用下,冲压冲头203持续的‘改造’预冲孔,使得预冲孔逐渐的变成翻孔;当压制凹模104与零件坯料分离时,在零件坯料上冲压制造通孔的工作完成。

在前述具有冲压冲头203和冲压凹模204的方案中,虽然零件坯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呈自然坐落的方式设置在第四模座202上,但是在实际压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零件坯料的轻微变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如下方案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具体是:

参见图2,第三模座201包括第三模板211和第三垫板212;

第三模板211设置在第三垫板212的上方,第三垫板212设置在第三模板211的下方,第三模板211和第三垫板212可拆卸的连接;

冲压凹模204可活动的穿透第三垫板212,其中,冲压凹模204的两端分别为第三首端和第三末端,第三末端设置在第三垫板212的内部,第三末端相对于第三垫板212呈可活动连接状态,第三首端设置在第三垫板212的外部。

其中,在冲压机工作之前,具有预设形变结构的零件坯料被设置在第四模座202上;当第三模座201在冲压机的驱动下向第四模座202运动时,连接在第三模座201上的第三垫板212首先接触到零件坯料,此时,零件坯料与第三垫板212形成面与面的接触,而预设形变结构设置在第三垫板212的下方,从而减小了零件坯料的压强同时,还避免破坏了预设形变结构;接着,随着第三模座201的继续运动,冲压凹模204接触到零件坯料的预设形变结构上,以及冲压冲头203接触到零件坯料的预设形变结构上,并且按照前述方案使得冲压冲头203冲破预设形变结构而形成预冲孔,此时,预冲孔的破损部的形变方向为第四模座202至第三模座201方向,由于零件坯料和第一垫板112形成了面与面的接触,从而使得零件坯料的破损部在冲压过程中,仅在冲压凹模204的区域产生第四模座202至第三模座201方向的形变。

此外,第三模板211一方面用于连接冲压机,另一方面用于连接第三垫板212。

以及,参见图2,第四模座202包括第四模板221和第四垫板222,第四模板221设置在第四垫板222的下方,第四垫板222设置在第四模板221的上方,第四模板221和第四垫板222可活动的连接;

冲压冲头203固定设置在第四模板221上,其中,冲压冲头203的两端分别为第四首端和第四末端,第四末端固定设置在第四模板221上,第四首端设置在第四末端的上方,第四首端可活动的穿透第四垫板222。

其中,在冲压机工作之前,零件坯料已经与第四垫板222形成了面与面的接触形式,其中,零件坯料上的预设形变结构接触冲压冲头203上;当第三模座201在冲压机的驱动下向第四模座202运动时,连接在第三模座201上的第三垫板212首先接触到零件坯料,此时,零件坯料在其自身的两面分别受到第三垫板212和第四垫板222的面与面接触,从而在后续的冲压冲头203冲破预设形变结构的过程中,不但避免了前述的‘零件坯料在冲压过程中产生第四模座202至第三模座201方向的形变’的现象,而且仅仅通过冲压冲头203将预设形变结构冲破,使得零件坯料更加完整,零件坯料上的预设形变结构更加复合工艺要求。

此外,第四模板221用于固定第四垫板222。

在本实施例中,如何在第三模座201向第四模座202运动的过程中,保证第三模座201相对于第四模座202呈竖直方向运动,避免冲压冲头203相对于前述的预设形变结构产生便宜,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2,第三模座201上设置有滑杆10,第四模座202上设置有滑套11;

滑杆10可活动的插入至滑套11内,且滑杆10和滑套11间隙连接。

其中,滑杆10和滑套11的结构组成滑动杆结构,在实际使用时,第三模座201除了受到冲压机的驱动方向限制之外,还通过滑杆10和滑套11结构受到了第四模座202的限制;也就是说,通过冲压机的驱动方向限制和滑杆10相对于滑套11的移动方向限制,使得第三模座201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应当理解的是,在不矛盾的条件下,滑杆10和滑套11的结构同样适合应用在前述的第一模具组件1的方案中。

在本实施例中,无论零件坯料设置在第二模座102上还是第四模座202上,由于零件坯料有可能呈非平板状,所以非平板状的零件坯料如何相对于第二模座102或第四模座202固定的问题,优选的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参见图1,第一模具组件1还包括第一定位块7;

第一定位块7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垫板122上,第一定位块7用于可拆卸的固定零件坯料。

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块7,使得零件坯料的至少一个表面能够与第一定位块7形成面与面的接触,从而解决了前述的‘非平板状的零件坯料如何相对于第二模座102固定’的问题。

参见图2,第二模具组件2还包括第二定位块8;

第二定位块8可拆卸的设置在第四垫板222上,第二定位块8用于可拆卸的固定零件坯料,其中,零件坯料具有预设形变结构。

通过设置第二定位块8,使得零件坯料的至少一个表面能够与第一定位块7形成面与面的接触,从而解决了前述的‘非平板状的零件坯料如何相对于第四模座202固定’的问题。

除了前述所有内容之外,前述的任一个垫板(第一垫板112至第四垫板222)相对于其中一个模板的可活动连接的效果,可以通过定位销实现。

还有,在图1中,展示了压制冲头103,压制冲头103仅仅具有一个冲压部(位于冲压冲头的首端)。

在图2中,展示了冲压冲头203,冲压冲头203具有第一冲压部和第二冲压部,其中,第一冲压部设置在第二冲压部的下方,第一冲压部和第二冲压部同轴连接。第一冲压部用于冲压制造预冲孔,第二冲压部用于将预冲孔冲压为翻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