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搅拌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459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淬火搅拌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搅拌机构,具体涉及一种淬火搅拌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淬火搅拌机构包括安装在槽体上方的电机底座、设置在电机底座上的搅拌电机和搅拌叶轮,搅拌电机包括电机轴。该淬火搅拌机构是直接通过搅拌电机带动电机轴来驱动搅拌叶轮实现淬火液搅拌的目的。这种机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使淬火液短时间内充分搅拌均匀,淬火后的工件表面容易形成软点,金相组织硬度不均匀,不能保证达到相关淬火硬度要求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淬火液短时间内充分搅拌均匀,淬火后工件表面无软点,金相组织保持均匀的淬火搅拌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槽体外的水泵、固定在槽体内的喷涌主管道和多根喷涌支管,喷涌支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喷涌主管道的两出液口,喷涌支管上设有多个喷嘴;水泵进液口与槽体出液口相连接,水泵出液口与喷涌主管道进液口相连接。上述水泵进液口通过水泵输入管道及附件与槽体出液口相连接;水泵出液口通过水泵输出管道及附件与喷涌主管道进液口相连接。上述喷嘴均匀的安装在喷涌支管上。本实用新型把电机搅拌改为管道喷涌,通过水泵提供足够的压力、流量和扬程,能够使有一定压力的喷涌液在短时间内通过布局合理的喷嘴迅速搅动槽液,使得整个槽液搅拌相当充分,不留死点,这样就能使淬火工件均匀淬火,从而得到理想的淬火工件。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为图I的俯视图。图中各标号槽体1,水泵2,喷嘴3,喷涌支管4,喷涌主管道5,水泵输出管道及附件6,水泵输入管道及附件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参见图I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安装在槽体I外的水泵2、固定在槽体I内的喷涌主管道5和多根(两根及两根以上)喷涌支管4。[0016]喷涌支管4上设有多个(两个及两个以上)喷嘴3,喷嘴3均勻的安装在喷涌支管4上,且喷嘴3位于淬火工件下端合适的位置。喷嘴3喷出的喷涌液能使整个槽液短时间内迅速翻涌,且不留死点。这样就能保证淬火槽液温度均勻性,最终保证淬火工件表面无软点,金相组织均勻,淬火硬度符合质量要求。每个喷涌支管4的左端焊接在喷涌主管道5的左出液口,每个喷涌支管4的右端焊接在喷涌主管道5的右出液口,这样就可以保证淬火液从喷涌主管道5的左、右出液口同时进入喷涌支管4,最大限度保证从喷嘴3喷出的淬火液压力均勻。水泵2的进液口通过水泵输入管道及附件7与槽体1的出液口法兰(图中未画出)连接;水泵2的出液口通过水泵输出管道及附件6与喷涌主管道5的进液口法兰(图中未画出)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槽外部分主要是为槽内部分提供动力源,更能确保淬火液快速搅拌均勻。淬火液的整个循环工艺流程为槽体1出液口一水泵输入管道及附件7—水泵2—水泵输出管道及附件6 —喷涌主管道5 —喷涌支管4 —喷嘴3 —槽体1出液口,以此循环往复。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淬火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槽体(1)外的水泵O)、固定在槽体(1)内的喷涌主管道(5)和多根喷涌支管,所述喷涌支管(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喷涌主管道(5)的两出液口,所述喷涌支管(4)上设有多个喷嘴(3);所述水泵( 进液口与槽体(1)出液口相连接,所述水泵( 出液口与喷涌主管道(5)进液口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淬火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 进液口通过水泵输入管道及附件(7)与槽体(1)出液口相连接;所述水泵O)出液口通过水泵输出管道及附件(6)与喷涌主管道( 进液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淬火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3)均勻的安装在喷涌支管⑷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淬火搅拌机构,包括设置在槽体(1)外的水泵(2)、固定在槽体(1)内的喷涌主管道(5)和多根喷涌支管(4),喷涌支管(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喷涌主管道(5)的两出液口,喷涌支管(4)上设有多个喷嘴(3);水泵(2)进液口与槽体(1)出液口相连接,水泵(2)出液口与喷涌主管道(5)进液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把电机搅拌改为管道喷涌,通过水泵提供足够的压力、流量和扬程,能够使有一定压力的喷涌液在短时间内通过布局合理的喷嘴迅速搅动槽液,使得整个槽液搅拌相当充分,不留死点,这样就能使淬火工件均匀淬火,从而得到理想的淬火工件。
文档编号C21D1/63GK202297704SQ2011203626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李存柏, 陈万能 申请人:南京欧亚炉业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