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用于工件的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的珩磨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5587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括用于工件的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的珩磨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珩磨机器,所述珩磨机器包括用于通过珩磨进行工件的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
背景技术
珩磨被分类到切削生产过程中,在珩磨中工件表面通过未定义几何形状的切削边缘进行材料移除。为了这种目的,珩磨工具中设置有其中结合有磨粒材料的珩磨杆或珩磨石。在具体用于加工柱状孔-例如气缸运行表面的珩磨工具的帮助下,能够进行表面精加工或表面精整。旋转切削运动与平移切削运动相叠置是珩磨的特性。为了驱动珩磨工具并且为了产生这种切削运动,珩磨机器分别具有对应的驱动器件。珩磨工具通常布置在珩磨轴上,所述珩磨轴将产生的旋转和平移切削运动传递给所述珩磨工具。为了容纳将要加工的工件,设置有工件容纳器件。用于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的各种结构性构思已是公知的现有技术。此外,圆形台机器已为人们所知,在所述圆形台机器中圆形台用作在单个加工站之间运输工件的传送器件。通过可绕竖向轴线旋转的圆形台,在无需重新装卡的情况下,工件可以从一个加工单元传送至下一个加工单元。在使用圆形台机器的情况下,取决于加工单元,可在一个卡盘装置中将多个工件供给至不同的操作或者多个工件可被同时进行相同的加工。例如,可在一个卡盘装置中进行工件的磨、钻和珩磨。在DE10160280A1中给出了用于机械表面加工的圆形台机器的描述,所述圆形台机器具有被间歇驱动的圆形台,能够以预定的角度间隔在所述圆形台上布置多个可旋转的工件容纳器件。圆形台绕竖直的柱被布置成环状台或布置成环形台,在所述竖直的柱上同样以固定的角度间隔布置多个加工单元。加工单元分别沿周向固定至所述柱的外侧,在环形台平面的上方,位于柱的上部区域中。环形台通过对应的轴承在柱的下部区域中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柱上并且可通过机电旋转驱动器或数字控制直接驱动器来驱动。轴承可以使用滚动轴承和/或滑动轴承。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工件通过工件容纳器件布置在环形台上,而加工单元固定在柱上,以获得表面加工的高准确性,所以必须使环形台与加工单元沿竖直方向以及沿径向方向彼此精确地对准。这意味着,加工单元的位置,特别是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取决于环形台在装配状态下的实际位置,并且反之亦然。环形台沿径向方向的定位和对准也是费力的,因为一方面环形台必须牢固地连接至柱以承担它的重力,而另一方面还要相对于柱尽可能同轴且同心地对准。

发明内容
通过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包括柔性且易于装配、易于维护的用于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的珩磨机器。具体地说,与常规器件相比,将减少装配中关于对准所需要的生产精力。作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一种型式,本发明提供一种珩磨机器,其包括
用于珩磨的配备有工具轴的加工单元、形成为环形台珩磨机器并且包括用于通过珩磨来进行工件的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的珩磨机器,所述器件包括具有上侧的机器底座、具有下侧的上机器部分以及具有下侧的环形台,所述上机器部分具有竖直柱,所述竖直柱在上部柱区域中在其外表面上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用于机械表面加工的配备有工具轴的加工单元的器件,所述环形台绕所述柱设置在下部柱区域中并且具有器件托架,所述器件托架可绕竖向旋转轴线旋转,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工件容纳器件,其中所述环形台和所述上机器部分分别布置成它们的下侧在机器底座的上侧上,并且固定地安装在机器底座上的适当位置。本发明的有利改良是从属权利要求的对象。这些权利要求的文字通过引用构成说明书的内容。该珩磨机器包括用于通过珩磨进行工件的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器件包括机器底座、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机器底座具有上侧,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分别布置成它们的下侧位于所述上侧上并且固定地安装在所述上侧上的适当位置。上机器部分具有竖直布置的柱,所述柱具有上部柱区域以及下部柱区域。柱在上部柱区域中、在其外表面上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配备有工具轴的加工单元的器件,例如容纳用于珩磨的加工单元,所述加工单元用于机械表面加工。环形台绕所述柱布置在下部柱区域中并且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工件容纳器件的器件托架,所述器件托架可绕竖向旋转轴线旋转。当器件完全装配时,器件托架可拆卸地固定至圆形台的可旋转部分-即它的转子。为了驱动器件托架,设置有对应的驱动器件,器件托架优选地被以数字受控方式驱动。就器件而言,不是所述柱而是机器底座承担了环形台的大部分重量或全部重量。因此,所述柱不需要为环形台执行任何支撑功能或任何显著的支撑功能,并且能够以功能优化的方式来设计,并且可能具有更小的尺寸。此外,所述器件使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能够独立组装并且因此以简化的方式装配,因为圆形台可以独立于具有固定至其上的加工单元的上机器部分而布置在机器底座上并且被对准和装配在所述机器底座。因此,加工单元相对于环形台的装配和精确对准不再需要首先装配环形台并确定其实际位置。不需要特别是沿竖向方向费力地使环形台与加工单元相对于彼此对准,并且不需要将环形台装配在上机器部分的柱上。在一种改良方案中,机器底座在其上侧具有底座基准区域,作为用于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的共用竖向基准区域。底座基准区域优选地是平面区域。在这种情形中,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分别布置成它们的下侧直接位于该底座基准区域上,环形台的竖直位置以及上机器部分的竖直位置都通过所述底座基准区域确定。这还沿竖直方向相对于上机器部分限定了环形台的位置。 通过共用的底座基准区域,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建立沿竖直方向在环形台与上机器部分之间的基准,并且能够实现环形台与上机器部分相对于彼此的简单的对准。机器底座的底座基准区域优选地形成用于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的竖直对准的仅有的基准。共用的基准区域使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能够彼此独立地预装配并且随后彼此独立地布置在机器底座上,然而还能够相对于彼此精确地对准。环形台可独立于所述柱和加工单元布置在机器底座上,并且连接至其上。如果预装配了机器底座和环形台,上机器部分随后仅需要布置在机器底座上并且连接至所述机器底座。因为底座基准区域的存在,上机器部分的竖直对准非常容易,并且对器件的精度要求可以大幅减少的精力被满足,特别是减少了生产和装配的精力。 在一种改良方案中,上机器部分布置和安装有柱,所述柱的下侧在机器底座的底座基准区域上。为了这个目的,柱具有形成上机器部分的下侧的柱下侧。在这种情形中,柱下侧形成上机器部分的基准区域。柱下侧同样优选地是平面区域。在另一种改良方案中,上机器部分还可在其下侧上具有接头器件,所述接头器件的下侧则形成上机器部分的下侧。特别是就上机器部分的基准区域或下侧的表面加工来说,这可能是有利的,因为在某些情形中上机器部分的基准区域能够更容易地加工。在一个有利的改良方案中,所述柱完全在底座基准区域上方并且没有延伸到底座基准区域下方的区域中。因此,机器底座中的底座基准区域下方的区域没有被柱的一部分所占用而是可用于其他目的-例如容纳诸如泵、压缩机、控制系统等单元。在一个拓展方案中,机器底座在其上侧具有基准板。在这种情形中,基准板的上侧至少部分地形成底座基准区域。特别是就底座基准区域的水平对准和/或竖直定位来说,如果机器底座具有基准板,则可能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形中,基准板优选地安装在机器底座中,使得其高度可以调整。机器底座优选地具有对准器件,所述对准器件使基准板能够精确地水平对准。在一个拓展方案中,器件在上机器部分与环形台之间在下部柱区域中具有沿径向方向的配合,也就是说,相对于器件托架的旋转轴线或相对于柱的纵向方向横向或垂直。优选地通过环形台的内侧上的局部区域以及柱的外侧上的局部区域形成的所述配合允许在柱与环形台之间或在上机器部分与具有环形台的机器底座之间建立径向基准。配合理解为意指彼此接合或彼此邻接抵靠的两部件的连接或布置,两部件都有相同的标称尺寸,但是它们的对应大小(在该情形中是它们的直径)的公差范围的位置和量值可能不同。在一个改良方案中,器件具有定位销,从而能够在机器底座上分别沿径向容易且精确地定位和对准环形台和/或上机器部分。在一个有利的改良方案中,所述柱在其外侧具有多个在不同高度水平延伸的环形槽。此外,环形槽用作用于容纳加工单元的器件并且优选地形成为使得它们绕周边延伸。周边环形槽使加工单元能够独立于固定角度间隔并且相对于器件托架在不同高度或竖直位置灵活地布置。在一个拓展方案中,环形台和/或机器底座在它们的上侧上相对于环形台的旋转轴线在不同径向距离处具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形成为用于容纳和/或定位工具容纳器件或其他部件。环形槽优选地形成为使得它们绕周边延伸并且特别是以圆形或环形方式绕圆形台的旋转轴线延伸,从而它们形成为用于独立于固定角度间隔而容纳部件。然而,环形槽还可形成为使得它们仅环绕周边的一部分延伸。环形槽优选地布置在器件托架和/或机器底座中;优选地,基准板具有这种环形槽。通过这些环形槽,布置在这些环形槽中的或通过它们容纳的部件的径向基准能够相对于环形台或相对于上机器部分并且因此也间接地相对于加工单元以简单的方式建立。相对于旋转轴线的不同距离,允许对应地建立不同的径向基准。环形槽使得能够简化构造并且可以快速装配部件,特别是装配工件容纳器件。备选地或另外地,圆形台一具体地说是器件托架和/或机器底座一具体地说是基准板,还可具有用于建立径向基准的螺纹孔和定位孔等。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器件托架是多部件形式并且具有多个器件托架元件,所述器件托架元件可彼此独立地单独布置 和装配在环形台的可旋转部件上。以此方式,器件的灵活构造以及工件容纳器件的快速和容易的改变都是可能的。工件容纳器件可以在单个器件托架元件上在器件的外侧彼此单独地独立预装配。为了更换工件容纳器件,那么在每一种情况下仅更换具有预装配的工件容纳器件的相关的器件托架元件。如果器件托架元件具有对应的螺纹孔、定位孔和/或环形槽,那么工件容纳器件能够以已经对准的方式预装配,特别是沿径向方向装配。器件托架元件可以是环分段的形式,所述环分段可按照需要放在一起或结合从而形成完全封闭的器件托架环,但也可独立地装配或分小组装配。器件托架元件还可具有简化的矩形板形式或其他形式。器件托架元件通常是板状元件,但是这不是必须的。在一个拓展方案中,上机器部分在上部柱区域的上方具有大体上水平布置的安装板。安装板优选地以自支撑方式形成并且用于布置单元。安装板优选地沿径向方向延伸超出加工区域,加工区域是用于布置加工单元并且用于加工工件的区域。器件所需的单元-例如泵或压缩机可设置在安装板上定位在该安装板上方的安装区域中。安装板还可形成为用于引导和安装门和/或机壳壁。在这种情况下,安装板可以直接布置在所述柱本身上,或布置在用于使所述柱沿向上方向延伸的柱顶部上。在一个有利的改良方案中,柱以中空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供应杆。如果具有柱顶部,那么所述柱顶部同样优选地是中空的。通过中空柱、供给管线-例如电气管线或用于介质(压缩空气、冷却润滑剂等)的供应管线可以从布置在安装区域中的单元和/或部件导向到所述柱中并且从内侧导向至布置在柱上的加工单元。如果器件对应地在机器底座的上侧中设计有间隙,那么管线还可导向通过所述柱至布置在底座基准区域的下方或机器底座中环形台的下方的部件。在这种情形中,柱的内部空间优选地划分成至少2个杆,具体地说,其中一个仅用于供应介质的管线,而另一个仅用于电气管线。2个杆优选地通过分隔壁彼此分隔开。在一个优选的改良方案中,器件具有用于提供密封来防止液体、粉尘和/或碎片从上方、从加工区域进入定位在底座基准区域下方的区域中的器件。以此方式,底座基准区域下方的区域可被分类为“干燥区域”。如果区域对应地被密封起来,特别是防止液体-例如冷却润滑剂或清洁液体进入,那么所述区域可被分类为“干燥区域”,所述“干燥区域”在用于布置在该区域中的单元和部件的设计中就它们的保护类别而言提供了多个优点。
在一个优选的改良方案中,器件具有用于提供密封来防止液体、粉尘和/或碎片从下方、从加工区域进入安装区域的器件。对应地,安装板上方的安装区域可同样被分类成“干燥区域”。
如果安装区域以及底座基准区域下方的区域设计成“干燥区域”,仅加工区域是“潮湿区域”,那么潮湿区域通过安装板沿向上方向并且通过机器底座或基准板沿向下方向来限定。在一个有利的改良方案中,优选地可绕旋转轴线枢转或旋转并且用于操作者控制面板的承载臂器件布置在安装板的上侧上。在一个有利的改良方案中,器件在安装板的上侧上具有用于输送上机器部分和/或整个器件的输送器件。该输送器件优选地固定到安装板并且设计成使得上机器部分和/或整个器件可容纳在其上,例如在起重机的帮助下。前述器件可通过下述方式生产首先将环形台布置并且定位在机器底座上,且随后固定在其在机器底座上的位置处。随后,上机器部分可布置并且定位在上机器底座上并且对应地固定在其位置上。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可彼此独立地对准并且安装在机器底座上,也就是说自动安装。以此方式,环形台和上机器部分也能够独立地预装配。为了替换有缺陷的环形台或更换环形台的驱动器,就根据本发明的器件而言,不再需要将具有布置在所述柱上的加工单元的柱和环形台从机器底座分离,从而能够首先将环形台从柱上拆卸且随后替换对应的部分。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器件,可以避免环形台的平面与加工单元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在重新装配期间,对应地避免取决于所述距离的沿竖直方向在工件容纳器件与对应的加工工具之间的距离的改变。在固定到其在机器底座上的位置之后,环形台优选地与机器底座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机器下部结构。具体地说,环形台被拧紧到机器底座上。一旦已经固定在机器底座上的正确位置处,上机器部分就与环形台和/或机器底座优选地结合、优选地拧紧到一起。不需要环形台连接至上机器部分。然而,在某些情形中这可能是有利的。该珩磨机器设计成环形台珩磨机器并且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珩磨的配备有工具轴的加工单元和在上面和下面描述的前述器件。加工单元附接至所述柱。柱优选地承载两个或更多个分布在柱的圆周上的加工单元。除了设置成用于珩磨的加工单元,还可以设置其他加工单元,例如用于去毛刺的加工单元。此外,可设置额外的测量单元。这些以及另外的特征不仅通过权利要求书显现,而且还通过说明书和附图而显现,其中单个特征可以在每种情形下通过它们自身实现,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和其他领域中以子组合的形式作为多个实现,并且可有利地构成可固有地保护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意性地示出并且在下文被更详细地阐述。


图I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环形台珩磨机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剖视 图2示出了来自图I的分段成6个环分段的器件托架,该图是单个部分的示 图3示出了器件托架,所述器件托架具有3个矩形板形式的器件托架元件;
图4示出了具有作为器件托架的单个环分段的环形台。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用于珩磨的器件11的环形台珩磨机器10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器件11包括上机器部分30以及具有机器底座20和环形台50的机器下部结构100。上机器部分30和环形台50分别布置成它们的下侧32、52直接位于机器底座20的上侧22上并且固定地安装在机器底座上的适当位置。布置在机器底座20上的上机器部分30包括柱状、圆形、中空的柱40,所述柱40具有用作上机器部分30的基准区域并且形成上机器部分30的下侧32的柱下侧。机器底座20在其上侧22上具有平面底座基准区域24,通过所述平面底座基准区域24确定圆形台50的竖向位置以及上机器部分30的竖向位置,从而上机器部分30相对于环形台50被竖向对准和定位。在本实例中,底座基准区域24形成用于上机器部分30相 对于圆形台50竖向对准的仅有的基准区域并且位于基准平面25中。底座基准区域24彼此独立地支撑环形台50和上机器部分30。对于上机器部分30相对于环形台50的竖向对准,除了底座基准区域24不需要或无需提供其他用于器件11的基本结构的基准区域。环形台50布置成在柱的下部区域绕柱40的外侧的环的形式。环形台具有旋转固定部分或定子53以及可相对于该定子旋转的可旋转部分或转子。定子具有向上打开的大体上为矩形的U形横截面。环形转子闭合所述上部开口。此外容纳在转子下方且位于由定子形成的U状外围槽内的是转子的驱动器、用于确定转子的角位置的测量系统、轴承(旋转轴承、径向和轴向轴承)以及制动器件。多部件结构的可更换器件托架54用螺钉等可拆卸地固定至可旋转部分或转子的上侧。器件托架用于容纳工件容纳器件124,并且当器件完全装配时,该器件托架可被认为是圆形台的一部分。环形台50不是悬挂在柱40上,而是通过机器底座20排他性地支撑、或者就像其“站立”在所述机器底座20上一样。器件托架54固定至环形台的转子,所述环形台的转子相对于环形台50的旋转固定部分53通过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形式的旋转轴承以可旋转运动的方式绕竖向旋转轴线60安装。旋转轴承有利地是精密旋转轴承,例如轴向滚动轴承形式的轴承。在环形台50的旋转固定部分53的径向内表面与柱40的下部柱区域中的外表面之间,器件11具有过渡配合57,使得环形台50相对于上机器部分30并且相对于柱40径向对准。过渡配合57理解为意指其中由于公差可能发生间隙和过盈的配合。柱与环形台之间在径向上的过渡配合57优选地是h或H配合。柱40在其外侧44上各种高度处具有总共5个水平延伸的环形槽46,所述槽46形成为使得它们环绕整个外围延伸并且具有研磨的凹部,所述研磨的凹部形成为用于随后推入固定元件以便容纳加工单元。在图I中,通过示例示出了用于内部柱状衝磨的多个加工单元中的一个加工单元120。加工单元120布置在加工区域80内并且具有珩磨轴122,所述珩磨轴122具有用于通过可径向调节的珩磨杆125来进行内部柱状珩磨的珩磨工具。此外,加工单元120包括珩磨轴壳体121,集成的驱动器用于产生珩磨轴122或珩磨工具绕其纵向轴线的旋转运动。为了产生珩磨工具122沿纵向方向的提升运动,提供了线性驱动器123。为了容纳将要加工的工件,工件容纳器件124固定在 器件托架54上。设置在柱40的外侧上的环形槽46使加工单元可以沿周向以可灵活设置的角度间隔自由地划分或布置。这意味着,加工单元的数量可以灵活地改变并且能以均匀的角度偏置来进行均匀的间歇操作。例如,可以在柱的圆周上布置3个加工单元,在每一种情况下它们之间的角度偏置为120°C,或者5个加工单元在每一种情况下角度偏置为72°C。此外,当使用不同长度的加工单元时,类似地沿竖直方向安装在不同高度或不同位置都是可能的。没有示出的测量单元设置在2个加工单元之间。共用的底座基准区域24允许环形台50独立于上机器部分30装配在机器底座20上,其中柱40以及加工单元120固定到所述上机器部分30上。相应地,上机器部分30可独立地装配。具体地说,加工单元120可独立于环形台装配在柱40上。在其装配期间,仅需要相对于柱的下侧或相对于上机器部分30的下侧32建立竖向基准,而无需相对于环形台50建立直接竖向基准。当装配器件11时这些都会自动获得。机器底座20具有平面平行基准板26,所述平面平行基准板26的上侧形成底座基准区域24。为了这个目的,基准板26的上侧以底座基准区域24是平面区域的方式来加工。环形槽28a沿径向方向相对于旋转轴线60以及相对于柱40在向外的限定距离处设置在基准板26的上侧上,这就进一步使器件托架54下方的径向基准配合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形中,环形槽28a用来帮助定位和对准。图I中示出的器件11具有同样固定地安装在机器底座20上的适当位置的另一个板或环形板27。该板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超出基准板26并且同样具有环形槽28b,所述环形槽同样用于相对于竖向旋转轴线60建立另一个径向基准。然而,环形板27不是布置在与基准板26相同的平面中,而是相对于所述基准板26沿向上方向偏置。这种台阶状布置,使得可以提供用于在预定位置沿竖直方向并且沿径向方向以轻松的方式容纳部件的器件。为了优化原材料的使用并且减少生产步骤,基准板26可以与环形板27 —起由单个半成品制成,所述基准板26相对于所述环形板27形成内环。器件56设置在环形台50的器件托架54的上侧中,以便部件沿径向方向在预定径向位置(见图2)轻松定位。器件56形成为容纳工件保持器件。在该示例的情况下,器件中的每个都具有位于正方形钻孔样式中的4个螺纹孔和定位孔,用于器件托架54上部件的
预定布置位置。图2示出了以多部件方式形成的分段的器件托架54,所述器件托架54具有6个独立板或环分段54a至54f,所述独立板或环分段54a至54f构成一个环。在每一种情况下,环分段都可以独立地装配并且能够以低生产成本生产。环分段54a至54e还可划分成更多分段。整体为环形的器件托架可以设计成-例如2部分、3部分、4部分、6部分或12部分的环。此外,可想像的是,将另一分段或第二器件托架以径向偏置方式布置在器件托架54上或器件托架的分段54a至54f中的一个上。在该示例的情况下,每个分段都具有2个正方形钻孔样式。环形台50的转子中的螺纹孔和定位孔的具体布置与器件托架54中的定位孔55a和55b相对等,从而允许每个环分段54a至54f彼此独立地装配或拆卸。相对于上机器部分30 —特别是相对于加工单元120的径向基准,通过环形台50中的定位孔限定。甚至当其上布置有工件容纳器件124的器件托架54被更换时,所述基准保持或可轻松地重新建立。不仅通过工件容纳器件124而且通过与被更换的工件容纳器件124关联的器件托架54或环分段54b,可轻松地且不费力地执行器件更换。因此,根据本申请的工件容纳器件可轻松且快速地更换。图3和4通过示例示出了多部件器件托架的其他实施方式。图3示出了器件托架,所述器件托架具有矩形板54a '、54b' ,54c ;形式的3个器件托架元件,所述3个器件托架元件可非常轻松且独立地生产并且在每一种情况下都具有一组孔以便将工件保持器件或一些其他器件固定在所述器件托架元件上。显而易见的是,也可设置少于或多于3个的矩形板、或者具有均匀或不均匀划分的其他或多边形板。如图2所示,器件托架不需要是闭合环形形式。图4示出了具有作为器件托架的单个环分段54h的环形台,可以将多个工件保持器件-例如2个固定在该环分段上。为了驱动器件托架54,环形台50具有驱动器(在此没有示出),所述驱动器可形成为间歇驱动器或形成为NC直接驱动器-即受控且可调节的无级驱动器,其可移动至任何期望的位置或任何角位置。直接驱动器优选地设置有扭矩电动机,所述扭矩电动机沿两个 旋转方向可旋转地运动,并且甚至可使固定至环形台的转子的器件托架54在高负载下快速地转动和精确地定位。直接位置测量系统有利于旋转位置的位置反馈并且有利于提供作为电控制线路中的受控变量的位置信号。设置气动紧急制动器以在无电流状态下固定位置,所述气动紧急制动器在无电流状态下关闭并从而将器件托架54固定在其位置。环形台50的位置测量系统以在安装状态下能够从外部触及的方式布置在环形台的定子中,并且由此能够轻松校准。在安装状态下气动制动器也能够从外部触及,并且由此能够轻松维护。此夕卜,环形台50可具有冗余构造的机械静止制动器。优选地,冷却剂分送和润滑剂分送优选地结合到环形台50中。在这种驱动构思的帮助下,此外还能够以全循环执行间歇操作,在所述驱动构思中工件保持器件在每一个循环中从一个加工站被运输到下一个加工站或测量站等。此外,在对应的构架中,器件改变还能够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即,不仅装配数量对应于加工站且例如两者之间偏置半个循环的多个相同的第一工件保持器件,而且装配在不同的卡盘装置中承载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的工件并且从这方面讲不同于第一工件保持器件的第二工件保持器件。例如,这允许其他工件的更换时间明显减少。此外,多循环能够以任何期望的角度间隔操作。如果在I个加工位置设置了 2个加工轴,那么可能例如以双循环操作。在每一种情况下,可自动地选定旋转方向,从而执行可能的最小前进角以到达下一个静止位置。由此,可以执行例如-至校准位置的最短的前进角。循环时间的优化也对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此外,此处也是,未示出的驱动器件可设置为驱动将要加工的工件,从而在加工期间工件可以-例如以旋转方式绕它们自身的轴线运动。为了这个目的,可以设置-例如优选地布置在器件托架54下方的工件轴。工件容纳器件还可形成为转动和/或枢转器件并且使工件能够在不同位置仅通过I个卡盘装置来加工。然而,图I中示出的工件容纳器件124形成为在静止时容纳工件。用于已在机器底座20的装配之前生产的螺纹的引入线、排等的孔设置在机器下部结构100或机器底座20中。为了减少成本和生产精力,除了具有底座基准区域24的基准板26,机器底座的独立部分-例如底座板101没有被再次加工。因为用于机器构造的竖直方向的基准仅通过底座基准区域24形成,从而能够免除许多加工步骤以及用于独立部件相对于彼此的对准和定位的其他技术基准。将上机器部分30布置在底座基准区域24而非布置在沿向上方向从底座板101延伸的柱上具有在机器底座20中在基准板26下方提供安装空间102的效果,所述空间包括柱下方的区域并且可用于布置单元和/或部件IlOc-例如压缩空气单元或泵。
在此没有示出用于提供密封来防止底座基准区域24下方的区域82中进入液体、粉尘和/或碎片的布置器件,所述布置器件允许该区域82保持“干燥”,并且因此如果密封器件对应地被设计,该区域将被分类为干燥空间。这是有利的,特别是对于布置电气单元IlOc而言,因为这些单元IlOc的保护类别的需要可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加工区域80可用作潮湿区域,以便可以使用诸如冷却润滑剂、清洁液体、冲洗液体等介质。特别是对电气单元和部件IlOa至IlOc的布置而言,分隔成潮湿空间和干燥空间是有利的。因为环形台50在加工区域80中并且因此在潮湿区域中,所以被特别地密封起来并且满足关于保护等级IP67的保护类别的要求。图I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柱40上方具有同样的圆形、中空形状的柱顶部43以便增加机器的高度,特别是为了沿向上方向延伸加工区域80。柱顶部43允许以轻松和廉价的方式调整所需的加工区域80的高度。柱顶部43的外和内表面同样不必加工,因为并不特别要求精整它们的表面。另一方面,就柱40来说必须设置环形槽并且可能必须相应地预加工表面以便牢固安置加工单元。如果通过柱顶部43弥补了缺少的高度,则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不同的机器高度,因为对于不同的机器高度而言不再需要备存不同且笨重的机器柱40。安装板70装配在柱顶部43上,单元和部件IlOa和IlOb可安装在所述安装板70上。安装板70将定位在所述安装板70上方的安装区域43与位于其下方的加工区域80分隔开。安装区域84提供用于电气和气动单元和部件IlOa和IlOb且还用于安装介质供给件等并且放置电缆且从上方进入触及柱40和柱顶部43的空间。安装区域84可同样通过设置用于提供密封来防止可能从加工区域80进入安装区域84的液体、粉尘和/或碎片的对应器件来形成为干燥区域。柱40和柱顶部43形成为使得它们内部中空并且作为供应杆85、86,从而到机器的全部能量供应可原则上从上方精确地进行,所述全部能量供应通过共用的入口径向进入安装区域84内的一侧并且从那里通过柱40向下进入底座基准区域24下方的干燥区域82到达布置在该处的单元和部件110c。所述能量供应可对应地沿径向方向分支到可能布置在上部柱区域42中的柱40的外侧44上的其他部件,例如分支到环形台50或分支到加工单元120。柱40内可设置分隔壁104,所述分隔壁104将供应杆分隔成用于布置电气供给管线的杆85以及用于供入和释放介质的杆86。这种分隔也可能在安装板70上方的安装区域84中或者底座基准区域24下方的区域82中再现。运输器件92或悬挂器件固定至安装板70的上侧,通过所述运输器件92或悬挂器件可拿起和运输整个上机器部分30或整个器件10,例如通过起重机。此外,就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来说,承载臂器件90布置在安装板70或运输器件92上,所述承载臂器件90用于容纳操作者控制面板94。通过该承载臂器件90,操作者控制面板94可绕竖向旋转轴线60并绕机器枢转几乎330°C。
安装板70构造成自支撑结构并且还形成为用于容纳和布置机壳面板和/或门
12。在这种情形中,门12被悬垂或悬挂并且在安装板70上引导。在下部结构中设置额外的引导元件来防止门12的摆动可能是有利的。然而,优选地通过安装板70来承担门12的重力。特别是就保护门而言,以它们的引导系统和它们的控制系统布置在被分类为干燥区域的安装区域84中的方式,门12在该情形中布置在器件11内。分段中的一个可制备成加载站,使得珩磨机器可轻松地调整为用于工件供给和移除的不同处理系统,例如机器人系统。对应地,在器件11的尺寸足够的情况下,整个器件可用这种运输器件来运输。用于操作者控制面板94的承载臂器件90居中地布置在安装板70上,优选地布置在竖向旋转轴线60的区域中。特别是如果具有从侧面沿向外方向限定加工区域80的透明的门12或机壳面板,那么枢转臂使操作者能够完全地并从所有侧面看见和操作机器。在器件11的装配期间,首先生产具有底座基准区域24的基准板26并且将其布置在机器底座20上且相应地对准,特别是关于其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以及其相对于水平的倾斜。为了这个目的,也可以设置没有在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特殊对准装置。随后,环形台50的下侧52可布置在机器底座20上,该下侧形成所述环形台50的基准区域。如果底座基准区域24已对准并且环形台50已根据预定的公差被生产,那么环形台50因此沿竖直方向相对于机器底座20自动对准。可用定位销以简单的方式建立相对于器件11的竖向旋转轴线60或纵向轴线的径向对准或径向基准。如果环形台50已对应地定位,所述环形台50在机器底座20上的位置固定并且与所述机器底座20结合-例如拧紧到一起,从而形成机器下部结构100。随后,与柱40、安装板70、布置在安装板70上的单元/部件IlOa和IlOb以及布置在柱40上的加工单元完全预安装的上机器部分30可布置成完整组件设置在机器下部结构100上。上机器部分30的下侧32在该情形中是用于上机器部分30相对于机器下部结构100的竖向定位的对应基准区域,并且对应地布置在底座基准区域24上。可同样以简单的方式用定位销49建立上机器部分或柱相对于环形台50的旋转轴线60的径向对准或径向基准。优选地,机器下部结构100以及上机器部分30中的所有管线、供给管线和供给件可通过速动联接件预安装并且设置在相应的分隔平面中,从而在上机器部分30已布置在机器下部结构100之后,所有对于对应管线而言必须的部分仅须通过速动联接件便可与它们的对应部分联接到一起。这就使器件10能够非常轻松且快速地被构造,特别是就单个部件相对于彼此的对准和定位而言。维修也可相应轻松地实现。特别是,可轻松且快速地执行环形台50的维修。除了环形台50的驱动单元,环形台50的所有部件可在安装状态下更换或维护。为了更换环形台50的驱动器,环形台50必须从器件11移除。为此目的,所有需要的操作仅仅是将安装步骤的顺序反转并且首先将上机器部分30从机器下部结构100移除。为了这个目的,管线、供给件等必须对应地在它们的速动联接件处分开并且将所述柱从机器底座20分离。随后,上机器部分30可从机器底座20提升开-例如通过起重机与运输器件92 —起。随后,环形台50被暴露并且可维修和/或更换。在维修之后,能够以简单的方式(至少就环形台的维修来说)建立与之前相同的基准。权利要求
1.一种珩磨机器(10),包括 配备有工具轴(122)的用于珩磨的加工单元(120), 形成为环形台珩磨机器(10)并且包括用于通过珩磨来进行工件的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11)的珩磨机器,所述器件包括 具有上侧(32)的机器底座(20), 具有下侧(32)的上机器部分(30), 具有竖直柱(40)的上机器部分(30),所述竖直柱(40)在其外表面上、在上部柱区域中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加工单元(120)的器件(46),所述加工单元(120)用于机械表面加工且配备有工具轴(122),以及 具有下侧(32)的环形台(50),所述环形台(50)绕柱(40)布置在下部柱区域中并且具有器件托架(54),所述器件托架(54)可绕竖向旋转轴线(60)旋转且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工件容纳器件(124), 其中环形台(50)和上机器部分(30)分别布置成它们的下侧(52,32)位于机器底座(20)的上侧(22)上,并且环形台(50)和上机器部分(30)固定地安装在机器底座(20)上的适当位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机器底座(20)在其上侧(22)上具有底座基准区域(24),并且所述环形台(50)和上机器部分(30)分别布置在所述底座基准区域(24)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上机器部分(30)布置和安装成使柱的下侧位于机器底座(20)的底座基准区域(24)上,为此目的,柱(40)具有形成上机器部分(30)的下侧(32)的柱下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机器底座(20)在其上侧(22)上具有基准板(26),而所述基准板(26)的上侧至少部分地形成底板基准区域(24)。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器件(11)在上机器部分(30)与环形台(50)之间具有沿径向的配合(57)。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配合是过渡配合。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轴(40)在外侧上具有多个环形槽(46),所述多个环形槽(46)在不同高度水平延伸,用作容纳加工单元(120)的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环形槽(46)形成为使得它们绕所述柱的周边延伸。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环形台(50)和机器底座(20)中的至少一个在相对于旋转轴线(60)的不同径向距离处具有用于进行容纳部件和定位部件中的至少一种操作的器件。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器件托架(54)是多部件构造的并且具有多个器件托架元件(54a-54f)。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器件托架元件设计成环分段或矩形板。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上机器部分(30)在上部柱区域的上方具有用于布置单元的安装板(70),所述安装板(70)沿径向延伸超出加工区域(80),所述加工区域(80)是用于布置加工单元(120)和用于加工工件的区域。
1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40)是中空的。
1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器件(11)具有用于提供密封来防止液体、粉尘和/或碎片从上方、从加工区域(80)进入区域(82)的器件,所述区域(82)定位在底板基准区域(24)的下方。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器件(11)具有用于提供密封来防止液体、粉尘和/或碎片从下方、从加工区域(80)进入区域(84)的器件,所述区域(84)定位在安装板(70)的上方。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用于操作者控制面板(94)的承载臂器件(90)布置在安装板(70)上。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用于输送上机器部分(30)和整个器件(11)中的至少一个的输送器件(92)固定至安装板(70)。
1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所述柱承载2个或更多个分布在所述柱的圆周上的用于珩磨的加工单元。
1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珩磨机器,其中除了用于珩磨的加工单元外,所述柱还承载去毛刺单元和测量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全文摘要
一种珩磨机器(10),该珩磨机器(10)包括用于珩磨且配备有工具轴(122)的加工单元(120)。所述珩磨机器构造成环形台珩磨机器(10)并且包括用于通过珩磨来进行工件的机械表面加工的器件(11)。所述器件包括具有上侧(32)的机器底座(20)以及具有下侧(32)的上机器部分(30)。所述上机器部分(30)具有竖直柱(40),所述竖直柱(40)在其外表面上、在上部柱区域中具有器件(46),所述器件(46)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用于机械表面加工的配备有工具轴(122)的加工单元(120)。所述机器进一步包括具有下侧(32)的环形台(50),环形台(50)绕柱(40)布置在下部柱区域中并且具有器件托架(54),所述器件托架(54)可绕竖向旋转轴线(60)旋转且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工件容纳器件(124)。所述环形台(50)和所述上机器部分(30)分别布置成它们的下侧(52,32)位于机器底座(20)的上侧(22)上,并且固定地安装在机器底座(20)上的适当位置。
文档编号B24B33/02GK102642171SQ20121003617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7日
发明者H.克莱因, R.雷格勒 申请人:卡迪尔生产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