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80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属于浇铸模【技术领域】,其括上模体和下模体,在下模体左右两侧设置有导杆,在每根导杆上安装有导套,导套安装在耳座上,耳座固定在上模体侧壁上,在上模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单排竖直平行排列的用于高压管成型的模腔,对应每个模腔在下模体上安装有与模腔配合的芯棒,对应模腔在上模体内设置有用于蒸汽通过的保温预热通道,保温预热通道包括相通的横向加热通道和若干条纵向加热通道,横向加热通道为两条,夹在模腔前后两侧,纵向加热通道分别设置在相邻模腔之间的上模体内,在芯棒内设置冷却水管。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由于浇铸时原料进入的时候温度差变化大而产生毛刺或气泡等现象。
【专利说明】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属于浇铸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使用的高压管模具主要由流道板、上模板、下模板和模芯组成,这种结构在浇注好冷却之后开模操作复杂,同时在浇铸时原料进入的时候温度差变化大(尤其是在首次进行浇铸的时候),铸造过程中易长生毛刺或气泡,而且在生产成型后是自然冷却降温成型,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合格率,浪费生产原料。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其结构简单,避免了由于浇铸时原料进入的时候温度差变化大而产生毛刺或气泡等现象,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生产率,减少了生产原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达到了低成本市场化生产的目的。
[000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所述的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体和下模体,在下模体左右两侧竖直设置有导杆,在每根导杆上安装有上下滑动配合的导套,导套安装在耳座上,耳座固定在上模体侧壁上,在上模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单排竖直平行排列的用于高压管成型的模腔,对应每个模腔在下模体上安装有与模腔配合的芯棒,其特征在于:相邻模腔之间的距离为IOOmm?150mm,对应模腔在上模体内设置有用于蒸汽通过的保温预热通道,保温预热通道包括相通的横向加热通道和若干条纵向加热通道,横向加热通道为两条,夹在模腔前后两侧,纵向加热通道分别设置在相邻模腔之间的上模体内,在芯棒内竖直设置有η型结构的冷却水管,冷却水管通过管线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冷却通道,冷却水管离芯棒外表面的最短距离为IOmm?15mm。
[0006]本实用新型为了安装方便,优选所述耳座上开设有用于导杆穿过的通孔,导套对应通孔固定在耳座底部。
[0007]本实用新型为了确保模腔的强度,防止温差产生裂变等现象,优选所述模腔离横向加热通道最短的距离为50mm?70mm。
[0008]同上,本实用新型为了确保模腔的强度,防止温差产生裂变等现象,优选所述模腔离纵向加热通道最短的距离为50mm?70mm。
[0009]为了连接安装方便,优选所述上模体左侧开设有与横向加热通道相通的进气口,上模体右侧开设有与横向加热通道相通的出气口。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主要为:
[0011]通过本实用新型,其结构简单,使用时在横向加热通道和纵向加热通道的配合作用下,对模腔起到了预热作用;在冷却水管的作用下,对应模腔起到了快速冷却降温成型的作用,避免了由于浇铸时原料进入的时候温度差变化大而产生毛刺或气泡等现象,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生产率,减少了生产原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达到了低成本市场化生产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I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图I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纵向加热通道2、模腔3、上模体4、耳座5、导套6、导杆7、芯棒8、下模体9、管线10、冷却水管11、横向加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0017]实施例一
[0018]如图I、图2、图3所示,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体3和下模体8,在下模体8左右两侧竖直设置有导杆6,在每根导杆6上安装有上下滑动配合的导套5,导套5安装在耳座4上,耳座4固定在上模体3侧壁上,在上模体3上设置有若干个单排竖直平行排列的用于高压管成型的模腔2,对应每个模腔2在下模体8上安装有与模腔2配合的芯棒7,相邻模腔2之间的距离为IOOmm对应模腔2在上模体3内设置有用于蒸汽通过的保温预热通道,保温预热通道包括相通的横向加热通道11和若干条纵向加热通道1,横向加热通道11为两条,夹在模腔2前后两侧,纵向加热通道I分别设置在相邻模腔2之间的上模体3内,在芯棒7内竖直设置有η型结构的冷却水管10,冷却水管10通过管线9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冷却通道,冷却水管10离芯棒7外表面的最短距离为IOmm0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耳座4上开设有用于导杆6穿过的通孔,导套5对应通孔固定在耳座4底部;所述模腔2离横向加热通道11最短的距离为50mm ;所述模腔2离纵向加热通道最短的距离为50mm ;所述上模体3左侧开设有与横向加热通道11相通的进气口,上模体3右侧开设有与横向加热通道11相通的出气口。
[0020]上述横向加热通道11和纵向加热通道I构成了多个口字形状的加热腔,模腔2设置在这些口字内,从而对模腔2起到预加热的目的。
[0021]本实施例,使用时在横向加热通道11和纵向加热通道I的配合作用下,对模腔2起到了预热作用;在冷却水管10的作用下,对应模腔2起到了快速冷却降温成型的作用,避免了由于浇铸时原料进入的时候温度差变化大而产生毛刺或气泡等现象,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减少了生产原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达到了低成本市场化生产的目的。
[0022]使用时,在浇铸前,先通过横向加热通道11和纵向加热通道I进行预热;在浇铸后,停止预热,通过管线9和冷却水管10进行冷却成型。
[0023]实施例二
[002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相邻模腔2之间的距离变为120mm ;所述模腔2离横向加热通道11最短的距离变为55mm ;所述模腔2离纵向加热通道最短的距离变为60mm ;所述冷却水管10离芯棒7外表面的最短距离变为15mm。其它同实施例一。
[0025]实施例三
[0026]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相邻模腔2之间的距离变为50mm ;所述模腔2离横向加热通道11最短的距离变为70mm ;所述模腔2离纵向加热通道最短的距离变为70mm ;所述冷却水管10离芯棒7外表面的最短距离变为12mm。其它同实施例一。
[0027]实施例四
[0028]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相邻模腔2之间的距离变为130mm ;所述模腔2离横向加热通道11最短的距离变为50mm ;所述模腔2离纵向加热通道最短的距离变为70mm ;所述冷却水管10离芯棒7外表面的最短距离变为14mm。其它同实施例一。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体(3)和下模体(8),在下模体(8)左右两侧竖直设置有导杆¢),在每根导杆(6)上安装有上下滑动配合的导套(5),导套(5)安装在耳座(4)上,耳座(4)固定在上模体(3)侧壁上,在上模体(3)上设置有若干个单排竖直平行排列的用于高压管成型的模腔(2),对应每个模腔(2)在下模体(8)上安装有与模腔(2)配合的芯棒(7),其特征在于:相邻模腔(2)之间的距离为IOOmm?150_,对应模腔(2)在上模体(3)内设置有用于蒸汽通过的保温预热通道,保温预热通道包括相通的横向加热通道(11)和若干条纵向加热通道(I),横向加热通道(11)为两条,夹在模腔(2)前后两侧,纵向加热通道(I)分别设置在相邻模腔(2)之间的上模体(3)内,在芯棒(7)内竖直设置有η型结构的冷却水管(10),冷却水管(10)通过管线(9)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冷却通道,冷却水管(10)离芯棒(7)外表面的最短距离为IOmm?1 5mm η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座(4)上开设有用于导杆(6)穿过的通孔,导套(5)对应通孔固定在耳座(4)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⑵离横向加热通道(11)最短的距离为50mm?70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⑵离纵向加热通道⑴最短的距离为50mm?70mm。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保温预热及降温成型的高压管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体(3)左侧开设有与横向加热通道(11)相通的进气口,上模体(3)右侧开设有与横向加热通道(11)相通的出气口。
【文档编号】B22D27/04GK204018696SQ201420473340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1日
【发明者】陈恒孝 申请人:重庆顺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