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616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五金件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铁质五金件需要经过抛光处理,来达到质量要求;目前的五金件抛光装置,生产效率较低,对五金件产品的抛光不理想,并且实用性较差,并且在抛光的过程中产生的铁质碎屑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影响抛光的顺利进行。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所述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撑板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上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左右两侧的固定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上方左右两侧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固定装置上方的电机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上方的抛光装置及位于所述抛光装置上方的弹性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横杆,所述支撑板装置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杆、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上的第一固定杆,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板、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下方的握持环、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左右两侧的摩擦块、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上方的第一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方的第一横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上方的第一磁铁,所述固定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垫块、位于所述垫块上方的电缸、设置于所述电缸上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一侧的推动架、位于所述推动杆上方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推动架下方的第三竖杆、设置于所述推动架上的第二磁铁及设置于所述电缸上的第五横杆,所述支架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架装置位于所述固定装置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上方的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与所述第三横杆之间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上方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电机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抛光装置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电机上方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滚轮、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拉线,所述抛光装置包括移动框、收容于所述移动框内的顶靠板、位于所述顶靠板上方的第二弹簧、限定杆、位于所述顶靠板下方左右两侧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顶靠板下方的顶靠杆、设置于所述顶靠杆下端的抛光轮、位于所述移动框左右两侧的支撑块及位于所述支撑块下方的弯曲杆,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第二横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板下方左右两侧的第四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板上方的握持架。

所述第一支撑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之间,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竖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杆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移动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握持环呈半圆环状,所述握持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摩擦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摩擦块呈长方体,所述摩擦块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摩擦块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竖杆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贯穿所述支撑板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磁铁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磁铁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垫块呈长方体,所述垫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缸的下表面与所述垫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架呈Z字形,所述推动架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架位于所述第一横板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固定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推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竖杆的上端与所述推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磁铁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磁铁的下表面与所述推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电缸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下表面与所述电缸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与所述电机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竖直状且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三横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滚轮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架枢轴连接,所述拉线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移动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移动框的侧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框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第二凹槽,所述顶靠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顶靠板的侧面与所述移动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有三个,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顶靠板固定连接,所述限定杆设有两个,所述限定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限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内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顶靠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顶靠杆的上端与所述顶靠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杆的下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抛光轮呈圆柱体,所述抛光轮收容于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顶靠杆枢轴连接,所述支撑块设有两个,所述支撑块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块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弯曲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横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动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设有四个,所述第四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使用方便,能够对铁质五金件进行有效的固定,固定的较为稳固,并且可以对铁质五金件进行有效的抛光处理,提高抛光的效率,同时在抛光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利于抛光的顺利进行,防止抛光轮移动过快对五金件造成损坏,防止不良件的产生,并且可以在抛光的过程中将产生的铁屑吸附起来,方便对其进行回收,防止铁屑散播在空气中污染空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板装置2、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装置2上的支撑装置4、位于所述支撑装置4左右两侧的固定装置5、位于所述支撑板装置2上方左右两侧的支架装置6、位于所述固定装置5上方的电机装置7、位于所述支撑装置4上方的抛光装置8及位于所述抛光装置8上方的弹性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1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上的第一横杆12。所述第一支撑杆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2设有两个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之间,所述第一横杆1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装置2包括支撑板21、位于所述支撑板2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杆22、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22上的第一固定杆23。所述支撑板2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杆12之间,所述第一竖杆2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22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2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竖杆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2采用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固定杆2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23呈倾斜状,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2的侧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4包括第一移动板41、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41下方的握持环42、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41左右两侧的摩擦块43、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41上方的第一连接杆4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44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4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44上方的第一横板46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板46上方的第一磁铁47。所述第一移动板4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移动板41位于所述第一竖杆22之间,所述第一移动板41可以上下移动。所述握持环42呈半圆环状,所述握持环42的两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所述摩擦块4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板41的左右两侧,所述摩擦块43呈长方体,所述摩擦块43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移动板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摩擦块43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竖杆22的侧面接触,所述摩擦块43与所述第一竖杆22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且大于所述第一弹簧45的弹力,从而可以方便将第一移动板41固定在需要的位置上。所述第一连接杆4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4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4贯穿所述支撑板21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4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4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横板46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弹簧45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45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移动板4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横板4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46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磁铁4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磁铁47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4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21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装置5位于所述支撑装置4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装置5包括垫块51、位于所述垫块51上方的电缸52、设置于所述电缸52上的推动杆53、位于所述推动杆53一侧的推动架54、位于所述推动杆53上方的第二固定杆55、位于所述推动架54下方的第三竖杆56、设置于所述推动架54上的第二磁铁57及设置于所述电缸52上的第五横杆58。所述垫块51呈长方体,所述垫块5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缸52与电源连接,使得所述电缸52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缸52上设有开关,方便使用者打开或者关闭电缸52,所述电缸52的下表面与所述垫块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5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动杆53的一端与所述电缸52连接,使得所述电缸52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53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53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架54的侧面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架54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架54呈Z字形,所述推动架54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架54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推动架54可以在所述支撑板21上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架54位于所述第一横板46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固定杆55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55的一端与所述推动架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5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杆5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5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竖杆56的上端与所述推动架5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56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竖杆56及推动架54可以在所述支撑板21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二磁铁5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磁铁57的下表面与所述推动架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磁铁57可以用于吸附铁质碎屑。所述第五横杆5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58的一端与所述电缸5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5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6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21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架装置6位于所述固定装置5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架装置6包括第一支架6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61上的第二横杆62、位于所述第二横杆62上方的第三横杆64、位于所述第二横杆62与所述第三横杆64之间的第四横杆65、位于所述第三横杆64上方的第二连接杆63。所述第一支架6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61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61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6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6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6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62的下表面与所述电缸6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6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6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6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6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6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6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6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6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抛光装置8的左右两侧。所述电机装置7包括电机71、设置于所述电机71上的输出轴72、设置于所述电机71上方的第二支架73、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73上的滚轮74、设置于所述输出轴72上的拉线75。所述电机7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机71上设有开关,方便使用者手动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机7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杆6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65与所述电机7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7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7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7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71带动所述输出轴72旋转。所述第二支架73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73的一端与所述电机7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3的另一端呈竖直状且设有第一凹槽731,所述第一凹槽731长方体状,所述第三横杆64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支架73固定连接。所述滚轮74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74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73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架7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输出轴74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731内旋转。所述拉线75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73固定连接,所述拉线75顶靠在所述滚轮74上。

如图1所示,所述抛光装置8包括移动框81、收容于所述移动框81内的顶靠板82、位于所述顶靠板82上方的第二弹簧83、限定杆84、位于所述顶靠板82下方左右两侧的固定块85、位于所述固定块85上方的第三弹簧86、位于所述顶靠板82下方的顶靠杆87、设置于所述顶靠杆87下端的抛光轮88、位于所述移动框81左右两侧的支撑块89及位于所述支撑块89下方的弯曲杆80。所述移动框8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架61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移动框81的侧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移动框81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移动框8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第二凹槽811,所述第二凹槽811呈长方体状。所述顶靠板8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顶靠板82的侧面与所述移动框8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顶靠板82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811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83设有三个,所述第二弹簧83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83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8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83的下端与所述顶靠板82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顶靠板8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限定杆84设有两个,所述限定杆8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限定杆84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8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杆84可以防止所述顶靠板82过度向上移动。所述固定块8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8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8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固定块85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8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86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86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86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块8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86的上端与所述顶靠板8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顶靠板8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顶靠杆87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顶靠杆87的上端与所述顶靠板8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杆87的下端设有第三凹槽871,所述第三凹槽871呈长方体状。所述抛光轮88呈圆柱体,所述抛光轮88收容于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871内且与所述顶靠杆87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抛光轮88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871内旋转,所述抛光轮88与电机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抛光轮88旋转。所述支撑块89设有两个,所述支撑块89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块89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8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89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架61滑动连接。所述弯曲杆80呈弯曲状,所述弯曲杆80的上端与所述支撑块8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弯曲杆80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框8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75的上端与所述弯曲杆80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装置9包括第二横板91、位于所述第二横板9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四弹簧92及位于所述第二横板91上方的握持架93。所述第二横板9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动框8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板9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92设有四个,所述第四弹簧92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9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板9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9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61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对所述第二横板9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握持架93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握持架93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横板9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使用时,首先将需要抛光的铁质五金件放置在所述第一磁铁47上,且位于所述推动架54之间。然后使用者握住握持握持环42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移动板41向上移动,使得所述第一连接杆44、摩擦块43、第一横板46及第一磁铁47向上移动,同时所述第一弹簧45被压缩,直至所述第一磁铁47及第一横板46向上移动到合适的高度,且此时所述推动架54靠近所述第一磁铁47时可以将五金件夹住,且五金件的上端高出推动架54,以便位于五金件上方的抛光轮88对五金件进行抛光,此时由于摩擦块43与第一竖杆22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且大于第一弹簧45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横板46及第一磁铁47可以保持在高度不动。然后手动打开位于第一磁铁47左右两侧的电缸52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53向中间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推动架54向中间移动,直至所述推动架54顶靠在五金件上,从而对五金件进行固定。然后手动打开与抛光轮88连接的电机,使得抛光轮88在所述第三凹槽871内旋转。然后使用者手动打开位于左右两侧的电机71的开关,使得所述电机71带动所述输出轴72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拉线75被拉紧。然后拉线75向下拉动所述弯曲杆80,使得所述弯曲杆80及支撑块89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移动框81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顶靠板82、顶靠杆87及抛光轮88向下移动,此时所述第四弹簧92被压缩,对所述第二横板91起到支撑作用,直至旋转的抛光轮88与位于其下方的五金件接触,从而可以对五金件进行抛光作业,当抛光轮88与五金件接触时,所述第二弹簧83被压缩,所述第三弹簧86被拉伸,进而对所述顶靠板82、顶靠杆87及抛光轮88起到缓冲作用,使得抛光轮88可以缓慢的对五金件进行抛光,防止所述抛光轮88过快向下移动导致对五金件抛光过度,对五金件造成损坏。所述第一磁铁47可以对五金件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将其随意调节至需要的高度,所述摩擦块43与所述第一竖杆22之间的摩擦力对所述第一磁铁47起到支撑作用。使用者亦可以握住握持架93向下移动,使得抛光轮88向下移动,从而对五金件进行抛光作业,操作方便灵活。并且,在抛光的过程中,抛光轮88抛光五金件产生的铁屑被所述第一磁铁47及第二磁铁57吸附,从而可以将废渣进行回收,方便集中进行清除,防止污染环境。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提高本发明的自动化程度,可以设置一个处理器,以便控制电缸52、电机71的开关及其开关的时间,从而可以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由于其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至此,本发明带废渣回收装置的铁质五金件自动抛光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