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修复2.5D玻璃丝印后倒边缺陷的冶具。
背景技术:
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发展,玻璃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玻璃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经常需要进行抛光工序;目前2.5D玻璃丝印后产品制程过程中倒边上容易产生划伤等缺陷,修复时需要通过褪镀褪掉产品上的丝印层,变成白玻后,重新返扫磨,缺陷才能修复好,而且返扫磨后,玻璃还需要重新经过强化、返磨、清洗、丝印等工序,严重浪费辅料、工时、效率等,返工成本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修复2.5D玻璃丝印后倒边缺陷的冶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修复2.5D玻璃丝印后倒边缺陷的冶具,包括用于装载2.5D玻璃的冶具本体和用于承载所述冶具本体的冶具底座,所述冶具底座包括底板和多个底座挡块,所述冶具本体卡设在所述的多个底座挡块之间;所述冶具本体包括冶具芯,所述冶具芯上表面具有多个倾斜平面,两个相邻的倾斜平面之间具有台阶,所述2.5D玻璃与所述倾斜平面贴合,每一倾斜平面上放置一块2.5D玻璃且2.5D玻璃的一端抵靠所述台阶,2.5D玻璃的另一端具有倒边,各块2.5D玻璃的倒边朝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冶具本体还包括冶具侧边挡块和隔板,所述冶具侧边挡块通过螺丝固 定设置在冶具芯的两侧;所述冶具侧边挡块上具有隔板槽,所述隔板插设在隔板槽内,且隔板位于相邻两块2.5D玻璃之间。
所述底板为纤维牙板。
所述底座挡块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修复2.5D玻璃丝印后倒边缺陷的冶具,2.5D玻璃放进冶具本体后只露出2.5D倒边,且所有倒边均在一个水平面上,抛光时,刚好只抛到每片玻璃的倒边。玻璃与玻璃之间有软质隔板层隔开,可以防止产生划伤,损坏丝印层。冶具本体与冶具底座搭配,可在带有游心轮模式的抛光机上抛光,既有自转又有公转,达到快速、高效修复倒边缺陷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修复2.5D玻璃丝印后倒边缺陷的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冶具芯,1-1.倾斜平面,1-2.台阶,2.冶具侧边挡块,3.隔板槽,4.隔板,5.底座挡块,6.底板,7.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可修复2.5D玻璃丝印后倒边缺陷的冶具,包括用于装载2.5D玻璃的冶具本体和用于承载所述冶具本体的冶具底座,所述冶具底座包括底板6和多个底座挡块5,所述冶具本体卡设在所述的多个底座挡块5之间,底座挡块5之间的空间大小设计成刚好卡住冶具本体,不至于冶具本体移位。
所述冶具本体包括冶具芯1、冶具侧边挡块2和隔板4,所述冶具芯1上表面具有多个倾斜平面1-1,两个相邻的倾斜平面1-1之间具有台阶1-2,所述2.5D玻璃与所述倾斜平面1-1贴合,每一倾斜平面1-1上放置一块2.5D玻璃且2.5D玻璃的一端抵靠所述台阶1-2,2.5D玻璃的另一端具有倒边,各块2.5D玻璃的倒边朝上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冶具芯1设计成刚好与2.5D玻璃7相匹配、可容纳2.5D玻璃的台阶1-2及倾斜平面1-1,2.5D玻璃放进去后,只有2.5D倒边露出冶具本体表面,且露出的所有倒边刚好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2.5D玻璃通过软质材料抛光时,所有倒边均能抛到,从而达到修复缺陷的目的。
所述冶具侧边挡块2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冶具芯1的两侧;所述冶具侧边挡块2上具有隔板槽3,所述隔板4插设在隔板槽3内,且隔板4位于相邻两块2.5D玻璃之间。隔板4主要由于防止玻璃摩擦而产生的划伤及丝印区域损坏。所述隔板4包括纤维牙板和粘贴在所述纤维牙板两侧的软质磨皮材料。冶具芯1倾斜平面1-1的倾斜角度与待修复的2.5D玻璃7倒边角度相同,冶具芯1台阶1-2的高度等于待修复2.5D玻璃7厚度加上两片软质磨皮材料的厚度,再加上纤维牙板的厚度,再加0.2mm。隔板槽3的倾斜角度与待修复2.5D玻璃7倒边角度相同,开槽宽度等于纤维牙板的厚度加上一片软质磨皮材料的厚度。
所述底板6为纤维牙板,所述底座挡块5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6上。
本实用新型的可修复2.5D玻璃丝印后倒边缺陷的冶具的操作步骤如下:
a)第一步,先将冶具底座放进抛光机台内;
b)第二步,将第1片待抛玻璃放进冶具本体内,再放隔板4(插在隔板槽3内);
c)重复第二步操作,直到冶具本体所有台阶位放满待修复玻璃及隔板4;
d)将放满待修复玻璃的冶具本体放入冶具底座中,即完成了一个冶具的装夹;
e)重复a、b、c、d操作,即完成一套冶具的装夹;一般5个冶具为一套;
f)设定好抛光参数,启动设备,即可对待修复产品进行抛光修复。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