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3593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轨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机。



背景技术:

百米钢轨在各焊轨厂通过打磨,焊接,焊缝加工,热处理等工序后,连接成500米一根的长钢轨,最后经过探伤设备对每根长钢轨的4个接头进行探伤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但钢轨经过焊接加工后,焊缝接头表面难免会有焊筋,这样的接头经过探伤设备时,设备会显示焊缝有缺陷,发出探伤不合格报警,然而这样的接头经过人工反复打磨后,再次经过探伤设备时,会显示合格,为了避免探伤设备发出类似虚缺陷报警,急需开发一种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设备,将焊缝接头表面圆滑过渡,消除因接头断面尺寸突变带来的探伤缺陷干扰。

其次,高铁无缝线路的铺设需要将焊轨基地合格的长钢轨(500m)运输到线上进行现场焊接,拼接成无缝线路,当线路铺设完毕后,也需要探伤车对每个焊缝接头进行超声波探伤,以确保焊接质量。而用探伤车对焊缝接头进行探伤时,也会出现因接头焊筋干扰发生虚缺陷报警的现象。以一段1KM的无缝线路来计算,有10个焊接接头,都需要人工手动打磨消除焊筋的干扰,如果长钢轨(500m)在线路铺设前4个焊接接头都经过了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设备的抛光作业,探伤车在进行线上探伤作业时,将可以减少80%的误报率和80%线上手动打磨量。(以一段1KM的无缝线路来计算)这将极大的提高线上探伤的效率和准确率。

目前,一般采用人工手持砂轮机对钢轨焊缝接头表面进行打磨抛光作业,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而且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和铁屑粉尘,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作业安全、效率高且节能环保的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机。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机,包括行走系统、夹紧导向系统、轨底抛光系统、轨腰抛光系统、控制系统,所述夹紧导向系统、轨底抛光系统、轨腰抛光系统和控制系统分别设置于行走系统上,所述夹紧导向系统、轨底抛光系统、轨腰抛光系统、行走系统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行走系统包括移动小车、底架、行走电机、减速机、齿轮和齿条,所述齿条安装在底架上,减速机安装在移动小车上,减速机的输入端与行走电机相连,减速机的输出端与齿轮相连,移动小车与底架通过导轨和滑块相连,行走电机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夹紧导向系统包括夹紧气缸、导向轮、压紧轮和支撑轮,夹紧气缸缸体、导向轮和支撑轮分别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压紧轮与夹紧气缸杠杆相连,固定支架安装在移动小车上,夹紧气缸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轨底抛光系统包括轨底抛光垂向进给系统、轨底抛光打磨电机和轨底千叶轮,轨底抛光打磨电机与轨底抛光垂向进给系统固连,轨底抛光打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轨底千叶轮相连,轨底抛光垂向进给系统和轨底抛光打磨电机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轨腰抛光系统包括轨腰抛光垂向进给系统、轨腰抛光横向进给系统、轨腰抛光打磨电机和轨腰千叶轮,轨腰抛光打磨电机分别与轨腰抛光垂向进给系统和轨腰抛光横向进给系统固连,轨腰抛光打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轨腰千叶轮相连,轨腰抛光垂向进给系统、轨腰抛光横向进给系统、轨腰抛光打磨电机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机外围设有防护罩,防护罩与除尘系统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系统将轨底抛光系统和轨腰抛光系统依次移动到钢轨焊缝位置,从而实现钢轨焊缝的全断面抛光作业,操作简单方便,效率高,节能环保。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轨腰千叶轮为钢轨仿形千叶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夹紧导向系统对称设置于行走系统的两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轨底抛光系统设置于行走系统一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轨腰抛光系统对称设置于钢轨的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系统上可以加设一键操作按钮,同时通过控制系统内置的全自动化的控制程序,进行全自动抛光作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对比,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在于:

1.通过自动化专用设备替代人员手工作业,提高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2.通过加设防护罩将整个设备防护起来,将作业环境与操作人员隔离开,既保证了人员操作时不会受到作业噪音和粉尘的伤害,保障了人身安全,又能通过除尘系统有效收集作业过程中的铁屑粉尘,防止空气污染。

3.通过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程序完成设备的一键操作,全自动作业,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钢轨运动方向垂直。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行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钢轨运动方向一致。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紧导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钢轨运动方向一致。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轨底抛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钢轨运动方向一致。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轨腰抛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视图方向与钢轨运动方向一致。

其中:行走系统1,夹紧导向系统2,轨底抛光系统3,轨腰抛光系统4,控制系统5,除尘系统6,行走电机7,减速机8,齿轮9,齿条10,底架11,移动小车12,导轨13,滑块14,夹紧气缸15,夹紧气缸缸体15a,夹紧气缸杠杆15b,导向轮16,压紧轮17,支撑轮18,固定支架19,轨底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a,轨底抛光打磨电机21a,轨底千叶轮22,轨腰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b,轨腰抛光打磨电机21b,轨腰抛光横向进给系统23,轨腰千叶轮24,钢轨25,焊缝26,防护罩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全断面钢轨焊缝抛光机,包括行走系统1、夹紧导向系统2、轨底抛光系统3、轨腰抛光系统4、控制系统5、除尘系统6和防护罩27。所述夹紧导向系统2、轨底抛光系统3、轨腰抛光系统4和控制系统5分别安装在行走系统1上,所述夹紧导向系统2、轨底抛光系统3、轨腰抛光系统4分别与控制系统5相连。除尘系统6与防护罩27连通,除尘系统6与控制系统5相连。

上述行走系统1包括行走电机7、减速机8、齿轮9和齿条10、移动小车12,齿条10安装在底架11上,减速机8安装在移动小车12上,减速机8的输入端与行走电机7相连,输出端与齿轮9相连,移动小车12与底架11通过导轨13和滑块14相连,行走电机7与控制系统5相连。通过控制系统5可以操纵移动小车12在底架11上行走,从而带动移动小车上的夹紧导向系统2、轨底抛光系统3、轨腰抛光系统4和控制系统5移动。

上述夹紧导向系统2包括夹紧气缸15、导向轮16、压紧轮17和支撑轮18,夹紧气缸缸体15a、导向轮16和支撑轮18分别安装在固定支架19上,导向轮16沿钢轨两侧边缘相对设置,防止钢轨从设备上脱出;压紧轮17与夹紧气缸杠杆15b相连,固定支架19安装在移动小车12上,夹紧气缸15与控制系统5相连。通过控制夹紧气缸杠杆15b伸出放下压紧轮17,压紧轮17与支撑轮18共同夹紧钢轨。

上述轨底抛光系统3包括轨底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a、轨底抛光打磨电机21a和轨底千叶轮22,轨底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a和轨底抛光打磨电机21a分别与控制系统5相连。通过控制轨底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a将轨底千叶轮22移动至正对焊缝的钢轨底部,开启轨底抛光打磨电机21a进行轨底抛光作业。

上述轨腰抛光系统4包括轨腰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b、轨腰抛光横向进给系统23、轨腰抛光打磨电机21b和轨腰千叶轮24,轨腰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b、轨腰抛光横向进给系统23、轨腰抛光打磨电机21b分别与控制系统5相连。所述轨腰千叶轮24为钢轨仿形千叶轮。通过控制轨腰抛光垂向进给系统20b和轨腰抛光横向进给系统23将轨腰千叶轮24移动至正对焊缝的钢轨腰部,开启轨腰抛光打磨电机21b进行轨腰抛光作业。

如图1所示,行走系统1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两套夹紧导向系统。行走系统1的后端设置两套轨底抛光系统3,对轨底依次进行两次抛光。行走系统1的前端设置4套轨腰抛光系统4,两两沿钢轨两侧对称布置,即在轨腰两侧各有一个轨腰千叶轮,对轨腰两侧依次进行两次抛光。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1、启动控制系统5给设备上电,使设备启动;

2、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行走系统1,将安装在行走系统1上的轨腰抛光系统4移动至焊缝26位置;

3、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除尘系统6开启;

4、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夹紧导向系统2将钢轨25夹紧定位;

5、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轨腰抛光系统4进行轨腰抛光作业;

6、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轨腰抛光系统4停止作业并退回到待机位置即轨腰千叶轮回到待机位置;

7、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行走系统1,将安装在行走系统1上的轨底抛光系统3移动至焊缝26位置;

8、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轨底抛光系统3进行轨底抛光作业;

9、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轨底抛光系统3停止作业并退回到待机位置即轨底千叶轮回到待机位置;

10、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夹紧导向系统2将钢轨25松开;

11、操作控制系统5控制行走系统1将设备移动至待机位,等待下一次抛光作业;

本实施例也可在控制系统5上加设一键操作按钮,通过内置的全自动化的控制程序,进行全自动抛光作业。

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化专用设备替代人员手工作业,提高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通过加设防护罩27将整个设备防护起来,将作业环境与操作人员隔离开,既保证了人员操作时不会受到作业噪音和粉尘的伤害,保障了人身安全,又能通过除尘系统有效收集作业过程中的铁屑粉尘,防止空气污染。通过控制系统5上加设一键操作按钮,来完成设备的一键操作,全自动作业,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