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式退火炉的地上安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8288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的退火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井式退火炉,尤其是井式退火炉的安放装置。



背景技术:

井式退火炉用于金属材料的退火处理,其目的是降低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内应力,提高其塑性。传统方式井式退火炉的安放是将井式退火炉放在地井里,完成整个地井工作的施工强度大,费用较高。由于地井有一定的深度,为防止地井渗水,地井要做一定的防渗水处理。井式退火炉安放在地井里使得整个退火炉的维修过程不方便、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式退火炉的地上安放装置,目的在于降低井式退火炉安放的施工强度、生产成本且便于维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井式退火炉的地上安放装置,包括搭架平台、防护栏、上台阶梯以及两体式平窗;所述搭架平台围绕在井式退火炉的周围,其底部与地面接触、平台高度位于井式退火炉整体高度的中部偏上;所述防护栏安装在搭架平台四周,其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搭架平台的顶面上;所述上台阶梯的一端与地面接触,另一端连接所述搭架平台的顶面;所述两体式平窗安装在所述防护栏上。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搭架平台包括两个搭架平台分体,所述两个搭架平台分体组装并固定在一起,其中一个搭架平台分体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另一个搭架平台分体拆卸可动。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搭架平台与防护栏的高度之和大于井式退火炉的整体高度。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两体式平窗可以打开或者关闭。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两体式平窗打开后形成的窗口尺寸大于井式退火炉的炉胆尺寸。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简易且便于维修的井式退火炉地上安放装置,将井式退火炉安放在地面上,在不影响井式退火炉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在井式退火炉周围安装搭架平台,既降低了井式退火炉的施工强度和生产成本,且简易实用、便于维修;进一步的,还因整个井式退火炉安放装置结构简易而提高了井式退火炉的安放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主视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搭架平台;2-防护栏;3-井式退火炉;4-上台阶梯;5-两体式平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井式退火炉安放装置,其结构如下:

包括搭架平台1、防护栏2、上台阶梯4以及两体式平窗5。搭架平台1围绕在井式退火炉3的周围,在一种实施例中,搭架平台1包括顶面以及安装在顶面下方的至少四个支脚,搭架平台1的支脚底部与地面接触、搭架平台1的顶面高度位于井式退火炉3的整体高度的中部偏上位置,以供工作人员站在搭架平台1上面对井式退火炉3进行操作;防护栏2设置在搭架平台1的四周,防护栏2下端固定连接在搭架平台1的顶面上,搭架平台1与防护栏2的高度之和需大于井式退火炉3的整体高度(如图1所示);上台阶梯4一端与地面接触,另一端连接搭架平台1的顶面,便于工作人员台上台下工作;两体式平窗5安装在防护栏2上,可打开或关闭,以供取出或放入井式退火炉1的炉胆,且不影响防护栏2的强度和防护作用。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种简易且便于维修的井式退火炉的地上安放装置,将井式退火炉3安放在地面上,在其周围安装搭架平台1,搭架平台1的高度可根据井式退火炉3的具体高度情况而定。搭架平台1的周围设有防护栏2,用以防止工作人员在操作、使用和维修设备时从搭架平台1上跌下,造成安全事故。为方便从搭架平台1上取出井式退火炉3的炉胆,降低天车的起吊高度,可将防护栏2上的两体式平窗5打开,再将井式退火炉3的炉胆放回后,关闭平窗。搭架平台1采用两体式组装和固定,维修时可将搭架平台1的一体进行拆卸,既降低了维修时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维修操作安全。综上,本实用新型设计简易、牢固、完整,降低了施工和维修时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井式退火炉安装的适用性和运行可靠性。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