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3519阅读:754来源:国知局
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金属丝材拉丝工艺过程中,由于导丝模、润滑液、导轮等问题,容易在丝材表面形成划伤、麻点、麻坑等缺陷,使金属表面粗糙,如何能够去除划伤、麻点、麻坑等缺陷,恢复金属的原有光泽,是工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目前国内在金属丝材的生产中处理金属表面划伤、麻点、麻坑的生产工艺上,多采用抛光砂带等介质去除金属表面的划伤、麻点、麻坑等缺陷,这种方法工作效率高,但由于抛光砂带的表面粗糙度大,会造成金属丝材料损耗大且表面光泽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废弃的棉织物作抛光介质对金属丝外表面进行抛光的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

一种新型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包括承载基座、设置在承载基座上的抛光装置、传动装置及驱动装置,所述抛光装置包括第一抛光支撑组件、第二抛光支撑组件、外抛光盒,所述第一抛光支撑组件和第二抛光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承载基座上,所述外抛光盒设置在第一抛光支撑组件和第二抛光支撑组件之间,且外抛光盒的一端与第一抛光支撑组件转动连接,外抛光盒的另一端与第二抛光支撑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外抛光盒为内部设置空腔的盒体,外抛光盒的空腔内填满废弃的棉织物,在外抛光盒的两端开设用于金属丝材穿入和穿出的通孔,所述传动装置的一端与第二抛光支撑组件传动连接,传动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连接,以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第二抛光支撑组件转动,进而由第二抛光支撑组件带动外抛光盒转动,从而实现金属丝材的抛光。

优选的,所述外抛光盒包括第一外抛光盒和第二外抛光盒,第一外抛光盒和第二外抛光盒结构相同,第一外抛光盒和第二外抛光盒为由两个侧面、两个端面和一个底面包围形成的空心长方形盒体,第一外抛光盒和第二外抛光盒相对设置,第一外抛光盒和第二外抛光盒相对的面分别开口,以使第一外抛光盒内部空腔和第二外抛光盒的内部空腔连通,在沿着第一外抛光盒和第二外抛光盒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设置有相同的半圆形的通孔,且第一外抛光盒与第二外抛光盒的半圆形的通孔组成一个圆形的通孔,该圆形通孔的直径大于金属丝的直径,以使金属丝从该圆形的通孔中穿出。

优选的,所述第一抛光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第一轴承、第一抛光盒卡套,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设置在承载基座上,第一轴承安装在第一轴承座内,第一抛光盒卡套设置在第一轴承与外抛光盒之间,所述外抛光盒与第一抛光盒卡套之间紧密配合,所述第二抛光支撑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第二轴承、第二抛光盒卡套,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设置在承载基座上,第二轴承安装在第二轴承座内,第二抛光盒卡套设置在第二轴承与外抛光盒之间,所述外抛光盒与第二抛光盒卡套之间紧密配合,以通过第二抛光盒卡套的转动带动外抛光盒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抛光盒卡套具有圆形的外壁,以与第一轴承的内圈配合,在第一抛光盒卡套的中心开设方形通孔,以与外抛光盒配合,所述第二抛光盒卡套具有圆形的外壁,以与第二轴承的内圈配合,在第二抛光盒卡套的中心开设方形通孔,以与外抛光盒配合。

优选的,所述传动装置包括抛光盒皮带轮和皮带,所述抛光盒皮带轮与第二抛光盒卡套固定连接,皮带的一端连接抛光盒皮带轮,皮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以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第二抛光盒卡套及外抛光盒转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座、调速电机、电机输出轴、电机皮带轮,所述电机座固定在所述承载基座上,所述调速电机固定安装在电机座上,所述电机皮带轮与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以通过电机输出轴带动电机皮带轮转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上述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在外抛光盒内填满了废弃棉织物,以利用废弃的棉织物作为抛光介质对金属丝外表面进行抛光,由于废弃棉织物的柔软度高,不会对金属丝表面造成二次磨损或损伤,而且对金属丝表面抛光时材料损耗小,且抛光后的金属丝表面光泽度很高。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第一抛光盒卡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第二抛光盒卡套和抛光盒皮带轮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图1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中的外抛光盒内部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10、承载基座20、抛光装置30、第一支撑组件31、第一轴承座311、第一轴承312、第一抛光盒卡套313、圆形的外壁3131、方形通孔3132、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第二轴承座321、第二轴承322、第二抛光盒卡套323、圆形的外壁3231、方形通孔3232、外抛光盒33、第一外抛光盒331、第二外抛光盒332、圆形的通孔333、传动装置40、抛光盒皮带轮41、皮带42、驱动装置50、电机座51、调速电机52、电机输出轴53、电机皮带轮54、金属丝6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10,包括承载基座20、设置在承载基座20上的抛光装置30、传动装置40及驱动装置50,抛光装置30包括第一抛光支撑组件31、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外抛光盒33,第一抛光支撑组件31和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对称设置在承载基座20上,外抛光盒33设置在第一抛光支撑组件31和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之间,且外抛光盒33的一端与第一抛光支撑组件31转动连接,外抛光盒33的另一端与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转动连接,外抛光盒33为内部设置空腔的盒体,外抛光盒33的空腔内填满废弃的棉织物,在外抛光盒33的两端开设用于金属丝60穿入和穿出的通孔333,传动装置40的一端与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传动连接,传动装置40的另一端与驱动装置50传动连接,以通过驱动装置50带动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转动,进而由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带动外抛光盒33转动,从而实现金属丝60的抛光。

金属丝60由金属丝输送装置输送进入外抛光盒33,进而穿过外抛光盒33内的废弃棉织物,通过驱动装置50带动传动装置40进而带动外抛光盒33转动,转动的外抛光盒33带动其内部的废弃棉织物高速转动,以利用外抛光盒33内的废弃棉织物与金属丝的摩擦力对金属丝外表面进行抛光。

进一步的,外抛光盒33包括第一外抛光盒331和第二外抛光盒332,第一外抛光盒331和第二外抛光盒332结构相同,第一外抛光盒331和第二外抛光盒332为由两个侧面、两个端面和一个底面包围形成的空心长方形盒体,第一外抛光盒331和第二外抛光盒332相对设置,第一外抛光盒331和第二外抛光盒332相对的面分别开口,以使第一外抛光盒331内部空腔和第二外抛光盒332的内部空腔连通,在沿着第一外抛光盒331和第二外抛光盒332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设置有相同的半圆形的通孔,且第一外抛光盒331与第二外抛光盒332的半圆形的通孔组成一个圆形通孔333,该圆形通孔333的直径大于金属丝60的直径,以使金属丝60从该圆形通孔333中穿出。

进一步的,第一抛光支撑组件31包括第一轴承座311、第一轴承312、第一抛光盒卡套313,第一轴承座311固定设置在承载基座20上,第一轴承312安装在第一轴承座311内,第一抛光盒卡套313设置在第一轴承312与外抛光盒33之间,外抛光盒33与第一抛光盒卡套313之间紧密配合,第二抛光支撑组件32包括第二轴承座321、第二轴承322、第二抛光盒卡套323,第二轴承座321固定设置在承载基座20上,第二轴承322安装在第二轴承座321内,第二抛光盒卡套323设置在第二轴承322与外抛光盒33之间,外抛光盒33与第二抛光盒卡套323之间紧密配合,以通过第二抛光盒卡套323的转动带动外抛光盒33转动。

进一步的,第一抛光盒卡套313具有圆形的外壁3131,以与第一轴承312的内圈配合,在第一抛光盒卡套313的中心开设方形通孔3132,以与外抛光盒33配合,第二抛光盒卡套323具有圆形的外壁3231,以与第二轴承322的内圈配合,在第二抛光盒卡套323的中心开设方形通孔3232,以与外抛光盒33配合。

进一步的,传动装置40包括抛光盒皮带轮41和皮带42,抛光盒皮带轮41与第二抛光盒卡套323固定连接,在本次实施方式中,抛光盒皮带轮41的侧壁与第二抛光盒卡套323的侧壁固定焊接在一起,皮带42的一端连接抛光盒皮带轮41,皮带42的另一端连接驱动装置50,以通过驱动装置50带动第二抛光盒卡套323及外抛光盒33转动。

进一步的,驱动装置50包括电机座51、调速电机52、电机输出轴53、电机皮带轮54,电机座51固定在承载基座20上,调速电机52固定安装在电机座51上,电机皮带轮54与电机输出轴53传动连接,以通过电机输出轴53带动电机皮带轮54转动。

在金属丝生产工艺中,调速电机51处于持续运行状态,由金属丝输送装置将金属丝60输送到抛光装置30,调速电机51通过皮带42带动抛光盒皮带轮41高速转动,进而抛光盒皮带轮41带动外抛光盒33转动,以利用外抛光盒33内的废弃棉织物与金属丝的摩擦力对金属丝外表面进行抛光。金属丝材外表面抛光装置的各部件固定在承载基座20上,在金属丝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沿着金属丝走丝的方向,可将该抛光机设置在任意工序,只需将金属丝穿过该抛光机的外抛光盒,在不影响金属丝正常的走丝的情况下就可实现金属丝外表面抛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