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频炉熔炼铸钢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6009发布日期:2018-06-15 23:26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频炉熔炼铸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频炉熔炼铸钢工艺。



背景技术:

铸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碳是铸钢中的主要元素,对铸钢的基体组织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铸钢熔炼过程中,通常先采用含碳量比较低的废钢熔化成熔液,当熔液中含碳量不足时,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加入增碳剂或含碳较高的废钢来增碳。但是,增碳剂较轻,散货编织袋包装易破损散落,怕雨淋打湿,而且因比重太轻难以沉入钢水中、漂浮在钢水表面、难溶解、吸收慢、吸收率不稳定、碳含量不容易准确控制;高碳废钢体积大占地方大杂乱散乱,取料投料困难不方便,操作麻烦、调剂钢水量大、碳含量忽高忽低飘忽难定,要长时间多次反复调整、调碳难度大准确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频炉熔炼铸钢工艺,其具有可提高铸钢的达标率,增碳速度快、灵敏、准确、高效、快捷,节省了空间,存放方便,取料投料方便的优点。

一种中频炉熔炼铸钢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碳的质量百分比低于2%的废钢投入中频炉内;

步骤S2:待废钢化清后,取废钢熔液计算出需要补加的碳的质量;

步骤S3:根据需补加的碳的质量和生铁中碳的质量百分比,计算出所需的生铁的质量;

步骤S4:将所需质量的生铁投入中频炉中熔化铸炼形成铸钢。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生铁体积重量成分含碳量固定、比重大、易下沉、熔点低、熔化快、吸收快,采用生铁来补充废钢熔液中的碳量,可大大提高铸钢的达标率,而且使用方便,增碳速度快、灵敏、准确、高效、快捷。进一步地,生铁体积小不占地方,节省了空间,存放方便,取料投料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在废钢熔液温度达到1560℃-1700℃时,才提取废钢熔液。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采用光谱分析的方法测量废钢溶液中碳的质量,并计算出需要补加的碳的质量。

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所述生铁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C:4.0%-5.0%、Si:0-1.0%、Mn:0-0.05%、P:0-0.05%、S:0-0.05%。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所述碳的质量百分比低于2%的废钢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C:0.17%-0.20%、Si:0.30%-0.40%、Mn:1.10%-1.20%、P:0-0.025%、S:0-0.025%、Al:0.03%-0.06%。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生铁体积重量成分含碳量固定、比重大、易下沉、熔点低、熔化快、吸收快,采用生铁来补充废钢熔液中的碳量,可大大提高铸钢的达标率,而且使用方便,增碳速度快、灵敏、准确、高效、快捷。进一步地,生铁体积小不占地方,节省了空间,存放方便,取料投料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频炉熔炼铸钢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中频炉熔炼铸钢工艺的流程图,该中频炉熔炼铸钢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碳的质量百分比低于2%的废钢投入中频炉内。

所述碳的质量百分比低于2%的废钢多为冲压边角料,因此,常常需要额外增加碳的质量。具体的,所述碳的质量百分比低于2%的废钢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C:0.17%-0.20%、Si:0.30%-0.40%、Mn:1.10%-1.20%、P:0-0.025%、S:0-0.025%、Al:0.03%-0.06%。

步骤S2:待废钢化清后,取废钢熔液计算出需要补加的碳的质量。

在废钢熔液温度达到1560℃-1700℃时,才提取废钢熔液,而且采用光谱分析的方法测量废钢溶液中碳的质量,并计算出需要补加的碳的质量。

步骤S3:根据需补加的碳的质量和生铁中碳的质量百分比,计算出所需的生铁的质量。

所述生铁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C:4.0%-5.0%、Si:0-1.0%、Mn:0-0.05%、P:0-0.05%、S:0-0.05%。

步骤S4:将所需质量的生铁投入中频炉中熔化铸炼形成铸钢。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生铁体积重量成分含碳量固定、比重大、易下沉、熔点低、熔化快、吸收快,采用生铁来补充废钢熔液中的碳量,可大大提高铸钢的达标率,而且使用方便,增碳速度快、灵敏、准确、高效、快捷。进一步地,生铁体积小不占地方,节省了空间,存放方便,取料投料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铸造生铁由于体积小不占地方存放方便,取料投料方便,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