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放残铁调度工艺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5990发布日期:2018-06-15 23:26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炉放残铁调度工艺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高炉大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高炉放残铁调度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高炉在生产一段时间后,冷却壁、炉缸等重要设备损坏、侵蚀严重,故障率升高,需停炉进行大修。在停炉时,炉缸位于出铁口以下的铁水无法正常从铁口放出,约有几百到几千吨。在停炉过程中如果不采取措施将这部分残铁放净或放出大部分,停炉时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打水冷却,残铁冷凝后还要用火焰烧开、用炸药爆破才能清除。不但增加较长的主工期、需要投入较高的费用、还会造成很大的烟尘污染,损害工人的健康。因此放残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

现有的放残铁工程都是先计算或测量出炉缸底部碳砖的侵蚀程度,以此为根据定出残铁口标高,将残铁沟按设计安装好,残铁沟的一端固定在高炉炉缸区域炉壳上,一端处于残铁口的下方,另一端出口处于残铁罐的上方,一般情况下残铁沟都在高炉出铁场平台的下方,在高炉炉缸的外壳开孔,烧穿冷却壁,钻、烧结合开出残铁通道。铁水顺残铁通道流出炉缸,沿残铁沟流入残铁罐。一般情况下,一些铁水罐预置在铁轨线上,第一个铁水罐停置在残铁沟出口的下方,该罐位就是接残铁罐位,与其它若干铁水罐依次连接,在每两个相邻铁水罐上沿,沿轴线方向搁置有连接槽。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铁水罐形成铁水罐列,铁水罐列的总有效容量应大于炉缸流出的全部残铁。第一罐装满铁水后,移车设施将铁水罐列移动,使第二个铁水罐移至接残铁罐位后停止,第二个铁水罐继续接铁水。以此类推,直至残铁放完。

当没有足够长的铁水线可以预置足够数量的铁水罐或铁水罐铁路线一端封闭、或有障碍的情况下,上述工艺就无法使用。一般采用增加一套铁水摆动溜槽、或拆开炉台增设吊装设施等手段,这些方法可能因高差不足而增加炉缸内残留的铁水量、增加费用、安全风险增大等弊端。针对这种工况,需要开发一种新技术予以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放残铁调度工艺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炉放残铁调度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多个铁水罐依次设置在铁轨上以形成铁水罐列,于相邻的两个铁水罐之间设有连接槽,该连接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铁水罐内;

S2、将第一个铁水罐放置在残铁沟出口下方的接残铁罐位上;

S3、高炉通过残铁沟向第一个铁水罐内装铁水;

S4、按照步骤S2-S3的顺序依次向前M个铁水罐内装铁水;

S5、当第M个铁水罐装满后,通过吊装设施将铁水罐列移动以使第M+N个铁水罐放置在残铁沟出口下方的接残铁罐位上;

S6、向第M+N个铁水罐装铁水的同时将前M个装满铁水的铁水罐拆卸运走;

S7、再将M个空的铁水罐推入铁轨上,并将外侧的任一个空的铁水罐置于接残铁罐位上;

S8、按照以上步骤S1-S7的顺序直至高炉的残铁放完为止;

其中,M≥2,N≥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的具体流程为,采用吊装设施将第M个与第M+N个之间的任意一个连接槽拆卸,再将前M个装满铁水的铁水罐拆卸运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高炉放残铁调度工艺的装置,高炉上设有放残铁孔道,所述放残铁孔道与残铁沟连通,该装置包括铁轨,多个铁水罐依次设于铁轨上,所述残铁沟出口下方设有接残铁罐位,位于最外侧的铁水罐放置在接残铁罐位上,相邻的两个铁水罐之间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两端延伸至相对应的铁水罐内,所述高炉的一侧还设有吊装设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槽包括纵向底板,设于纵向底板两侧的侧挡板,设于侧挡板内侧和纵向底板上端的耐火层。

进一步地,所述吊装设施为叉车、行车、电葫芦或起重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可以在铁水线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将高炉内残留的铁水量完全排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安全风险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放残铁调度装置的立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放残铁调度装置中铁水罐初始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一罐装满铁水后移出并开始装第二罐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将装满铁水的铁水罐拉出,越过两个未满的缓冲罐,直接将最末端的铁水罐拉入入接残铁罐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将装满铁水的铁水罐与未满罐之间的连接槽拆下,并摘下挂钩,将两个满罐拖走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将两个新罐推入,连好挂钩,安装好连接槽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将最外的一个新补的空罐推至接残铁罐位,重新开始一个新的接残铁循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连接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高炉出铁场平台,2、残铁沟,3、放残铁孔道,4、连接槽,5、铁水罐,6、铁轨,7、高炉,8、接残铁罐位,9、吊装设施,10、纵向底板,11、侧挡板,12、耐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炉放残铁调度装置,高炉7上设有放残铁孔道3,所述放残铁孔道3与残铁沟2连通,该装置包括铁轨6,多个铁水罐5依次设于铁轨6上,所述残铁沟2出口下方设有接残铁罐位8,位于最外侧的铁水罐5放置在接残铁罐位8上,相邻的两个铁水罐5之间设有连接槽4,所述连接槽4的两端延伸至相对应的铁水罐5内,所述高炉7的一侧还设有吊装设施9。

参阅图8所示,所述连接槽4包括纵向底板10,设于纵向底板10两侧的侧挡板11,设于侧挡板11内侧和纵向底板10上端的耐火层12。耐火层12采用耐火材料或耐火砖。

所述连接槽4的作用就是防止移车过程铁水落到罐车或地面而损坏设备或发生事故。

所述吊装设施9为叉车、行车、电葫芦或起重机。

参阅图2-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高炉放残铁调度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多个铁水罐5依次设置在铁轨6上以形成铁水罐列,于相邻的两个铁水罐5之间设有连接槽4,该连接槽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铁水罐5内(如图2所示)。

第二步、将第一个铁水罐5放置在残铁沟2出口下方的接残铁罐位8上。

第三步、高炉7通过残铁沟2向第一个铁水罐5内装铁水。

第四步、按照步骤S2-S3的顺序依次向前M个铁水罐5内装铁水(图3所示为装第二罐的示意图)。

第五步、当第M个铁水罐5装满后,通过吊装设施9将铁水罐列移动以使第M+N个铁水罐5放置在残铁沟2出口下方的接残铁罐位8上(如图4所示,将装满铁水的铁水罐拉出,越过两个未满的缓冲罐,直接将最末端的铁水罐拉入入接残铁罐位示意图)。

第六步、向第M+N个铁水罐5装铁水的同时将前M个装满铁水的铁水罐5拆卸运走;具体流程为,采用吊装设施9将第M个与第M+N个之间的任意一个连接槽4拆卸,再将前M个装满铁水的铁水罐5拆卸运走(如图5所示,将装满铁水的铁水罐与未满罐之间的连接槽拆下,并摘下挂钩,将两个满罐拖走示意图,如图6所示将两个新罐推入,连好挂钩,安装好连接槽示意图)。

第七步、再将M个空的铁水罐5推入铁轨6上,并将外侧的任一个空的铁水罐5置于接残铁罐位8上(如图7所示将最外的一个新补的空罐推至接残铁罐位,重新开始一个新的接残铁循环示意图)。

第八步、按照以上步骤S1-S7的顺序直至高炉7的残铁放完为止。

其中,M≥2,N≥2,此时至少有一个铁水罐与下一个铁水罐的连接槽4处于可以拆装连接槽的区域,在该区域可以设置有叉车、行车、电葫芦、起重机等可以吊装连接槽的设施。在第M+N个铁水罐接残铁的同时,将处于外面的某个连接槽拆下、摘钩,连接槽外面的铁水罐运走,然后将若干空罐推入、挂钩、安装连接槽。然后将新装的铁水罐列推入,至外侧的某一空罐处于残铁沟出口的下方,进行下一个装铁水循环,这种循环补罐直至残铁放完。

实施例

某高炉炉底铁路线一端封死,仅能预置5个铁水罐,放残铁时,将第一个铁水罐停置在残铁沟出口的下方,该罐位就是接残铁罐位8,与其它4个铁水罐依次连接,在每两个相邻铁水罐上沿,沿轴线方向搁置有连接槽,连接槽为一两端开口的钢制槽体,底部一纵向底板,沿纵向两侧有侧挡板,侧挡板焊接于底板上,在连接槽内壁固结有耐火砖。连接槽的两端开口分别伸至铁水罐内。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铁水罐形成铁水罐列。第一罐装满铁水后,机车将铁水罐列移动,使第二个铁水罐移至接残铁罐位后停止,第二个铁水罐继续接铁水。在移车过程中,残铁沟出口位于两个残铁罐之间时,铁水落入连接槽,再从连接槽的两端流入铁水罐,连接槽的作用就是防止移车过程铁水落到罐车或地面而损坏设备或发生事故。

当外边的2个铁水罐装满铁水后,并不是将第3个铁水罐停置于接残铁罐位而是直接拉到第5个铁水罐至接残铁罐位后停置,此时最前面两个满铁水罐与第三个空铁水罐的连接槽处于炉台区域外部,在附近设置一个汽车吊,将第二个铁水罐接与第三个铁水罐之间的连接槽拆下、摘掉铁水罐车之间的挂钩,将外面的两个满铁水罐运走,然后将两个新空罐推入,与原第三个铁水罐挂钩并安装连接槽,两个新的空铁水罐之间在调入之前也放置好连接槽,然后将新装的铁水罐列推入,至外侧的第一个空罐处于残铁沟出口的下方,进行下一个装铁水及补罐循环,这种循环补罐直至残铁放完。

本发明可以在铁水线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将高炉内残留的铁水量完全排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安全风险小的优点。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专利所有者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描述的保护范围,都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