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炉风口中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8820发布日期:2019-08-16 22:44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高炉风口中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炉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高炉风口中套。



背景技术:

高炉风口是炼铁厂高炉上的,由高炉风口吹入的高温热风和炉底焦炭氧化燃烧生成CO,CO在高温上升中还原出原来以氧化物形态存在的铁。

风口中套在高炉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风口中套的质量好坏极大的影响着高炉使用的安全性和生产产量,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风口中套冷却系统大多采用一个环形空腔进行冷却循坏,导致冷却效果差,同时风口中套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挤压,容易产生变形,进而对风口中套造成损坏,大大影响风口中套的使用寿命,不利于提高高炉产量和保障高炉生产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高炉风口中套,具有冷却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和不易变形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炉风口中套,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上开设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的底部连通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侧面连通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壁的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导流板,所述第一腔体与出水门相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排水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形状均为环形。

优选的,所述套筒为纯铜锻件。

优选的,所述导流板为交叉分布,所述导流板为不锈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采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能够对套筒的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若干个导流板能够对套筒起到支撑的作用,加强了套筒的整体刚性,防止套筒变形,该装置采用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导流板,大大提高了套筒的冷却效果,加强了套筒的刚性,极大的避免套筒变形的问题,大大保障了套筒的使用寿命,整个装置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水口方便水进入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进行水循坏,出水口方便水排出,套筒材质为纯铜锻件,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够减少高炉高温对套筒的损坏,保障套筒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筒;2、第一腔体;3、导流板;4、进水口;5、第二腔体;6、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炉风口中套,包括套筒1,所述套筒1上开设进水口4和出水口6,进水口4方便水进入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5内进行水循坏,出水口6方便水排出,所述套筒1为纯铜锻件,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够减少高炉高温对套筒1的损坏,保障套筒1的使用寿命,所述进水口4的底部连通有第一腔体2,所述第一腔体2的侧面连通有第二腔体5,采用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5,能够对套筒1的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率和冷却效果,所述第一腔体2与第二腔体5的形状均为环形,所述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5内壁的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导流板3,若干个导流板3能够对套筒1起到支撑的作用,加强了套筒1的整体刚性,防止套筒1变形,所述导流板3为交叉分布,所述导流板3为不锈钢板,所述第一腔体2与出水口6相连通,所述第二腔体5的排水口与第一腔体2相连通,该装置采用第一腔体2、第二腔体5和导流板3,大大提高了套筒1的冷却效果,加强了套筒1的刚性,极大的避免套筒1变形的问题,大大保障了套筒1的使用寿命,整个装置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使水通过进水口4进入第一腔体2内,由于第一腔体2与第二腔体5的入水口相连通,进而使水进入第二腔体5内,使水在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5内循坏流通,通过出水口6流出,通过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5对套筒1进行冷却,冷却效果好,然后通过导流板3增加套筒1的刚性,使套筒1不易变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