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弯头抛光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34462发布日期:2020-10-30 22:1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弯头抛光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弯头抛光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弯头抛光夹具。



背景技术:

管件(特别是弯头管件)是常见的机械零部件,为了满足其使用要求,在安装使用前均需要进行抛光处理,目前大多是通过人工进行打磨处理,而管件在抛光前必须利用夹具来进行定位,操作人员每对一根管件进行抛光,都需要将该管件在夹具上拆卸、安装一次,尤其是弯头管件因其自身构造的特殊性,根本无法从弯头一端一次性完成内表面的去刺抛光工作,因此对该弯头管件一端抛光完成后需要从夹具上拆卸后变向再次安装以对该弯头管件另一端进行抛光,因而抛光大批量相同规格的管件十分浪费时间、工作效率低,而且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具有明显的损害。

鉴于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且工作效率高的弯头抛光夹具是本技术领域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弯头抛光夹具,解决了弯头在抛光过程中需要再次进行拆卸安装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弯头抛光夹具,包括底座和固定座,以及设于固定座上表面且与固定座匹配的夹具本体,所述底座与固定座之间设有旋转轴,旋转轴一端可旋转的底座上,旋转轴另一端与固定座铰接,夹具本体包括弯头支撑座、压辊、压紧机构和固定支撑座,弯头支撑座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放置弯头的第一凹槽,压紧机构和固定支撑座分别位于弯头支撑座左右两侧且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位于压紧机构和固定支撑座之间,压紧机构固定设于固定座侧面,固定支撑座设于弯头支撑座上,压辊一端与压紧机构连接,压辊另一端与固定支撑座铰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下表面固定设有外壳,外壳套设旋转轴上,且外壳一侧设有用于调节固定座与旋转轴之间倾斜角度的角度调节杆,角度调节杆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和安装板,安装板垂直固定于外壳上,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均通过安装板上设置的螺纹孔可活动的设于安装板上。

优选地,所述弯头支撑座与旋转轴之间的倾斜角度不大于45°。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驱动弯头支撑座绕旋转轴旋转后进行固定的固定杆。

优选地,所述弯头支撑座绕旋转轴旋转的角度为180°整数倍。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撑座为u型固定支撑座,压辊通过销轴铰接于u型固定支撑座的u型口中。

优选地,所述压辊上设有与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压辊与压紧机构连接一端设有卡槽,卡槽与压紧机构卡接。

优选地,所述压紧机构为快速卡钳。

优选地,所述夹具本体可拆卸的固定设于固定座上。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首先将待抛光的多个弯头置于第一凹槽中,利用压辊与固定座和压紧机构连接对多个弯头同时定位夹紧,然后通过调整弯头支撑座的倾斜角度以及将弯头支撑座变向,完成多个弯头内表面的抛光,解决了抛光过程中需要再次拆卸安装才能完成抛光作业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弯头抛光的工作效率,且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弯头抛光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中:1.底座,2.固定座,3.旋转轴,41.弯头支撑座,42.压辊,43.压紧机构,44.固定支撑座,5.角度调节杆,51.第一螺杆,52.第二螺杆,53.安装板,6.固定杆,7.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卡槽,1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不同结构和部件,无先后之分,更不作为结构或部件本身的限定,以图1为例,垂直纸面向左为左,垂直纸面向右为右,垂直纸面向内为前,垂直纸面向外为后。同时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弯头可以是各种型号规格的弯头,如:两通、三通、四通和大小头等弯头管件。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弯头抛光夹具,包括底座1和固定座2,以及设于固定座2上表面且与固定座2匹配的夹具本体,所述底座1与固定座2之间设有旋转轴3,旋转轴3一端可旋转的底座1上,旋转轴3另一端与固定座2铰接,夹具本体包括弯头支撑座41、压辊42、压紧机构43和固定支撑座44,弯头支撑座41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放置弯头的第一凹槽7,压紧机构43和固定支撑座44分别位于弯头支撑座41左右两侧且多个所述第一凹槽7位于压紧机构43和固定支撑座44之间,压紧机构43固定设于固定座2侧面,固定支撑座44设于弯头支撑座41上,压辊42一端与压紧机构43连接,压辊42另一端与固定支撑座44铰接。

本实施例中,首先将多个待抛光的弯头置于第一凹槽7内,利用压辊42与固定支撑座44和压紧机构43之间的连接同时对多个待抛光弯头进行定位夹紧,然后根据抛光砂轮的位置调整弯头支撑座41相对于底座1的倾斜角度以使抛光砂轮对准弯头的端口,当多个弯头一端的内表面抛光完成后,通过所述旋转轴3驱动弯头支撑座41旋转以使多个弯头内表面未抛光的一端对准抛光砂轮,最后再通过自动抛光机构控制抛光砂轮完成多个弯头内表面未抛光部分的抛光作业,从而解决了抛光过程中需要多次拆卸安装弯头才能完成抛光作业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弯头的抛光工作效率,且具有结构简单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压紧机构43也可以设置于弯头支撑座41上,只要保证在抛光过程中压辊42能够稳定对弯头进行有效定位夹紧即可。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固定座2下表面固定设有外壳10,外壳10套设旋转轴3上,且外壳一侧设有用于调节固定座2与旋转轴3之间倾斜角度的角度调节杆5,角度调节杆5包括第一螺杆51、第二螺杆52和安装板53,安装板53垂直固定于外壳10上,第一螺杆51和第二螺杆52均通过安装板53上设置的螺纹孔可活动的设于安装板53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0与固定座2一体成型,当所述固定座2与旋转轴3垂直时,第一螺杆51和第二螺杆52与固定座2下表面存在一定的间隙,可以保证固定座2带动外壳10随着旋转轴旋转,当需要调节固定座2与旋转轴3之间的倾斜角度时,则只需要调整第一螺杆51(或第二螺杆52)相对高度即可实现。同时所述外壳10采用高强度刚性外壳,外壳10一端固定在固定座2的下表面,外壳10另一端与底座1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一方面用于将旋转轴3密闭并保证外壳10随着固定座2旋转,同时也避免旋转轴3受到外部抛光灰尘或杂质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旋转轴3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通过高强度刚性外壳可以有效增强结构强度,保证所述弯头抛光夹具的稳定运行。在其他实施例中,角度调节杆5也可以采用结构,如伸缩杆结构等。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固定座2与旋转轴3之间的倾斜角度不大于45°。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可以通过角度调节杆5来调节其相对于旋转轴3的倾斜角度,其倾斜角度不大于45°,当固定座2需要向前倾斜时,通过将所述第二螺杆52旋紧以使第二螺杆52的高度大于第一螺杆51的高度则可使固定座2前倾;同理,当固定座2需要向后倾斜时,通过将第一螺杆51旋紧以使第一螺杆52的高度大于第二螺杆52的高度则可使得固定座2后倾。

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1上设有用于驱动固定座2绕旋转轴3旋转后进行固定的固定杆6,所述固定座2绕旋转轴3旋转的角度为180°整数倍。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2绕旋转轴3旋转的角度为180°,即使得置于弯头支撑座41上的弯头恰好变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座2绕旋转轴3旋转的角度可以为180°整数倍),本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外部电机驱动旋转轴3旋转180°后,然后由固定杆6将旋转轴3固定,从而完成固定座2带动弯头支撑座41的角度旋转。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固定支撑座44为u型固定支撑座,压辊42通过销轴铰接于u型固定支撑座的u型口中。本实施例中,设于固定座2右侧的固定支撑座44为u型固定支撑座,压辊42一端通过销轴铰接于u型固定支撑座的u型口中,压辊42另一端与压紧机构4卡接,当完成多个弯头一端的内表面抛光后,只需要将压辊42与压紧机构43卡接的一端打开,即可沿压辊42与固定支撑座44铰接点将压辊42提起,进而可将多个弯头从第一凹槽7中拿出,因此,通过将压辊42与u型固定支撑座铰接可使压辊42一端活动连接于u型固定座内,不需要重复拆卸压辊42,提高了弯头定位压紧的工作效率。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压辊42上设有与第一凹槽7相对应的第二凹槽8。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压辊42上设置与第一凹槽7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8,而且第一凹槽7和第二凹槽8所形成的凹槽恰好与将待抛光的弯头相匹配,从而有效保证了置于第一凹槽7和第二凹槽8之间的多个弯头抛光过程中定位压紧的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压辊42与压紧机构43连接一端设有卡槽9,卡槽9与压紧机构43卡接。本实施例中,在压辊42与压紧机构43连接的一端上设置一个与压紧机构43方形孔卡接的卡槽9,进而可通过卡槽9限制压辊42与压紧机构43之间的连接点位置,从而保证了置于第一凹槽7和第二凹槽8之间的多个弯头在抛光过程中定位压紧的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压紧机构43为快速卡钳。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机构43采用快速卡钳,快速卡钳一端固定在弯头支撑座41的侧面,快速卡钳另一端通过方形孔与压辊42的卡槽9卡接,保证了压辊42与快速卡钳之间的卡接稳定性。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夹具本体可拆卸的固定设于固定座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具本体可拆卸的固定设于固定座2上,从而可根据弯头的规格型号选择不同的夹具本体置于固定座2上,大大增加所述弯头抛光夹具的适用范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弯头抛光夹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