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释气稳压结构的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6633发布日期:2020-11-10 12:4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释气稳压结构的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模具,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释气稳压结构的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压铸的基本过程是:金属液先低速或高速铸造冲型进模具的型腔内,模具有活动型腔面,它随着金属液冷却过程加压锻造,即消除毛坯的缩孔缩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内部组织达到锻态的破碎晶粒。压铸模具是铸造金属零部件的一种工具,在专用的压铸模锻机上完成压铸工艺的工具。

压铸时金属液进入压铸型腔中,由于金属液的高温,压铸型腔中会形成高气压,容易阻碍后续金属液的注入,还可能会导致最终获得的压铸件内部形成气孔、空洞等缺陷,现有技术中,为对压铸型腔进行排气,一般在压铸型腔的一内壁设置排气槽,但这种结构容易导致压铸件的表面不平滑。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释气稳压结构的压铸模具,可变的排气结构能够为压铸型腔提供有效的稳压平衡,同时能够避免所获压铸件的表面形成缺陷。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释气稳压结构的压铸模具,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垫板、上模、下模和下垫板,上垫板中设有进料通道,上模的底部设有上模腔,进料通道的底端连接上模腔,下模上设有下模腔,下模腔的底部设有顶出机构,上模腔外设有两个排气机构;

排气机构包括依次相连的排气通道、纵向通道和横向通道,排气通道的一端贯穿上模的一外壁,纵向通道的底端连通于上模腔上,排气通道连接于纵向通道远离进料通道一侧的底部,横向通道连接于纵向通道远离进料通道一侧的顶部,纵向通道靠近进料通道的一侧连接有收纳腔,纵向通道内滑动连接有升降堵柱,升降堵柱的顶部设有背对进料通道的第一斜面,横向通道内滑动连接有推杆,推杆靠近进料通道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推杆远离进料通道的一端固定有推板,推板连接有气缸,升降堵柱靠近进料通道的一端固定有复位板,复位板滑动连接于收纳腔内,复位板的一侧通过第一弹簧与收纳腔的腔壁连接。

进一步的,排气通道内设有过滤网。

进一步的,顶出机构包括顶出让位孔和顶出让位腔,顶出让位孔的上下分别与下模腔、顶出让位腔连接,顶出让位孔内滑动连接有顶针,顶针的底部固定有滑动连接在顶出让位腔中的升降板。

进一步的,升降板的底部固定有导柱,下垫板中设有导孔,导柱滑动连接于导孔内。

进一步的,升降板与顶出让位腔之间连接有至少两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释气稳压结构的压铸模具,设置有特殊的排气结构,能够根据需求变化结构位置,从而为压铸型腔提供有效的稳压平衡,避免因压铸型腔中存在高气压而导致压铸件内部形成气孔、空洞等结构缺陷,此外,排气结构能够堵住压铸型腔用于排气的通道结构,可避免所获压铸件的表面形成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开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上垫板10、进料通道11、上模20、上模腔21、下模30、下模腔31、下垫板40、排气机构50、排气通道51、过滤网511、纵向通道52、横向通道53、收纳腔54、升降堵柱55、第一斜面551、推杆56、第二斜面561、推板57、气缸571、复位板58、第一弹簧59、顶出机构60、顶出让位孔61、顶出让位腔62、顶针63、升降板64、导柱65、导孔66、第二弹簧67。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释气稳压结构的压铸模具,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垫板10、上模20、下模30和下垫板40,上垫板10中设有贯穿至上模20的进料通道11,上模20的底部设有上模腔21,进料通道11的底端连接上模腔21,下模30上设有与上模腔21匹配的下模腔31,下模腔31的底部设有作用于下模腔31的顶出机构60,上模腔21外设有两个排气机构50,两个排气机构50位于进料通道11的两侧;

排气机构50包括依次相连形成凹字型且位于上模20中的排气通道51、纵向通道52和横向通道53,排气通道51的一端贯穿上模20的一外壁,纵向通道52的底端连通于上模腔21上,排气通道51连接于纵向通道52远离进料通道11一侧的底部,横向通道53连接于纵向通道52远离进料通道11一侧的顶部,纵向通道52靠近进料通道11的一侧连接有收纳腔54,纵向通道52内纵向滑动连接有升降堵柱55,升降堵柱55的顶部设有背对进料通道11向上倾斜的第一斜面551,横向通道53内横向滑动连接有推杆56,推杆56靠近进料通道11的一端设有与第一斜面551平行的第二斜面561,推杆56远离进料通道11的一端固定有推板57,推板57连接有气缸571,气缸571固定于上模20外,气缸571的输出端与推板57固定连接,升降堵柱55靠近进料通道11的一端固定有复位板58,复位板58滑动连接于收纳腔54内,复位板58的一侧通过第一弹簧59与收纳腔54的腔壁连接,第一弹簧59沿纵向伸缩,第一弹簧59连接于复位板58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工作过程为,上模20靠近下模30运动以实现合模,上模腔21与下模腔31形成压铸型腔,此时第一弹簧59处于非压缩或拉长状态,升降堵柱55的底面位于排气通道51所在平面的上方;压铸时,熔融材料从进料通道11进入压铸型腔,由于熔融材料温度过高,压铸型腔内部的气压会升高,此时任一排气通道51都能够通过纵向通道52与上模腔21连接,实现压铸型腔内部的气压释放,以获得气压平衡;在熔融材料即将注满压铸型腔时,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气缸571通过推板57驱动推杆56横向平移并靠近升降堵柱55运动,在第一斜面551与第二斜面561的作用下,作用力从横向转换为纵向将升降堵柱55压下,升降堵柱55的侧壁堵住排气通道51,且升降堵柱55的底面下降至与上模腔21的上壁共面,以上动作能够使多余的气体从另一排气通道51堵住;在完全注入熔融材料后,剩余的气缸571通过推板57、推杆56带动升降堵柱55的底面下降至与上模腔21的上壁共面,升降堵柱55的底面、上模腔21的各内壁与下模腔31的各内壁形成密封的压铸型腔,从而确保压铸件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通道51内设有过滤网511,通过过滤网511能够有效隔绝大部分杂质,避免压铸过程中外部杂质经过排气通道51进入压铸型腔中。

在本实施例中,顶出机构60包括位于下模30中的顶出让位孔61和顶出让位腔62,顶出让位孔61的上下分别与下模腔31、顶出让位腔62连接,顶出让位孔61内滑动连接有顶针63,顶针63的底部固定有滑动连接在顶出让位腔62中的升降板64,完成压铸后,开模时,如图2所示,外部顶出动力结构将升降板64推向上,顶针63将压铸件顶离下模腔31。

基于上述实施例,升降板64的底部固定有导柱65,下垫板40中设有导孔66,导柱65滑动连接于导孔66内,通过导柱65配合导孔66,能够使升降板64的升降动作更稳定,避免顶出动作发生偏移。

基于上述实施例,升降板64与顶出让位腔62之间连接有至少两根纵向设置的第二弹簧67,第二弹簧67可连接在升降板64的顶部或底部,通过第二弹簧67配合顶出,能够稳定顶出动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