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480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3D玻璃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OLED取代LED是必然趋势,导致玻璃盖板会升级到3D。另外,4G、5G、无线充电灯等新通讯技术的实用新型也促进了3D玻璃在手机上的应用。这也使得相应的玻璃生产工艺也要发生变更,且其中重点工艺之一就为3D玻璃热弯成型。此种成型技术存在两个难点:温度和精度;容易造成玻璃不同部位受热不均匀,从而产生玻璃表面质量不良

目前对于模具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中,其普遍采用上下加热板的形式进行加热,加热时,将模具放于下加热板上,上加热板向下滑动至模具表面,然后进行加热。

现在所使用的这种加热方式的主要缺点在于:1)多套模具存在厚度误差;会造成上加热板与模具接触不良,同时产品也同样存在公差,也会影响上加热板与模具的接触;2)上下模具合模后不可能做到模具上下表面完全平行,也会造成上加热板与模具表面接触不均匀,同时机台上多套下加热板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行,且在长期高温下工作,也存在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克服模具厚度误差、使得模具上下表面平行且防止玻璃压坏的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其包括:

上加热部,上加热部具有上加热板,上加热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热通腔,第一加热通腔内穿设有第一加热棒,上加热板上还连接有多个第一导柱,多个第一导柱的顶部套装有调整板,调整板上设置有复位螺杆部和螺接部,调整板上还可滑动地穿设有多个第二导柱,第二导柱的底部连接有第一驱动板,第二导柱的顶部连接升降驱动部,升降驱动部驱动驱动板升降,第一驱动板推动加热板升降;

下加热部,下加热部设置于上加热部的下方,下加热部包括下加热板,下加热板内设置有多个加热通腔,加热通腔内穿设有第二加热棒。

进一步地,上述上加热板的上方还设置有冷却板,冷却板可滑动地套装在第一导柱上。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导柱的顶部安装有第二驱动板,升降驱动部的驱动轴固定连接第二驱动板。

进一步地,上述调整板的上方设置有压块,复位螺杆部和螺接部穿装于压块内并连接调整板。

进一步地,上述复位螺杆部为柱塞式螺杆。

进一步地,上述螺接部为螺钉。

进一步地,上述压块为T字形块体,复位螺杆部设置于压块的中心部,螺接部设置有两个,其分设于复位螺杆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驱动板的底部还设置有关节轴承部,关节轴承部的轴向与第一驱动板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平行,关节轴承部的外壳的侧边连接第一驱动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驱动板的侧边开设有匹配第一导柱的缺口,第一导柱位于缺口内。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驱动板的一侧还设置有L形板,L形板内还可滑动地穿设有第三导柱。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主要设置了上加热部和下加热部,其中,上加热部具有上加热板,上加热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热通腔,第一加热通腔内穿设有第一加热棒,上加热板上还连接有多个第一导柱,多个第一导柱的顶部套装有调整板,调整板上设置有复位螺杆部和螺接部,调整板上还可滑动地穿设有多个第二导柱,第二导柱的底部连接有第一驱动板,第二导柱的顶部连接升降驱动部,升降驱动部驱动驱动板升降,第一驱动板推动加热板升降,下加热部设置于上加热部的下方,下加热部包括下加热板,下加热板内设置有多个加热通腔,加热通腔内穿设有第二加热棒;螺接部用于调整加热板水平方向,使之能与模具完全均匀贴合,复位螺杆部用于中和压力,使得加热板下压压力小于产品压伤的压力,保证在加热的过程中产品不会损伤;螺接部调整加热板的水平方向,使得上加热板下降时能与模具完全贴合,传热快、受热均匀,并且在上加热板允许范围内可多次重复利用,降低成本;复位螺杆部平衡了下压动力及加压模组的重量,保证生产模具加热过程中不会被压坏及吸收了多套生产模具的高度误差;当加压模组下降时,弹簧吸收的压力与下降产生的压力中和,使得下降压力小于产品压伤的压力,这样保证在加热的过程中产品不会损伤。

因此,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抵消上加热机构的重量及动力下压力,以免生产模具受压过大,造成玻璃被压坏;

2)克服生产模具的厚度误差,确保上加热板下表面能与所有生产模具上表面完全均匀贴合,加热快,降低能耗;

3)及时调整加热板水平位置,使得加热板在允许范围内能多次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的关节轴承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其包括:上加热部1,上加热部1具有上加热板11,上加热板1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热通腔12,第一加热通腔12内穿设有第一加热棒13,加热板11上还连接有多个第一导柱121,多个第一导柱121的顶部套装有调整板13,调整板13上设置有复位螺杆部131和螺接部132,调整板13上还可滑动地穿设有多个第二导柱14,第二导柱14的底部连接有第一驱动板15,第二导柱14的顶部连接升降驱动部16,升降驱动部16驱动驱动板15升降,第一驱动板15推动加热板11升降;下加热部2,下加热部2设置于上加热部1的下方,下加热部2包括下加热板21,下加热板21内设置有多个加热通腔22,加热通腔22内穿设有第二加热棒23。其中,复位螺杆部131具体可以为柱塞式螺杆;螺接部132具体可以为螺钉。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机械式补偿3D玻璃加热装置,主要设置了上加热部和下加热部,其中,上加热部具有上加热板,上加热板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加热通腔,第一加热通腔内穿设有第一加热棒,上加热板上还连接有多个第一导柱,多个第一导柱的顶部套装有调整板,调整板上设置有复位螺杆部和螺接部,调整板上还可滑动地穿设有多个第二导柱,第二导柱的底部连接有第一驱动板,第二导柱的顶部连接升降驱动部,升降驱动部驱动驱动板升降,第一驱动板推动加热板升降,下加热部设置于上加热部的下方,下加热部包括下加热板,下加热板内设置有多个加热通腔,加热通腔内穿设有第二加热棒;螺接部用于调整加热板水平方向,使之能与模具完全均匀贴合,复位螺杆部用于中和压力,使得加热板下压压力小于产品压伤的压力,保证在加热的过程中产品不会损伤;螺接部调整加热板的水平方向,使得上加热板下降时能与模具完全贴合,传热快、受热均匀,并且在上加热板允许范围内可多次重复利用,降低成本;复位螺杆部平衡了下压动力及加压模组的重量,保证生产模具加热过程中不会被压坏及吸收了多套生产模具的高度误差;当加压模组下降时,弹簧吸收的压力与下降产生的压力中和,使得下降压力小于产品压伤的压力,这样保证在加热的过程中产品不会损伤。

因此,本实施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抵消上加热机构的重量及动力下压力,以免生产模具受压过大,造成玻璃被压坏;

2)克服生产模具的厚度误差,确保上加热板下表面能与所有生产模具上表面完全均匀贴合,加热快,降低能耗;

3)及时调整加热板水平位置,使得加热板在允许范围内能多次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参见图1至图2,为了实现冷却效果,上加热板11的上方还设置有冷却板17,冷却板17可滑动地套装在第一导柱121上。

参见图1,为了使得结构更为稳固,第二导柱14的顶部安装有第二驱动板18,升降驱动部16的驱动轴161固定连接第二驱动板18。

继续参见图1,为了便于实现复位螺杆部和螺接部的上述作用,调整板13的上方设置有压块133,复位螺杆部131和螺接部132穿装于压块133内并连接调整板13;压块133为T字形块体,复位螺杆部131设置于压块133的中心部,螺接部132设置有两个,其分设于复位螺杆部131的两侧。

参见图1至图2,第一驱动板15的底部还设置有关节轴承部151,关节轴承部151的轴向与第一驱动板15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平行,轴承部151的外壳的侧边连接第一驱动板15的底部。此机构下降,上加热板与生产模具开始接触并压合在模具上表面,因上加热板通过关节轴承部的作用可沿X轴,Y轴方向能灵活转动,它就能与生产模具上表面最大面积接触,从而保证模具受热面积最大又受热均匀,升温稳定,加热速度快,同时产品不会局部过热出现麻点,伤痕,塌陷等质量问题;同时又能提高生产效率,且降低耗电量。因而,本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1)保证上加热板在动力下移过程不会晃动,避免冲击,砸坏产品;2)调节上,下加热板的平行度方便,可大大降低零部件的加工成本,调试方便;3)过压保护。

参见图1,第一驱动板15的侧边开设有匹配第一导柱121的缺口152,第一导柱121位于缺口152内,可以实现空间的节省目的。

继续参见图1,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稳固,并且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第一驱动板15的一侧还设置有L形板153,L形板153内还可滑动地穿设有第三导柱154。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