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光伏玻璃用高温快速成型退火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5726发布日期:2018-06-30 08:23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光伏玻璃用高温快速成型退火窑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光伏玻璃成型工段,具体是一种超薄光伏玻璃高温快速成型退火窑。



背景技术:

传统光伏玻璃退火窑分为A、B、C、D、RET、F温区,适合2.5mm~4.0mm厚度光伏玻璃退火。通过调整各温区电加热及风冷系统实现各温区玻璃带温度与该温区设定温度相近,使该温区玻璃带应力变化均匀,保证玻璃带的完整性。

超薄光伏玻璃是应市场超薄高透性能需求,玻璃厚度为1.5mm~2.0mm的超白玻璃。超薄玻璃的成型技术为高温快速成型。使用传统退火窑,已无法满足超薄玻璃的成型退火需求。

由于超薄光伏玻璃厚度仅为1.5mm~2.0mm,传统退火窑A区输送辊道间距为250mm,从压延机引出的超薄玻璃板此时的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大间距的输送辊会导致玻璃带输送不畅甚至无法输送;受重力影响,辊道间的玻璃会下垂产生弯曲;传统退火窑,没有加热温控装置,玻璃带平面应力横向温差过大而造成的玻璃炸裂。因此,传统的退火窑无法对玻璃带进行输送、退火等行为,无法满足超薄玻璃的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超薄光伏玻璃用高温快速成型退火窑。本发明克服了:1、超薄玻璃压延后玻璃带的输送 2、玻璃带输送过程中的弯曲变形 3、减少平面应力减少玻璃炸裂。使超薄光伏玻璃真正定型,以正常的玻璃形态进入退火窑,完成玻璃带的输送及退火,从而生产出合格的光伏超薄玻璃。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光伏玻璃用高温快速成型退火窑,包括窑体、顺次设置于窑体内的A、B、C、D、RET、F温区,窑体从进料端至出料端贯穿设置有输送辊道,输送辊道包括若干根并列排布的输送辊、驱动输送辊运转的电机,窑体内近顶端设置有冷却风管、窑体内近底端设置有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A区前加设有M区,位于M区内的输送辊的密度大于A、B、C、D、RET、F温区的输送辊密度,位于M区内的输送辊单独设置可调速电机驱动,位于M区内设置有测温热电偶,位于M区内的加热装置为可调节式加热装置,测温热电偶电连接温控系统,温控系统信号连接可调节加热装置。

作为优选,A区的输送辊之间的间隔距离与M区的输送辊之间的间隔距离之比为:25:18。

作为优选,可调节式加热装置为在M区底部左右两侧,分别安装一组电加热管,M区共均匀分布6组电加热管,每组电加热管可以独立控温。

作为优选,可调节式电加热装置设置于窑体底端的两侧并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作为优选,冷却风管设置为沿窑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根。

本发明所述的A、B、C、D、RET、F温区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技术特征,分别表示为:

A区:退火前区,使玻璃带温度尽可能均匀,控制并达到退火前的温度范围。

B区:重要退火区,控制玻璃带冷却速度,减少永久应力,提高退火质量。

C区:退火后区,在不产生过大暂时应力的条件下,提高冷却速度。

D区:过渡区,通过可调温的热风进行强制直接对流冷却。

RET区:循环热风冷却区,通过窑内热空气进行循环冷却。

F区:直接冷却区,对玻璃带采用室温空气进行接触对流冷却。

本发明有益效果:本发明主要针对厚度在1.5mm~2.0mm的超薄光伏玻璃,将其在进入A区前进行一道预退火工序,将内在的应力消除,有效防止玻璃弯曲变形和炸裂,结构简单便于现有退火窑的改造和大批量应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M区采用密集式辊道,可保证刚刚成型的高温玻璃带具有良好的平整度,不会因为辊间距过大而造成板面弯曲变形。

M区可独立调节速比,保证在生产厚度偏差较大的玻璃时,不会因压延辊速和退火传动速度不成正比,而造成玻璃带板面堆叠或拉断。

M区底部的可调控式电加热装置,可在输送玻璃带的同时,对玻璃带进行温度调节。

所述M区通过测温热电偶和温控系统自动控制电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可有效控制玻璃带横向温差,减少生产中因平面应力变化而造成的玻璃炸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超薄光伏玻璃用高温快速成型退火窑,包括窑体1、顺次设置于窑体1内的A、B、C、D、RET、F温区,窑体1从进料端至出料端贯穿设置有输送辊道2,输送辊道2包括若干根并列排布的输送辊2.1、驱动输送辊2.1运转的电机,窑体1内近顶端设置有冷却风管3、窑体1内近底端设置有加热装置4, A区前加设有M区,位于M区内的输送辊2.1的密度大于A、B、C、D、RET、F温区的输送辊2.1密度,位于M区内的输送辊2.1单独设置可调速电机5驱动,位于M区内设置有测温热电偶6,位于M区内的加热装置4为可调节式加热装置4.1,测温热电偶6电连接温控系统7,温控系统7信号连接可调节加热装置4.1。A区的输送辊2.1之间的间隔距离与M区的输送辊2.1之间的间隔距离之比为:25:18。可调节式加热装置4.1为在M区底部左右两侧,分别安装一组电加热管,M区共均匀分布6组电加热管,每组电加热管可以独立控温。

可调节式电加热装置4.1设置于窑体底端的两侧并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冷却风管3设置为沿窑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根。测温热电偶6位于M区内顶部,三个测温热电偶6平均分布,插入式安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