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氧化二钒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905454发布日期:2019-10-18 22:36阅读:27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冶金原料与预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五氧化二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五氧化二钒(v2o5)俗称片钒,目前片钒多采用熔化炉通过一步法工艺制备,生产时将湿态的多钒酸铵在熔化炉中经过脱水、脱氨、熔化铸片三个工序后得到片状的五氧化二钒产品。但采用一步法制备片钒的过程中钒的流失较大,流失的钒主要为含钒粉尘和钒蒸汽,目前的生产工艺中利用喷淋回收极少部分流失的钒,极大部分钒仍然损失。以申请人单位所采用的20m2熔化炉为例,单座熔化炉产量约为350kg/m2×d,即15.2t/d,年生产片钒约4560吨,远不能满足钒铁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五氧化二钒的制备方法,可减少钒的流失、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五氧化二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多钒酸铵湿料干燥脱水;

b、将干燥脱水后的多钒酸铵干料投入热风炉中脱氨;

c、将脱氨后的物料加入熔化炉中,加热熔化炉进行还原、氧化、熔化;

d、将熔化后所得物料冷却铸片成成品后包装。

进一步是:所述多钒酸铵湿料的含水量为20~40%。

进一步是:所述步骤a中干燥温度为400~550℃,干燥时间1h,干燥后物料的含水量≤1%。

进一步是:所述步骤b中脱氨温度为550~640℃,脱氨时间1h,脱氨后物料的组分中v2o5≥98%,v2o4≤0.25%。

进一步是:所述步骤c中采用外燃烧的方式加热,加热时先保持425~450℃恒温加热0.5h,再保持600~800℃恒温加热1.5h。

进一步的是:所述步骤d中采用风冷机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使制备过程中的反应分离,将不利于五氧化二钒制备反应的h2和co隔离,减小了副反应的产生,有效降低了钒的流失,最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传统的一步法制备五氧化二钒的工艺中,钒的损失主要在脱水、脱氨、熔化铸片这三个阶段产生,三个阶段混杂不清,脱水未完全即脱氨,脱氨未完全即熔化铸片,三个阶段中主要发生以下几个化学反应:

脱水脱氨:

氨气分解: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熔化和汽化:

一步法制备工艺中的上述反应均在熔化炉里完成,但上述反应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各不相同,氨气分解、还原反应和汽化为不利于五氧化二钒制备的反应,因此,本发明通过对制备工艺进行改进,将上述反应分离,得到了以下制备步骤:

a、将多钒酸铵湿料干燥脱水,此步骤中所用的多钒酸铵含水量为20~40%,干燥脱水至物料的含水量≤1%;

b、将干燥脱水后的多钒酸铵干料投入热风炉中脱氨,脱氨后物料的组分中v2o5≥98%,v2o4≤0.25%;

c、将脱氨后的物料加入熔化炉中,加热熔化炉进行还原、氧化、熔化;

d、将熔化后所得物料冷却铸片成成品后包装,此步骤中采用风冷机进行冷却。

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步骤中,脱水和脱氨均在熔化炉外进行,使得各个反应分离,不会相互影响。另外,燃烧加热生产的焦炉煤气中含有不利于五氧化二钒制备的元素,焦炉煤气的成分见表1:

表1焦炉煤气的成分和发热值

焦炉煤气的上述成分中,h2和co容易将五氧化二钒还原,这是五氧化二钒制备过程中需要避免的,因此,本发明的步骤c中采用外燃烧的方式进行加热,将焦炉煤气隔离在加热炉之外,不然焦炉煤气中的h2和co进入加热炉中将五氧化二钒还原。

本发明还对制备工艺中的各种参数进行优化,具体体现在控制上述步骤a中干燥温度为400~550℃,干燥时间1h;将步骤b中的脱氨温度设定为550~640℃,脱氨时间1h;步骤c中加热时先保持425~450℃恒温加热0.5h,再保持600~800℃恒温加热1.5h。上述数据为发明人通过分析apv的最佳热分解温度后制定,apv的热分解最佳温度为640±5℃,若温度低于500℃,则脱氨不完全,若温度高于650℃,则易出现液相影响分解,在设定的550-640℃温度区间内可获得合格产品。

本发明通过将五氧化二钒制备中的各种反应分离,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钒的流失,能够连续进行生产,产量达到了23t/d,相较于原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51倍。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五氧化二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多钒酸铵湿料干燥脱水;B、将干燥脱水后的多钒酸铵干料投入热风炉中脱氨;C、将脱氨后的物料加入熔化炉中,加热熔化炉进行还原、氧化、熔化;D、将熔化后所得物料冷却铸片成成品后包装。本发明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使制备过程中的反应分离,将不利于五氧化二钒制备反应的H2和CO隔离,减小了副反应的产生,有效降低了钒的流失,最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张林;杨兵;熊开伟;刘洪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30
技术公布日:2019.10.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