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3087阅读:1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豆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介绍一种由含大豆蛋白的溶液经分级分离,得到富含7S球蛋白的级分和富含11S球蛋白的级分,以及生产此二种级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贮存蛋白在pH约为4.5时沉淀,而且较易与其他非蛋白组分分离。该蛋白称为离析大豆蛋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形式的大豆蛋白可用于食品工业。根据超离心分析时的沉降常数,大豆贮存蛋白可进一步分为2S、7S、11S和15S球蛋白。其中,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是球蛋白级分中占主要地位的蛋白组成组分(注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是沉降方法中的分类名称,实质上,按免疫学命名法分别相当于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而且二者均具有特有的不同性质,例如粘度、凝聚性、表面活性等。于是,通过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就有可能对蛋白组分各自不同的性质加以利用,并可期望扩大蛋白在工业上的应用。
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均由数个亚基组成。7S球蛋白由3个亚基组成,即α,α’和β亚基。11S球蛋白由数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为一对酸性多肽(A)和碱性多肽(B)。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相互之间的分子量和电荷状态非常相似。特别是由于亚基的结合,二种球蛋白都是多样化的,而且其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因此而相互重叠。因此,为了有效地将这二种球蛋白分级分离,必须找出某些本质的差别。
已知的各种分级分离方法如下所述。即利用其等电点不同的方法将pH调至约为11S球蛋白的等电点,然后进行提取,此时只提取出7S球蛋白(JP 55-124457 A);利用与钙反应性不同的方法提取时加入少量的钙盐,以提取富含7S球蛋白的组分(JP 48-56843A);利用在一定的pH和离子浓度下溶解度不同的方法在氯化钠或氯化钾存在下,在pH1.2-4.0下除去不溶级分,制备7S球蛋白(JP49-31843 A),或将等电点下沉淀的浆状物调节至pH为5.0-5.6,并将其氯化钠的摩尔浓度调至0.01-2M,以分离7S和11S级分(JP58-36345A);以及利用冷沉淀现象和还原剂等的方法此方法利用11S球蛋白在低温下溶解度降低的现象(称为低温沉淀现象),在亚硫酸化合物、谷甘胱肽化合物或半胱氨酸化合物存在下,在含水溶液系统中,pH6.5或更高的条件下处理大豆蛋白原料,随后将pH调至5.5-7.0,温度调至20℃或更低些,进行分级分离,分离成富含7S球蛋白的级分和富含11S球蛋白的级分(JP 61-187755 A)。
这些已知的分级分离方法巧妙地利用了因pH、离子浓度、某些盐类的存在、温度等而引起的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之间的溶解度不同。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致这些已知的方法不适宜作为工业上适用的分级分离方法,因为如上所述,由于两种球蛋白的性质有所重叠而不能达到使其清楚地分级分离,或者,即使达到某种程度的清楚分级分离,这些方法仍然是处于实验用水平。因此,实践上仍然存在问题。例如,在JP 61-187755 A的方法中,低温沉淀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温度,而且必须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左右,这样会引起如下的实际问题,即必须加入大量的亚硫酸化合物等,以便用工业上适用的低离心力来分离各级分,同时还会引起分级分离的精度问题,即少量的11S球蛋白会污染溶解的级分。
于是,就要求开发一种工业规模的分级分离方法,这种方法能简单有效地生产富含7S球蛋白的级分和富含11S球蛋白的级分,而且使不溶级分对溶解级分的污染达到最小,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植酸是一种有机磷酸盐化合物(肌醇六磷酸盐6个磷酸基团连接到肌醇上),它主要以钙盐、镁盐和钾盐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大豆含有约1%的磷,其中大部分以肌醇六磷酸钙镁的形式存在。由于植酸通过螯合键与营养上重要的矿物组分(钙、镁、铁、锌等)连接,形成微溶的化合物,这就表明,植酸降低了这些微量元素在活体内的吸收。此外,植酸易与蛋白和多价金属阳离子形成络合物,正常情况下,按蛋白重量计大豆蛋白含有1-3重量%的植酸。本文所述分解植酸的活性是指从植酸中释放出磷酸的活性。植酸酶是具有这种活性的代表性酶。
对具有分解大豆蛋白中植酸活性的植酸酶,其利用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以其除去植酸,该植酸被认为是矿物吸收的抑制剂;二是回收在酸性条件下(pH5或更低)溶解度高的蛋白。前者的例子包括在以下专利中JP 49-7300 A,JP 50-130800 A和JP 4-503002A;后者的例子包括从含值酸的蛋白原料中分离出可溶蛋白级分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是将植酸酶加入含肌醇六磷酸钙镁的大豆蛋白原料含水悬浮液中,以分解肌醇六磷酸钙镁,调节该悬浮液的pH至约4.6,生成不溶的沉淀,收集蛋白溶液,调节该蛋白溶液的pH至约5.0-5.4,使蛋白组分沉淀,然后收集沉淀的蛋白级分(JP 48-18450A);还包括从植物蛋白原料中收集蛋白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是在等电点下用水洗涤植物蛋白原材料,用酸性植酸酶消化洗涤后的植物蛋白原料,然后将含可溶蛋白的液体提取物与不溶的消化残渣分离,并收集该蛋白(JP 51-125300 A)。
植酸酶的反应条件如下(摘自各公开申请中的实施例),JP 49-7300 A内源性植酸酶,pH5,65℃,9.3小时;JP 50-130800 A小麦植酸酶,pH5.5,45℃,16小时;JP 4-503002 A微生物植酸酶,pH5.0,40℃,4小时;JP 48-18450 A小麦植酸酶,pH6,50-55℃,24小时;以及JP 51-125300 A微生物植酸酶,pH2.8,50℃,10小时。
由于细菌一般在pH5或更高的条件下容易生长,通常,含大豆蛋白的溶液容易腐败,除非经过灭菌处理,例如加热处理等。此外,由于在强酸条件下,例如pH2.8,经长时间的处理,蛋白容易酸变性,这样的处理对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有不利影响。还有,在JP 51-125300 A的方法中,用植酸酶处理后,溶解的级分要与“豆渣(豆乳或豆腐生产中产生的残渣)”组分分级分离。因此,上述这些情况说明以上的方法不能加快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颖的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方法,以及生产方法,该方法采用某种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分级分离精度、能使各级分污染率达到最小的分级分离方法,该方法可按工业规模简单而高效地进行两种级分的生产。
发明概述由于本发明者的努力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
已发现,用植酸酶处理可提高分级分离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能力,植酸酶是在一定pH下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进一步还发现,用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处理含大豆蛋白的溶液,使其所含的植酸和肌醇六磷酸盐分解,随后在合适的pH范围内分离该溶液,在室温下,不必加入还原剂等,富含7S的级分可简单容易地进入可溶级分,而富含11S的级分则进入不溶级分,而不相互重叠。这样就完成了本发明。虽然此现象的机制未能充分地阐明,但可以认为,用植酸酶处理后,可使与蛋白和多价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植酸和肌醇六磷酸盐分解,从而改变了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溶解性能,由此增大了其在特定pH下的溶解度差别,这样便有可能对其进行分级分离。
本发明是一种分级分离或生产富含7S球蛋白的级分和富含11S球蛋白的级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处理含大豆蛋白的溶液,并在特定的pH下将其分离为可溶级分和不溶级分。
发明详述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优选已除去不溶残渣(“豆渣”)的大豆蛋白作为本发明所用的大豆蛋白。它的例子包括豆乳(包括干燥的豆乳粉)、离析大豆蛋白等大豆蛋白,该蛋白是天然的,或是几乎未变性的,亦即稍经加工,尚未变性的,或有最少量变性的大豆蛋白。一般来说,用正己烷在低温下提取的脱脂大豆蛋白适合用作起始原料。尤其优选几乎无变性、氮溶解度指数(NSI)为60或更高,优选为80或更高的脱脂大豆蛋白。优选由几乎无变性的脱脂大豆所制得的脱脂大豆乳和离析的大豆蛋白用于本发明中。
此外,优选在蛋白的生产步骤中(例如提取步骤,pH调节步骤等),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加热和苛刻的条件(例如强酸或强碱条件等)而引起的变性。优选还应避免加热灭菌步骤的生产方法。正常情况下,由此所得的无变性或很少变性的大豆蛋白溶液中,植酸的含量为蛋白重量的1-3重量%。
含在大豆蛋白溶液中的蛋白是否因加热等而变性,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Nagano等,《农业食品化学杂志》40,941-944(1992))对该蛋白进行分析来判断。
根据此分析方法,例如,在离析的无变性大豆蛋白情况下,可识别出其主要构成组分,即7S和11S球蛋白的各自吸热峰。但是,当离析的大豆蛋白遭受过量变性时,则观察不到构成组分的吸热峰。因此,很容易判断是否存在变性。
对用于本发明的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没有具体的限制,可用的酶例如有植酸酶、磷酸酶等,这些酶具有分解植酸的活性,可来源于植物,如小麦、土豆等;也可来源于动物器官,如肠道等;以及来源于微生物,如细菌、酵母、霉菌、放线菌等。优选所用的酶或酶制剂没有或较少有蛋白酶活性物,因为蛋白酶活性物不仅使蛋白水解而改变其溶解性能,而干扰了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而且蛋白酶活性物还使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在作为蛋白回收时更为困难。例如,在没有或有少量蛋白被蛋白酶活性物水解的情况下,大豆蛋白经酶或酶制剂处理后的TCA加溶度限定为20%或更少,优选为15%或更少。此处所用的术语“TCA加溶度”是以0.22M三氯乙酸(TCA)所溶解的蛋白与总蛋白量的比率,采用蛋白测定方法,例如凯氏定氮法、劳里法等测定。一般来说,来源于细菌的酶或酶制剂其分解植酸的活力高于来源于植物的,而且前者的蛋白酶活力低于后者。因此,从防止蛋白水解和腐败的观点来看,前者更为有利。
为了实施本发明,必须用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处理含大豆蛋白的溶液,分解其中含有的植酸和肌醇六磷酸盐,以便将该溶液分级分离为富含7S球蛋白的级分和富含11S球蛋白的级分。因为对植酸和肌醇六磷酸盐的分解程度没有明确限制,例如,优选植酸的含量与酶或酶制剂处理之前相比,减少50%或更多。因此,只要符合上述条件,用酶或酶制剂处理的条件无明确的限制,而且可采用各种酶或酶制剂的最适条件。还有,处理方法也无明确的限制,但是,为了避免因苛刻的处理条件而引起的蛋白变性,以及因长时间处理所引起的蛋白腐败,优选处理时间为5分钟-3小时。如果采取某种措施来防止蛋白的变性和腐败时,酶处理的条件也可与上述的不同。例如,用水提取很少变性的脱脂大豆蛋白,并分离为水不溶的级分(“豆渣”)和水可溶的级分(豆乳),然后在pH3.5-9.0和温度为20-70℃下,水可溶性级分中的植酸被分解。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可在水可溶级分的pH调至3.5-9.0后加入。加入的酶或酶制剂的量为0.1-100u/g,优选为0.5-50u/g,正常情况为连续处理5分钟-3小时。要求处理时间较短时,可采用具有较高酶活力单位的酶或酶制剂进行处理。在pH5.5和37℃的条件下,在反应初始阶段的1分钟内,能使底物(即植酸)释放出1μmol磷酸所需的酶量表示为1单位的植酸酶活力。
此处所用的植酸和肌醇六磷酸盐的分解程度,可通过直接测定溶液中的植酸量来确定。植酸量按照Alii Mohamed法(《谷类化学》,63,475,1980)测定。
含大豆蛋白的溶液经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处理后,将其pH调至5.5-6.6,优选调至pH5.8-6.4,即可容易地将富含7S球蛋白的级分和富含11S球蛋白的级分分离。由于该过程的进行不必考虑分离的温度,以及还原剂的加入,无需冷却步骤(冷却沉淀),以及如JP 61-187755 A中所述的亚硫酸化合物、谷甘胱肽化合物或胱氨酸化合物的加入,即可进行分离,因此,该方法是工业上可行的方法。但是,当pH<5.6时,7S球蛋白对不溶级分的污染程度增加,或者当pH>6.6时,11S球蛋白对可溶级分的污染程度增加。这样就达不到所要求的分级分离结果。优选在pH5.6-6.6下,更优选在pH5.8-6.4下,用酶或酶制剂处理含大豆蛋白的溶液,则可更有效地进行分离,因为这样不需重新再调节pH。
采用已知的分离方法(如过滤、离心等)可以很容易进行分离,尤其是采用连续离心分离器(例如滗析器)或其类似物。当然也可采用非连续的离心分离器,例如批量式离心分离器。
根据SDS-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得的带型图可以评价本发明的富含7S球蛋白和富含11S球蛋白的分级分离水平。此外,为了用数字分别表示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量,根据不溶和可溶级分中蛋白的回收率,以及SDS-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得的带型图经密度测定后得到的面积比,即可计算出上述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量。这里所指的7S球蛋白是α,α’和β亚基的总量,而11S球蛋白的含量是酸性多肽(A)和碱性多肽(B)的总量。
分离后,可溶级分和不溶级分可直接使用,或可进一步经浓缩、中和或干燥,作为富含7S的级分和富含11S的级分而使用。为了进行浓缩,从改进物理性质的观点考虑,优选先通过可溶级分的等电点沉淀(pH 4.5-5.3,优选pH为4.7-5.1),分离并回收沉淀的凝乳。等电点沉淀后,凝乳可进一步经中和、加热灭菌处理,或再进一步用酶,例如蛋白酶等处理。无菌的粉状是最常见的产品形式。加热灭菌也可采用已知的高温短时处理、超高温处理,以及类似的方式进行。
以下实施例具体地阐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并不认为本发明只限定在该范围内。
实施例1将大豆刨成薄片,用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提取其中的油,分离并除去此油,得到几乎无变性的脱脂大豆蛋白(1份重量,NSI 91),将水(7份重量)加入该脱脂蛋白中。该混合物在pH1、室温下抽提1小时,然后离心,得到脱脂大豆乳。用盐酸将该大豆乳的pH调至6.2,并加热至40℃,在此溶液中(植酸含量2.20%蛋白重量;TCA加溶度8.6%)加入植酸酶(“植酸酶NOVOL”,NOVO公司生产),加入量为每份重量的蛋白8单位,进行酶处理30分钟。反应后,将此用酶处理过的混合物(植酸含量0.05%/蛋白的重量;TCA加溶度基本上与反应前相同)不必改变pH,仍为6.2即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2,000 G)离心,得到不溶和可溶的级分。此时,不溶级分和可溶级分已分离清楚。混合物离心时的温度大约为30℃。将水(2份重量)加入不溶组分中,并用氢氧化钠中和此混合物。另一方面,用盐酸将可溶级分的pH调至4.8,离心除去乳清组分而得到沉淀的凝乳。然后在此沉淀的凝乳中加入水(2份重量),并用氢氧化钠中和此混合物。将两份各自经过中和的级分在140℃下灭菌15秒钟,然后喷雾干燥,得到两种级分的大豆蛋白。


图1示出实施例1中的不溶和可溶级分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带型图。
为了用数字分别表示上述分离的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含量,根据不溶和可溶级分中蛋白的回收率,以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得的带型图密度测定后得到的面积比,即可计算出上述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量。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表1中的值是将离心前的总蛋白量作为100而计算出来的。
可溶级分的污染率=可溶级分中11S的量/可溶级分中的蛋白量不溶组分的污染率=不溶级分中7S的量/不溶级分中的蛋白量(以下各表中的值按同样的方式计算。)比较实施例1按实施例1所述相同方式进行提取,得到脱脂大豆乳,用盐酸将其pH调至6.2,然后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2,000 G)离心。但是,不溶级分与可溶级分离不能分离清楚。于是,用批量式高速离心分离器(10,000 G)进行分离,以得到不溶级分和可溶级分。离心过程中溶液的温度约为25℃。
图2示出了比较实施例1中不溶级分和可溶级分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带型图。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计算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和11S球蛋白的含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在实施例1中,经植酸酶处理的级分可在离心力低至2000 G的条件下清楚地分离。但是,在不用植酸酶处理的情况下,如比较实施例1中,要分离清楚,所需的离心力为10,000 G。再从可溶和不溶级分的污染率比较来看,在比较实施例1中,11S球蛋白在可溶级分中的污染率高达21.7%,分级分离的精度不高。相反,在实施例1中,用植酸酶处理的级分的污染率减少至1.9%,明显提高了分级分离的精度。
这些结果表明,用植酸酶处理则有可能用工业上适用的低离心力来分离可溶和不溶级分,而且有助于使分级分离的方法能达到低污染率。
测试实施例1按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提取,得到脱脂大豆乳,用盐酸将其pH调至6.2并加热至40℃。将植酸酶(“植酸酶NOVOL”,NOVO公司生产)加入此溶液中,加入量为以蛋白的重量计,每单位重量相当于0.4或2单位,酶处理进行30分钟。反应后,不必改变pH,仍为6.2,即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2,000 G)将用酶处理过的混合物(植酸含量1.83%或0.87%/蛋白的重量)离心,得到不溶级分和可溶级分。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计算该测试实施例1中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和11S球蛋白的含量。其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植酸酶相当于0.4单位)

表4(植酸酶相当于2单位)

由这些结果可看出,在用植酸酶处理30分钟的情况下,植酸酶的加入量较多时,分级分离效果可望有更大的提高(如果植酸酶处理的时间较长,则植酸酶的用量可较少)。在用相当于0.4单位的植酸酶量处理时,植酸的含量为蛋白重量的1.83%,而用相当于2单位的植酸酶量处理时,植酸的含量为蛋白重量的0.87%。按照用植酸酶处理前的植酸含量(2.2%/蛋白的重量)来计算,植酸含量的降低率为16.8%和60.5%。两种情况下,在2,000 G的分级分离能力都有提高。无论如何,当起始的植酸含量中有50%或更多被分解后,分级分离的精度也就提高了。
实施例2按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提取,得到脱脂大豆乳,用盐酸将其pH调至5.9或6.4,并加热至40℃。将植酸酶(“植酸酶NOVOL”,NOVO公司生产)加入此溶液中,加入量为按蛋白重量,相当于8单位,酶处理进行30分钟。反应后,不必改变pH,即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将用酶处理过的混合物离心(3,000 G),得到不溶级分和可溶级分。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计算实施例2的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和11S球蛋白的含量。其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溶液的pH为5.9)

表6(溶液pH为6.4)

由上述结果可见,离心时的pH,亦即分级分离的pH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实施例3按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抽提,得到脱脂的大豆乳,用盐酸将其pH调至4.0或7.0,并加热至40℃。将植酸酶(“植酸酶NOVOL”,NOVO公司生产)加入此溶液中,加入量为按蛋白重量,相当于8单位,酶处理进行30分钟。反应后,用氢氧化钠将pH为4.0的混合物(植酸含量0.05%/蛋白的重量)调节至pH为6.2,而将pH为7.0的混合物(植酸含量0.08%/蛋白的重量)用盐酸调至pH为6.2。然后,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3,000 G)将每种混合物离心,得到不溶级分和可溶级分。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计算实施例3的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和11S球蛋白的含量。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表7(在pH4.0下用植酸酶处理)

表8(在pH7.0下用植酸酶处理)

实施例4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提取,得到脱脂的大豆乳,用盐酸将其pH调至4.5,并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2,000 G)离心,分离成不溶级分(以下称为酸沉淀凝乳)和可溶级分(乳清)。在酸沉淀凝胶(通常所说的离析大豆蛋白)中加入水,使凝乳完全分散。用氢氧化钠将此分散物的pH调至6.2。然后将植酸酶(“植酸酶NOVOL”,NOVO公司生产)加入此溶液(植酸含量1.80%/蛋白的重量)中,加入量为按蛋白重量,相当于8单位,酶处理进行30分钟。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2,000 G)将此用酶处理过的混合物(植酸含量0.05%/蛋白的重量,TCA加溶度基本上无变化)离心,得到不溶的级分和可溶的级分。此时,不溶级分与可溶级分已清楚地分离。离心时溶液的温度约为30℃。在不溶级分中加入水(2份重量),并用氢氧化钠中和。可溶级分直接用氢氧化钠中和。将此二种级分在140℃下灭菌15秒钟,然后喷雾干燥,得到分级的大豆蛋白。这些分级的蛋白在香味、口味和色泽方面都优于传统的离析大豆蛋白。
按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计算不溶和可溶级分中7S和11S球蛋白的含量。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从这些结果可看出,酸沉淀的凝乳(通常所说的离析大豆蛋白)用作含大豆蛋白溶液来分级分离时,也能获得高精度的分离效果。
比较实施例2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方式提取得到脱脂的大豆乳,将此大豆乳在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用水冷却后,用盐酸将此溶液的pH调至6.2,并加热至40℃。将植酸酶(“植酸酶NOVOL”,NOVO公司生产)加入该溶液中,加入量按蛋白重量,相当于8单位,酶处理进行30分钟。反应后,不必改变pH,即用批量式离心分离器(2,000 G)将用酶处理过的混合物(植酸含量0.05%/蛋白的重量)离心。但是,不溶级分与可溶级分不能清楚地分离。于是,将该混合物再用批量式高速离心分离器(10,000 G)分离,以得到不溶的级分和可溶的级分。然而,不溶级分和可溶级分分离得不清楚,而且不溶级分的回收率仅为11%。因此,很明显,在用植酸酶处理之前,加热处理对分级分离会有不利的影响。
权利要求
1.一种分级分离或生产大豆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处理含大豆蛋白的溶液,并将该溶液的pH调节至5.6-6.6,从而分离为富含7S球蛋白的可溶级分,以及富含11S球蛋白的不溶级分.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用酶或酶制剂处理的大豆蛋白是未变性的,或很少变性的大豆蛋白。
3.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含大豆蛋白的溶液在pH为3.5-9.0,而温度为20-70℃下,用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处理5分钟-3小时。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将分离的级分进行中和、加热灭菌和干燥。
全文摘要
一种将大豆蛋白分级分离为富含7S球蛋白级分和富含11S球蛋白级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具有分解植酸活性的酶或酶制剂处理含大豆蛋白的溶液,从而在特定的pH值下,将其分离为可溶级分和不溶级分。
文档编号C07K14/415GK1346409SQ00805911
公开日2002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1999年3月30日
发明者斋藤努, 津村和伸, 钉宫涉, 河野光登 申请人:不二制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