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超重力技术调整聚合物胶束粒径的方法

文档序号:3605020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超重力技术调整聚合物胶束粒径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超重力技术来调整聚合物胶束的粒径的方法,其包括将具有第一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循环通过超重力机,以得到具有第二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其中所述第二粒径分布不同于第一粒径分布,其中所述超重力机的离心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该方法尤其适合于调节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粒径。
【专利说明】一种使用超重力技术调整聚合物胶束粒径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胶束制备领域,更具体地,属于聚合物胶束粒径调节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是一种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嵌段共聚物,其具有长聚合 物主链,且具有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在水溶液 中,疏水链段会相互缠结,驱动聚合物链发生聚集,从而胶束化。所形成的胶束内核由疏水 链段缔合构成,亲水链段以溶剂化形式分布在核周围形成壳层以维持胶束的稳定性。由于 溶剂化壳层的存在,上述胶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长时间稳定存在。这种两亲性嵌段共 聚物胶束的尺寸通常在介观尺寸范围内,与天然介观输送体系的尺寸类似,从而决定了其 具有独特的体内生理特性。通过改变嵌段共聚物成核嵌段的结构性质,利用不同的分子间 相互作用,可在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核中包埋基因、蛋白质以及其他多种不同性质的药物分 子。和普通的胶体粒子相比,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所形成的聚集体比较稳定,这是因 为成核嵌段相互缠结并被冻结,壳层嵌段可以起到保持胶束在溶剂中相对稳定的作用,在 药物控释、分离以及催化研究等方面具有诸多潜在应用,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
[000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聚集体有许多新奇的潜在应用价值,特别是在药物运 输、缓释方面,但是,自组装聚集体结构的极性、表面浸润性质以及粒径大小对于其作为药 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影响。纳米粒子的表面电荷、亲水亲油性及粒子的大小决定了纳米聚集 体被血浆中特异性吸附或包裹的数量,从而确定了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一般极性微粒不 易被吞噬,电荷越高,吞噬越少;表面双亲或亲水性的纳米粒在血中循环时间长;粒径大小 与革巴向性有关,小于5 μ m的粒子被肺毛细血管床捕获,小于150nm的纳米聚集体祀向骨髓, 小于200nm的纳米聚集体靶向体循环,大于200nm的纳米聚集体靶向脾。因此,分子聚集体 粒径的大小和离散度对于给药体系的靶向性以及生理毒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分子聚集体粒 径的有效调控可以促进其在纳米药物学方面的应用。除此之外,胶束的形状对其生理毒性、 载药量以及吸收特性也具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只有直径小于200纳米的球形颗粒才 能够顺利通过脾脏,但是片状的柔性红细胞,即使其尺寸大于200纳米,也可以毫无费力的 穿越脾脏。相关研究工作也表明,不同形状的胶体粒子所具有的载药性、体外药物释放、毒 性和细胞吸收效率也大不相同。
[0004] 综上所述,聚合物胶束粒径的大小和离散度、形状都会对于给药体系的靶向性、生 理毒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获得粒径大小适中且分布均匀、具有特定形状的聚 合物胶束以应用于临床实验。
[0005] 目前,人们通过改变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外界环境的pH值、离子强度、氧化 还原类物质等,来调节相应体系中胶体粒子的形状和粒径;或者通过外加光能量、电流或热 量刺激,也可以相应的使具有光响应、电响应或热响应基团的胶体粒子发生转变。
[0006] 仍希望有更简单有效地调节聚合物胶束的粒径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中采用超重力技术来调节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分布。
[0008]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超重力技术来调整聚合物胶束的粒径的方法,其包 括将具有第一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循环通过超重力机,以得到具有第二粒径分布的 聚合物胶束溶液,其中所述第二粒径分布不同于第一粒径分布,其中所述超重力机的离心 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0009]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粒径分布是双峰分布,所述第二粒径分布也是双 峰分布,所述第二粒径分布中的粒径较大峰与所述第一粒径分布中的粒径较大峰的位置相 t匕,发生了偏移。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第一粒径分布是双峰分布,其中粒径较小 峰位于40nm处,粒径较大峰位于400nm处;所述第二粒径分布是双峰分布,其中粒径较小峰 位于40nm处,粒径较大峰则在180?1300nm之间变化。
[0010]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将所述具有第一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循环通过超重 力机150次以上。
[0011]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还包括将所述具有第二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装入渗 析袋中并将该渗析袋放入水相溶液中进行渗析,以将所述具有第二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 溶液中的有机相置换成水相。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该水相溶液是与生物体相容的水相溶液, 例如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溶液,等等。更优选地,该水相溶液是既能维持所述聚合物胶束 的稳定存在又能与生物体相容的水相溶液。
[0012]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聚合物胶束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多个两亲 性嵌段共聚物分子的疏水链段彼此缠绕形成胶束内核,而该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亲水链段 以溶剂化形式分布在该胶束内核周围形成壳层。优选地,所述聚合物胶束是能够作为药物 载体的聚合物胶束,即所述胶束内核中载有药物分子。
[0013] 其中所使用的超重力机具有溶液入口、溶液出口、连通所述溶液入口和溶液出口 的离心处理区和将所述溶液出口连通至所述溶液入口的外循环管。液体能够经由上述溶液 入口、离心处理区、溶液出口和外循环管循环反复通过该超重力机进行处理。所述超重力机 具有可旋转组件,液体在流经该可旋转组件时发生旋转并受到离心加速度的作用,该离心 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超重力因此而得名。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离心加速度为重力 加速度的10- 775倍。
[0014] 本发明通过调节超重力机的离心加速度以及溶液循环次数,所述聚合物胶束溶液 的第二粒径分布中,较大粒径峰的位置能够在180?1300nm之间自由调整。
[0015]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超重力离心技术有效地调整了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前文 已述,聚合物胶束的胶束内核由疏水链段缔合构成,亲水链段以溶剂化形式分布在核周围 形成壳层以维持胶束的稳定性。由于溶剂化壳层的存在,该聚合物胶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可以长时间稳定存在,这是一种热力学相对稳定的存在状态。因此聚合物胶束一旦形成,再 对其粒径进行调节,势必要打破原来稳定的核壳结构才能进行,这是非常困难的。即便用施 加热、光、电磁波、搅拌、震荡等外加能量的方式打破上述核壳结构使其进行重新自组装,在 上述外加能量消失后,聚合物胶束也倾向于回到其原始的热力学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倾向 于恢复其原来的粒径分布,因此,采用上述传统方式,也未必能确保重新自组装后的聚合物 胶束的粒径分布与原来的粒径分布有很大不同。此外,施加热、光、电磁波等方式,对于其内 核载有药物分子的聚合物胶束的粒径调整来说,未必合适,因为药物分子往往含有比较敏 感的官能团,可能会在热、光、电磁波的作用下发生性质改变,影响疗效。相比之下,本发明 仅使用超重力离心技术,就有效地改变了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分布,这在药物学上具有重大 意义,因为粒径分布的改变意味着靶向器官的改变,这使得经过本发明的超重力离心处理 后的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时,能够根据具体靶向器官的需要而调整其粒径分布,提高 给药针对性。此外,使得经过本发明的超重力离心处理后的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时,避 免了传统的粒径调节方法中所使用的热、光、电磁波等手段对药物分子的性质的影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对比实施例1中的未经超重力离心处理(未使用超重力机)且经过渗析步 骤后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液的粒径分布图。其中图中的纵轴反映 了胶束颗粒的数目,横轴则反映胶束颗粒的粒径,其中横轴为对数坐标,下同。
[0017] 图2是对比实施例2中的未经超重力离心处理(超重力机转速为零但胶束溶液循 环通过该机器不同次数)且经过渗析步骤后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 液的粒径分布图。
[0018]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经过超重力离心循环处理不同次数且经过渗析步骤 后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液的粒径分布图,其中离心加速度为重力 加速度的12倍。
[0019]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的经过超重力离心循环处理不同次数且经过渗析步骤 后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液的粒径分布图,其中离心加速度为重力 加速度的108倍。
[0020]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的经过超重力离心循环处理不同次数且经过渗析步骤 后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液的粒径分布图,其中离心加速度为重力 加速度的300倍。
[0021]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的经过超重力离心循环处理不同次数且经过渗析步骤 后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液的粒径分布图,其中离心加速度为重力 加速度的435倍。
[0022]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中的经过超重力离心循环处理不同次数且经过渗析步骤 后得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水溶液的粒径分布图,其中离心加速度为重力 加速度的773倍。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通过以下对比实施例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方法。实施例仅为举例说明,不以 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4] 对比实例1 :
[0025] 1)、配制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二氧六环溶液,浓度 为1晕克/晕升;
[0026] 2)、配制磷酸盐缓冲溶液: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28. 656克,二水合磷酸二 氢钠固体3. 121克,溶解于10升去离子水中,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约7. 4 ;
[0027] 3)、将28ml步骤1)中所得溶液,与12ml步骤2)所得溶液,在搅拌的情况下进行 混合,混合过程为将步骤2)所得溶液缓慢通入步骤1)的溶液中,通入速率为0. 12ml/min ;
[0028] 4)、未经超重力离心处理步骤,将步骤3)中所得混合溶液直接装入截留分子量为 3500的渗析袋中并浸入上述步骤2)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渗析,其中所述渗析袋由 半透膜制成,其能允许小分子溶剂通过而截留聚合物胶束,下同。渗析持续三天,每8小时 更换一次磷酸盐缓冲溶液;渗析后在渗析袋中得到聚合物胶束水溶液;
[0029] 5)、对步骤4)中得到的聚合物胶束水溶液进行粒径分布测试,测试结果见图1。
[0030] 图1显示,所得到聚合物胶束水溶液的粒径分布为双峰分布。一峰位于40nm左右, 另一峰位于400nm左右。
[0031] 对比实例2:
[0032] 1)、配制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二氧六环溶液,浓度 为1晕克/晕升;
[0033] 2)、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28. 656克,二水合磷酸二氢钠固体3. 121克,溶解 于10升去离子水中,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约7. 4 ;
[0034] 3)、将28ml步骤1)中所得溶液,与12ml步骤2)所得溶液,在搅拌的情况下进行 混合,混合过程为将步骤2)所得溶液缓慢通入步骤1)的溶液中,通入速率为0. 12ml/min ;
[0035] 4)、将步骤3)中所得混合溶液通入超重力机中,采取外循环方式,但超重力转速 为Ohz,即实际上未进行超重力离心处理而进行外循环,分别于50、100、150、200、300、400、 500、600、800、1000次循环后取样lml,快速加入1. 8ml前述磷酸盐缓冲溶液,搅拌均匀,装 入截留分子量为3500的渗析袋中并浸入前述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渗析三天,每8小时更换一 次磷酸盐缓冲溶液,渗析后在渗析袋中得到的即为聚合物胶束水溶液;
[0036] 5)、对步骤4)中得到的聚合物胶束水溶液进行粒径分布测试,结果见图2。
[0037] 图2显示,仅外循环而未经超重力离心处理,样品的粒径分布仍为双峰分布,一峰 位于40nm左右,另一峰位于400nm左右,循环次数的增多,并不影响双峰的分布情况。这说 明仅使聚合物胶束溶液循环通过超重力机但未经施加超重力离心处理时,样品的粒径分布 不发生明显变化。
[0038] 实施例1 :
[0039] 1)、配制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二氧六环溶液,浓度 为1晕克/晕升;
[0040] 2)、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28. 656克,二水合磷酸二氢钠固体3. 121克,溶解 于10升去离子水中,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约7. 4 ;
[0041] 3)、将28ml步骤1)中所得溶液,与12ml步骤2)所得溶液,在搅拌的情况下进行混 合,混合过程为将步骤2)所得缓冲溶液缓慢通入步骤1)所得溶液中,通入速率为0. 12ml/ min ;
[0042] 4)、将步骤3)中所得混合溶液通入超重力机中,采取外循环方式进行循环,超重 力转速为l〇hz(超重力机转子半径为3cm,经计算离心加速度约为120m/s 2,为重力加速度 的 12 倍左右),分别于 50、100、150、200、300、400、500、600、800、1000 次循环后取样 lml,向 样品中快速加入1. 8ml步骤2)溶液,搅拌均匀,装入截留分子量为3500的渗析袋中并浸入 前述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渗析三天,每8小时更换一次磷酸盐缓冲溶液,渗析后在渗析袋中 得到的即为聚合物胶束水溶液;
[0043] 5)、对步骤4)中得到的经过超重力机调整过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水溶液进行 粒径分布测试,结果见图3。
[0044] 图3表明,在循环转速为10Hz时,样品的粒径分布为双峰分布,一峰位于40nm左 右,另一峰位于数百纳米左右,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造成大粒径分布峰位置发生偏移,先 变大,后减小,依次为 620,740,860,900,1300,900,700,610,570,450nm 左右。此外,小粒径 分布峰的位置也有偏移。
[0045] 实施例2 :
[0046] 1)、配制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二氧六环溶液,浓度 为1晕克/晕升;
[0047] 2)、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28. 656克,二水合磷酸二氢钠固体3. 121克,溶解 于10升去离子水中,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约7. 4 ;
[0048] 3)、将28ml步骤1)中所得溶液,与12ml步骤2)所得溶液,在搅拌的情况下进行混 合,混合过程为将步骤2)所得缓冲溶液缓慢通入步骤1)所得溶液中,通入速率为0. 12ml/ min ;
[0049] 4)、将步骤3)中所得混合溶液通入超重力机中,采取外循环方式,超重力转速为 30Hz (超重力机转子半径为3cm,经计算离心加速度约为1066m/s2,为重力加速度的108倍 左右),分别于50、100、150、200、300、400、500、600、800、1000次循环后取样lml,快速加入 1. 8ml步骤2)溶液,搅拌均匀,装入截留分子量为3500的渗析袋中并浸入前述磷酸盐缓冲 溶液中渗析三天,每8小时更换一次磷酸盐缓冲溶液,渗析后在渗析袋中得到的即为聚合 物胶束水溶液;
[0050] 5)、对步骤4)中得到的经过超重力机调整过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水溶液进行 粒径分布测试,结果见图4。
[0051] 图4表明,在循环转速为30Hz时,样品的粒径分布为双峰分布,一峰位于40nm左 右,另一峰位于数百 nm左右,循环时间的延长,造成大粒径分布峰位置发生偏移,先变大, 后减小,依次为540, 590,650, 770,900,650, 540,470, 390, 350nm左右。此外,小粒径分布峰 的位置也有偏移。
[0052] 实施例3 :
[0053] 1)、配制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二氧六环溶液,浓度 为1晕克/晕升;
[0054] 2)、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28. 656克,二水合磷酸二氢钠固体3. 121克,溶解 于10升去离子水中,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约7. 4 ;
[0055] 3)、将28ml步骤1)中所得溶液,与12ml步骤2)所得溶液,在搅拌的情况下进行混 合,混合过程为将步骤2)所得缓冲溶液缓慢通入步骤1)所得溶液中,通入速率为0. 12ml/ min ;
[0056] 4)、将步骤3)中所得混合溶液通入超重力机中,采取外循环方式,超重力转速为 50Hz,(超重力机转子半径为3cm,经计算离心加速度约为2960m/s 2,为重力加速度的300倍 左右)分别于50、100、150、200、300、400、500、600、800、1000次循环后取样lml,快速加入 1. 8ml步骤2)溶液,搅拌均匀,装入截留分子量为3500的渗析袋中并浸入前述磷酸盐缓冲 溶液中渗析三天,每8小时更换一次磷酸盐缓冲溶液;渗析后在渗析袋中得到的即为聚合 物胶束水溶液;
[0057] 5)、对步骤4)中得到的经过超重力机调整过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进行粒 径分布测试,结果见图5。
[0058] 图5表明,在循环转速为50Hz时,样品的粒径分布为双峰分布,一峰位于40nm左 右,另一峰位于数百纳米左右,循环时间的延长,造成大粒径分布峰位置发生偏移,先变大, 后减小,依次为800,810,920,1000,940,600, 500, 375, 300, 250nm左右。此外,小粒径分布 峰的位置也有偏移。
[0059] 实施例4 :
[0060] 1)、配制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二氧六环溶液,浓度 为1晕克/晕升;
[0061] 2)、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28. 656克,二水合磷酸二氢钠固体3. 121克,溶解 于10升去离子水中,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约7. 4 ;
[0062] 3)、将28ml步骤1)中所得溶液,与12ml步骤2)所得溶液,在搅拌的情况下进行混 合,混合过程为将步骤2)所得缓冲溶液缓慢通入步骤1)所得溶液中,通入速率为0. 12ml/ min ;
[0063] 4)、将步骤3)中所得混合溶液通入超重力机中,采取外循环方式,超重力转速为 60Hz (超重力机转子半径为3cm,经计算离心加速度约为4265m/s2,为重力加速度的435倍 左右),分别于50、100、150、200、300、400、500、600、800、1000次循环后取样lml,快速加入 1. 8ml步骤2)溶液,搅拌均匀,装入截留分子量为3500的渗析袋中并浸入前述磷酸盐缓冲 溶液中渗析三天,每8小时更换一次磷酸盐缓冲溶液,渗析后在渗析袋中得到的即为聚合 物胶束水溶液;
[0064] 5)、对步骤4)中得到的经过超重力机调整过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水溶液进行 粒径分布测试,结果见图6。
[0065] 图6表明,在循环转速为60Hz时,样品的粒径分布为双峰分布,一峰位于40nm左 右,另一峰位于数百纳米左右,循环时间的延长,造成大粒径分布峰位置发生偏移,先变大, 后减小,依次为510,615,1000,820, 720, 580, 510,420, 320, 210nm左右。此外,小粒径分布 峰的位置也有偏移。
[0066] 实施例5 :
[0067] 1)、配制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二氧六环溶液,浓度 为1晕克/晕升;
[0068] 2)、取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28. 656克,二水合磷酸二氢钠固体3. 121克,溶解 于10升去离子水中,所得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为约7. 4 ;
[0069] 3)、将28ml步骤1)中所得溶液,与12ml步骤2)所得溶液,在搅拌的情况下进行混 合,混合过程为将步骤2)所得缓冲溶液缓慢通入步骤1)所得溶液中,通入速率为0. 12ml/ min ;
[0070] 4)、将步骤3)中所得混合溶液通入超重力机中,采取外循环方式,超重力转速为 80Hz (超重力机转子半径为3cm,经计算离心加速度约为7580m/s2,为重力加速度的773倍 左右),分别于50、100、150、200、300、400、500、600、800、1000次循环后取样lml,快速加入 1. 8ml步骤2)溶液,搅拌均匀,装入截留分子量为3500的渗析袋中并浸入前述磷酸盐缓冲 溶液中渗析三天,每8小时更换一次磷酸盐缓冲溶液,渗析后在渗析袋中得到的即为聚合 物胶束水溶液;
[0071] 5)、对步骤4)中得到的经过超重力机调整过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水溶液进行 粒径分布测试,结果见图7。
[0072] 图7表明,在循环转速为80Hz时,样品的粒径分布为双峰分布,一峰位于40nm左 右,另一峰位于数百纳米左右,循环时间的延长,造成大粒径分布峰位置发生偏移,先变大, 后减小,依次为745,890,930,645, 580, 555,465, 280, 230,185nm左右。此外,小粒径分布峰 的位置也有偏移。
[0073] 从以上实施例1、2、3、4和5可见,本发明通过调节超重力机的转速以及循环次数 的组合物,可以在很宽的粒径范围内,自如地调节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分布情况。 另外,虽然实施例中仅以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为例进行了 举例说明,但本发明的方法显然并不仅限于这一类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而是一种适用 于所有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通用方法,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微观结构。
【权利要求】
1. 一种使用超重力技术来调整聚合物胶束的粒径的方法,其包括将具有第一粒径分 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循环通过超重力机,以得到具有第二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其 中所述第二粒径分布不同于第一粒径分布,其中所述超重力机的离心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 度。
2.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具有第一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循环通过超重 力机150次以上。
3.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还包括将所述具有第二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液装入渗析 袋中并将该渗析袋放入水相溶液中进行渗析,以将所述具有第二粒径分布的聚合物胶束溶 液中的有机相置换成水相。
4.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聚合物胶束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多个两亲性嵌 段共聚物分子的疏水链段彼此缠绕形成胶束内核,所述胶束内核中任选地载有药物分子; 而多个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亲水链段以溶剂化形式分布在该胶束内核周围形成壳层;优选 地,所述聚合物胶束是聚乙二醇-聚乳酸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5.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超重力机具有溶液入口、溶液出口、连通所述溶液入口 和溶液出口的离心处理区以及将所述溶液出口连通至所述溶液入口的外循环管。
6.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超重力机的离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10- 775倍。
7. 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所述水相溶液是与生物体相容的水相溶液。
8.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粒径分布是双峰分布,所述第二粒径分布也是双 峰分布,所述第二粒径分布中的粒径较大峰与所述第一粒径分布中的粒径较大峰的位置相 t匕,发生了偏移。
9. 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粒径分布是双峰分布,其中粒径较小峰位于40nm 处,粒径较大峰位于400nm处;所述第二粒径分布是双峰分布,其中粒径较小峰位于40nm 处,粒径较大峰则在180?1300nm之间变化。
10. 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通过调节超重力机的离心加速度以及溶液循环次数来调 节第二粒径分布中的粒径较大峰的位置。
【文档编号】C08J3/00GK104151568SQ201410367896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9日
【发明者】石峰, 姜超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