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91709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同时还涉及该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该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在抑制植物病菌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杨梅素属于黄酮醇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较为广泛,其本身具有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受到广泛科研工作者的青睐,而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医药方面。

2008年,莫开菊(莫开菊, 秦恩华, 王俊亮. 杨梅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2008, 26, 269-272)等研究了杨梅叶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抑菌作用,其测试结果表明: 杨梅叶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根霉、黑曲霉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抑菌效果最显著。而乙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较水提物好。

2009年,齐娜等(齐娜, 李瑛琦, 刘广, 于治国. 杨梅黄素的体外抑菌活性[J]. 华西药学杂志, 2008, 23, 681-682)研究了评价杨梅素的体外抑菌活性,主要以管碟法测定杨梅黄素对4种实验菌株的抑菌效果、以两倍稀释法测定杨梅黄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相同实验条件下盐酸小檗碱、鱼腥草素、黄芩苷的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培养菌液的浓度对杨梅黄素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梅黄素对实验菌株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其作用较黄芩苷强;菌液浓度增高,MIC随之增高。

2009年,刘洪波等(刘洪波, 史冬辉, 陈安良, 应蒙蒙, 张立钦. 杨梅叶提取物对6种常见植物病菌你的抑制活性[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6, 95-99)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杨梅素进行了系统的抑菌作用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杨梅素对水稻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等6种植物病原茵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是: 0.32,0.33,1.09,0.69,0.34和2.09 g·L-1,并对水稻纹枯病茵、油菜菌核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活性较高。

2011年,张莉静等(张莉静, 王明谦. 杨梅素体内抗菌抗炎药效学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3221-3222)通过评价杨梅素体内抗菌和抗炎活性,探讨其作为抗菌和抗炎药物开发的可能性。采用小鼠腹腔感染模型,观察杨梅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A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受试小鼠的保护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琼脂致大鼠肉芽肿模型,发现杨梅素在体内具有较好的抗菌和抗炎活性。

2015年,吴月婵(吴月禅. 新型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功能研究[D]. 浙江大学.)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杨梅素衍生物,并测试其所合成的化合物和杨梅素对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菜软腐病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活性,其测试结果表明:杨梅素极其衍生物对以上6种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MY-OR6的MIC范围为1.95-31.25 μg/mL,表现出广谱的抑菌活性,其抑菌活性是杨梅素的2-8倍,阳性对照药氨苄青霉素的2-12倍。

2015年,薛伟(Wei Xue, Bao-An Song, Hong-Ju Zhao; et al. Novel myricetin derivatives: Design, synthesis and anticancer activ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15, 97:155-163.)报道了一系列酰腙、杂环类杨梅素衍生物,利用MTT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人类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杨梅素酰腙类衍生物对人类乳腺癌细胞MDA-MB-231都表现较好的抑制率,其中化合物6d的活性最好。

从前述可发现,对杨梅素的研究工作中并未做植物病菌方面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抑制植物病菌活性的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

本发明的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其结构通式(I)如下:

其中:R为烷基、苄基、取代苯基、取代苯并噻唑基,其中取代苯基为苯环上含有烷基、烷氧基或卤原子,卤原子为氟、氯、溴。

优选合成的化合物如下:

3a: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氟苯基)乙酰胺

3b: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3-氯苯基)乙酰胺

3c: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苯基乙酰胺

3d: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溴-5-氟苯基)乙酰胺

3e: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苄基乙酰胺

3f: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己基乙酰胺

3g: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甲氧基苯基)乙酰胺

3h: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

3i: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5-甲基苯并噻唑-2-基)乙酰胺

3j: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氯苯基)乙酰胺

3k: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氟苯基)乙酰胺

3l: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乙基苯基)乙酰胺

3m: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戊基乙酰胺

3n: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丙基乙酰胺

3o: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正丁基乙酰胺

本发明的一种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其合成路线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在用作抑制柑橘溃疡病菌、烟草青枯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药物和药剂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对杨梅素结构进行优化,对所合成的新型酰胺类杨梅素衍生物进行植物病菌方面的研究,证实目标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可作为抑制植物病菌的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氟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a)

(1)2-氯-N-(4-氟苯基)乙酰胺(1a)的制备

向50 mL 的单口烧瓶中加入10 mmol 4-氟苯胺、15 mmol碳酸钾,15 mL 二氯甲烷,在常温下搅拌至4-氟苯胺完全溶解(约30 min)。在冰浴条件下,缓慢滴加氯乙酰氯(10 mmol)的二氯甲烷(10 mL)溶液,并在此温度下搅拌过夜,随后加热回流30 min,除去溶剂,残渣用5%碳酸氢钠溶液中和,过滤、用冰水洗涤,常温下干燥,得到2-氯-N-(4-氟苯基)乙酰胺

(2)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2)的制备

向100 mL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4 mmol杨梅苷、64 mmol 无水碳酸钾、50 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常温下搅拌30 min后,缓慢的加入3 mL碘甲烷,完毕之后升温至40 ℃,并在此温度下搅拌48 h。过滤沉淀,用二氯甲烷洗涤,合并滤液,将滤液倒入100 mL水中,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每次30 mL。合并有机相,减压浓缩,然后向浓缩物中加入30 mL无水乙醇稀释,升温至回流,待溶液澄清后,回流下加入8 mL浓盐酸,待有黄色固体析出后,继续反应2 h,冷却,过滤,得到中间体2,未经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的反应。

(3)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氟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在50 mL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2(1.29 mmol)、无水碳酸钾(3.86 mmol)、15 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常温下搅拌0.5~1 h,缓慢滴加中间体1a(1.54 mmo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10 mL)溶液,滴加完毕之后升温至100 ℃,在此温度下继续反应4~6 h,TLC跟踪反应(V[乙酸乙酯]: V[石油醚]=1: 1),停止反应,冷却至室温,将混合物倒入200 mL冰水中,有大量的固体析出,静置、过滤,甲醇重结晶,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氟苯基)乙酰胺,收率43.2%,熔点196.0~198.0 ℃。

实施例2、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3-氯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b)

(1) 2-氯-N-(3-氯苯基)乙酰胺(1b)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3-氯苯胺(10 mmol),得到2-氯-N-(3-氯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3-氯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3-氯苯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3-氯苯基)乙酰胺,收率46.2%,熔点167.0~169.0 ℃。

实施例3、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c)

(1) 2-氯-N-苯基乙酰胺(1c)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苯胺(10 mmol),得到2-氯-N-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苯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苯基乙酰胺,收率62.6%,熔点183~184 ℃。

实施例4、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溴-5-氟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d)

(1) 2-氯-N-(2-溴-5-氟苯基)乙酰胺(1d)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溴-5-氟苯胺(10 mmol),得到2-氯-N-(2-溴-5-氟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溴-5-氟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2-溴-5-氟苯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溴-5-氟苯基)乙酰胺,收率59.0%,熔点212~213 ℃。

实施例5、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苄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e)

(1) 2-氯-N-苄基乙酰胺(1e)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苄胺(10 mmol),得到2-氯-N-苄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苄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苄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苄基乙酰胺,收率49.3%,熔点158.0~160.0 ℃。

实施例6、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己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f)

(1) 2-氯-N-环己基乙酰胺(1f)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环己胺(10 mmol),得到2-氯-N-环己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己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环己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己基乙酰胺,收率56.4%,熔点150.0~151.0 ℃。

实施例7、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甲氧基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g)

(1) 2-氯-N-(2-甲氧基苯基)乙酰胺(1g)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甲氧基苯胺(10 mmol),得到2-氯-N-(2-甲氧基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甲氧基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2-甲氧基苯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甲氧基苯基)乙酰胺,收率71.83%,熔点193.0~195.0 ℃。

实施例8、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h)

(1) 2-氯-N-(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1h)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4-甲氧基苯胺(10 mmol),得到2-氯-N-(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收率63.4%,熔点117.0~119.0 ℃。

实施例9、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5-甲基苯并噻唑-2-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i)

(1) 2-氯-N-(5-甲基苯并噻唑-2-基)乙酰胺(1i)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5-甲基苯并噻唑胺(10 mmol),得到2-氯-N-(5-甲基苯并噻唑-2-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5-甲基苯并噻唑-2-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5-甲基苯并噻唑-2-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5-甲基苯并噻唑-2-基)乙酰胺,收率42.0%,熔点243.0~245.0 ℃。

实施例10、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氯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j)

(1) 2-氯-N-(4-氯苯基)乙酰胺(1j)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4-氯苯胺(10 mmol),得到2-氯-N-(4-氯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氯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4-氯苯基)乙酰胺(1.54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4-氯苯基)乙酰胺,收率47.2%,熔点233.0~235.0 ℃。

实施例11、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氟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k)

(1) 2-氯-N-(2-氟苯基)乙酰胺(1k)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氟苯胺(10 mmol),得到2-氯-N-(2-氟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氟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3)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2-氟苯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氟苯基)乙酰胺,收率64.7%,熔点122.0~124.0 ℃。

实施例12、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乙基苯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l)

(1) 2-氯-N-(2-乙基苯基)乙酰胺(1l)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乙基苯胺(10 mmol),得到2-氯-N-(2-乙基苯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乙基苯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3)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2-乙基苯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2-乙基苯基)乙酰胺,收率30.8%,熔点199.0~200.0 ℃。

实施例13、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戊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m)

(1) 2-氯-N-环戊基乙酰胺(1m)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环戊胺(10 mmol),得到2-氯-N-环戊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戊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3)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环戊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戊基乙酰胺,收率51.6%,熔点192.0~194.0 ℃。

实施例14、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丙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n)

(1) 2-氯-N-环丙基乙酰胺(1n)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环丙胺(10 mmol),得到2-氯-N-环丙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丙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3)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环丙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环丙基乙酰胺,收率58.4%,熔点209.0~211.0 ℃。

实施例15、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正丁基乙酰胺(化合物编号为3o)

(1) 2-氯-N-正丁基乙酰胺(1o)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1)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正丁胺(10 mmol),得到2-氯-N-正丁基乙酰胺。

(2) 3-羟基-5,7-二甲氧基-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4-酮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2)的条件和方法合成。

(3) 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正丁基乙酰胺的制备

如实施例1中(3)的条件和方法合成,区别在于加入2-氯-N-正丁基乙酰胺(1.42 mmol),得到2-((5,7-二甲氧基-4-氧代-2-(3,4,5-三甲氧基苯基)-4H-色烯-3-基)氧基)-N-正丁基乙酰胺,收率56.2%,熔点181.0~182.0 ℃。

实验例: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X. oryzae)、柑橘溃疡病(X. citri)和烟草青枯病(R. solanacearum)的抑制活性

1. 实验模型和菌株的培养及保存条件

(1) 在操作台中向3个已灭菌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上述三种菌种,结束之后,将培养基放于摇床中进行培养;

(2) 培养菌的条件:28.8 ℃,12 h

2.溶液配制及保存条件

(1) PDA培养基

向1000 mL 烧杯中加入1000 mL二次水,在电磁搅拌下依次加入蛋白胨5.0 g、酵母粉1.0 g、葡萄糖10.0 g、牛肉膏3.0 g,待搅拌均匀后以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中性(7.2±0.2);将试管洗净灭菌后置于试管架上,使用5 mL的移液枪向每支试管内移取上述已配好的溶液4.0 mL后加橡胶塞,每6支试管包装一包,使用灭菌锅在121 ℃灭菌30 min后待用;

(2) 测试药剂的配制

称取0.0075~0.0077 g待测化合物样品于离心管中,以150 µL DMSO溶解后分别移取80 µL与40 µL到灭菌后已编号的离心管中,另补加40 µL DMSO到装有40 µL样品溶液的离心管中,向上述离心管中各加入4 mL Tween-20,以叶枯唑作对照药剂,DMSO作空白对照;

(3) OD值的测定

取空白96孔板,测空白OD值排除OD值大于0.05的孔,后向每个可用孔中加入200 µL(2)中试管内溶液,测其OD值并记录,最后向每支试管中接入40 µL活化后的柑橘溃疡病菌(X. citri)或烟草青枯病菌(R. solanacearum)或水稻白叶枯病菌(X. oryzae)菌种,用报纸包好在30 ℃、180 rpm恒温摇床中振荡培养24~48 h,期间测试空白对照试管内溶液OD值以跟踪细菌生长状态,培养结束后在试管中取200 µL溶液测OD值并记录;

(4)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如表5,对表5化合物结构与活性相关分析知,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影响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其中R为苄基、烷基以及取代苯基且取代基是供电子基团时化合物的活性较好,如化合物3a(4-F)、3b(3-Cl)、3e(苄基)、3g(环己基)、3h(2-OCH3)、3i(4-OCH3)在200 μg/mL、100 μg/mL浓度下,对水到百叶枯病菌的抑制活性都高于80%;在200 μg/mL,化合物3h(2-OCH3)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高于80%;在200 μg/mL,化合物3a(4-F)、3e(苄基)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高于8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