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化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107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燃料化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以可再生的秸秆废弃物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燃料乙醇,已经成为缓解我国能源危机,综合利用秸秆废弃物,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的成本过高。发酵罐指工业上用来进行微生物发酵的装置。其主体一般为用不锈钢板制成的柱式圆筒,其容积在1m3至数百m3。在设计和加工中应注意结构严密、合理,能耐受蒸汽灭菌、有一定操作弹性、内部附件尽量减少、物料与能量传递性能强,并可进行一定调节以便于清洗、减少污染,适合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以及减少能量消耗。一般的发酵罐,其内部设置的搅拌桨都是水平设置的,这样形成的湍流较小,搅拌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燃料化发酵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料化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罐、物料容器、搅拌装置、加热装置和混料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搅拌轴、短杆、螺旋搅拌件和搅拌叶片,所述电机设于搅拌罐罐体顶部中央,搅拌轴的顶端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搅拌轴的底端装设有搅拌叶片,搅拌轴的上端还横向设置有两个短杆,短杆上设有竖向通孔,螺旋搅拌件通过顶端的销轴穿设于竖向通孔内;

所述罐体顶部设置有若干物料容器,物料容器通过管道与罐体顶部连通,罐体底部设有出口;所述混料装置包括抽吸泵和混料容器,罐体底部的出口通过管道依次连通抽吸泵和混料容器,混料容器通过管道连接至罐体的顶端;

所述罐体的内壁上设置有条状的导流板,导流板螺旋形设置于罐体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罐体内壁上的导流板共有四层,在同一层上相邻的导流板之间螺旋旋转的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一端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罐体外还设有加热层,加热层内盘旋设有用于加热罐体的电磁加热管。

优选地,所述罐体顶部还设有PH检测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搅拌装置的优化,使得搅拌效果更好,更有利于物料发酵。

2、将罐体底部的物料抽入混料容器中,重新从罐体顶部注入,再次被搅拌,如此反复,会大大提高物料混合的效果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燃料化发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2、电机,3、搅拌轴,4、短杆,5、销轴,6、螺旋搅拌件,7、搅拌叶片,8、导流板,9、物料容器,10、抽吸泵,11、混料容器,12、PH检测装置,13、加热层,14、电磁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燃料化发酵系统,包括发酵罐、物料容器9、搅拌装置、加热装置和混料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2、搅拌轴3、短杆4、螺旋搅拌件6和搅拌叶片7,所述电机2设于搅拌罐罐体1顶部中央,搅拌轴3的顶端与电机2的输出端连接,搅拌轴3的底端装设有搅拌叶片7,搅拌轴3的上端还横向设置有两个短杆4,短杆4上设有竖向通孔,螺旋搅拌件6通过顶端的销轴5穿设于竖向通孔内并可绕销轴5中心线自转。

所述罐体1顶部设置有若干物料容器9,物料容器9通过管道与罐体1顶部连通,罐体1底部设有出口;所述混料装置包括抽吸泵10和混料容器11,罐体1底部的出口通过管道依次连通抽吸泵10和混料容器11,混料容器11通过管道连接至罐体1的顶端。

所述罐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条状的导流板8,导流板8螺旋形设置于罐体1内壁上;所述罐体1内壁上的导流板8共有四层,在同一层上相邻的导流板8之间螺旋旋转的方向相反;所述导流板8的一端厚度大于另一端的厚度。

所述罐体1外还设有加热层13,加热层13内盘旋设有用于加热罐体1的电磁加热管14。

所述罐体1顶部还设有PH检测装置12,可实时检测发酵罐内物料的PH值。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不同物料从各个物料容器9加入罐体1中,搅拌装置对物料进行搅拌,螺旋搅拌件6既可在电机2的带动下绕搅拌轴3旋转,对罐体1上部的物料进行搅拌,又可在物料的摩擦力下绕销轴5自转,使物料不至于和搅拌轴3的旋转速度一致,物料在大旋转的同时会产生局部的小旋转,可使混料更加均匀,在搅拌器内壁上设置导流板8,进一步提高搅拌效果和效率。抽吸泵10将混合物料由罐体1底部抽至混料容器11,再次由罐体1顶部逐渐注入罐体1内,再次被搅拌。如此反复,会大大提高物料混合的效果和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