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滚筒式烘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453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滚筒式烘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小磨香油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小磨香油生产加工中的烘炒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滚筒式烘炒装置。



背景技术:

小磨香油是以炒熟的芝麻为原料,经过选料、清洗、炒籽、磨浆、搅拌、振荡、沉淀、撇油等多道生产工艺,才能生产出纯正优质的香油。小磨香油比普通香油具有更浓郁的醇香,其风味来自独有的石磨工艺,是普通香油所不具备的。其保持了400多年的绿色物理加工制作工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芝麻营养的最大化,而且口味醇香,更易在烹饪中保持食物的色、香、味。小磨香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但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矿物质等,可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对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均有较好的效果,还有润肤、祛斑、疏经活血、预防脱发和过早出现白发的功效,因此最有益于中老年人延缓衰老。

目前在小磨香油加工过程中,烘炒装置占地面积大,由于其在正常工作中需要加热,容易烫伤操作工人,特别是在炒锅炒籽完成,出料时烫伤操作人员等情况经常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新型滚筒式烘炒装置。

第一方面,一种新型滚筒式烘炒装置,包括滚筒式烘炒机,所述滚筒式烘炒机的料口向外安装于生产厂房墙体内,在所述滚筒式烘炒机的轴心处设置有固定连接在其底部的转轴,所述料口处设置有用于与生产厂房墙体固定的安装底座,所述料口穿过所述安装底座上开设 的通孔固定连接有料口挡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烘炒装置通过料口挡板安装于生产厂房的墙体内,能够方便出料,在出料时不易烫伤操作人员,另外,也减少空间的占用,使生产厂房内更加简洁。进一步的,根据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通过在滚筒式烘炒机的内壁上增加间断的凹槽,同时,在该凹槽中固定连接有与其形状相同的扬料板,还能使滚筒式烘炒机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对其内部的物料翻炒更加均匀。

通过在滚筒式烘炒机内增加扬料板,使翻炒过程中物料受热均匀,另外,在料口处安装有料口挡板,可以方便出料,并且减少空间的占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滚筒式烘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料口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滚筒式烘炒机;2、料口;3、转轴;4、扬料板;5、安装底座;6、料口挡板;7、出料口;8、水平横梁;9、转轴连接装置;10、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滚筒式烘炒机1通过与安装底座5上的料口挡板6 固定连接安装于生产厂房内的墙体10中,滚筒式烘炒机1与墙体10之间设置有合适的空隙,可以保证该滚筒式烘炒机1在墙体10内自由的旋转,不会发生卡顿现象。

进一步参考图2,滚筒式烘炒机1的料口2处的截面呈圆形,在其两条垂直直径方向上设置有两根互相垂直的驱动杆,两根驱动杆的四端分别焊接在料口2的边缘处,在两根驱动杆的相交处设置有转轴3,转轴3位于滚筒式烘炒机1的轴心上,并且转轴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滚筒式烘炒机1的底面圆心处,在滚筒式烘炒机1的内侧壁上刻有间断的螺旋凹槽,在该凹槽内通过连接座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扬料板4,每个扬料板4通过四个连接座固定,且两两一组分布于扬料板4的两侧,该连接座分别通过铆钉连接滚筒式烘炒机1和扬料板4,扬料板4的弯曲度与该凹槽的弯曲度相同。

进一步参考图3,呈矩形结构的安装底座5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在该圆形通孔内设置有圆形料口挡板6,在料口挡板6安装于安装底座5时留有空隙,可以保证料口挡板6能够随着滚筒式烘炒机1的旋转而旋转,在料口挡板6上均匀分布有四个出料口7,出料口7的开口与滚筒式烘炒机1烘炒过程中旋转的方向相反,在炒籽过程中可以防止芝麻漏出,在烘炒完成后,以相对于烘炒过程中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滚筒式烘炒机1,芝麻从出料口7处漏出。

在料口挡板6的中部开设有进料口,在安装底座5上位于料口挡板6两侧处固定连接有水平横梁8,水平横梁8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转轴连接装置9,转轴连接装置9为竖直放置的轴承,并且位于滚筒式烘炒机1滚筒的轴心处,水平横梁8位于转轴连接装置9的下方,转轴连接装置9连接于转轴3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