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粘合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136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面粘合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面粘合带。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厚度薄、具有发泡体层、再剥离性优良的双面粘合带。
背景技术
以往,在基材的两面设置有粘合剂层(压敏胶粘剂层)的带基材的双面粘合带 (双面压敏胶粘带)作为可靠性高的接合手段或固定手段应用于各种产业领域。例如,用于部件的安装以及部件之间的接合。作为这样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已知例如使用无纺布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带(专利文献1)、使用纸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带、以及使用塑料薄膜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带。近年来,手机等开始要求防水功能,所述用途中的部件固定用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也开始要求防水(止水)功能。但是,对于使用无纺布或纸作为基材的该带基材双面粘合带,由于这些材料会浸渗水,因此在防水性方面产生问题。另外,对于使用塑料薄膜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带,由于塑料薄膜所具有的刚性导致对凹凸的追随性(高差追随性)变差, 存在高差部分产生翘起等问题,难以得到良好的防水性。另外,近年来,从制品的轻量化、小型化、薄型化的观点考虑,对于所述带基材双面粘合带,要求薄膜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1521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发现如果使用发泡体基材作为带基材双面粘合带的基材并使厚度较薄,则能够得到薄且防水性优良的双面粘合带。但是,使用发泡体基材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在拆解制品时或者从制品上回收部件时等情况下,当要从被粘部进行剥离时,存在如下问题产生发泡体基材与粘合剂层之间的剥离或发泡体基材的破损,或者由于发泡体基材破裂而导致产生层间剥离,或者在被粘部残留有粘合剂。特别是使用发泡体基材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变薄时,从发泡体基材的强度方面考虑,会显著地产生上述问题。因此,现状是还没有得到使用发泡体基材作为基材、总厚度薄、再剥离性优良的带基材双面粘合带。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总厚度薄、具有发泡体层、并且再剥离性优良的双面粘合带。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两个表层为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中,如果在发泡体层的基础上设置增强层,并且将至少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组成设定为特定的组成,则可以得到具有发泡体层、即使总厚度为500μπι以下也可得到获得良好再剥离性的双面粘合带,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总厚度为500 μ m以下,具有发泡体层、增强层以及作为两个表层的粘合剂层,并且至少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由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增粘树脂和交联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优选所述粘合剂组合物相对于丙烯酸类聚合物100重量份含有增粘树脂5 50重量份、交联剂0. 001 10重量份。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优选所述交联剂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为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含羧基单体以及含羟基单体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中,优选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含羧基单体以及含羟基单体的比例为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80 99. 9重量%,含羧基单体为0. 1 10重量%,含羟基单体为0. 01 5重量%。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总厚度为500 μ m以下,具有发泡体层、增强层以及作为两个表层的粘合剂层,在至少一侧的粘合面上,180°剥离粘合力(23°C、50% RH、拉伸速度5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剥离条件,对玻璃板)为15N/10mm以下,并且在下述的再剥离性评价试验中不产生胶糊残留,所述再剥离性试验为将双面粘合带(宽度IOmmX长度100mm)粘贴到玻璃板(松浪硝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7,^ K -,7白縁磨NO. 1”)上,在23°C、50% RH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在剥离角度180°、拉伸速度5m/分钟的条件下从所述玻璃板上剥离所述双面粘合带时目视评价在该玻璃板表面有无产生胶糊残留。本申请中,“再剥离性”是指从被粘部剥离粘合带时,能够在不产生粘合剂在被粘部上的残留和粘合带的破坏的情况下在被粘部与粘合面的界面处剥离,并且在剥离时不需要较大的力就可以容易地剥离的特性。发明效果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具有发泡体层,总厚度薄,再剥离性优良。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由于具有发泡体层,因此可以具备例如冲击吸收性、高差追随性、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特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例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测定按压胶粘力时使用的评价用样品的概略图,(a)为俯视图,(b)为A-A’剖视图。图3是表示按压胶粘力的测定方法的概略剖视图。图4是评价耐落下冲击特性时使用的评价用样品的概略图,(a)为俯视图,(b)为 B-B'剖视图。图5是评价防水特性时使用的评价月断部端面图。
标号说明
1双面粘合带
Ila粘合剂层
lib粘合剂层
12粘合剂层
13发泡体层
14增强层
a距离(厚度方向的距离)
21聚碳酸酯板
22窗框状双面粘合带
23丙烯酸类树脂板
24聚碳酸酯板的贯通孔
31圆棒
32支撑台
41聚碳酸酯板
42窗框状双面粘合带
43丙烯酸类树脂板(丙烯酸缕树月丨
51聚碳酸酯板
52高差带
53窗框状双面粘合带
54丙烯酸类树脂板(丙烯酸缕树月丨
55无纺布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至少具有发泡体层、增强层和作为表层的两个粘合剂层。 本申请中,提到“粘合带(压敏胶粘带)”的情况下,也包括片状物、即“粘合片(压敏胶粘片)”。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具有片状物层叠而成的形态,也可以具有卷绕为卷筒状的形态。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层叠构成(层构成)中,只要两个表层为粘合剂层,且具有发泡体层和增强层,则没有特别限制。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增强层和发泡体层可以直接层叠,也可以隔着粘合剂层而层叠。另外,发泡体层和增强层可以仅具有一层,也可以具有多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具有至少一层发泡体层、至少一层增强层以及两层表层的粘合剂层,在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与发泡体层和增强层中增强层的距离(在厚度方向上与增强层的间隔)较小,另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与发泡体层和增强层中发泡体层的距离 (在厚度方向上与发泡体层的间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将与增强层的距离较小的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称为“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另一方面,可以将与发泡体层的距离较小的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称为“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 “增强层侧的粘合面”是指由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提供的粘合面,“发泡体层侧的粘合面”是指由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提供的粘合面。作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优选方式,可以列举具有至少一层发泡体层、至少一层增强层、以及两层表层的粘合剂层,并且至少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为增强层侧的粘合剂层。作为该优选方式,更具体地可以列举(a)具有至少一层发泡体层、至少一层增强层、以及两层表层的粘合剂层,并且两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为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b)具有至少一层发泡体层、至少一层增强层、以及两层表层的粘合剂层,并且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为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另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为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特别是,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更优选为(b)具有至少一层发泡体层、至少一层增强层、以及两层表层的粘合剂层,并且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为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另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为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这是因为通过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将构件(部件、零件)固定或粘贴到目标物(例如,容器、壳体、制品等)的期望位置时,从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将增强层侧的粘合面粘贴到构件上、将发泡体层侧的粘合面粘贴到目标物上。作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代表性的优选方式,可以列举在发泡体层的单面侧具有粘合剂层,在发泡体层的另一面侧隔着粘合剂层具有增强层,并且在该增强层上具有粘合剂层的构成(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增强层/粘合剂层的层叠构成)(参考图1)。图1是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具体构成的代表性的一例。图1中,1为双面粘合带, Ila和lib为粘合剂层,12为粘合剂层,13为发泡体层,14为增强层。另外,粘合剂层Ila 及粘合剂层lib是提供双面粘合带的粘合面的层,粘合剂层12是用于发泡体层和增强层的固定的层。该双面粘合带,具有发泡体层与作为最外层的粘合剂层的层叠结构、以及增强层与作为最外层的粘合剂层的层叠结构。该构成的双面粘合带中,发泡体层13上的粘合剂层 Ila为“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由粘合剂层Ila提供的粘合面为“发泡体层侧的粘合面”。另外,增强层14上的粘合剂层lib为“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由粘合剂层lib提供的粘合面为“增强层侧的粘合面”。另外,图1的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是指从由粘合剂层 Ila提供的粘合面(发泡体层侧的粘合面)到由粘合剂层lib提供的粘合面(增强层侧的粘合面)的厚度方向的距离(距离a)。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从薄膜化、小型化、轻量化、省资源化的观点考虑, 为500 μ m以下(例如,80 500 μ m),优选400 μ m以下(例如,100 400 μ m),更优选 300 μ m以下(例如,120 300 μ m),进一步优选200 μ m以下(例如,150 200 μ m)。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是指从一个粘合剂层表面(粘合面)到另一个粘合剂层表面的厚度。(发泡体层)
发泡体层在本发明中是在双面粘合带中至少包含一层的层,是具有气泡结构的层。发泡体层由发泡体(发泡结构体)构成。发泡体层的气泡结构,没有特别限制,优选独立气泡结构、半连续半独立气泡结构 (独立气泡结构与连续气泡结构混合存在的气泡结构,其比例没有特别限制),特别是从柔软性的观点考虑,发泡体层的气泡结构中独立气泡结构部为40%以下、优选30%以下的气泡结构是适合的。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发泡体层的密度(表观密度)可以根据使用目的等适当设定,优选为0.67g/cm3以下(优选0.4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0.20g/cm3以下)。另外,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的下限优选为0. 02g/cm3以上(优选0. 03g/cm3以上)。发泡体层的表观密度超过0. 67g/cm3时,发泡不充分,有时柔软性受损,从而产生不良情况。另一方面,低于0. 20g/cm3时,有时发泡体层的强度显著下降,因此不优选。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发泡体层的平均气泡直径没有特别限制,从冲击吸收性、 高差追随性、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观点考虑,优选10 1000 μ m,更优选15 800 μ m, 进一步优选20 600 μ m。作为构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发泡体层的发泡体,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塑料发泡体(树脂发泡体)。用于形成塑料发泡体的塑料材料(也包括橡胶材料)没有特别限制, 可以从公知的塑料材料中适当选择。塑料材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 发泡体可以具有单层形态,也可以具有层叠的形态。具体而言,作为塑料发泡体,可以列举例如聚乙烯发泡体、聚丙烯发泡体、乙烯-丙烯共聚物发泡体、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发泡体等烯烃类树脂发泡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发泡体、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发泡体、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发泡体等聚酯类树脂发泡体;聚氯乙烯发泡体等聚氯乙烯类树脂发泡体;醋酸乙烯酯类树脂发泡体 ’聚苯硫醚树脂发泡体;聚酰胺(尼龙)树脂发泡体、全芳族聚酰胺(Aramid)树脂发泡体等酰胺类树脂发泡体;聚酰亚胺类树脂发泡体;聚醚醚酮(PEEK)树脂发泡体;聚苯乙烯发泡体等苯乙烯类树脂发泡体;聚氨酯树脂发泡体等氨基甲酸酯类树脂发泡体等。另外,作为塑料发泡体,也可以使用橡胶类树脂发泡体。其中,从耐化学品性、耐溶剂性、抗透湿性、弹性、加工性好的观点考虑,优选烯烃类树脂发泡体,特别优选聚乙烯发泡体、聚丙烯发泡体等。另外,塑料发泡体中,气泡的形态(连续气泡的形态、独立气泡的形态、或者它们混合的形态等)、气泡的尺寸、气泡间的壁厚等气泡相关特性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公知的塑料发泡体的气泡相关特性中适当选择。塑料发泡体可以使用公知或惯用的形成方法(例如,利用发泡剂的形成方法等)来形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发泡体层的表面,可以实施公知的表面处理。例如,可以实施底涂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化学性或物理性表面处理。更具体而言,为了提高与粘合剂层(用于提供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粘合面的粘合剂层、以及用于发泡体层和增强层的固定的粘合剂层)等的密合性,可以实施惯用的表面处理,例如,电晕处理、铬酸处理、臭氧暴露、火焰暴露、高压电击暴露、电离射线处理等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的氧化处理等,也可以通过底涂剂或剥离剂等实施涂布处理等。另外,发泡体层中根据需要可以配合填充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等)、抗老化齐 、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润滑剂、增塑剂、阻燃剂、表面活性剂等各种添加剂。另外,考虑到防止对金属的腐蚀以及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有时用于电气/电子部件的固定,发泡体层优选为有意识地未配合卤素化合物的无卤素发泡体层。卤素化合物一般会通过含有卤素化合物的阻燃剂或增塑剂而配合进来。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发泡体层,为了使双面粘合带表现设计性、光学特性 (遮光性、光反射性等),可以进行着色。例如,在将双面粘合带用于遮光用途的情况下,发泡体的可见光透射率与双面粘合带的可见光透射率同样优选为15%以下(例如,0 15%),更优选10%以下(例如,0 10% )。另外,在将双面粘合带用于光反射用途的情况下,发泡体的可见光反射率与双面粘合带的可见光反射率同样优选为20%以上(例如,20 100% ),更优选25%以上(例如,25 100% )。发泡体层的着色使用着色剂。另外,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将双面粘合带用于遮光用途的情况下,发泡体层着色为黑色。作为黑色,以LW 表色系规定的L* (明度)计,优选为35以下(例如0 35),更优选30以下(例如0 30)。 另外,LW表色系规定的a*和b*各自可以根据L*的值适当选择。作为f和bM列如,两者均优选为-10 10 (其中,-5 5)的范围,特别是两者均为0或基本为0 (-2. 5 2. 5的范围)是适当的。另外,本申请中,LW表色系规定的L*、aW通过使用色彩色差计(商品名 CR-200, S ) &夕公司制;色彩色差计)测定来求出。另外,LW表色系是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于1976年推荐的色空间,表示称为CIE1976(LW)表色系统的色空间。另外,LW 表色系在日本工业标准中由JIS Z 87 规定。着色为黑色时使用的黑色着色剂,可以使用例如炭黑(炉黑、槽法炭黑、乙炔黑、 热裂法炭黑、灯黑等)、石墨、氧化铜、二氧化锰、苯胺黑、茈黑、钛黑、花青黑、活性炭、铁氧体 (非磁性铁氧体、磁性铁氧体等)、磁铁矿、氧化铬、氧化铁、二硫化钼、铬络合物、复合氧化物型黑色色素、蒽醌类有机黑色色素等。其中,从成本、可得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炭黑。黑色着色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以能够获得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量使用。另一方面,将双面粘合带用于光反射用途的情况下,发泡体层着色为白色。作为白色,以LW表色系规定的L* (明度)计,优选为87以上(例如87 100),更优选90以上 (例如90 100)。另外,LW表色系规定的a*和b*各自可以根据L*的值适当选择。作为a*和b*,例如,两者均优选为-10 10 (其中,-5 5)的范围,特别是两者均为0或基本为0(-2. 5 2. 5的范围)是适当的。着色为白色时使用的白色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氧化钛(金红石型二氧化钛、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等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锡、 氧化钡、氧化铯、氧化钇、碳酸镁、碳酸钙(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等)、碳酸钡、碳酸锌、 氢氧化铝、氢氧化钙、氧氧化镁、氢氧化锌、硅酸铝、硅酸镁、硅酸钙、硫酸钡、硫酸钙、硬脂酸钡、锌华、硫化锌、滑石、硅石、氧化铝、粘土、高岭土、磷酸钛、云母、石膏、白炭黑、硅藻土、膨润土、锌钡白、沸石、绢云母、多水埃洛石等无机白色着色剂;丙烯酸类树脂粒子、聚苯乙烯类树脂粒子、聚氨酯类树脂粒子、酰胺类树脂粒子、聚碳酸酯类树脂粒子、聚硅氧烷类树脂粒子、脲醛类树脂粒子、三聚氰胺类树脂粒子等有机白色着色剂等。白色着色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以能够获得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量使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发泡体层的发泡倍数,从双面粘合带得到良好的冲击吸收性、高差追随性、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1. 5 30cc/g,更优选 2. 5 25. Occ/g。另外,本申请中,发泡体层的发泡倍数定义为根据JIS K 6767测定的表观密度的倒数。另外,发泡体层的伸长率,从双面粘合带得到良好的冲击吸收性、高差追随性、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的观点考虑,例如,在MD方向上为100% 600%,优选400% 550 %,在⑶方向上为100 % 500 %,优选150 % 450 %。另外,本申请中,发泡体层的伸长率根据JIS K 6767测定。另外,发泡体层的拉伸强度,从双面粘合带得到良好的冲击吸收性、高差追随性、 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的观点考虑,例如,在MD方向上为0.5 15MPa,优选1. O 10. OMPa,在⑶方向上为0. 5 13. OMPa,优选1. O 9. OMPa0另外,本申请中,发泡体层的拉伸强度根据Jis K 6767测定。另外,发泡体层的压缩硬度,从双面粘合带得到良好的冲击吸收性、高差追随性、 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的观点考虑,例如,以将发泡体层用平板夹住并压缩初始厚度的 25%时的负荷计,优选为5 150kPa,更优选12 120kPa。另外,本申请中,发泡体层的压缩硬度根据JIS K 6767测定。本申请的双面粘合带的发泡体层的厚度,在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不超过500 μ m 的范围内,可以根据强度、柔软性、使用目的等适当选择,例如为50 480 μ m,优选80 300 μ m,更优选100 200 μ m。发泡体层的厚度低于50 μ m时,有可能产生贯通孔,另外,发泡体层的厚度超过480 μ m时,有可能不能确保双面粘合带具有充分的粘合特性。(增强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增强层,与上述的发泡体层不同,是不具有气泡结构的非发泡层,由非发泡结构体构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增强层是有助于提高再剥离性的层。作为构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增强层的非发泡结构体,可以适当地使用薄页体形态的各种片材。作为这样的片材,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布、无纺布、毡、网状物等纤维类片材;各种纸等纸类片材;金属箔、金属板等金属类片材;各种树脂构成的薄膜或片等塑料类片材;它们的层叠体等。作为上述塑料类片材的材质或素材,可以列举例如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乙烯醇、聚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醋酸乙烯酯、聚酰胺、聚酰亚胺、纤维素类、含氟树脂、聚醚、聚苯乙烯类树脂 (聚苯乙烯等)、聚碳酸酯、聚醚砜等。另外,根据需要,为了提高与粘合剂层等的密合性,可以对增强层用基材的表面实施惯用的表面处理,例如,铬酸处理、臭氧暴露、火焰暴露、高压电击暴露、电离射线处理等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的氧化处理等。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增强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从再剥离性、冲击吸收性、 高差追随性、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的观点考虑,优选2 250 μ m,更优选4 25 μ m。(表层的粘合剂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至少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由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增粘树脂和交联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两个表层的粘合剂层可以由相同组成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组成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另外,“粘合剂组合物”包括“用于形成粘合剂的组合物”的含义。特别是,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优选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由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增粘树脂和交联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具有碳原子数 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这是因为 通过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将构件(部件、零件)固定或粘贴到目标物(例如,容器、壳体、制品等)的期望位置时,优选将增强层侧的粘合面粘贴到构件上、将发泡体层侧的粘合面粘贴到目标物上,因而特别是对于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要求再剥离性。所述粘合剂组合物中,所述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有时仅称为“丙烯酸类聚合物”) 的含量,相对于固体成分总量,优选为50重量%以上(例如,50 95重量% ),更优选70 重量%以上(例如,70 85重量%)。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是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并且根据需要聚合(或共聚)有能够与该必要单体成分共聚的可共聚单体的聚合物(共聚物)。作为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等。这些(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作为所述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从低温胶粘性和粗糙面胶粘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即,作为适当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列举以丙烯酸丁酯或丙烯酸-2-乙基己酯中的一种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聚合物;以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聚合物等。另外,丙烯酸类聚合物为以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聚合物的情况下,丙烯酸丁酯相对于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总量(总重量)优选为50重量%以上。所述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是构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主要单体成分,因此,(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的比例,例如优选为80重量%以上(例如,80 99. 9重量% ),更优选85重量%以上(例如,85 98重量% ),进一步更优选90重量%以上(例如,90 95重
量% )。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如前所述,也可以含有含极性基团单体、多官能单体等各种可共聚单体作为构成的单体成分,通过含有可共聚单体作为单体成分,例如,可以提高表层的粘合剂层对被粘物的胶粘力,或者可以提高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凝聚力。另外,可共聚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作为所述含极性基团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等含羧基单体或其酐(马来酸酐等);(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 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羟烷酯等含羟基单体;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 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单体;(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氨基乙酯等含氨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等含缩水甘油基单体;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单体;N-乙烯基-2-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酰吗啉以及N-乙烯基吡啶、 N-乙烯基哌啶酮、N-乙烯嘧啶、N-乙烯基哌嗪、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N-乙烯基驅唑等含杂环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类单体;乙烯基磺酸钠等含磺酸基单体;丙烯酰磷酸-2-羟基乙酯等含磷酸基单体;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异丙基马来酰亚胺等含酰亚胺基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异氰酸酯等含异氰酸酯基单体等。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作为含极性基团单体,从抑制剥离时在被粘物上的胶糊残留、并且得到从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的观点考虑,含羧基单体或其酐、含羟基单体是适当的,特别是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是更适当的。特别是,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从抑制剥离时在被粘物上的胶糊残留、并且得到从被粘物上的易剥离性的观点考虑,在含有含极性基团单体作为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情况下,优选同时含有含羧基单体或其酐以及含羟基单体两者。所述含极性基团单体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制,从粘合面上的粘合性与再剥离性的平衡的观点考虑,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优选为15重量%以下(例如,0.01 15重量% ),更优选10重量%以下(例如,0. 1 10重量%),进一步更优选5 重量%以下(例如,0. 1 5重量%),进一步更优选3重量%以下(例如,0. 1 3重量%)。另外,作为所述多官能单体,可以列举例如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 (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 (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基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单体的比例,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优选为2重量%以下(例如,0. 01 2重量% ),更优选0. 02 1重量%。多官能单体的比例超过2重量%时,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凝聚力过高,有可能导致粘合性下降。另外,多官能单体的比例过低时(例如,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低于0. 01重量%时),例如,有时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凝聚力下降。另外,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中,除所述含极性基团单体、多官能单体以外,作为构成的可共聚单体成分,可以使用例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类;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异丁烯等烯烃或二烯类;乙烯基烷基醚等乙烯基醚类;氯乙烯等。另外,也可以含有(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具有脂环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另外,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中,作为构成的可共聚单体成分,可以含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等具有碳原子数1 3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酯、 (甲基)丙烯酸十七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酯等具有碳原子数10 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特别是,所述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从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粘合面上的粘合特性与再剥离性两种特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含羧基单体、以及含羟基单体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特别是,在粘合剂组合物中含有后述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作为添加剂的情况下, 丙烯酸类聚合物优选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含羧基单体、以及含羟基单体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这是因为可以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粘合面上以更高的水平得到粘合特性和再剥离性两种特性。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含羧基单体、以及含羟基单体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情况下,各单体成分的比例,从更有效地得到上述效果的观点考虑,优选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80 99. 9重量%、 含羧基单体为0. 1 10重量%、含羟基单体为0. 01 5重量%。特别是,更优选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80 95重量%、含羧基单体为0. 1 5重量%、含羟基单体为0. 05 3重量%。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可以通过用公知或惯用的聚合方法将所述单体成分聚合来得到。作为丙烯酸类聚合物的聚合方法,可以列举例如溶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或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聚合法(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法)等。其中,从透明性、耐水性、成本等观点考虑,优选溶液聚合法、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法,更优选溶液聚合法。溶液聚合时,可以使用各种普通的溶剂。作为这样的溶剂,可以列举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等酯类;甲苯、苯等芳香烃类;正己烷、正庚烷等脂肪烃类;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脂环烃类;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等有机溶剂。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丙烯酸类聚合物的聚合时,可以使用聚合引发剂。作为这样的聚合引发剂,可以从公知或惯用的聚合引发剂中适当选择使用。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2,2’ -偶氮二异丁腈、2,2’ -偶氮二甲氧基_2,4- 二甲基戊腈)、2,2’ -偶氮二(2,4- 二甲基戊腈)、2,2’ -偶氮二甲基丁腈)、1,1’ -偶氮二(环己烷-1-甲腈)、2,2’ -偶氮二(2, 4,4_三甲基戊烷)、2,2’_偶氮二 O-甲基丙酸)二甲酯等偶氮类聚合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枯基、1,I" 二(叔丁过氧基)-3,5,5-三甲基环己烷、1,1- 二(叔丁过氧基)环癸烷等过氧化物类聚合弓I发剂等油溶性聚合引发剂等。另外,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是以往可以作为聚合引发剂使用的范围即可。形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表层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中所含的交联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环氧类交联剂、三聚氰胺类交联剂、过氧化物类交联剂、脲类交联剂、金属醇盐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类交联剂、金属盐类交联剂、碳二亚胺类交联剂、丨 恶唑啉类交联剂、氮丙啶类交联剂、胺类交联剂等。形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表层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中之所以含有交联剂,是为了提高锚固性,防止粘合剂层的凝聚破坏。另外,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从可以使表层的粘合剂层中所含的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交联从而进一步增强粘合剂层的凝聚力、并且可以以更高度的平衡同时具备粘合面上的粘合特性和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作为这样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1,2_乙二异氰酸酯、1,4_ 丁二异氰酸酯、1,6_己二异氰酸酯等低级脂肪族多异氰酸酯类;环戊二异氰酸酯、环己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氢化甲苯二异氰酸酯、氢化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等脂环族多异氰酸酯类;2,4_甲苯二异氰酸酯、2,6_甲苯二异氰酸酯、4,4’ -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类等,此外,还可以列举三羟甲基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加成物[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二口才、一卜 L”]、三羟甲基丙烷/1,6-己二异氰酸酯加成物[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
α才、一卜HL”]等。另外,在形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表层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含有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的情况下,优选含有将含有含羟基单体作为可共聚单体的单体成分共聚而得到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粘合剂组合物中的交联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从可以使丙烯酸类聚合物交联从而进一步增强粘合剂层的凝聚力、并且可以以更高度的平衡同时具备粘合面上的粘合特性和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相对于丙烯酸类聚合物100重量份为0. 001 10重量%,更优选0.01 7重量%,进一步优选0. 1 5重量%。作为形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表层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中所含的增粘树脂(增粘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萜烯类增粘树脂、酚醛类增粘树脂、松香类增粘树脂、石油类增粘树脂等。形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表层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中之所以含有增粘剂,是为了在保持粘合特性的同时防止凝聚破坏。这是因为当粘合剂层产生凝聚破坏时,例如,在将双面粘合带粘贴到被粘物上后进行剥离时会产生粘合剂层残留在被粘物上等不良情况,从而对再剥离性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增粘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作为上述萜烯类增粘树脂,可以列举例如α-菔烯聚合物、菔烯聚合物、二戊烯聚合物等萜烯类树脂、以及将这些萜烯类树脂改性(酚改性、芳香族改性、加氢改性、烃改性等)而得到的改性萜烯类树脂(例如,萜烯酚类树脂、苯乙烯改性的萜烯类树脂、芳香族改性的萜烯类树脂、加氢萜烯类树脂等)。作为上述酚醛类增粘树脂,可以列举各种酚类(例如,苯酚、间甲酚、3,5-二甲酚、对烷基苯酚、间苯二酚等)与甲醛的缩合物(例如,烷基酚醛类树脂、二甲苯甲醛类树脂等)、所述酚类与甲醛在碱催化剂下进行加成反应而得到的可溶可熔酚醛树脂、所述酚类与甲醛在酸催化剂下进行缩合反应而得到的酚醛清漆、以及松香类(未改性松香、改性松香或各种松香衍生物等)与酚在酸催化剂下进行加成热聚合而得到的松香改性酚树脂等。作为上述松香类增粘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脂松香、木松香、妥尔油松香等未改性松香(生松香)、以及将这些未改性松香进行氢化、歧化、聚合等改性而得到的改性松香(氢化松香、歧化松香、聚合松香以及其它经化学修饰的松香等)、以及各种松香衍生物等。另外,作为所述松香衍生物,可以列举例如用醇类将未改性松香酯化而得到的松香的酯化物、以及用醇类将氢化松香、歧化松香、聚合松香等改性松香进行酯化而得到的改性松香的酯化物等松香酯类;用不饱和脂肪酸将未改性松香或改性松香(氢化松香、歧化松香、聚合松香等)改性而得到的不饱和脂肪酸改性松香类;用不饱和脂肪酸将松香酯类改性而得到的不饱和脂肪酸改性松香酯类;对未改性松香、改性松香(氢化松香、歧化松香、聚合松香等)、不饱和脂肪酸改性松香类或不饱和脂肪酸改性松香酯类中的羧基进行还原处理而得到的松香醇类;未改性松香、改性松香、以及各种松香衍生物等松香类(特别是松香酯类) 的金属盐等。作为上述石油类增粘树脂,可以使用例如芳香族石油树脂、脂肪族石油树脂、脂环族石油树脂(脂肪族环状石油树脂)、脂肪族-芳香族石油树脂、脂肪族-脂环族石油树脂、加氢石油树脂、香豆酮类树脂、香豆酮-茚类树脂等公知的石油树脂。具体而言,作为芳香族石油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使用碳原子数为8 10的含乙烯基芳香族烃(苯乙烯、邻乙烯基甲苯、间乙烯基甲苯、对乙烯基甲苯、α-甲基苯乙烯、β-甲基苯乙烯、茚、甲基茚等) 中的仅一种或两种以上而得到的聚合物等。作为芳香族石油树脂,可以优选使用由乙烯基甲苯、茚等馏分(所谓的“C9石油馏分”)得到的芳香族石油树脂(所谓的“C9石油树脂”)。 另外,作为脂肪族石油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使用碳原子数4 5的烯烃或二烯[1-丁烯、异丁烯、1-戊烯等烯烃;丁二烯、间戊二烯(1,3-戊二烯)、异戊二烯等二烯等]的仅一种或两种以上而得到的聚合物等。作为脂肪族石油树脂,可以优选使用由丁二烯、间戊二烯、异戊二烯等馏分(所谓的“C4石油馏分”或“C5石油馏分”等)得到的脂肪族石油树脂(所谓的“C4石油树脂”或“C5石油树脂”等)。作为脂环族石油树脂,可以列举例如将脂肪族石油树脂(所谓的“C4石油树脂”或“C5石油树脂”等)环化二聚化后进行聚合而得到的脂环烃类树脂、环状二烯化合物(环戊二烯、双环戊二烯、乙叉基降冰片烯、二戊烯、乙叉基双环庚烯、乙烯基环庚烯、四氢化茚、乙烯基环己烯、柠檬烯等)的聚合物或其氢化物、将前述的芳香烃树脂或下述的脂肪族-芳香族石油树脂的芳香环加氢而得到的脂环烃类树脂等。 作为脂肪族-芳香族石油树脂,可以列举苯乙烯-烯烃类共聚物等。作为脂环族-芳香族石油树脂,可以使用所谓的“C5/C9共聚石油树脂”等。另外,作为增粘树脂,可以列举例如住友《一々7 4卜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 "^ ^ 7 l· U i/y PR-12603,,、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 A D-125,,等
市售品。其中,作为增粘树脂,从可以以更高度的平衡同时具备粘合面上的粘合特性和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松香类增粘树脂,特别优选松香酯类。另外,从可以以更高度的平衡同时具备粘合面上的粘合特性和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具有80 180°C的软化点的增粘树脂,更优选具有85 160°C的软化点的增粘树脂。特别是,更具体地,优选具有低于130°C (例如,超过90°C且低于130°C的范围)的软化点的增粘树脂。因此,更优选软化点低于130°C的聚合松香酯。另外,增粘树脂的软化点定义为通过环球法(例如,JIS K 5902规定的环球法)测定的值。粘合剂组合物中的增粘树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从同时具备粘合特性和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相对于丙烯酸类聚合物100重量份,优选5 50重量份,更优选10 45重量份。另外,形成表层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中,除了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交联剂、 增粘树脂以外,可以含有添加剂。作为这样的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增塑剂、填充剂、抗老化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炭黑等颜料或染料等)、交联促进剂(交联助剂)等。所述粘合剂组合物,例如,可以通过将丙烯酸类聚合物、交联剂和增粘树脂混合而得到。作为代表例,可以列举将含有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组合物进行溶液聚合而得到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组合物(例如,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和溶剂的组合物),并将所得组合物与交联剂和增粘树脂混合而得到。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表层粘合剂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 在规定的面上涂布所述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粘合剂层的方法。该形成方法中,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加热、干燥、活性能量射线照射(例如,紫外线照射等)等。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表层粘合剂层的凝胶分数(特别是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凝胶分数),从可以以高水平同时具备粘合特性和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10 60重量%,更优选10 50重量%。所述凝胶分数,可以作为乙酸乙酯不溶成分而求出。具体而言,作为将粘合剂层在乙酸乙酯中在23°C下浸渍7天后的不溶成分相对于浸渍前的试样的重量分数(单位重量% )而求出。具体而言,是通过以下的“凝胶分数测定方法”而计算的值。(凝胶分数测定方法)从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上取约0. Ig的用于求取凝胶分数的表层粘合剂层,用平均孔径0.2μπι的多孔四氟乙烯片(商品名“NTF 1122”,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包裹后,用风筝线扎紧,测定此时的重量,将该重量作为浸渍前重量。另外,该浸渍前重量是粘合剂层、 四氟乙烯片和风筝线的总重量。另外,也预先测定了四氟乙烯片与风筝线的合计重量,将该重量作为包装袋重量。然后,将粘合剂层用四氟乙烯片包裹、并用风筝线扎紧而得到的物体(称为“样品”)放入充满乙酸乙酯的50ml容器中,在23°C下静置7天。之后,从容器中取出样品(乙酸乙酯处理后),转移到铝杯中,在130°C下在干燥机中干燥2小时除去乙酸乙酯,然后测定重量,将该重量作为浸渍后重量。然后,由下式计算凝胶分数。凝胶分数(重量% ) = ((A-B) / (C-B)) X 100上式中,A为浸渍后重量,B为包装袋重量,C为浸渍前重量。所述凝胶分数,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组合物中的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交联剂的比例等进行控制。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作为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 可以使用以公知惯用的粘合剂(压敏胶粘剂)为主成分而形成的粘合剂层。作为这样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丙烯酸类粘合剂、橡胶类粘合剂、乙烯基烷基醚类粘合剂、聚硅氧烷类粘合剂、聚酯类粘合剂、聚酰亚胺类粘合剂、聚氨酯类粘合剂、含氟型粘合剂、环氧类粘合剂等公知的粘合剂。这些粘合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粘合剂可以是具有任意形态的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乳液型粘合剂、溶剂型粘合剂、热熔型粘合剂、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特别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等。另外,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中,可以含有适当的添加剂。另外,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可以是与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组成的粘合剂层。从粘合带的生产率的观点考虑,优选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与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为具有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组成的粘合剂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厚度,只要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不超过500 μ m则没有特别限制,从确保充分的粘合性和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2 140 μ m,更优选20 100 μ m,进一步优选20 75 μ m。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两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表层的粘合剂层可以具有单层、多层的任意形态。例如,在发泡体层的单面侧具有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的另一面侧隔着粘合剂层具有增强层、并且在该增强层上还具有粘合剂层的构成(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 增强层/粘合剂层的层叠构成、图1)的双面粘合带中,增强层侧的粘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2 140 μ m,更优选20 100 μ m,另一方面,发泡体层侧的粘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2 140 μ m, Miftit 20 100 μ m。(其它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具有其它层(例如,中间层、底涂层等)。另外,在增强层与发泡体层之间,可以具有用于固定增强层和发泡体层的粘合剂层(例如,公知的粘合剂层或者与前述的表层粘合剂层相同的粘合剂层等)。另外, 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是指从一个粘合面到另一个粘合面的厚度,其它层的厚度包含在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中。(剥离衬垫)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粘合面,在直到使用时为止可以由剥离衬垫(隔片)保护。 另外,双面粘合带的各粘合面,可以由两片剥离衬垫分别进行保护,也可以由双面为剥离面的一片剥离衬垫以卷绕为卷筒状的形态进行保护。剥离衬垫用作粘合面的保护材料,在向被粘物上粘贴时剥离。另外,本发明中,使用剥离衬垫的情况下,该剥离衬垫的厚度不包含在双面粘合带的总厚度中。作为这样的剥离衬垫,可以使用惯用的剥离纸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例如 具有剥离处理层的基材、由含氟聚合物制成的低胶粘性基材、由非极性聚合物制成的低胶粘性基材等。作为上述具有剥离处理层的基材,可以列举例如由聚硅氧烷类、长链烷基类、 含氟型、硫化钼等剥离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后的塑料薄膜或纸等。作为由含氟聚合物制成的低胶粘性基材中的含氟聚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聚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氯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共聚物等。作为由非极性聚合物制成低胶粘性基材的非极性聚合物,可以列举例如烯烃类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等。另外,剥离衬垫可以使用公知或惯用的方法形成。另外,剥离衬垫的厚度等也没有特别限制。(双面粘合带)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优选在下述的再剥离性评价试验中不产生胶糊残留。再剥离性试验将双面粘合带(宽度IOmmX长度100mm)粘贴到玻璃板(松浪硝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7,^ F ,7白縁磨NO. 1”)上,在23°C、50% RH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在剥离角度180°、拉伸速度5m/分钟的条件下从所述玻璃板上剥离所述双面粘合带时目视评价在该玻璃板表面有无产生胶糊残留。这样的粘合面在粘贴到被粘物上后,可以抑制再剥离时在被粘物上的胶糊残留或污染。一般而言,双面粘合带从被粘物上剥离时的行为(再剥离行为)与高速下的剥离现象有关,该高速下的剥离(高速剥离;例如,拉伸速度为5m/分钟或IOm/分钟的情况下等),要求再剥离性。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特别是必须在被粘物与双面粘合带的界面处进行剥离的界面剥离的状态下剥离,并且,需要抑制发泡体层与粘合剂层之间的层间剥离、发泡体层的破损、发泡体层破裂导致的层间破坏等。因此,优选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上,对被粘物的180°剥离粘合力(23°C、50%RH、拉伸速度5m/分钟、剥离角度180° 的剥离条件)为15N/10mm以下。这是因为可以有效地抑制不能在被粘物与双面粘合带的界面处进行界面剥离的不良情况、发泡体层与粘合剂层间的层间剥离、发泡体层的破损、 发泡体层破裂导致的层间破坏等的产生,从而可以发挥再剥离性。另外,有时将该180°剥离粘合力称为高速剥离力[在高速剥离条件(23°C、50% RH、拉伸速度5m/分钟、剥离角度 180°的条件)下从被粘物上剥离并测定时的粘合力]。另外,从得到更好的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粘合面的高速剥离力更优选为10N/10mm以下(例如,2 10N/10mm)。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例如,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的 180°剥离粘合力(23°C、50% RH、拉伸速度5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剥离条件、对玻璃板)为15N/10mm以下,因此,可以在不产生无法在玻璃板与双面粘合带的界面处进行界面剥离的情况,或者不产生发泡体层与粘合剂层间的层间剥离、发泡体层的破损、发泡体层破裂导致的层间破坏等的情况下,对作为被粘物的玻璃板发挥良好的再剥离性。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除了对上述玻璃板以外,对SUS板、Al板(铝板)等金属板、PET薄膜、PC板(聚碳酸酯板) 等塑料薄膜或塑料制板、它们的复合材料等被粘物也具有15N/10mm以下的高速剥离力。因此,对这些被粘物也可以发挥良好的再剥离性。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由于具有上述构成,因此再剥离性优良。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优选至少增强层侧的粘合面在再剥离性评价试验中不产生胶糊残留、并且180°剥离粘合力(23°C、50%RH、拉伸速度5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剥离条件、对玻璃板)为15N/10mm以下。这是因为通过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将构件(部件、 零件)固定或粘贴到目标物(例如,容器、壳体、制品等)的期望位置时,从再剥离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将增强层侧的粘合面粘贴到构件上、将发泡体层侧的粘合面粘贴到目标物上。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只要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 的180°剥离粘合力(23°C、50% RH、拉伸速度5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剥离条件、对玻璃板)为15N/10mm以下、并且在上述的再剥离性评价试验中不产生胶糊残留即可。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只要满足这些条件,则表层的粘合剂层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以是由含有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增粘树脂和交联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以外的粘合剂层。另外,一般而言,双面粘合带结合到被粘物上的行为和保持在被粘物上的行为与低速下的剥离现象有关,该低速下的剥离(低速剥离;例如,拉伸速度为300mm/分钟的情况下等),需要具有发挥充分的胶粘可靠性、在双面粘合带的使用时不从被粘物上剥离的程度的充分的胶粘力。从被粘物上低速剥离时的剥离力为2. 5N/10mm以下时,有时对被粘物不能发挥充分的胶粘力。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 的180°剥离粘合力(23°C、50% RH、拉伸速度300m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剥离条件) 优选为2. 5N/10mm以上(例如,2. 5 15N/10mm),更优选5. ON/IOmm以上(例如,5. 0 14N/10mm)。另外,有时将该180°剥离粘合力称为低速剥离力[在低速剥离条件(23°C、 50% RH、拉伸速度300m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条件)下剥离并测定时的粘合力]。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至少一侧的粘合面(特别是增强层侧的粘合面)上,在再剥离性评价试验中不产生胶糊残留的特性、所述的高速剥离力、所述的低速剥离力,可以通过表层的粘合剂层所含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组成或重均分子量、交联剂或增粘树脂的种类或其量的选择、控制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凝胶分数等来进行调节。对于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压缩负荷没有特别限制,从冲击吸收性、高差追随性、 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观点考虑,以恰好压缩初始厚度的20%时的压缩负荷计,例如,优选为0. 1 300kPa,更优选0. 1 250kPa。压缩负荷由下式定义。压缩负荷=(将10片双面粘合带的重叠物以10mm/10分钟恰好压缩初始厚度的规定厚度量时的负荷)/(双面粘合带的面积)另外,双面粘合带的面积设定为30cmX30cm。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具有发泡体层,因此可以与增强层的材料或厚度无关地具有所述的压缩负荷。例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即使具有硬质材料的增强层(例如,前述的金属类片材或塑料类片材等)作为增强层,由于同时具有发泡体层,因此可以具有所述的压缩负荷。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压缩负荷可以通过选择发泡体层、增强层及粘合剂层的厚度或种类、发泡体层的发泡倍数、气泡结构等来进行调节。对于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当具有上述的压缩负荷时,高差追随性良好,密封功能也改善。对于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例如,以^cg的辊一次往返的压缩负荷将聚碳酸酯板与丙烯酸类树脂板粘贴时的按压胶粘力没有特别限制,从防止内部材料应力导致剥离的观点考虑,例如,优选30 100N,更优选50 80N。这样的按压胶粘力,可以通过调节发泡体层、增强层及粘合剂层的厚度或种类、发泡体层的发泡倍数等而得到。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由于具有发泡体层,因此单位压缩负荷的按压胶粘力的变动小,即使轻压接也可以确保充分的按压胶粘力。例如,即使是低至500g的压缩负荷, 相对于能够确保100%胶粘面积的按压胶粘力,也可以确保约80% 约90%的按压胶粘力。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胶粘可靠性优良,并且作业性也优良。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适合用于难以增大粘贴时的压缩负荷的被粘物(例如,容易破碎的被粘物、柔软的被粘物、表面具有凹凸的被粘物等)。另外,按压胶粘力定义为如下的最大应力通过横40cm、纵60cm、宽Imm的窗框状双面粘合带,以规定的压缩负荷将聚碳酸酯板和丙烯酸类树脂板粘贴而得到测定试样,将所述测定试样中的丙烯酸类树脂板以 10mm/10分钟从内部向外部沿丙烯酸类树脂板的厚度方向进行按压,直到丙烯酸类树脂板与聚碳酸酯板分离的最大应力。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由于具有发泡体层,因此落下冲击特性优良。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具有良好的胶粘可靠性。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从发泡体层在冲击吸收时会缓和应力的观点考虑,无论是在低温下(例如,约_30°C 约10°C)、还是在高温下 (例如,约30°C 约50°C ),均具有优良的冲击落下特性。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其绝缘击穿电压(绝缘击穿强度)优选为2 40kV/mm,优选 4 15kV/mm。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由于在具有发泡体层的同时增强层,因此通过选择增强层的材质可以容易地控制绝缘性。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在用于电子部件的固定等情况下,优选具有优良的绝缘性。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通过将发泡体层着色等,可以控制透射率、反射率等光学特性。例如,在将双面粘合带用于遮光用途的情况下,优选通过将发泡体层或增强层着色为黑色,使可见光透射率为15%以下(例如,0 15% )、更优选为10%以下(例如,0 10% )0另外,在将双面粘合带用于光反射用途的情况下,优选通过将发泡体层或增强层着色为白色,使可见光反射率为20%以上(例如,20 100% )、更优选为25%以上(例如, 25 100% )。这样的控制了光学特性的双面粘合带,例如,可以作为光扩散构件、散射元件构件、集光构件等光学构件使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使用公知或惯用的方法制作。例如,通过⑴使用所述粘合剂组合物,在发泡体层或增强层等的规定的面上形成粘合剂层,(ii)在该粘合剂层上设置发泡体层或增强层等,或者将该粘合剂层作为最外层,可以制作双面粘合带。作为所述(i)使用粘合剂组合物,在发泡体层或增强层等的规定的面上形成粘合剂层时使用的具体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在发泡体层或增强层等的规定的面上涂布所述粘合剂组合物,根据需要进行加热或干燥等,从而形成粘合剂层的方法(直接法);在适当的支撑体的表面上(例如,剥离衬垫的经剥离处理的面上等)涂布所述粘合剂组合物,根据需要进行加热或干燥等从而形成粘合剂层,然后,将该适当的支撑体的表面上的粘合剂层(例如,剥离衬垫的经剥离处理后的面上的粘合剂层等)转印到发泡体层或增强层灯的规定的面上的方法(转印法)等。具体而言,图1的双面粘合带(具有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增强层/ 粘合剂层的层叠构成的双面粘合带),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制作(i)在发泡体层的单面侧通过直接法或转印法等形成粘合剂层后在该粘合剂层上设置增强层、或者在增强层的单面侧通过直接法或转印法等形成粘合剂层后在该粘合剂层上设置发泡体层等,由此得到发泡体层/粘合剂层/增强层的层叠结构,( )在该层叠结构的发泡体层侧的面及增强层侧的面这两个面上通过直接法或转印法等形成粘合剂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具有发泡体层,因此冲击吸收性、高差追随性、止水性、加工性、密封性等特性优良。在此,在将发泡体层的两面侧具有粘合剂的双面粘合带(相当于从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除掉增强层的、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的构成)固定到被粘物上后从被粘物上剥离的情况下(例如,再加工的情况下或者使用后进行剥离的情况下等),由于发泡体层虽然富有柔软性但有时强度差,因而有时会产生发泡体层与粘合剂层之间的层间剥离、发泡体层的破损、发泡体层破裂导致的层间破坏、粘合剂在被粘物上的残留等。例如,将所述的双面粘合带(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的构成)以构件(部件、零件)的回收或易拆除性为目的而使用的情况下,当从被粘物上剥离时因发泡体层破裂而导致产生层间破坏时,存在难以使用的问题。作为具体的例子,在通过该双面粘合带将构件(部件、零件)固定到目标物(例如,容器、壳体、制品等)的期望位置而得到构件、双面粘合带以及目标物的结构物,并在使用结束后进行构件的回收或所述结构物的拆解的情况下,当发泡体层破裂导致产生层间破坏时,有时在构件的回收或所述结构物的拆解中存在困难。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由于在具有发泡体层的同时具有增强层,因此可以补充发泡体层的强度,从而补偿上述的在发泡体层的两面侧具有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的缺点。 在再加工时或使用后将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从被粘物上剥离时,双面粘合带的增强层成为着手的部分(能取的部分、能抓的部分)。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即使总厚度薄,也可以在不产生发泡体层与粘合剂层间的层间剥离、发泡体层的破损、发泡体层破裂导致的层间破坏、粘合剂在被粘物上的残留等的情况下容易地再剥离。另外,作为被粘物的所述构件(部件、零件)或目标物(例如容器、壳体、制品等)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不锈钢、铝等金属;玻璃;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树脂)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对各种被粘物(例如,由金属、塑料、玻璃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得到的被粘物等)具有良好的再剥离性。这是因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同时具有发泡体层和增强层。另外,增强层在再加工时或使用后从被粘物上剥离双面粘合带的情况下成为着手的部分(能取的部分、能抓的部分)。可见,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具有切割(冲裁)加工性、重新粘贴时的再剥离性、高差追随性、密封性能、止水性能、胶粘可靠性、作业性、光学功能、耐回弹性、易剥离性、绝缘性等特性。因此,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例如在手机的镜头固定用、手机的按键模块构件固定用、电子设备的冲击材料、电视机的装饰面板固定用、电脑的电池背盖保护用途、数码相机的镜头防水等用途中极其有用。实施例以下,基于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中,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在具有冷凝管、氮气导入管、温度计、滴液漏斗、搅拌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加入甲苯 69重量份、乙酸乙酯163重量份作为溶剂,丙烯酸丁酯80重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20 重量份、丙烯酸3重量份、乙酸乙烯酯5重量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0. 1重量份,以及2, 2-偶氮二异丁腈0. 2重量份作为引发剂,在氮气流中在60°C下进行6小时聚合,得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溶液。在该溶液中,相对于溶液中的丙烯酸类聚合物100重量份配合30重量份聚合松香酯树脂(软化点123°C )和1. 5重量份(固体成分换算)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商品名“ 二 π才、一卜L”,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得到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使用刮棒涂布机将该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涂布到厚度135 μ m的经聚硅氧烷处理的剥离纸上,在110°C下干燥3分钟,形成厚度25 μ m的粘合剂层。将所述粘合剂层转印到片状发泡体(商品名“ #,一,XL-HN#03001ff〉3 夕口”,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厚度:100 μ m,平均气泡直径163 μ m,密度0. 34g/cc)的单面,在该粘合剂层上粘贴PET基材(无气泡结构,厚度5μπι,商品名S,一 #5AF53”, 东丽株式会社制),得到发泡体/粘合剂层/PET基材的层叠体,然后,在该层叠体的两面侧转印所述粘合剂层,由此制作粘合剂层(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增强层/粘合剂层(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总厚度180 μ m)。(实施例2)除了使用PET基材(无气泡结构,厚度12 μ m,商品名^,一 S_10#12”,东丽株式会社制)代替PET基材(无气泡结构,厚度5 4!11,商品名“> ^,一 #5AF53”,东丽株式会社制)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粘合剂层(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增强层/粘合剂层(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总厚度187 μ m)。(实施例3)除了使用发泡体(商品名“ #,一,XL-HN#03001ff -y 3 <J ^ α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厚度100 μ m,平均气泡直径163 μ m,密度0. 34g/cc)作为发泡体、并且使用 PET基材(无气泡结构,厚度25μπι,商品名^,一 S-10#25”,东丽株式会社制)代替 PET基材(无气泡结构,厚度5 μ m,商品名“ A ^,一 #5AF53”,东丽株式会社制)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粘合剂层(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 增强层/粘合剂层(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总厚度200 μ m)。(实施例4)除了使用刮棒涂布机将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涂布到厚度135 μ m的经聚硅氧烷处理的剥离纸上,在110°C干燥3分钟而形成厚度50 μ m的粘合剂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制作粘合剂层(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增强层/粘合剂层(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总厚度255 μ m)。(实施例5)除了使用刮棒涂布机将丙烯酸类粘合剂组合物涂布到厚度135 μ m的经聚硅氧烷处理的剥离纸上,在110°C干燥3分钟而形成厚度50 μ m的粘合剂层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操作,制作粘合剂层(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增强层/粘合剂层(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总厚度262 μ m)。(比较例1)使用双面粘合带(商品名“No. 57115B”,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总厚度150 μ m)0(比较例2)使用双面粘合带(商品名“No. 57120B”,粘合剂层/发泡体层/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总厚度200 μ m)。(评价)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双面粘合带,测定或评价180°剥离粘合力(高速剥离条件、低速剥离条件)、按压胶粘力、耐落下冲击特性、光学特性、防水特性、压缩负荷、 绝缘击穿强度、再剥离性。(180°剥离粘合力)将双面粘合带切割为宽10mm、长IOOmm的尺寸,在一个粘合剂层上粘贴加衬用的 PET薄膜(厚度25 μ m),由此制作测定试样。将欲测定粘合力的粘合面通过2kg辊一次往返压接到被粘物(不锈钢板 (SUS304BA板)、玻璃板(松浪硝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力7 4 F ^ 7 ^白縁磨 NO. 1”))上,并在23°C、50% RH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放置后,在低速剥离条件下[拉伸速度300mm/分钟,使用万能拉伸压缩试验机 (装置名拉伸压缩试验机TG-IkN),S才、乂 y株式会社制]以及高速剥离条件下[拉伸速度5m/分钟以及IOm/分钟,使用高速剥离试验机(f力夕一产业公司制)],以180°的剥离角度进行剥离,测定180°剥离粘合力。测定在23°C、50%RH的环境中进行。另外,测定是对由发泡体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提供的粘合面(有时称为“泡沫面”)以及由增强层侧表层的粘合剂层提供的粘合面(有时称为“再剥离面”)两者进行。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总厚度为500 μ m以下,具有发泡体层、增强层以及作为两个表层的粘合剂层,并且至少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由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增粘树脂和交联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相对于丙烯酸类聚合物100重量份,所述粘合剂组合物含有5 50重量份增粘树脂和 0.001 10重量份交联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所述交联剂为异氰酸酯类交联剂,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为以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含羧基单体以及含羟基单体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的丙烯酸类聚合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中,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中,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含羧基单体以及含羟基单体的比例为相对于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总量,具有碳原子数4 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80 99. 9重量%,含羧基单体为0. 1 10重量%,含羟基单体为0. 01 5重量%。
5.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总厚度为500 μ m以下,具有发泡体层、增强层以及作为两个表层的粘合剂层,在至少一侧的粘合面上,180°剥离粘合力(23°C、50% RH、拉伸速度5m/分钟、剥离角度180°的剥离条件,对玻璃板)为15N/10mm以下,并且在下述的再剥离性评价试验中不产生胶糊残留,所述再剥离性试验为将双面粘合带(宽度IOmmX长度100mm)粘贴到玻璃板(松浪硝子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 ^,^ F ,^白縁磨NO. 1”)上,在23°C、50% RH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在剥离角度180°、拉伸速度5m/分钟的条件下从所述玻璃板上剥离所述双面粘合带时目视评价在该玻璃板表面有无产生胶糊残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总厚度薄、具有发泡体层、并且再剥离性优良的双面粘合带。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总厚度为500μm以下,具有发泡体层、增强层以及作为两个表层的粘合剂层,并且至少一侧表层的粘合剂层由含有丙烯酸类聚合物、增粘树脂和交联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具有碳原子数4~9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必要单体成分而构成。
文档编号C09J7/02GK102268230SQ20111015738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日
发明者中山直树, 田村彰规 申请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