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锈涂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5533阅读:14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钢铁表面的防锈涂层结构,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以有效防返锈的钢铁表面涂层结构。



背景技术:

钢铁的腐蚀性消耗几乎可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1/10左右,这个消耗量对于工业发达、铁消耗量极大的国家而言是十分巨大的,因而,近些年相关领域人员做了很多关于重要生产装置的防腐工程的研究。

一般,钢铁器件上的防腐蚀主要采用的手段有三种:封闭,即隔绝空气和水;基材钝化;牺牲阳极保护。三种防腐蚀的方式各有利弊,最为常用的为第一种,即利用漆膜对钢材表面进行封闭,防止其接触空气中的水汽,但是,由于钢材自生产完成至制成成品之间需要经历一段运输、储存的时间,很难避免的会生锈,但对于现场在用的金属设备、管道、金属结构和工件死角,由于现场条件制约 , 不可能进行喷射处理 , 表面处理的要求难以达到。造成一些涂层使用 2~3 年后 , 就出现大面积的“返锈”、“鼓包”现象。溶剂型涂料有机溶剂的大量挥发,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带极大的污染。

申请日为2012.9.5、申请号为201220448361.9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耐海水耐原油防腐防锈涂层结构,其技术要点是利用环氧沥青漆本身的耐海水、原油的特性来保证涂层基体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加之环氧富锌底漆的结构,使得该涂层结构具有优良的防护效果。但是,这种涂层结构与基层的接合强度取决于环氧富锌底漆的涂层质量,当使用的环氧富锌底漆喷涂不均匀或者发生局部“返锈”时,防护涂层会随即失效,此外,当具有这种涂层结构的钢铁件发生磕碰时,这种涂层结构的强度是远远不足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防返锈功能且与基层接合强度高的防锈涂层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锈涂层结构,包括钢铁底板,所述钢铁底板上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PVD复合涂层、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耐酸耐碱重防腐涂层以及外包漆层。

进一步地,所述PVD复合涂层的厚度为2~5μm。

进一步地,所述外包漆层为透明三防漆层。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三防漆层的厚度为0.1~0.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PVD复合涂层的喷涂,首先在钢铁底板上形成一个耐磨耐腐蚀的金属涂层,在此基础上涂覆其他涂层时,可以提高涂层结构与钢铁底板的接合强度;其次,由于PVD复合涂层的厚度较薄,利用增设的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作为底漆涂层,可以防止局部喷涂不均匀产生的PVD复合涂层没有覆盖或者局部锈迹清理不彻底产生“返锈”。此外,严格地将PVD复合涂层的厚度控制在2~5μm之间,可以防止涂层结构过厚,并且可以节约材料,此外,利用透明三防漆层作为外包漆层,可以有效的防止使用环境中的潮气、雾气以及霉菌对涂层结构的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铁防锈涂层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1、钢铁底板;2、PVD复合涂层;3、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耐酸碱重防腐涂层;5、外包漆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防锈涂层结构,包括有钢铁底板1以及涂设于钢铁底板1上的涂层结构,由钢铁底板1至外层依次设置为PVD复合涂层2、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3、耐酸碱重防腐涂层4以及外包漆层5。

其操作步骤叙述如下:

步骤A、利用手工或者机械打磨、喷砂处理或者酸洗的形式去除钢铁底板1上的浮锈;

步骤B、利用PVD镀膜机在处理好的钢铁底板1上镀PVD复合涂层2,控制涂层厚度在2~5μm,以节约材料并同时防止涂层过厚导致的接合强度不足;

步骤C、待PVD复合涂层2冷却至适于喷涂其他涂层时,在PVD复合涂层2上喷涂水性无机富锌漆以形成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3,此处设置的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3有两个作用:一则作为底漆层存在,另一则是可以弥补由于底锈清理不彻底出现的PVD膜的漏洞,利用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3的性质,在存在底锈的位置处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3会直接渗入锈层内部,形成接合强度可靠的涂层结构,并且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3采用的水性无机底漆材料涂设而成,水性的基质对操作者身体无毒无害;

步骤D、在水性无机富锌底漆层3上喷涂耐酸碱重防腐涂层4,用于进一步防止环境中的酸、碱以及水汽对涂层结构的影响;

步骤E、最后在最外层涂设一层外包漆层5,此处,外包漆层5采用三防透明漆涂设而成,其涂设厚度控制在0.1~0.3㎜,外包漆层5是涂层结构的最外层保护,利用三防透明漆可以有效的防止使用环境中的潮气、雾气和霉菌,并且三防透明漆涂层表面光亮,提高钢铁件的质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