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u@Si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90478发布日期:2019-05-31 20:07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Au@Si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一种纳米材料的制备,特别涉及一种au@si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量子点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纳米材料,尺寸在1-100nm。硅量子点和金量子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具有毒性小、易修饰、荧光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形成的核壳结构的量子点,可以兼具两者的优势,具有更多的性能,也被广泛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u@si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量子点溶液合成简便,荧光性好,具有毒性小,易修饰、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本发明的au@si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还原剂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成还原剂溶液,通入氮气,去除溶液中的氧气;而后在氮气保护下,往还原剂溶液中加入硅源化合物,并持续搅拌5-15分钟,得到前驱体溶液;将前驱体溶液放入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在150-240摄氏度下反应2-8小时,得到硅量子点悬浊液;将硅量子点悬浊液在8000-10000rpm下离心5-30分钟,保留上清液,得到硅量子点溶液;

(2)在通氮气条件下,往持续搅拌的硅量子点溶液中,缓慢加入氯金酸溶液,而后在继续搅拌和通氮气条件下,将混合溶液加热至130摄氏度反应30-60分钟,得到au@si量子点的悬浊液;将au@si量子点悬浊液在8000-10000rpm下离心5-30分钟,保留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放入到透析袋中,进行透析处理,得到au@si量子点溶液,将au@si量子点溶液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固态的au@si量子点。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1)中的还原剂为柠檬酸钠或硼氢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步骤(1)中的还原剂溶液的浓度为0.01-1.30mol/l;所述的步骤(1)中的硅源化合物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的步骤(1)中的硅源化合物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为1:0.05-1:0.30。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2)中的氯金酸与硅量子点的物质的量比为0.2:1-1:1。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3)中的透析袋的截留分子量为1000,所述的步骤(3)中的透析处理为每隔6-8小时换水1次,共换水3-4次。

本发明得到的au@si量子点具有粒径小,分布均匀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催化、分析检测、细胞成像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另外采用的方法简便,实用性强,操作工艺简单,适合未来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得到的au@si量子点的tem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得到的au@si量子点的荧光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选取具体实例进行说明如下:

实施例1

(1)将0.4g柠檬酸钠溶解于8ml的去离子水中配成溶液,通入氮气,去除溶液中的氧气;而后在氮气保护下,加入2ml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并持续搅拌15分钟,得到前驱体溶液;将前驱体溶液放入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在200摄氏度下反应4小时,得到硅量子点悬浊液;将硅量子点悬浊液在8000rpm下离心20分钟,保留上清液,得到硅量子点溶液;调整硅量子点溶液的浓度;

(2)在通氮气条件下,往持续搅拌的体积为3ml浓度为0.03mg/ml的硅量子点溶液中,缓慢加入0.8mg/ml的氯金酸溶液,体积为150μl,而后在继续搅拌和通氮气条件下,将混合溶液加热至130摄氏度反应30-60分钟,得到au@si量子点的悬浊液;将au@si量子点悬浊液在8000-10000rpm下离心5-30分钟,保留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放入到透析袋中,截留分子量为1000,进行透析处理,每隔6-8小时换水1次,共换水3-4次,得到au@si量子点溶液,将au@si量子点溶液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固态的au@si量子点。

实施例1的tem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得到的au@si量子点,具有均一性。其荧光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具有不错的荧光。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先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u@Si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水热法制备硅量子点悬浊液,2)将氯金酸溶液滴入到硅量子点溶液中,不断搅拌,得到Au@Si量子点的悬浊液,3)将Au@Si量子点的悬浊液进行透析处理,将透析后得到的Au@Si量子点溶液放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固态的Au@Si量子点。本发明制备的Au@Si量子点,具有粒径小,分布均匀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催化、分析检测、细胞成像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汪敏;蔡兴红;向天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3.26
技术公布日:2019.05.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