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594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冲撞等情况下保护乘坐人员的气囊和气囊装置的发明,特别涉及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和右侧分别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气囊和气囊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具备有该气囊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辆冲撞等情况下保护乘坐人员的气囊,其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和右侧分别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它们通过共用的充气器膨胀的气囊发表在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上。在同一公报的气囊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之间通过连接片料连接。
该气囊折叠后放在盒内,用盖子盖住。车辆冲撞时充气器(气体发生器)动作,喷出气体的话,气囊挤开盖子,在乘坐人员的前方膨胀。
该充气器设置在气囊底部侧的内部或外部。在结构为充气器设置在气囊底部侧的外部的气囊装置中,充气器喷出的气体通过设置在气囊底部侧的气体导入口进入气囊内。
把充气器设置在气囊底部侧的内部的情况下,充气器整体可以设置在气囊内,也可以将充气器的一部分设置在气囊内。作为后者的例子,公开了在气囊中设有1对狭缝形开口,使棒状的充气器通过这些狭缝形开口,把充气器两端向气囊外突出的结构。

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发明内容I.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其内部都是从底部侧到前端侧连成一体的空腔。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气囊分隔为底部侧和前端侧,底部侧比前端侧早膨胀。
II.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之间通过连接片料连接,气囊膨胀的时候,连接片料挡住乘坐人员的身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其结构是膨胀的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挡住右胸,在乘坐人员胸部左右方向的中间与膨胀的气囊的空间部分相对。
III.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时,从充气器流入其中的某一侧气囊的气体多,从而可能导致一侧气囊比另一侧气囊晚。
再有在同一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通过连接片料连接,即使其中一侧气囊膨胀的晚,也可以使先膨胀的气囊通过连接片料,把晚膨胀的气囊拉向膨胀方向,促进它的膨胀。但是由于此连接片料是连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侧部分之间,先开始膨胀的气囊直到膨胀到它的前端侧,不能通过此连接片料使晚膨胀的气囊充分拉伸。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使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两侧膨胀初期平稳而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本发明(权利要求1)的气囊,利用设置在底部侧的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部侧的方向膨胀,具有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设置有把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的隔膜,为了使它的底部侧和前端侧连通,在该隔膜上设置有开口。
在这样的气囊中,充气器动作的情况下,首先底部侧先膨胀,然后前端侧膨胀。先膨胀的底部侧与仪表板等的车体部件接触,形态稳定。因该气囊前端侧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在膨胀过程中形态也稳定。
此时,在左右的囊容积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使容积大的囊隔膜开口变大,可以使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大体同时膨胀(权利要求2)。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封闭装置,在底部侧室内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使开口闭锁(权利要求3)。这样可以使底部侧膨胀快。
撕裂接缝作为这种封闭装置简单适用(权利要求4)。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隔膜片料的下部与上部相比更远离底部侧的结构(权利要求5)。具有这种结构气囊的气囊装置设置在仪表板上面的情况下,与气囊装置相比乘坐人员侧的仪表板上面与底部侧的接触面积变大,膨胀的气囊底部侧的形态可以更稳定。
本发明(权利要求6)的气囊,利用设置在底部侧的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部侧的方向膨胀,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设置有分隔装置,把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划分为底部侧和前端侧,当底部侧室内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解除分隔。
在这样的气囊中,充气器动作的情况下,首先底部侧先膨胀,然后前端侧膨胀。先膨胀的底部侧与仪表板等的车体部件接触,形态稳定。因该气囊前端侧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在膨胀过程中形态也稳定。
撕裂接缝作为这种分隔装置简单适用(权利要求7)。
本发明的气囊在结构上是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侧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在该气囊膨胀后状态下,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侧之间,形成向乘坐人员敞开的空间部分(权利要求8)。
这样的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右胸。其左右胸有坚硬的肋骨。该气囊通过肋骨承受和吸收乘坐人员的冲击。该气囊在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侧之间存在有空间部分,相对存在于乘坐人员胸部中央的胸骨附近。因该乘坐人员身体挤入气囊的情况下,胸部的胸骨附近不承受来自气囊的很大的反作用力,该胸骨附近的负担减小。
本发明在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最前端侧之间的间隔为150~350mm的话,膨胀的左半侧气囊正对着左胸中心附近,右半侧气囊正对着右胸中心附近,牢牢地由气囊承受乘坐人员上半身的肋骨附近。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利用来自同一充气器的气体膨胀的结构(权利要求9),这样的话充气器的数量减少,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相对部分之中,在上述膨胀方向上的途中部分之间连接的结构(权利要求10)。
这种在途中部分之间相互连接的话,气囊膨胀时,即使是在有其中某一个膨胀晚的情况下,先膨胀的气囊拉伸膨胀晚的气囊,促进其膨胀。而且由于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该膨胀方向途中部分之间连接,先开始膨胀的另一个气囊在膨胀到途中部分的初期阶段,会在膨胀方向上开始拉伸膨胀晚的一个气囊。由此可以使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两侧膨胀初期开始平稳而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在本发明的气囊中,其结构也可以是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连接多张片料,各片料之间的连接带分别设在各气囊膨胀方向途中部分的气囊外面,设置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相对面的途中部分的连接带之间进行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无需连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连接片料,降低构成气囊的成本。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限制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宽度的装置(例如吊绳)。这样的话,气囊容积变小,即使使用小容量的充气器也能使气囊快速完成膨胀。
在本发明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设置成各底部侧沿仪表板上面向乘坐人员方向膨胀,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的状态下,优选各底部侧该膨胀方向前端侧下部从该仪表板上面乘坐人员侧的边缘向乘坐人员伸出(权利要求12)。
采用这样的结构,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各底部侧绕到仪表板前面,与该仪表板接触,膨胀时该底部侧形态非常稳定。
此外优选从该仪表板上面乘坐人员侧边缘伸出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底部侧的长度小于150mm。
本发明的气囊装置是设置有本发明的气囊的装置(权利要求13)。
I.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实际上仅由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构成,其内部形成左右2个空腔。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设有连接气囊内左右空腔的后腔,后腔比左右气囊先膨胀。
II.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时,来自充气器的气体可能更多地流入其中的某一个气囊,另一个气囊比这一个气囊膨胀晚。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使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双方大致均等地膨胀。
III.在上述特开平4-292239号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部分之间用结合片料连接,气囊膨胀时结合片料会阻挡在乘坐人员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以及具备有该气囊装置的车辆,在其中的一种方式中,膨胀的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左胸,膨胀的右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右胸,在乘坐人员胸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与膨胀的气囊的空间部分相对。
本发明的气囊,利用设置在底部的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部的方向膨胀,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由内侧片料,从该右半侧气囊前端通过右半侧和左半侧两气囊相对的面,一直延伸到左半侧气囊前端;右外侧片料,构成该右半侧气囊外侧面;左外侧片料,构成该左半侧气囊外侧面;和构成该气囊底部的底部侧片料构成,形成利用该底部侧片料围成的后腔,来自上述充气器的气体通过此后腔提供给左半侧气囊内和右半侧气囊内。
在这样的气囊中,充气器动作的情况下,首先底部的后腔先膨胀,然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先膨胀的底部后腔与仪表板等的车体部件接触,形态稳定。因此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在膨胀过程中形态也稳定。
利用从后腔向左半侧和右半侧的各气囊提供气体,即使是充气器左右的一个喷出更多气体的类型的情况下,也能大致均等地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提供气体,大致均等地膨胀。
本发明的气囊可以由内侧片料、左右外侧片料和底部侧片料构成,制作也容易。再有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其他的片料。
在本发明中,其结构也可以是左右外侧片料的上缘与内侧片料的上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下缘与内侧片料的下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前端与内侧片料的前端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后缘与对应于内侧片料的上缘后部和下缘后部与上述底部侧片料连接。采用此结构的话,可以利用缝合等容易地进行气囊的连接。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有连接内侧片料后端和底部片料的衬带。利用设置此衬带,可以使膨胀时内侧片料后端位置为规定位置,此外在可以使该内侧片料后端位置靠近气囊底部。该内侧片料后端靠近气囊底部的情况下,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之间的凹陷部位(空间部分)变深。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连接片料,连接左外侧片料后部和右外侧片料后部,分隔为左半侧气囊内部、右半侧气囊内部和此后腔内部。设置此连接片料的情况下,使后腔非常快地膨胀,可以使膨胀初期的气囊形态稳定。此外可以均匀地从膨胀的后腔向左半侧和右半侧气囊提供气体。
也可以把此连接片料和衬带制成一体,这样可以使气囊制作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在后腔内部设置有气腔,用于接受来自上述充气器的气体,结构上也可以在此气腔中设置有从内部使气体分别流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内的开口。利用设置这样的气腔,使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供气更均匀。
本发明的气囊,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部分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希望结构上是在该气囊膨胀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部分之间,形成向乘坐人员敞开的凹陷形的空间部分。
这样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右胸。其左右胸有坚硬的肋骨。该气囊通过该肋骨承受和吸收乘坐人员的冲击。该气囊在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之间存在有凹陷形的空间,相对存在于乘坐人员胸部中央胸骨附近。因此乘坐人员身体挤入气囊的情况下,胸部的胸骨附近不承受来自气囊的很大的反作用力,此胸骨附近的负担减小。设置上述衬带,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凹陷部位变深,有助于使胸骨附近的负担减小。
本发明的气囊装置是装备有本发明的气囊和设置在该气囊底部的充气器的气囊装置。
权利要求23的气囊为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为左右外侧片料的上缘与内侧片料的上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下缘与内侧片料的下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前端缘与内侧片料的前端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底端缘与对应于内侧片料的底部上缘和底部下缘的上述底部侧片料连接。
权利要求24的气囊为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为设有连接所述内侧片料底部和底部侧片料的底部的衬带。
权利要求25的气囊为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为设置有连接片料,连接左外侧片料底部和右外侧片料底部,分隔所述左半侧气囊内部、右半侧气囊内部和所述底部腔内部。
权利要求26的气囊为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囊,其特征为所述气囊为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囊,把该连接片料和所述衬带制成一体。
权利要求27的气囊为如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为在所述底部腔内部设置有气腔,接受来自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在所述气腔中设置有使气体从内部分别流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内的开口。
权利要求28的气囊为如权利要求22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为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部分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在所述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部分之间,形成向乘坐人员敞开的空间部分。
权利要求29的气囊为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气囊,其特征为在所述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前端侧之间的间隔为150~450mm,从所述最前端侧到上述空间部分的最里侧部分的水平方向距离为280~480mm。
本发明(权利要求30)的气囊装置为具备有本发明的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器的装置。
本发明(权利要求31)的车辆为装备有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车辆。
权利要求31的车辆的特征为,如权利要求30所述气囊装置为设置在车辆的仪表板上的助手席用的气囊装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中,膨胀的气囊的底部腔的后端与该仪表板的后端相比,更位于车辆的前方。


图1为实施方式的气囊结构图。
图2为图1的沿II-II线的断面图。
图3为图1的气囊的分解透视图和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4为图1表示气囊在车内膨胀状态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封闭隔膜片料开口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6为表示封闭隔膜片料开口的另外实施方式的图。
图7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在车内膨胀状态的侧视图。
图8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结构图。
图9为表示隔膜片料开口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示。
图10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结构图。
图11为图10的气囊分解的透视图。
图12为不同实施方式气囊的断面图。
图13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透视图。
图14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断面图。
图15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形状的说明图。
图16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形状的说明图。
图17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透视图。
图18为图17的气囊的水平断面图。
图19为图17的气囊分解透视图。
图20为图17的气囊分解透视图。
图21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图22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图23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图24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图25为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图26为用于其他实施方式气囊的气腔的透视图。
图27为用于表示优选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膨胀状态的车室内仪表板附近的侧视图。
图28为表示图27的气囊的膨胀过程的透视图。
图29为用于表示其他优选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膨胀状态的车室内仪表板附近的侧视图。
图30为实施方式的气囊结构图。
图31为图30的沿XV-XV线的断面图。
图32为图30的气囊的分解图。
图33为用于表示图30的气囊的膨胀状态的车室内仪表板附近的侧视图。
图34为实施方式的气囊结构图。
图35为图34的沿XIX-XIX线的断面图。
图36为图35的沿XX-XX线的断面图。
图37为图34的气囊的分解图。
图38为实施方式的气囊结构图。
图39为图38的沿XXIII-XXIII线的断面图。
图40为图39的沿XXIV-XXIV线的断面图。
图41为图38的气囊的分解图。
图42为实施方式的气囊结构图。
图43为图42的沿XXVII-XXVII线的断面图。
图44为图43的沿XXVIII-XXVIII线的断面图。
图45为图43的沿XXIX-XXIX线的断面图。
图46为图42的气囊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图1(a)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膨胀状态的透视图,图1(b)为图1(a)的沿B-B线的断面图,图2为图1(b)的沿II-II线的断面图,图3(a)为该气囊分解的透视图,图3(b)为与(a)相同的B部分放大图,图4为表示该气囊在车内膨胀后状态的图(侧视图)。
该气囊10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将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一端相互连通的连通部16。该连通部16构成气囊10底部侧。因此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分别向远离该连通部16的方向膨胀。
在气囊10内部设置有隔膜片料70,隔膜片料把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分别划分为底部侧(连通部16一侧)和前端侧。在该隔膜片料70上设置有开口72、73,使该右半侧气囊12的底部侧和前端侧、以及左半侧气囊14的底部侧和前端侧分别连通。在此实施方式中,该右半侧气囊12底部侧和前端侧和左半侧气囊14几乎是相同的容积,连通该右半侧气囊12底部侧和前端侧的开口72、连通该左半侧气囊14底部侧和前端侧的开口72几乎为相同的开口面积。
在气囊10内形成由该隔膜片料70与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各底部侧和连通部16构成的底部侧腔17。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底部侧腔17沿仪表板1上面向乘坐人员侧膨胀,同时其结构上是在此膨胀状态下,底部侧腔17的该膨胀方向前端侧的下部从该仪表板1上面前端侧(乘坐人员侧的端部)进一步向该乘坐人员伸出。采用这样的结构,膨胀的底部侧腔17下面与仪表板1上面全面接触,膨胀时底部侧腔17的形态非常稳定。
在膨胀状态下该底部侧腔17的前端侧下部从该仪表板1前端侧突出的长度优选小于150mm。
在该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侧之间没有连接片料等的跨设部件,两个气囊12、14前端侧之间形成的空间部分面向乘坐人员(即图1(b)中向上方向)敞开。
该气囊10在膨胀完成后的状态下,右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侧12t和左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侧14t之间的间隔W优选150~350mm,特别优选170~330mm。
该气囊10,右半侧气囊12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通过接缝52连接。
在此状态下,该气囊10是缝合片料18、20、22、24、26、28、70而构成。下面详细说明各片料之间缝合的结构。
如图3(a)所示,片料18(背面内侧的片料)构成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后端侧(底部侧)和连通部16的气囊中间侧的面。片料20(背面外侧的片料)构成与该背面内侧片料18相反侧的面(气囊的外侧面)。
片料22、24(正面内侧片料)构成比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靠前端侧的气囊中间侧的面(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相对的面)。
片料26、28(正面外侧片料)构成与该正面内侧片料22、24相反侧的面(气囊外侧面)。
标号30表示缝合背面内侧片料18和背面外侧片料20的接缝(缝合线),标号32、34分别表示缝合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接缝,标号36、38表示缝合背面外侧片料20和正面外侧片料26、28的接缝。
如上所述,片料70(隔膜片料)分别分隔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底部侧和前端侧。在此实施方式中,该隔膜片料70与背面外侧片料20形状大体相同。制作气囊10的时候,该隔膜片料70与背面外侧片料20的气囊内周面(制成气囊制品时面对气囊内部的面)重合,它的周边通过上述接缝30、36、38沿四周缝合在背面外侧片料20上。
该隔膜片料70和背面外侧片料20之间的空间成为底部侧腔17。
再有在该底部侧腔17膨胀的状态下,如图1(b)和图2所示,该隔膜片料70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岔部,紧密结合在背面内侧片料18的气囊内表面。这样可以截断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气体相互流动。
在此实施方式中,该隔膜片料70各开口72的四周贴上增强用的贴片74。标号76表示把此贴片缝合在该开口72四周的接缝。
标号28a表示设在正面外侧片料28上的左半侧气囊用排气孔。图中没有表示,但在正面外侧片料26上也设置有与此相同的右半侧气囊用排气孔。
如图1(a)所示,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缝合带(连接带)44、46分别设置成暴露在气囊制品的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外面。如图1、图2所示,从该缝合带44、46伸出舌形连接带48、50(图2中仅图示连接带48)。而且如图1特别是图1(b)显示的那样,此连接带48、50之间接缝52被缝合。
这样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之间通过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缝合带44、46,其相对面部分中膨胀方向的在途中部分之间连接。
此外从膨胀的气囊后端10e到接缝52的距离,优选膨胀后气囊10前后方向长度L的30~70%,特别优选40~55%。
在面对底部侧腔17的背面外侧片料20中,设置有1对充气器插入用的狭缝54、54。如图1(a)、(b)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使用棒状的充气器56。此棒状充气器56插入此狭缝54、54,使该连通部16贯通车辆的宽度方向,该充气器56的两端设置在气囊10外。如图1(b)所示,该充气器56的气体喷出口56a设置在底部侧腔17内。
该气囊10装备在为了在车辆冲撞时保护助手席乘坐人员的助手席用气囊装置上。如图4所示,该气囊装置具有用于放置该气囊10的像没有盖子的箱子的盒子2,该气囊10被连接在此盒子2上。图1(b)的标号58表示用于把气囊10连接在盒子2上的螺栓等紧固件(图中省略)插入孔。充气器56的两端也装在此盒子2内。
气囊装置的结构是把气囊10折叠后放在盒子2内,通过在此盒子2上安装盖子3,以覆盖该气囊10。再有此盖子3是在气囊10膨胀时,通过由该气囊10的挤压力使其开裂。
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助手席前方仪表板1上面的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内。标号4表示汽车前窗玻璃。此时上述盖子3大体与仪表板1的上面成一个面,同时设置成封闭该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
在该气囊装置中,车辆冲撞时充气器56进行喷出气体的动作,从该充气器56向底部侧腔17内喷出气体。来自该充气器56的气体首先使底部侧腔17膨胀,然后通过隔膜片料70的各开口72流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各个前端侧腔内,使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各个前端侧分别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和左侧膨胀。
在该气囊10中,先膨胀的底部侧腔17与仪表板1接触,形态稳定。因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各个前端侧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而且在膨胀途中时也稳定。
在此实施方式中,该底部侧腔17沿仪表板1上面膨胀,同时由于在膨胀状态下,由于底部侧腔17的该膨胀方向的前端侧下部从该仪表板1上面前端侧再向乘坐人员侧突出,膨胀的底部侧腔17的下面完全与仪表板1上面接触,膨胀时底部侧腔17的形态非常稳定。
在该气囊10中,从存放时折叠状态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时,即使是其中某一个气囊12或14先膨胀,另一个气囊14或12膨胀晚的情况下,由于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连接,先膨胀的一个气囊也可以拉伸后膨胀的另一个气囊,促进其膨胀。
而且由于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其在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之间连接,先开始膨胀的一个气囊在膨胀开始后,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在膨胀方向上开始拉伸膨胀晚的另一个气囊。因此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从膨胀初期阶段就可以平稳而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在气囊膨胀完成后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侧之间形成空间部分13,此空间部分13向乘坐人员敞开。而且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挡住乘坐人员的右胸,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挡住乘坐人员的左胸,在胸骨附近与空间部分13相对。因此加在胸骨附近的承受气囊时的反作用力变小。
该气囊10按如下顺序制作。
首先如图3(a)所示,把隔膜片料70与背面外侧片料20重合,把它们的重合体和正面外侧片料26、28用接缝36、38缝合。此时背面外侧片料20、隔膜片料70和正面外侧片料26的边缘之间,以及背面外侧片料20、隔膜片料70和正面外侧片料28边缘之间分别用3条重叠状接缝36、38缝合。
用接缝32、34把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缝合。此时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缝合带44、46设置成在气囊制品中暴露在气囊外面。
如图3(b)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在该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的缝合带44上,该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分别只在缝合带44两端用接缝32(32a、32b)缝合,在这些接缝32a、32b之间形成气囊翻转用的开口60。
然后在制成气囊制品的状态下,面把背面内侧片料18、隔膜片料70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缝合体和背面外侧片料20和正面外侧片料26、28的缝合体重合,使露在气囊外部的重合,用接缝30、40、42沿它的周边缝合一周。此时在背面内侧片料18、隔膜片料70、背面外侧片料20重合的部分上,用3条重合状接缝30缝合它们的四周之间。这样制作成翻过来的气囊半成品。
然后把该气囊半成品通过缝合带44上的开口60内外翻转过来。然后把缝合带44、46的连接带48、50用接缝52缝合,制成气囊10制品。
连接带48、50之间缝合时,上述开口60用接缝52封闭。
这样通过用多张片料构成气囊10,可以用比较少面积的、节省片料地制作大面积且形状复杂的气囊10的外表面。
在此实施方式中,实际上通过连接背面内侧片料18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缝合带44、46连接了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除各片料18、22、24等外,无须用连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连接片料,可以降低气囊的结构成本。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连通部16的背面外侧片料20上设置有1对作为充气器用开口的狭缝54、54,这些狭缝54、54中插入棒状充气器56,把该充气器56设置在连通部16内。这样把充气器56用开口做成狭缝状的情况下,充气器56与气囊10的连接强度高。
在此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制作气囊过程中,通过在缝合带44上设置气囊制品翻转用开口60,即使是用从排气孔或充气器用开口难以使气囊半成品翻转的情况下,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把充气器用开口做成狭缝的情况下,通过该开口60可以很容易地把气囊半成品内外翻转。
再有由于该开口60在缝合连接带48、50之间时,用接缝52封闭,从充气器56导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气体不会从该开口60漏出去。
在本发明中,其结构也可以是在底部侧腔17内的压力达到规定的压力之前,封闭连通该底部侧腔17和右半侧气囊12、左半侧气囊14各自的前端侧的各开口72。图5和图6为分别表示这样预先封闭隔膜片料70的开口72的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5(a)表示开口72开放的状态,图5(b)和图6表示开口72封闭的状态。
在图5中,在隔膜片料70的开口72直径方向对置的周边部分之间重叠,利用把这两个用撕裂接缝80缝合,封闭该开口72。此撕裂接缝80的结构是在底部侧腔17内压力达到了规定压力时,利用使该开口72周边部分之间分离的张力而断裂,开放该开口72。
此外在图6中,用可以剥离的粘接剂82,利用把贴片84与该开口72重叠,粘贴在隔膜片料70上,封闭该开口72。此贴片84设置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侧腔内。此粘接剂82在底部侧腔17内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利用通过开口72从底部侧腔17作用到贴片84上的挤压力,可以从隔膜片料70表面剥离该贴片84。
如第5、6图这样的方式,在底部侧腔17内压力达到规定的压力之前,通过预先封闭该底部侧腔17和右半侧气囊12、左半侧气囊14各自的前端侧连通的各开口72,可以使底部侧腔17先膨胀。
在图5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与上述粘接剂82相同的、可以剥离的粘接剂代替撕裂接缝80,粘接开口72周边部分之间,也可以用其他的粘接手段。
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用撕裂接缝代替粘接剂82,把贴片84缝合在隔膜片料70上,也可以用其他粘接手段把贴片84贴在隔膜片料70上。在图6中把粘接剂82以虚线状涂敷在开口72四周,也可以采用图中没有表示的其他粘接剂涂敷方式。
在上述气囊10中,如图4所示,在底部侧腔17的膨胀方向前端侧,隔膜片料70的上部和下部从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底部侧大体等距离设置,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设置成该隔膜片料70的下部比上部远离该底部侧。这样即使底部侧容积小,也可以使底部侧腔17和仪表板1的接触面积大,膨胀的底部侧腔17的形态也能稳定。
图7为表示具有这样结构的气囊10A的与图4相同状态的侧视图。该气囊10A除了隔膜片料70的下部比上部远离右半侧气囊12或左半侧气囊14的底部侧以外,与上述的图1~4的气囊10相同,在图7中,与图1~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即使在该气囊10A中,底部侧腔17沿仪表板1上面向乘坐人员侧膨胀,同时在此膨胀状态下,底部侧腔17的该膨胀方向的前端侧下部(隔膜片料70的下部)结构是从该仪表板1上面前端侧向乘坐人员侧突出,膨胀的底部侧腔17下面与仪表板1上面完全接触,膨胀时底部侧腔17的形态非常稳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气囊外壳的片料分别设置隔膜片料,把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别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如图8所示,也可以把构成气囊外壳的片料和隔膜片料设置成一体。图8(a)是这样构成的气囊10B的与图1(b)相同部分的断面图,图8(b)是同(a)的B部分放大透视图。
此图8的气囊10B也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连通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底部侧之间的连通部16。在此实施方式中,该右半侧气囊内部用隔膜片料90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该左半侧气囊14内部用隔膜片料91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
在该隔膜片料9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右半侧气囊12底部侧和前端侧的开口93,在该隔膜片料91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左半侧气囊14底部侧和前端侧的开口94。
该气囊10B也与上述图1~4的气囊10相同,通过缝合形成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各底部侧和连通部16的气囊中央侧面的背面内侧片料18A、形成该背面内侧片料18A的相反侧面的背面外侧片料20A、形成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各前端侧的气囊中央侧面的正面内侧片料22、24、形成这些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相反侧面的正面外侧片料26、28,构成此外壳。
标号32、34分别表示缝合该背面内侧片料18A和正面内侧片料22、24的接缝,标号36、38表示缝合背面外侧片料20A和正面外侧片料26、28的接缝。
在此实施方式中,从利用此接缝32、34与正面内侧片料22、24缝合的背面内侧片料18A两侧边缘,分别突出设置半张片料90a、91a。此外从利用此接缝36、38与正面外侧片料26、28缝合的背面外侧片料20A两侧边缘,也分别突出设置半张片料90b、91b。此半张片料90a、91a和背面内侧片料18A形成一体,半张片料90b、91b与背面外侧片料20A形成一体。
此半张片料90a、90b设在右半侧气囊12内,半张片料91a、91b设在左半侧气囊14内。上述开口93设在两个半张片料90a、90b上,开口94设在两个半张片料91a、91b上。
如图8(a)所示,通过把此半张片料90a、90b前端侧之间用接缝95缝合,构成隔膜片料90,右半侧气囊12内部被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此外同样通过把此半张片料91a、91b前端侧之间用接缝96缝合,构成隔膜片料91,左半侧气囊14内部被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
在气囊10B内,利用该隔膜片料90、91分别分隔形成由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底部侧和连通部16构成的底部侧腔17。
在此实施方式中,从利用接缝32、34与背面内侧片料18A缝合的正面内侧片料22、24两侧边缘,分别突出设置连接带48A、50A。如图8(a)所示,此连接带48A、50A设在气囊外面,通过用接缝52缝合,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其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之间被连接。
该气囊10B的其他结构与图1~4的气囊10相同。
在该气囊10B中,由于把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分别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的隔膜片料90、91,分别与构成该气囊10B外壳的片料18A、20A设置成一体,不需要其他制作隔膜片料用的材料,气囊制作成本降低。
在该气囊10B中也是在充气器56动作时,首先底部侧腔17膨胀,然后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前端侧膨胀。先膨胀的底部侧腔17接触仪表板1,形态稳定。因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各前端侧不仅膨胀完成时形态稳定,而且在膨胀途中形态也稳定。
此外在该气囊10B中也是由于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在膨胀途中部分之间连接,从存放时的折叠状态到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时,即使其中某个气囊12或14先膨胀、另一个气囊14或12膨胀晚的情况下,先开始膨胀一方的气囊在膨胀开始后,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就开始在膨胀方向拉伸膨胀晚的另一个气囊。这样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两侧从膨胀的早期阶段就能平稳而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在此实施方式中,隔膜片料90、91与背面内侧片料18A和背面外侧片料20A形成一体,但也可以与其他的片料形成一体。此外在此实施方式中,隔膜片料90、91是由2张片料90a、90b或91a、91b构成,但也可以是1张片料。
在此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构成隔膜片料90的半张片料90a、90b两侧设有开口93,也可以设在某一侧上。此外如上述图5和图6所示,也可以是把开口93用撕裂接缝和贴片等封闭,在气囊膨胀时,底部侧腔17内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气体不从底部侧腔17流出。这样在该气囊10B中也可以使底部侧腔17先膨胀。
如图9(a)所示,在缝合半张片料90a、90b前端侧之间时,也可以用相互不连续的接缝95A、95B缝合此前端侧之间来替代设置该开口93,这些接缝95A、95B之间形成开口97。这种情况下在半张片料90a、90b上穿通设置开口,可以节省工时。
如图9(b)所示,在这样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此接缝95A、95B之间用撕裂接缝98缝合,在气囊膨胀时,底部侧腔17内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封闭该开口97。也可以用像上述粘接剂82那样的可以剥离的粘接剂和其他的粘接手段,代替此撕裂接缝98封闭开口97。
图9为与表示其他开口方式的与图8(b)相同部分的透视图,图9(a)表示开口开放状态,而(b)表示开口封闭状态。
不用说上述隔膜片料90的各种结构也适用于隔膜片料9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各底部侧和前端侧构成一体,其结构是利用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内设置隔膜片料,分别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如图10和图11的气囊10C所示,也可以是预先使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各个底部侧和前端侧分别形成独立的腔,然后再把两者连接起来的结构。
图10(a)为这种结构的气囊10C的透视图,图10(b)为(a)的B-B线断面图,图11为气囊10C的分解透视图。
该气囊10C也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A、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A,成为在它们的各底部侧连通的结构。
该气囊10C是由构成该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各底部侧的气囊后半部分100、该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各前端侧的气囊前半部分101连接而成的气囊。该气囊的后半部分100和气囊的前半部分101在制作气囊10C时,分别预先制成。
气囊后半部分100形成大直径一侧(前端侧)开放的大体为圆锥台形的袋状。该气囊后半部分100内部空间形成底部侧腔17A。在该气囊后半部分100的底部侧下面,设有1对插入充气器用的狭缝103、103。棒状充气器(图中省略)插入穿过此狭缝103、103,在车辆宽度方向贯通该底部侧腔17A。标号104表示用于把该气囊后半部分100的底部侧连接在气囊装置的盒子(图中省略)的螺栓等紧固件插口。
气囊前半部分101是通过将形成右半侧气囊12A和两侧前端侧气囊中央侧面的内侧片料105、以及与形成内侧片料105相反侧的面的外侧片料106重合,利用缝合两者边缘部分之间形成袋状。标号107为表示缝合内侧片料105和外侧片料106的接缝。在此内侧片料105和外侧片料106之间,该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各前端侧腔形成一体。
该气囊前半部分101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附近有2个折弯。此折弯部分构成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的各个前端侧腔的底部侧。
外侧片料106上设置有1对开口108、109,开口108、109设置在此折弯部分两侧。一个开口108面对右半侧气囊12A的前端侧腔,另一个开口109面对左半侧气囊14A的前端侧腔。
气囊前半部分101使这些开口108、109面对上述底部侧腔17A,它的底部侧(折弯部分)嵌入气囊后半部分100的前端侧开放口内,此开放口的四周用接缝110缝合在气囊前半部分101外侧片料106外周面。通过这些开口108、109,此该底部侧腔17A分别与右半侧气囊12A的前端侧和左半侧气囊14A的前端侧连通。
也就是在该气囊10C中,此外侧片料106成为分隔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各底部侧和前端侧的隔膜。
在此外侧片料106上设置有排气孔111、112,用于向外部排出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各前端侧腔内的气体。
在该气囊10C中也通过上述狭缝103、103在底部侧腔17A内设置了充气器。该充气器动作喷出气体的话,来自该充气器的气体首先使底部侧腔17A膨胀,然后通过开口108、109流入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各前端侧腔,使它们膨胀。先膨胀的底部侧腔17A与仪表板等的车体部件接触,形态稳定。因该右半侧气囊12A和左半侧气囊14A的前端侧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而且在膨胀途中形态也稳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几乎相同,但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也可以不同。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不同的情况下,如图12的气囊10D所示,连通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各底部侧和前端侧的开口面积设定成通过大容积气囊的开口大。这样可以使容积不同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大体同时膨胀。
图12为与这样构成的气囊10D的与图1(b)相同部分的断面图。
在图12的气囊10D中,把右半侧气囊12B的容积做成比左半侧气囊14B的容积大,连通右半侧气囊12B前端侧和底部侧腔17的开口72A的开口面积也比连通左半侧气囊14B前端侧和底部侧腔17的开口72B的开口面积大。
该气囊10D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4的气囊10相同。
在该气囊10D中,充气 56动作,首先利用从充气器得到的气体使底部侧腔17膨胀后,通过开口72A和开口72B,该底部侧腔17内的气体流入右半侧气囊12B和左半侧气囊14B内时,由于通过开口72A的气体量比通过开口72B的气体量多,左半侧气囊14B和比左半侧气囊容积14B容积大的右半侧气囊12B几乎同时膨胀。
下面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透视图。
该气囊10E也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C、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C,它们是在各自的底部侧连通构成。在该底部侧之间的连通部内设置充气器(图中省略)。该右半侧气囊12C用内侧片料120和外侧片料121构成左右的侧面。此外左半侧气囊14C也是用内侧片料122和外侧片料123构成左右的侧面。
在此实施方式中,该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在各个底部侧和前端侧的中间部分(各个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中,此片料120、121之间以及片料122、123之间通过分别用撕裂接缝124、125缝合,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
此撕裂接缝124、125分别从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的上端延伸到下端,在用这些接缝124、125构成的片料120、121之间和片料122、123之间的缝合部分中,该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的各底部侧和前端侧之间切断气体的流通。
这些撕裂接缝124、125在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底部侧腔内压力达到了规定的压力时,通过此片料120、121之间和片料122、123之间拉伸分离的张力而断裂,形成允许片料120、121之间和片料122、123之间分离的结构。
在这样构成的气囊10E中,车辆冲撞时充气器动作后,来自充气器的气体首先使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各底部侧膨胀。然后其底部侧腔内压力达到规定压力后,撕裂接缝124、125破裂,气体流入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的前端侧腔,使它们膨胀。
在该气囊10E中,先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的底部侧也是与仪表板等的车体部件接触,形态稳定。因该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各自的前端侧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在膨胀过程中形态也稳定。
此外在该气囊10E中,在底部侧腔内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也就是撕裂接缝124、125破裂之前,由于切断了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的各个底部侧和前端侧的气体流动,来自充气器的气体实际上仅提供给底部侧腔,该底部侧腔非常快地膨胀。
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右半侧气囊12C的片料120、121之间和和左半侧气囊14C的片料122、123之间分别用撕裂接缝124、125缝合,分隔成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各自的底部侧和前端侧,但分隔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各自的底部侧和前端侧的方法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如图14的气囊10F所示,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时,也可以设置限制各自左右方向的宽度的装置。这样通过设定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时各自宽度,减少膨胀时气囊总容积,即使功率小的充气器也能很快使气囊膨胀。
图14为与这样构成的气囊10F的与图1(b)相同部分的断面图。
图14的气囊10F也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连通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底部侧之间的连通部16。利用隔膜片料70分隔成右半侧气囊12C和左半侧气囊14C各自的底部侧和前端侧。在该隔膜片料70上设有用于连通该右半侧气囊12的底部侧和前端侧、左半侧气囊14的底部侧和前端侧的开口72、72。
在此该右半侧气囊12中,设有构成该右半侧气囊12前端侧左右侧面的、连接正面内侧片料22和正面外侧片料26的连接带130。此外在该左半侧气囊14中,设有构成该左半侧气囊14前端侧左右侧面的、连接正面内侧片料24和正面外侧片料28的连接带131。
利用此连接带130、131,该正面内侧片料22、24和正面外侧片料26、28能阻止超过此连接带130、131长度的分离,这样能限制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时各自的宽度。
该气囊10F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4的气囊10相同。
在该气囊10F中,由于能利用此连接带130、131限制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时的宽度,可以减少膨胀时气囊总容积。因此即使功率小的充气器也能很快使气囊膨胀。
此外在此实施方式中,采用连接带作为限制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时的宽度的宽度限制手段,但宽度限制手段不限于此。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方式。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在底部侧连接,但也可以分别做成两个气囊。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也可以用各自的充气器膨胀的结构。也可以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中间部分之间用片料和股绳、网状物等连接。
在本发明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在本发明中,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使气囊上部在车内倾斜,使配置在A柱一侧的侧面的气囊(图15左半侧气囊12D)尽可能不接触A柱和汽车前窗玻璃或侧窗玻璃。
在本发明中,如图16所示的气囊(在图16中为左半侧气囊14E和右半侧气囊12E)也可以是越是上方左右宽度越小的膨胀形状。
实施方式2图1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膨胀状态下的透视图,图18为该气囊的水平方向断面图,图19、图20为该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该气囊10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连通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底部的后腔161。
在该气囊10膨胀后的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部位之间不存在结合片料等的横跨部件,两气囊12、14前端部位之间形成的空间部分13面向乘坐人员(即图17、图18中向右方向)敞开。
在该气囊10完成膨胀的状态下,希望右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和左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的间隔为150~350mm,最好为170~330mm。
在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的外侧面设有排气孔181。
该气囊10是由内侧片料201、右外侧片料301、左外侧片料401和底部侧片料501的4张片料构成。
内侧片料20大致为芦苇形细长的片料,利用在中央折2个折,形成右侧20R和左侧20L。此内侧片料201中右侧20R构成右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左侧20L构成左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此内侧片料201是由右侧20R的下边281、前端边211、上边221、构成气囊凹陷最深的折叠部分附近的上边231、左侧20L的上边241、前端边251、下边261和折叠部分附近的下边271构成整个周边。
右外侧片料301和左外侧片料401分别是由前端边311和411、上边321和421、直线形后边331和431、以及下边341和441构成整个周边。
底部侧片料501具有右侧面50A、底面50B、左侧面50C、构成上面右侧的右挡片50D、构成上面左侧的左挡片50E。此底部侧片料50的侧面50A、50C大致折成三角形,而且向气囊前端的面敞开。
此底部片料通过大致为长方形的挡片50D、50E之间相对的边511和521、挡片50D、50E前侧边(挡片前侧边)531、541、挡片50D、50E的后侧边551、561、与该后侧边551、561相对的后边571、侧面50A、50C的前侧边(侧面前侧边)581、591、连接此侧面前侧边581、591的底部前侧边601构成整个周边。
要制作该气囊10,首先把底部片料501摊开的状态下,对与此侧面前侧边581、591,分别把右内侧片料301的后边331和左内侧片料401的后边431缝合。然后将底部片料501的挡片50D、50E的相对的边511、521之间缝合。这样片料301、401、501成图20的状态。图20的S表示缝合的缝的针脚。
然后如图20所示,使右外侧片料301和内侧片料201的右侧20R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211、311之间、上边221、321之间、下边281、341之间,同时使左外侧片料401和内侧片料201的左侧20L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251、411之间、上边241、421之间、下边261、441之间。此外把底部片料501的挡片前侧边531和541与内侧片料201折弯部分附近的上边231附近缝合,把底部片料501的底部前侧边601与折弯部分附近的下边271附近缝合。
利用这些缝合使气囊10(图17)成内外相反的状态,也就是缝合带露在气囊表面的状态。如图20所示,底部片料501的挡片后侧边551、561和后边571还没有缝合,在此状态下成为敞开口M。
因此通过此敞开口M使气囊内外翻转。然后把此敞开口M缝合,成为图17的气囊10。
如图18所示,在底部片料501的底面设有2条大致平行的狭缝701、701,在此狭缝701、701中通入充气器711。
该气囊10安装在用于车辆冲撞时保护汽车助手席乘坐人员的助手席用气囊装置上。
图示中没有表示,把气囊10折叠后放在盒子(储存器)中,盒子上装有盖,盖住此折叠的气囊10,构成气囊装置。在气囊10膨胀时,利用该气囊10的挤压力使盖开裂。
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助手席前方仪表板上面的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内。
在该气囊装置中,车辆冲撞时充气器711动作,喷出气体。来自该充气器的气体首先使后腔161膨胀,然后流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内,使它们膨胀。
在该气囊10中,先膨胀的后腔161与仪表板接触,形态稳定。因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在膨胀过程中形态也稳定。
此外由于从膨胀的后腔161均等地向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提供气体,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双方从膨胀的初期阶段就可以平稳而且均等地膨胀。
在气囊10膨胀完成的状态下,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部分之间,在凹陷处形成空间部分13,此空间部分13面向乘坐人员敞开。而且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挡住乘坐人员的右胸,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挡住左胸,在胸骨附近与空间部分13相对。因此加在胸骨附近承受气囊的反作用力小。
参照图21~图26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1的气囊10A中内侧片料20A使折弯部分附近的上边231比下边271更靠近底部。在此实施方式中,挡片50D、50E相向的边511、521比上述实施方式的短,挡片前侧边531、541比上述实施方式更深入底部。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此图21的气囊10A中,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空间部分(凹陷)13的上侧比下侧更深。后腔161的容积变小,后腔161膨胀的时间变短,气囊整体膨胀的时间也缩短。
在图22的气囊10B中,底部片料501的底部和内侧片料20A折弯部分附近的上边231附近用衬带731栓住。利用设置此衬带731限制气囊10B凹陷最深处的突出,可以指定凹陷最深处的位置。这样可以进一步缩短气囊10B膨胀的时间。此外在图17~图20的气囊10上也可以设置同样的衬带731。
图23的气囊10C用连接片料751连接右外侧片料301的后边331和左外侧片料401的后边431。此连接片料751的上下宽度比后边331、431的长度小,此连接片料751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连通后腔161和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的气体流通用间隙。
利用设置此连接片料751,使后腔161更快地膨胀,膨胀初期的气囊形态更稳定。
此外连接片料751可以使加在内侧片料201的折弯部位附近的气体压力降低。此连接片料751也能起到限制气囊10C膨胀时的左右宽度的作用。
此外连接片料751也可以连接在内侧片料201的折弯部位附近,这样可以使膨胀后的气囊10C的凹陷空间13更深。
图24的气囊10D在连接片料761左右方向的中间和底部片料501的底部之间横跨衬带771。此衬带771也可以由与连接片料761为一体的布构成。此连接片料761也可以连接在内侧片料201折弯部位附近。
利用设置这样的衬带771,可以使气囊10D膨胀时连接片料761的位置靠近气囊底部。
图25(a)的气囊10E在后腔161内设置气腔801,来自充气器的气体经过此气腔801提供给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内。此外气腔801的前端面也可以与内侧片料201折弯部分附近连接。
此气腔801在底面设置导入气体用的开口811,在前端面设置气体流出用的开口821、841。此气体流出用开口821位于右半侧侧气囊12内,气体流出用开口841位于左半侧侧气囊14内。
在导入气体用开口811四周,设置有用于把此气腔801装在气囊装置的盒子里的螺栓、铆钉等的固定件插入孔851。同样的固定件插入孔也可以设置在底部片料501的底面。
在此实施方式中,气腔801上设置有2个流出气体用的开口821、841,但此开口的数量没有限定于此。此外如图26所示,也可以使用设有多个流出气体用小开口881的气腔80A。
采用图25、图26所示结构的气囊10E的话,可以使气体左右的分配更均匀。是图25的气囊10E的话,可以使加在内侧片料201的折弯部分附近的气体压力显著减小。
图22~图25的其他结构与图17~图20的气囊相同。
上述实施方式都是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图示以外的其他方式。例如图25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用撕裂接缝等闭锁装置使气体流出821、841闭锁,在气腔801内气体压力大于规定压力而气腔80膨胀后,利用撕裂接缝解除闭锁,气体提供给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内。
也可以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途中部分之间直接或通过片料、股绳、网状物连接。
在本发明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在本发明中,内侧片料也可以是用2张以上的片料缝合连接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用与外侧片料形状相同的2张片料连在一起的片料,共计3张片料构成内侧片料。
各片料也可以用上述说明以外的方法构成。
实施方式3图1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囊膨胀状态下的透视图,图18为该气囊的水平方向断面图,图19、图20为该气囊的分解透视图。
该气囊10具有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连通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底部的底部腔161。
在该气囊10膨胀后的状态下,在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部位之间不存在结合片料等的横跨部件,两气囊12、14前端部位之间形成的空间部分13面向乘坐人员(即图17、图18中向右方向)敞开。
在该气囊10完成膨胀的状态下,希望右半侧气囊12的最前端和左半侧气囊14的最前端的间隔为150~450mm,最好为170~430mm。
此外,优选的是从所述最前端到空间部分13的最里侧部分的水平方向距离为280~480mm,特别是310~450mm。
在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的外侧面设有排气孔181。
以下说明该气囊10的片料的结构。在以下说明中,各片料的前(前端)侧为气囊10的膨胀方向前端侧,后侧为该膨胀方向底部侧。
该气囊10是由内侧片料201、右外侧片料301、左外侧片料401和底部侧片料501的4张片料构成。
内侧片料20大致为芦苇形细长的片料,利用在中央折2个折,形成右侧20R和左侧20L。此内侧片料201中右侧20R构成右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左侧20L构成左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此内侧片料201是由右侧20R的下边281、前端边211、上边221、构成气囊凹陷最深的折叠部分附近的上边231、左侧20L的上边241、前端边251、下边261和折叠部分附近的下边271构成整个周边。
右外侧片料301和左外侧片料401分别是由前端边311和411、上边321和421、直线形后边331和431、以及下边341和441构成整个周边。
底部侧片料501具有右侧面50A、底面50B、左侧面50C、构成上面右侧的右挡片50D、构成上面左侧的左挡片50E。此底部侧片料50的侧面50A、50C大致折成三角形,而且向气囊前端的面敞开。
此底部片料通过大致为长方形的挡片50D、50E之间相对的边511和521、挡片50D、50E前侧边(挡片前侧边)531、541、挡片50D、50E的后侧边551、561、与该后侧边551、561相对的后边571、侧面50A、50C的前侧边(侧面前侧边)581、591、连接此侧面前侧边581、591的底部前侧边601构成整个周边。
要制作该气囊10,首先把底部片料501摊开的状态下,对与此侧面前侧边581、591,分别把右内侧片料301的后边331和左内侧片料401的后边431缝合。然后将底部片料501的挡片50D、50E的相对的边511、521之间缝合。这样片料301、401、501成图20的状态。图20的S表示缝合的缝的针脚。
然后如图20所示,使右外侧片料301和内侧片料201的右侧20R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211、311之间、上边221、321之间、下边281、341之间,同时使左外侧片料401和内侧片料201的左侧20L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251、411之间、上边241、421之间、下边261、441之间。此外把底部片料501的挡片前侧边531和541与内侧片料201折弯部分附近的上边231附近缝合,把底部片料501的底部前侧边601与折弯部分附近的下边271附近缝合。
利用这些缝合使气囊10(图17)成内外相反的状态,也就是缝合带露在气囊表面的状态。如图20所示,底部片料501的挡片后侧边551、561和后边571还没有缝合,在此状态下成为敞开口M。
因此通过此敞开口M使气囊内外翻转。然后把此敞开口M缝合,成为图17的气囊10。
如图18所示,在底部片料501的底面设有2条大致平行的狭缝701、701,在此狭缝701、701中通入充气器711。
该气囊10安装在用于车辆冲撞时保护汽车助手席乘坐人员的助手席用气囊装置上。
图示中没有表示,把气囊10折叠后放在盒子(储存器)中,盒子上装有盖,盖住此折叠的气囊10,构成气囊装置。在气囊10膨胀时,利用该气囊10的挤压力使盖开裂。
该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助手席前方仪表板上面的气囊装置设置用开口内。
在该气囊装置中,车辆冲撞时充气器711动作,喷出气体。来自该充气器的气体首先使底部腔161膨胀,然后流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内,使它们膨胀。
在该气囊10中,先膨胀的底部腔161与仪表板接触,形态稳定。因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在膨胀过程中形态也稳定。
此外由于从膨胀的底部腔161均等地向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提供气体,此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双方从膨胀的初期阶段就可以平稳而且均等地膨胀。
在气囊10膨胀完成的状态下,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前端部分之间,在凹陷处形成空间部分13,此空间部分13面向乘坐人员敞开。而且膨胀的右半侧气囊12挡住乘坐人员的右胸,膨胀的左半侧气囊14挡住左胸,在胸骨附近与空间部分13相对。因此加在胸骨附近承受气囊的反作用力小。
参照图21~图26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1的气囊10A中内侧片料20A使折弯部分附近的上边231比下边271更靠近底部。在此实施方式中,挡片50D、50E相向的边511、521比上述实施方式的短,挡片前侧边531、541比上述实施方式更深入底部。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此图21的气囊10A中,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空间部分(凹陷)13的上侧比下侧更深。底部腔161的容积变小,底部腔161膨胀的时间变短,气囊整体膨胀的时间也缩短。
在图22的气囊10B中,底部片料501的底部和内侧片料20A折弯部分附近的上边231附近用衬带731栓住。利用设置此衬带731限制气囊10B凹陷最深处的突出,可以指定凹陷最深处的位置。这样可以进一步缩短气囊10B膨胀的时间。此外在图17~图20的气囊10上也可以设置同样的衬带731。
图23的气囊10C用连接片料751连接右外侧片料301的后边331和左外侧片料401的后边431。此连接片料751的上下宽度比后边331、431的长度小,此连接片料751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连通底部腔161和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的气体流通用间隙。
利用设置此连接片料751,使底部腔161更快地膨胀,膨胀初期的气囊形态更稳定。
此外连接片料751可以使加在内侧片料201的折弯部位附近的气体压力降低。此连接片料751也能起到限制气囊10C膨胀时的左右宽度的作用。
此外连接片料751也可以连接在内侧片料201的折弯部位附近,这样可以使膨胀后的气囊10C的凹陷空间13更深。
图24的气囊10D在连接片料761左右方向的中间和底部片料501的底部之间横跨衬带771。此衬带771也可以由与连接片料761为一体的布构成。此连接片料761也可以连接在内侧片料201折弯部位附近。
利用设置这样的衬带771,可以使气囊10D膨胀时连接片料761的位置靠近气囊底部。
图25(a)的气囊10E在底部腔161内设置气腔801,来自充气器的气体经过此气腔801提供给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内。此外气腔801的前端面也可以与内侧片料201折弯部分附近连接。
此气腔801在底面设置导入气体用的开口811,在前端面设置气体流出用的开口821、841。此气体流出用开口821位于右半侧侧气囊12内,气体流出用开口841位于左半侧侧气囊14内。
在导入气体用开口811四周,设置有用于把此气腔801装在气囊装置的盒子里的螺栓、铆钉等的固定件插入孔851。同样的固定件插入孔也可以设置在底部片料501的底面。
在此实施方式中,气腔801上设置有2个流出气体用的开口821、841,但此开口的数量没有限定于此。此外如图26所示,也可以使用设有多个流出气体用小开口881的气腔80A。
采用图25、图26所示结构的气囊10E的话,可以使气体左右的分配更均匀。是图25的气囊10E的话,可以使加在内侧片料201的折弯部分附近的气体压力显著减小。
图22~图25的其他结构与图17~图20的气囊相同。
上述实施方式都是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图示以外的其他方式。例如图25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用撕裂接缝等闭锁装置使气体流出口821、841闭锁,在气腔801内气体压力大于规定压力而气腔80膨胀后,利用撕裂接缝解除闭锁,气体提供给右半侧和左半侧气囊12、14内。
也可以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途中部分之间直接或通过片料、股绳、网状物连接。
在本发明中,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在本发明中,内侧片料也可以是用2张以上的片料缝合连接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用与外侧片料形状相同的2张片料连在一起的片料,共计3张片料构成内侧片料。
各片料也可以用上述说明以外的方法构成。
以下参照图27、图28说明将本发明的气囊装置设置在仪表板上的时候优选的气囊结构。图27为用于表示优选实施方式的气囊10F的膨胀状态的车室内仪表板附近的侧视图,图28(a)~(d)为表示该气囊10F的膨胀过程的透视图。
如图27所示,在车辆冲撞时,该气囊10F从设置在仪表板901上表面的气囊装置用开口911(图28(a))开始,底部腔161沿该仪表板901的上表面膨胀,同时从该底部腔161分离并且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分别向助手席乘坐人员侧(车辆后方)膨胀。标号931表示车辆的前窗玻璃。
如图27,在该气囊10F中,与车辆前后方向中该仪表板901的后端(仪表板901的外表面中最靠近车辆后方的部位)92相比,膨胀后的气囊10F的底部腔161的后端(膨胀状态下,底部腔161的外表面中最靠近车辆后方的部位)更靠近车辆前方。
如图28(b)所示,上述结构的气囊10F中,即使在物体X位于仪表板901附近的情况下,该物体X也完全或者几乎不与沿该仪表板901上表面膨胀的底部腔161接触。
然后,如图28(c)、(d),由于该气囊10F从所述底部腔161开始向车辆后方膨胀,此时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通过该物体X的两侧而膨胀。因此,气囊10F相对物体X施加的车辆后方向的力减轻。
图29为用于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10G的膨胀状态的车室内仪表板附近的侧视图。
该气囊10G中,沿仪表板901上表面呈膨胀状态的底部腔161G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该底部腔161G与右半侧气囊(未图示)及左半侧气囊14的边界)Fr,比车辆前后方向中仪表板901的后端92更靠近车辆前方。此外,该底部腔161G的后端Fr越靠近其上部侧越往车辆前方倾斜。
在上述结构的气囊10G中,底部腔161G膨胀的时候,该底部腔161G的后端Fr越靠近其上部侧越从仪表板后端92向车辆前方分离,所以即使在物体X位于该仪表板后端92附近的情况下,该物体X也很难接触到膨胀的底部腔161G。
参照图30~30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0(a)为实施方式的气囊10H的透视图,图30(b)为同(a)的B-B线断面图,图31为图30(b)的XV-XV线断面图,图32(a)为该气囊10H的分解透视图,图32(b)为同(a)的B部分的扩大图,图33为用于表示该气囊10H的膨胀状态的车室内仪表板附近的侧视图。
如图30、31所示,在该气囊10H中,底部腔161H形成左右方向延伸的筒形状,使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的底部之间连通。
该气囊10H也是用于保护汽车助手席乘坐人员的气囊,如图33所示,在车辆冲撞时,从设置在仪表板901上表面的气囊装置用开口(未图示)开始,底部腔161H沿该仪表板901的上表面膨胀,同时从该底部腔161H分离,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分别向助手席乘坐人员侧(车辆后方)膨胀。
如图33,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在车辆前后方向中,与该仪表板901的后端92相比,膨胀后的气囊10H的底部腔161H的后端更靠近车辆前方。因此,即使在物体X位于该仪表板901附近的时候,该物体X也完全或者几乎不与沿该仪表板901上表面膨胀的底部腔161H接触。
该气囊10H,右半侧气囊12H的膨胀方向途中部分与左半侧气囊14H的膨胀方向途中部分利用接缝(缝合线)300连接。
该实施方式中,该气囊10H是缝合片料391、102、213、214、215、216而构成。
如图32(a)所示,片料391(背面内侧片料)构成比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更靠近底部侧和底部腔161H的气囊中央侧的面。片料102(背面外侧片料)构成与该背面内侧片料391相反侧的面(气囊外侧面)。
片料213、214(正面内侧片料)构成比该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更靠近前端侧的气囊中间侧的面(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相对的面)。
片料215、216(正面外侧片料)构成与该正面内侧片料213、214相反侧的面(气囊外侧面)。
标号107表示缝合该背面内侧片料391和背面外侧片料102的接缝(缝合线),标号108、109分别表示缝合该背面内侧片料391和正面内侧片料213、214的接缝,标号110、111表示缝合该背面外侧片料102和正面外侧片料215、216的接缝,标号112、113分别表示缝合该正面内侧片料213和正面外侧片料215的周边部之间以及缝合正面内侧片料214和正面外侧片料216的周边部之间的接缝。
标号18表示设在正面外侧片料216上的左半侧气囊用排气孔。图中没有表示,但在正面外侧片料215上也设置有与此相同的右半侧气囊用排气孔。
如图30(a)所示,背面内侧片料391和正面内侧片料213、214的缝合带(连接带)114、115分别设置成暴露在气囊制品的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外面。如图30、图31所示,从该缝合带114、115伸出舌形连接带116、117(图31中仅图示连接带116)。而且如图30特别是图30(b)显示的那样,此连接带116、117之间通过接缝300被缝合。
这样该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之间通过该背面内侧片料391和正面内侧片料213、214的缝合带114、115,其相对面部分中膨胀方向的在途中部分之间连接。
此外从膨胀的气囊后端10e到接缝300的距离,优选是膨胀后气囊10前后方向长度的30~70%,特别优选40~55%。
在构成底部腔161H的外侧面的背面外侧片料102中,设置有1对充气器插入用的狭缝118、118。如图30(a)、(b)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设置棒状的充气器71。即,此棒状充气器71插入此狭缝118、118,使该底部腔161H贯通车辆的宽度方向,该充气器71的两端部设置在气囊10H外。
标号119表示用于把气囊10H连接在气囊装置的盒子(图中省略)上的螺栓等紧固件(图中省略)插入孔。
该气囊10H的其他结构及具备该气囊10H的气囊装置的结构,与第1、2图的实施方式相同,第14~17图中与第1、2图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该气囊10H中,从存放时折叠状态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膨胀时,即使是其中某一个气囊12H或14H先膨胀,另一个气囊14H或12H膨胀晚的情况下,由于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连接,先膨胀的一个气囊也可以拉伸后膨胀的另一个气囊,促进其膨胀。而且由于该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其在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之间通过接缝300连接,先开始膨胀的一个气囊在膨胀开始后,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在膨胀方向上开始拉伸膨胀晚的另一个气囊。因此该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从膨胀初期阶段就可以平稳而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该气囊10H按如下顺序制作。
首先如图32(a)所示,用接缝108、109把背面内侧片料391和正面内侧片料213、214缝合,同时用接缝110、111把背面外侧片料102和正面外侧片料215、216缝合。此时背面内侧片料391和正面内侧片料213、214的缝合带114、115设置成在气囊制品中暴露在气囊外面。
如图32(b)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在该背面内侧片料391和正面内侧片料213的缝合带114上,该背面内侧片料391和正面内侧片料213分别只在缝合带114两端用接缝108(108a、108b)缝合,在这些接缝108a、108b之间形成气囊翻转用的开口120。
然后在制成气囊制品的状态下,把背面内侧片料391及正面内侧片料213、214的缝合体和背面外侧片料102及正面外侧片料215、216的缝合体重合,使露在气囊外部的面相对,用接缝107、112、113沿它的周边缝合一周。这样制作成翻过来的气囊半成品。
然后把该气囊半成品通过缝合带114上的开口120内外翻转过来。然后把缝合带114、115的连接带116、117用接缝300缝合,制成气囊10H制品。
连接带116、117之间缝合时,上述开口120用接缝300封闭。
这样通过用多张片料构成气囊10H,可以用比较少面积的片料节省地制作大面积且形状复杂的气囊10H的外表面。
在此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制作气囊过程中,通过在缝合带114上设置气囊制品翻转用开口120,即使是用从排气孔或充气器用开口难以使气囊半成品翻转的情况下,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把充气器用开口做成狭缝的情况下,通过该开口120可以很容易地把气囊半成品内外翻转。再有由于该开口120在缝合连接带116、117之间时,用接缝300封闭,从充气器71导入右半侧气囊12H和左半侧气囊14H的气体不会从该开口120漏出去。
这样把充气器用开口做成狭缝状的情况下,充气器与气囊的连接强度高。
图34(a)为实施方式的气囊10I的侧视图,图34(b)为同(a)的B-B线向视图,图34(c)为同(a)的C-C线向视图,图35为图34(c)的XIX-XIX线断面图,图36为图35的XX-XX线断面图,图37(a)、(b)分别为表示该气囊10I的片料结构的分解图(平面图)。
在该气囊10I中,右半侧气囊12内和左半侧气囊14内,分别设置用于限制气囊12、14膨胀时各自左右方向宽度的宽度限制带130,同时气囊12、14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相对面之间(后述内侧片料133、134之间)通过连接带131连接。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用于连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之间的凹陷最深(后述的中间片料135)和底部腔161的底部(后述底部侧片料138的后边166)的衬带132。
该气囊10I,外壳由右内侧片料133、左内侧片料134、连接该片料133、134底部之间的中间片料135、右外侧片料136、左外侧片料137和底部侧片料138共计6张片料构成。
该右内侧片料133相当于前述气囊10(图1~图4)的内侧片料20的右侧20R,构成右半侧气囊12的内侧面。此外,左内侧片料134相当于该内侧片料20的左侧20L,构成左半侧气囊14的内侧面。中间片料135相当于该内侧片料20左右方向中间附近的折弯部分,构成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之间的凹陷最深部。
如图37(b)所示,该右内侧片料133和左内侧片料134分别是由前端边139和140、上边141和142、直线形后边143和144、以及下边145和146构成整个周边。中间片料135由1对侧边147和148、以及分别连接它们上端之间和下端之间的上边149和下边150构成整个周边。
如图37(a)所示,右外侧片料136和左外侧片料137分别是由前端边151和152、上边153和154、直线形后边155、156、以及下边157和158构成整个周边。该右外侧片料136构成右半侧气囊12的外侧面,左外侧片料137构成左半侧气囊14的外侧面。在这些外侧片料136和137上分别设置排气孔181。标号159表示缝合在该排气孔181周边上的加强布。标号S表示缝合的缝的针脚。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右内侧片料133、左内侧片料134、右外侧片料136、左外侧片料137全部使用被切割为相同轮廓(外形)的基布。右内侧片料133和右外侧片料136之间,以及左内侧片料134和左外侧片料137之间,分别在各自的相对面(制成气囊制品时成为气囊内部侧的面)上利用合成树脂等涂上覆盖层,从而内外面以实际上相同形状成为如相反的右手和左手的关系。
如图37(a)所示,底部侧片料138具有右侧面138A、底面138B、左侧面138C、构成上面右侧的右挡片138D、构成上面左侧的左挡片138E。该底部侧片料138的侧面138A、138C大致折成三角形,而且向气囊前端的面敞开。
该底部侧片料138通过大致为长方形的挡片138D、138E之间相对的边160和161、挡片138D、138E的前侧边(挡片前侧边)162和163、挡片138D、138E的后侧边164和165、与该后侧边164、165相对的后边166、侧面138A、138C的前侧边(侧面前侧边)167和168、连接该侧面前侧边167和168的底部前侧边169构成整个周边。
该实施方式中,这些边160~169全部是直线形状。
该底面138B上设置有棒状的充气器71插入用的1对狭缝170、170。此外,在该底部侧片料138的制成气囊制品时成为气囊内部侧的面(以下这种面称为各片料的“内面”)上,缝合从该底面138B到左右侧面138A和138C以及挡片138D和138E的加强(耐热)布171。标号172表示用于把该底面138B连接在气囊装置的盒子(图中省略)上的螺栓等紧固件(图中省略)插入孔。
该实施方式中各宽度限制带130由1对带半部分130a、130b构成。如图35所示,一个带半部分130a的一端侧缝合在各内侧片料133、134的内面。标号173表示夹住各内侧片料133、134而配置在该带半部分130a的该一端侧和相对侧(片料外面侧。以下相同)上,与它们缝合在一起的加强布。此外,另一个带半部分130b的一端侧缝合在各外侧片料136、137的内面。标号174表示夹住各外侧片料136、137而配置在该带半部分130b的该一端侧和相对侧上,与它们缝合在一起的加强布。
通过把带半部分130a、130b的另一端之间缝合,右内侧片料133和右外侧片料136之间,以及左内侧片料134和左外侧片料137之间分别通过该带半部分130a、130b连接,能限制气囊膨胀时两者的分离(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膨胀时的宽度)。
该实施方式中,连接带131也由1对带半部分131a、131b构成。如图35所示,带半部分131a、131b的一端侧分别与缝合在各内侧片料133、134的外面上的前述加强布173连接。通过把带半部分131a、131b的另一端之间缝合,内侧片料133、134之间通过该带半部分131a、131b连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之间被连接。
要制作该气囊10I,首先把中间片料135摊开的状态下,对与此侧边147、148,分别把右内侧片料133的后边143和左内侧片料134的后边144缝合。此外,将带半部分130a的一端侧和加强布173缝合在各内侧片料133、134上,同时将衬带132的一端侧缝合在中间片料135的内面上。在排气孔181的周边部缝合准备好的加强布159。
另一方面,把底部侧片料138摊开的状态下,对与此侧面前侧边167、168,分别把右外侧片料136的后边155和左外侧片料137的后边156缝合。然后将底部侧片料138的挡片138D、138E的相对的边160、161之间缝合。此外,将带半部分130b的一端侧和加强布174缝合在各外侧片料136、137上。
然后使右外侧片料136和右内侧片料133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139、151之间、上边141、153之间、下边145、157之间,同时使左外侧片料137和左内侧片料134相对,分别缝合前端边140、152之间、上边142、154之间、下边146、158之间,从而使各片料的制成气囊制品时的外面相对。此外,把底部侧片料138的挡片前侧边162和163与中间片料135的上边149缝合,把底部侧片料138的底部前侧边169与中间片料135的下边150缝合。
利用这些缝合使气囊10I的外壳成内外相反的状态,也就是缝合带露在气囊表面的状态。此时底部侧片料138的挡片后侧边164、165和后边166还没有缝合,成为敞开口。
然后将安装在右内侧片料133上的带半部分130a和安装在右外侧片料136上的带半部分130b的另一端缝合,同时将安装在左内侧片料134上的带半部分130a和安装在左外侧片料137上的带半部分130b的另一端缝合。再通过前述敞开口使气囊内外翻转。然后在衬带132的另一端夹在该敞开口的状态下缝合该敞开口。这样,通过经由加强布173将安装在各内侧片料133、134上的连接带131的带半部分131a、131b之间缝合,完成了气囊10I。
该实施方式中,构成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外壳的内侧片料133、134和外侧片料136、137全部由具有相同轮廓的基布构成,因此,这些基布可以用相同的切割设备制作,非常合理。
此外该实施方式中,构成底部侧片料138整个周边的边160~169都是直线形,所以缝制气囊10I时,可以使大部分片料之间的缝合是直线缝,因此工作效率高。
在该气囊10I中,利用宽度限制带130分别限制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时各自左右方向的宽度,所以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容积变小。因此,即使使用小容量的充气器71也能使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快速膨胀。
在该气囊10I中,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膨胀时,即使是在其中一个气囊12或者14先膨胀,另一个气囊14或者12膨胀晚的情况下,由于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通过连接带131连接,所以先膨胀的一个气囊拉伸膨胀晚的另一个气囊,促进其膨胀。而且由于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在其膨胀方向途中部分之间连接,先开始膨胀的一个气囊在膨胀开始后,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在膨胀方向上开始拉伸膨胀晚的另一个气囊。因此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从膨胀初期阶段就可以平稳而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在该气囊10I中,由于构成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之间凹陷的最深处的中间片料135通过衬带132连接在底部侧片料138的后边166上,所以膨胀后的该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之间的凹陷可以变深。
图38(a)为实施方式的气囊10J的侧视图,图38(b)为同(a)的B-B线向视图,图38(c)为同(a)的C-C线向视图,图39为图38(c)的XXIII-XXIII线断面图,图40为图39的XXIV-XXIV线断面图,图41(a)、(b)分别为表示该气囊10J的片料结构的分解图(平面图)。
如图38(a)所示,该气囊10J中,膨胀状态下的右半侧气囊12J和左半侧气囊14J的下部,设有向各自下方伸出的伸出部180,同时该右半侧气囊12J和左半侧气囊14J的上部向乘坐人员侧(车辆后方)的膨胀量变小。也就是该气囊10J在膨胀后,该右半侧气囊12J和左半侧气囊14J的前端侧成为如图分别向下方折下的形状。
因此,如图41所示,构成各气囊12J、14J内侧面的各内侧片料133J、134J,和构成外侧面的各外侧片料136J、137J的各自的下边145、146、157、158形成向下方伸出的形状,同时各自的前端边139、140、151、152形成向车辆前方(图38(a)中左方)倾斜的形状,越靠近上侧越从乘坐人员远离。
该气囊10J的其他结构实际上与前述图34~图37的气囊10I相同,图38~图41中与图34~图37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这种结构的气囊10J中,右半侧气囊12J和左半侧气囊14J向乘坐人员头部的下方膨胀,因此,适宜作为当车辆冲撞时挡住从乘坐人员腹部至胸部的部位(低于头部的部位)的气囊。
图42(a)为实施方式的气囊10K的侧视图,图42(b)为同(a)的B-B线向视图,图42(c)为同(a)的C-C线向视图,图43为图42(c)的XXVII-XXVII线断面图,图44为图43的XXVIII-XXVIII线断面图,图45为图43的XXIX-XXIX线断面图,图46为表示该气囊10K的片料结构的分解图(平面图)。
气囊10K,右半侧气囊12K设置在车厢中央侧(中心侧),左半侧气囊14K设置在侧门侧(A柱侧)。如图42所示,该气囊10K在膨胀状态下,左半侧气囊14K的上部比右半侧气囊12K的上部低。由此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14K不易受A柱(图中省略)妨碍,气囊10K的膨胀形态稳定。
该气囊10K与前述图30~图33的气囊10H相同,底部腔161K形成左右方向延伸的筒形状,使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的底部之间连通(图45)。
在该气囊10K中,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内分别设置用于限制该气囊12K、14K膨胀时各自左右方向的宽度的宽度限制带190。
此外,在该气囊10K中,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的相对面之间(后述的正面内侧片料195、196之间),在各自的膨胀方向上比前述宽度限制带190更靠近前端处和底端处分别连接。各气囊12K、14K的相对面之间,在比该宽度限制带190更靠近前端处利用连接带191连接,在比宽度限制带190更靠近底端处利用接缝(缝合线)192连接(结合)。
该实施方式中,该气囊10K的外壳由缝合片料193、194、195、196、197、198而构成。
片料193(背面内侧片料)构成比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膨胀方向的途中部分更靠近底部侧和底部腔161K的气囊中央侧的面。片料194(背面外侧片料)构成与该背面内侧片料193相反侧的面(气囊外侧面)。
片料195、196(正面内侧片料)构成比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膨胀方向的该途中部分更靠近前端侧的气囊中央侧的面(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的相对面)。
片料197、198(正面外侧片料)构成与该正面内侧片料195、196相反侧的面(气囊外侧面)。该实施方式中,互相相对的正面内侧片料195和正面外侧片料197之间,以及正面内侧片料196和正面外侧片料198之间,分别用被切割为相同轮廓的基布制作。
标号S表示缝合的缝的针脚。
正面外侧片料197、198上分别设置排气孔181。标号199表示缝合在该排气孔181周边部的加强布。
如图42(a)和图45所示,背面内侧片料193和正面内侧片料195、196的缝合带(连接带)200、201分别设置成暴露在气囊制品的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的外面。如图43、45所示,从该缝合带200、201伸出舌形连接带202、203(图45中仅图示连接带202)。然后如图43所示,该连接带202、203之间通过接缝192缝合。
这样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通过该背面内侧片料193和正面内侧片料195、196的缝合带200、201,其相对面部分中膨胀方向的在途中部分之间连接。
该背面外侧片料194上设置有棒状的充气器71插入用的1对狭缝204、204。此外,在该背面外侧片料194上缝合加强(耐热)布205。标号206表示用于把背面外侧片料194连接在气囊装置的盒子(图中省略)上的螺栓等紧固件(图中省略)插入孔。
该实施方式中,各宽度限制带190也由1对带半部分190a、190b构成。如图44所示,一个带半部分190a的一端侧缝合在各正面内侧片料195、196的内面。标号207表示夹住各正面内侧片料195、196而配置在该带半部分190a的该一端侧和相对侧(片料外面侧)上,与它们缝合在一起的加强布。此外,另一个带半部分190b的一端侧缝合在各正面外侧片料197、198的内面。标号208表示夹住各正面外侧片料197、198而配置在该带半部分190b的该一端侧和相对侧上,与它们缝合在一起的加强布。
通过把带半部分190a、190b的另一端之间缝合,正面内侧片料195和正面外侧片料197之间,以及正面内侧片料196和正面外侧片料198之间分别通过该带半部分190a、190b连接,限制气囊膨胀时两者的分离(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膨胀时的宽度)。
此外,连接带191也由1对带半部分191a、191b构成。如图44所示,该带半部分191a、191b的一端侧分别缝合在各正面内侧片料195、196的外面,通过把另一端之间缝合,经由带半部分191a、191b,该正面内侧片料195、196之间连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连接。
该实施方式中,右半侧气囊12K的正面内侧片料195和正面外侧片料197之间,以及左半侧气囊14K的正面内侧片料196和正面外侧片料198之间分别由具有相同轮廓的基布构成,因此,这些基布可以用相同的切割设备制作,非常合理。
在该气囊10K中,利用宽度限制带190分别限制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膨胀时各自左右方向的宽度,所以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的容积变小。因此,即使使用小容量的充气器71也能使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快速膨胀。
在该气囊10K中,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膨胀时,即使是在其中一个气囊12K或者14K先膨胀,另一个气囊14K或者12K膨胀晚的情况下,由于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通过连接带191和接缝192连接,所以先膨胀的一个气囊拉伸膨胀晚的另一个气囊,促进其膨胀。而且由于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的在其膨胀方向途中部分之间连接,先开始膨胀的一个气囊在膨胀开始后,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在膨胀方向上开始拉伸膨胀晚的另一个气囊。因此该右半侧气囊12K和左半侧气囊14K从膨胀初期阶段就可以平稳而且左右均等地膨胀。
发明效果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先分隔为底部侧和前端侧,底部侧比前端侧先膨胀的气囊和气囊装置。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乘坐人员的左胸被左半侧气囊挡注,右胸被右半侧气囊挡注,在两个气囊之间的空间部分乘坐人员胸骨附近与两个气囊之间的空间部分相对。再有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使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两侧从膨胀初期阶段开始能平稳且左右大体均等地膨胀的气囊和气囊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底部侧比前端一侧先膨胀的气囊和气囊装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乘坐人员的左胸被左半侧气囊挡注,右胸被右半侧气囊挡注,在两个气囊之间的空间部分乘坐人员胸骨附近相持在两个气囊之间的空间部分。
在本发明的气囊中,充气器动作的情况下,首先底部的底部腔先膨胀,然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先膨胀的底部的底部腔与仪表板等的车体部件接触,形态稳定。因此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不仅在膨胀完成后形态稳定,在膨胀过程中形态也稳定。
此外,利用从底部腔向左半侧和右半侧的各气囊提供气体,即使是充气器左右的一个喷出更多气体的类型的情况下,也能大致均等地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提供气体,大致均等地膨胀。
本发明的气囊可以由内侧片料、左右外侧片料和底部侧片料构成,制作也容易。再有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其他的片料。
在本发明中,其结构也可以是左右外侧片料的上缘与内侧片料的上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下缘与内侧片料的下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前端缘与内侧片料的前端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底端缘与对应于内侧片料的底部上缘和底部下缘的上述底部侧片料连接。采用此结构的话,可以利用缝合等容易地进行气囊的连接。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有连接内侧片料底部和底部侧片料的底部的衬带。利用设置此衬带,可以使膨胀时内侧片料底部位置为规定位置,此外在可以使该内侧片料底部位置靠近气囊底部。该内侧片料底部位置靠近气囊底部的情况下,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之间的凹陷部位(空间部分)变深。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设置连接片料,连接左外侧片料底部和右外侧片料底部,分隔为左半侧气囊内部、右半侧气囊内部和此底部腔内部。设置此连接片料的情况下,使底部腔非常快地膨胀,可以使膨胀初期的气囊形态稳定。此外可以均匀地从膨胀的底部腔向左半侧和右半侧气囊提供气体。
也可以把此连接片料和衬带制成一体,这样可以使气囊制作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在底部腔内部设置有气腔,用于接受来自上述充气器的气体,结构上也可以在此气腔中设置有从内部使气体分别流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内的开口。利用设置这样的气腔,使向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供气更均匀。
本发明的气囊,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部分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希望结构上是在该气囊膨胀状态下,在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部分之间,形成向乘坐人员敞开的凹陷形的空间部分。
这样气囊膨胀的情况下,左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左胸,右半侧气囊挡住乘坐人员的右胸。其左右胸有坚硬的肋骨。该气囊通过该肋骨承受和吸收乘坐人员的冲击。该气囊在膨胀的状态下,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前端之间存在有凹陷形的空间,相对存在于乘坐人员胸部中央胸骨附近。因此乘坐人员身体挤入气囊的情况下,胸部的胸骨附近不承受来自气囊的很大的反作用力,此胸骨附近的负担减小。设置上述衬带,在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凹陷部位变深,有助于使胸骨附近的负担减小。
在本发明中,在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前端侧之间的间隔为150~450mm的话,膨胀后的左半侧气囊正对左胸中心附近,右半侧气囊正对右胸中心,乘坐人员上半身的肋骨附近由十分牢固的气囊承受。此外,从所述最前端到左右气囊间的空间部分的最里侧的水平方向距离为280~480mm的话,胸骨附近的负担变得很小。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利用设置在底部侧的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部侧的方向膨胀,包括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把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分隔成底部侧和前端侧的隔膜,在该隔膜上设置开口,用于连通所述底部侧和前端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容积不同,容积大的气囊侧所述开口的面积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有封闭装置,在底部侧室内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之前使所述开口封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装置为撕裂接缝。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的下部与上部相比更远离底部侧。
6.一种气囊,利用设置在底部侧的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底部侧的方向膨胀,包括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分隔装置,把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划分为底部侧和前端侧,当底部侧室内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时,解除分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为撕裂接缝。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在该气囊膨胀后状态下,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之间,形成向乘坐人员敞开的空间部分。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底部侧之间相连,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利用同一充气器膨胀。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相对部分中,在上述膨胀方向上的途中部分之间相连。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限制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宽度的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设置成各底部侧沿仪表板上面向乘坐人员膨胀,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各底部侧的所述膨胀方向前端侧下部,从所述仪表板上面的乘坐人员侧的前端侧进一步向乘坐人员伸出。
13.一种气囊装置,装备有气囊和使气囊膨胀的充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是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14.一种气囊,利用设置在底部侧的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部侧的方向膨胀,包括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由内侧片料,从所述右半侧气囊前端侧通过右半侧和左半侧两气囊相对的面,一直延伸到左半侧气囊前端侧;右外侧片料,构成所述右半侧气囊外侧面;左外侧片料,构成所述左半侧气囊外侧面;和构成所述气囊底部侧的底部侧片料构成,通过所述底部侧片料形成围成的后腔,所述充气器的气体通过该后腔提供给左半侧气囊内和右半侧气囊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左右外侧片料的上缘与内侧片料的上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下缘与内侧片料的下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前端侧与内侧片料的前端侧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后缘与对应于内侧片料的上缘后部和下缘后部的上述底部侧片料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有连接所述内侧片料后端和底部侧片料的后部的衬带。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连接片料,连接左外侧片料后部和右外侧片料后部,分隔所述左半侧气囊内部、右半侧气囊内部和所述后腔内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囊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囊,把该连接片料和所述衬带制成一体。
19.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后腔内部设置有气腔,接受来自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在所述气腔中设置有使气体从内部分别流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内的开口。
20.如权利要求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部分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在所述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部分之间,形成向乘坐人员敞开的空间部分。
21.一种气囊装置,装备有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是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所述充气器设置在所述气囊的底部侧。
22.一种气囊,利用设置在底部侧的充气器喷出的气体,前端侧向远离该底部侧的方向膨胀,包括在乘坐人员前方左侧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和在乘坐人员前方右侧膨胀的右半侧气囊,其特征在于,由内侧片料,从所述右半侧气囊前端侧通过右半侧和左半侧两气囊相对的面,一直延伸到左半侧气囊前端侧;右外侧片料,构成所述右半侧气囊外侧面;左外侧片料,构成所述左半侧气囊外侧面;和构成所述气囊底部侧的底部侧片料构成,通过所述底部侧片料形成围成的底部腔,所述充气器的气体通过该底部腔提供给左半侧气囊内和右半侧气囊内。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左右外侧片料的上缘与内侧片料的上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下缘与内侧片料的下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前端缘与内侧片料的前端缘连接,左右外侧片料的底端缘与对应于内侧片料的底部上缘和底部下缘的上述底部侧片料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有连接所述内侧片料底部和底部侧片料的底部的衬带。
25.如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连接片料,连接左外侧片料底部和右外侧片料底部,分隔所述左半侧气囊内部、右半侧气囊内部和所述底部腔内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囊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权利要求24所述的气囊,把该连接片料和所述衬带制成一体。
27.如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腔内部设置有气腔,接受来自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在所述气腔中设置有使气体从内部分别流入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内的开口。
28.如权利要求22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部分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在所述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在所述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前端侧部分之间,形成向乘坐人员敞开的空间部分。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膨胀的状态下,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的最前端侧之间的间隔为150~450mm,从所述最前端侧到上述空间部分的最里侧部分的水平方向距离为280~480mm。
30.一种气囊装置,装备有气囊和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是权利要求22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所述充气器设置在所述气囊的底部侧。
31.一种车辆,装备有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气囊装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装置为设置在车辆的仪表板上的助手席用的气囊装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中,膨胀的气囊的底部腔的后端与该仪表板的后端相比,更位于车辆的前方。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气囊和气囊装置,气囊分隔为底部侧和前端侧,底部侧比前端侧先膨胀。用隔膜片料(70)在气囊(10)内分隔成底部侧腔(17),底部侧腔(17)是由右半侧气囊(12)和左半侧气囊(14)的各个底部侧和连通它们的连通部(16)构成。在隔膜片料(7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底部侧腔(17)和右半侧气囊(12)、左半侧气囊(14)各个前端侧的开口(72、72)。来自充气器(56)的气体首先提供给底部侧腔(17),使该底部侧腔(17)膨胀,然后通过各开口(72)流入右半侧气囊(12)、左半侧气囊(14)各个前端侧,使它们膨胀。
文档编号B60R21/235GK1524739SQ200410005300
公开日2004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6日
发明者长谷部雅广, 成本行敏, 敏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