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俘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696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料俘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俘获装置,该燃料俘获装置用于将在车辆的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吸附于筒中,在内燃发动机的运转时,将其吸引于吸气通路侧的蒸发燃料处理系统,在将蒸发燃料送入筒的前阶段,俘获蒸发燃料中的液化燃料。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燃料俘获装置,人们提出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这样的装置。
在该燃料俘获装置中,在成一体设置于筒的顶部的外壳中,设置有流入口,该流入口与燃料箱侧的通气通路连接;吸引口,该吸引口与内燃发动机的吸气通路连接,在外壳内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存留与蒸发燃料分离的液化燃料的液体存留部。另外,外壳与筒通过构成气体导入口的中继管而连接,外壳与筒之间的气体的流通可通过该中继管而实现。另外,吸引口在外壳的内部,基本沿水平方向弯曲,在液体存留部突出的狭窄管以分支方式连接于该弯曲部的管路途中,在吸引口的狭窄管的连接部,设置有节流部,当气体在吸引口内部流动时,可在狭窄管中产生负压。
于是,在通过流入口,流入外壳内部的蒸发燃料中,液化燃料残留于液体存留部,从中继管流入筒,剩余的气体通过筒吸附。另外,在内燃发动机的运转时,吸附于筒中的蒸发燃料通过中继管和吸引口,吸入到吸气通路侧,此时,存留于液体存留部中的液化燃料通过狭窄管和吸引口,在气化(雾化)状态,同时吸入到吸气通路中。
专利文献1特开平9-88739号公报但是,在过去的燃料俘获装置中,虽然构成气体导入口的中继管基本与吸引口相对,但是,通过中继管而进入外壳中的大量气体不规则地碰撞外壳的内壁,特别是,洗换气流量(吸引口的吸引气体流量)增加时,液体存留部的燃料的液面因气体流而以较大的程度波动的情况成为问题。即,如果象这样,通过气体流,燃料的液面波动,则伴随液面头的变化,狭窄管的燃料的吸入不稳定。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俘获装置,该燃料俘获装置可尽可能地减少从吸引口吸引气体时的液体存留部内的液面变化,可使从狭窄管的燃料的吸入稳定。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俘获装置,其中,俘获在燃料箱中产生的蒸发燃料中的液化燃料,将该已俘获的液化燃料在内燃发动机的运转中,吸引到内燃发动机的吸气通路侧,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存留液化燃料的液体存留部的外壳中,设置吸引口,该吸引口与内燃发动机的吸气通路侧连接;导入口,该导入口在从该吸引口吸引气体时,将气体导入外壳的内部,另外,在上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狭窄管,该狭窄管与吸引口分支,在从吸引口吸引气体时,在气化状态,吸引上述液体存留部内的液化燃料;设置有导向壁,该导向壁使从上述气体导入口流入外壳的内部的气体形成基本与上述液体存留部的液面平行的流,将其引导到吸引口。
在本发明的情况下,由于将从气体导入口流入的气体引导到上述导向壁,作为与液体存留部的液面基本平行的流,引导到吸引口中,故通过来自气体导入口的气体流,液面难于产生波动。
上述导向壁中的,比如,气体引导面由弯曲的曲面形成,由此,可使从气体导入口,朝向吸引口的气体流平顺。
另外,上述导向壁也可由设置于外壳的顶壁上的弯曲截面的槽形成。在此情况下,可通过槽的弯曲截面,以三维坐标方式平滑地引导气体。
此外,也可按照与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筒独立,并且与其间隔开的方式设置上述外壳,上述气体导入口和筒通过连接管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受到作为大型部件的筒3的安装姿势等的影响,可将外壳设置于适合的姿势,即,可按照容易使从气体导入口,向吸入口的气体流与液体存留部的液面基本平行的姿势设置。
由于本发明可将来自气体导入口的气体流作为基本与液体存留部的液面平行的流引导到吸引口,故可尽可能地减少气体吸引时的液体存留部内的液面变化。于是,根据本发明,可使液体存留部的燃料的吸入稳定。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图2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燃料俘获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燃料俘获装置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图5为表示该实施例的沿图4中的B-B线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1,101,201燃料俘获装置;13外壳;14液体存留部;15气体导入口;16吸引口;18狭窄管;20导向槽(导向壁);25导向板(导向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俘获装置1的横向剖视图,图2为采用本发明的一个燃料俘获装置的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概略构成图,图3表示燃料俘获装置1的纵向剖视图。
首先,对图2所示的蒸发燃料处理系统进行描述,燃料箱2和筒3通过通气通路4连接,与内燃发动机的吸气通路5侧连通的吸引通路6以分支方式与通气通路4的途中连接,在该吸引通路6中设置有燃料俘获装置1。另外,图中的符号7表示设置于通气通路4的燃料箱2侧的端部的逆止阀,符号8表示设置于吸引通路6上的洗换气控制阀,符号9表示设置于筒3的大气口10上的排放切断阀,符号11表示为对应设置于燃料箱2上的压力传感器12的检测压力、发动机运转状态,对阀8,9进行控制的控制器。
在燃料俘获装置1中,象图1,图3所示的那样,通过2个单独的聚酰胺、聚丙烯等的树脂部件形成外壳13,该外壳13的圆形的内侧底部构成用于存留液化燃料的液体存留部14。另外,在外壳13的顶部侧壁上,形成与吸引通路6的上游部(通气通路4侧)连接的气体导入口15,与和吸引通路6的下游部(吸气通路5侧)连接的吸引口16。该燃料俘获装置1的一端与在通气通路4的途中分支的位置连接,另一端与吸引通路6的上游侧连接,并且设置于通气通路4的垂直下方,将通气通路4内液化的蒸发燃料通过气体导入口15,存留于外壳13的内部(液体存留部14的内部)。另外,在象后述的那样,在筒3中进行洗换气处理时,通过气体导入口15使筒3侧的燃料气体流入外壳13的内部,此外通过吸引口16和吸引通路6,将其吸入到吸气通路5侧。
上述吸引口16从外壳13的侧壁,形成于顶壁的较厚部,在该吸引口16的外壳13的内侧的开口端的附近,设置有节流部17。另外,在该节流部17上,设置有朝向基本沿垂直方向下方延伸的狭窄管18,在狭窄管18的基部侧,形成在节流部17开口的节流孔19,前端部伸出到液体存留部14的底部附近。由于在吸引口16的节流部17在从吸引通路5吸引气体时产生负压,故此时,从位于液体存留部14的内部的狭窄管18吸引液化燃料,该燃料通过节流孔19而气化(雾化),吸入到吸气通路5中。按照基本120度的间距,在狭窄管18的前端部中形成缺口,同样从在剩余的突起部分与缺口部之间,将液化燃料导入狭窄管18的内部。
此外,在外壳13的顶壁,形成呈曲线状平滑地将气体导入口15和吸引口16连接的弯曲断面的导向槽20。该导向槽20与外壳13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共同形成本发明的导向壁,该导向槽20的内面与外壳13的内周面一部分共同形成曲面状的气体引导面。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吸引口16直接开口于导向槽20的一个端部壁,气体导入口15开口于在吸引口16的稍下方下降的位置,但是,通过导向槽20与外壳13的内周壁的一部构成的导向壁,形成从气体导入口15流入的气体基本沿水平旋转平滑地流入的气体流。于是,这样形成的气体流基本与液体存留部14的内部的液化燃料的液面基本平行。
由于该燃料俘获装置1为上述那样的结构,故在将从燃料箱2,导入通气通路4的蒸发燃料中的液化燃料送入到导入筒3的前阶段,俘获于燃料俘获装置1的液体存留部14的内部,剩余的气体吸附于筒3中。另外,然后,如果在内燃发动机的运转时打开洗换气控制阀8,则从筒3,洗换气体通过通气通路4和气体导入口15,流入到燃料俘获装置1的外壳13的内部,从吸引口16,通过吸引通路6,吸收到吸气通路5中,同时,通过狭窄管18,使液体存留部14内的液化燃料气化(雾化),吸引到吸气通路5中。
由于此时的外壳13的内部的气体流象前述那样,通过导向槽20和外壳13的内周面,形成基本与液体存留部14的液面平行的平滑的流,故液体存留部14的液面不产生较大的波动。于是,在从狭窄管18吸引液化燃料时,不产生液面头的较大的变化,可以稳定地从狭窄管18吸引液化燃料。
另外,在该装置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导向槽20和外壳13的内周面的曲面,从气体导入口15,朝向吸引口16的气体流可为平滑的旋转流,故可进一步减少气体流在壁上飞溅,有效地降低液面的波动。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形成于外壳13的顶壁上的导向壁20的截面呈弯曲状,故可以三维坐标的方式平滑地使从气体导入口15朝向吸引口16的气体流旋转,此情况下大大有助于液面的波动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外壳13的内周壁的一部分用作导向壁,故还具有充分地增加导向壁的气体引导面的弯曲,进一步减少气体流的紊乱的优点。
还有,由于本实施例的装置这样构成,即,燃料俘获装置1的外壳13按照独立于筒3,并且与其间隔开的方式设置,气体导入口15和筒3通过构成通气通路4的一部分的连接管而连接,故具有不受到作为大型部件的筒3的安装姿势等的影响,可将燃料俘获装置1设置于适合的姿势的优点。
此外,气体导入口15和吸引口16可象上述实施例那样,按照上下稍错开的方式设置,故最好,两者在导向槽20的内部,开口于同一高度位置。通过象这样形成,可进一步减少燃料俘获装置的整体尺寸。
还有,在以上的实施例中,通过形成于外壳13的顶壁上的导向槽20与外壳13的内周壁的一部分构成导向壁,但是,也可象图4,图5所示的第2实施例那样,弯曲的一定厚度的导向板25在外壳13的顶壁底面突设,通过该导向板25构成导向壁。在该燃料俘获装置101的情况下,由于与外壳13的周壁形状,顶壁的厚度等无关,可容易通过导向板25,设定平滑地弯曲的导向壁,故具有相对第1实施例的情况设计的自由度较高的优点。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再有,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燃料俘获装置201成一体设置于用于吸附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蒸发燃料气体的筒203的筒壳30的顶端。在下面,对第3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
在筒203中,在筒壳30的内部,设置较大直径的第1填充室31和较小直径的第2填充室32,在两个填充室31,32的内部,填充活性碳,在筒壳30的底端部,填充室31,32相互连通。在第1填充室31的顶端,突设有形成本发明的气体导入口的中继通路33,第2填充室32的顶端部与大气口(图中未示出)连通。
在第1填充室31的顶部,成一体设置有燃料俘获装置201的外壳213,按照与该外壳213的内部的周壁接触的方式,突设有上述中继通路33。在外壳213的侧壁顶端,与第1实施例相同,突设有吸引口16,在该吸引口16的外壳213的内侧的端部,设置节流部17,并且突设有与该节流部17连通的狭窄管18。外壳213的内侧底部构成液体存留部14,狭窄管18的前端部伸出到液体存留部14的底部附近。
此外,在外壳13的顶面上,设置有与通气通路连通的流入口34,通过该流入口34,将蒸发燃料和与该蒸发燃料分离的液化燃料导入外壳213的内部。但是,由于液化燃料从流入口34流入,故该流入口34和中继通路33按照不位于同一垂直线上的方式,即,按照液化燃料不直接滴落到筒203的内部的方式错开地设置。
中继通路33和吸引口16设置于偏移到外壳213的内部的一侧的位置,在外壳213的顶面上,形成弯曲截面的导向槽20,该导向槽20呈平滑地曲线状将构成气体导入口的中继通路33的上方延伸部和吸引口16连接。同样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该导向槽20与外壳213的内周壁213的一部分共同构成本发明的导向壁,槽20的内面与外壳21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共同构成曲面状的气体引导面。
在该燃料俘获装置201中,在筒203的洗换气体处理时,洗换气体从中继通路33,流入到外壳213的内部,但是,已流入的气体沿外壳21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和导向槽20流动,形成基本与液体存留部14内部的液化燃料的液面平行的旋转流,吸入到吸引口16中。于是,同样在该装置的情况下,洗换气体处理时的气体流对液体存留部14内的液面造成的波动的情况减少,由此,可实现通过狭窄管18的稳定的液化燃料的吸引。
此外,为了将从中继通路33流入到外壳213的内部的气体流顺利地转换为前述的旋转流,故最好在外壳213的顶壁中的,中继通路33的延长线上的部位上设置平滑地沿基本垂直方向改变气体的方向用的曲率半径较大的曲面40。
权利要求
1.一种燃料俘获装置,其中俘获在燃料箱中产生的蒸发燃料中的液化燃料,将该已俘获的液化燃料在内燃发动机的运转中,吸引到内燃发动机的吸气通路侧,其特征在于在具有存留有液化燃料的液体存留部的外壳中,设置吸引口,该吸引口与内燃发动机的吸气通路侧连接;导入口,该导入口在从该吸引口吸引体时,将气体导入外壳的内部,另外,在上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狭窄管,该狭窄管与吸引口分支,在从吸引口吸引气体时,在气化状态,吸引上述液体存留部内的液化燃料;设置有导向壁,该导向壁使从上述气体导入口,流入外壳的内部的气体形成基本与上述液体存留部的液面平行的流,将其引导到吸引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俘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壁的气体引导面由弯曲的曲面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俘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壁由设置于外壳的顶壁上的弯曲截面的槽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燃料俘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与蒸发燃料处理系统的筒独立,并且与其间隔开的方式设置上述外壳,上述气体导入口和筒通过连接管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料俘获装置。在具有存留有液化燃料的液体存留部(14)的外壳(13)中,设置吸引口(16),该吸引口(16)与内燃发动机的吸气通路侧连接;导入口(15),该导入口(15)从在从该吸引口(16)吸引气体时,将气体导入外壳(13)的内部,另外,在上述外壳(13)的内部,设置有狭窄管(18),该狭窄管(18)与吸引口(16)分支,在从吸引口(16)吸引气体时,在气化状态,吸引上述液体存留部(14)内的液化燃料。在该燃料俘获装置(1)中,设置有导向槽(20),该导向槽(20)使从上述气体导入口(15),流入外壳(13)的内部的气体形成基本与上述液体存留部(14)的液面平行的流,将其引导到吸引口(16)。
文档编号B60K15/077GK1637265SQ200410073798
公开日2005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6日
发明者贺来宗一郎, 大崎贵弘 申请人:马勒-特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