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650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尤其是一种可由使用者依实际需要而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辆内部,作为车辆内部乘者人身安全保护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现代人而言,车辆是相当普遍的交通工具,各地都市地区的交通流量更是普遍拥挤,相对而言,车祸事件更是经常发生;而近年来,关于行车时人身安全的保护装置,更是受到极度的重视而蓬勃发展;本实用新型所要探讨的,即是关于车内的安全气囊装置。
如图1所示,目前装配于车辆10内部的安全气囊,其通常将安全气囊11装配位于方向盘、副驾驶座前台、车内侧缘等固定位置,使车辆发生撞击等意外事故时,通过位于方向盘(如图1所示)及副驾驶座前台的安全气囊保护驾驶及副驾驶的颅颜及胸腹人身安全,而通过装配位于车内侧缘的安全气囊保护车内乘者的侧身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常见的严重车祸意外中,通常会伴随发生翻车的情况;而在车辆发生翻覆撞击意外时,虽然乘者的颅颜、胸腹及身体等部位,可通过传统安全气囊进行保护,但此时乘者的头颅顶端却毫无保护机制,而极易导致严重的颅顶撞击伤亡事件;附带一提的是,目前车辆的设计上,车顶板通常是车辆结构最为脆弱之处(无钢梁结构),因此,即使发生未翻车的一般车辆碰撞意外时,车顶板亦会因车身严重撞击挤压,而连带使车顶板发生严重变形的情况,此亦是造成乘者颅顶伤害的重要因素;经过以上的说明可知,目前车辆的安全气囊设计,并没有针对乘者的头颅顶端进行主动保护的方案。
再者,如前所述,目前的安全气囊装配,属于车辆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通过汽车原厂及技师才可以进行安全气囊的安装与配置;且气囊的安装为固定位置设计,使用者并无法依实际需要于预定位置之外额外装配。
此外,对于车龄较老或原本没有安全气囊设计的车辆而言,以目前技术几乎无法加装安全气囊,如此一来对于该类车辆的乘者人身安全而言,并无法提供适当的安全保障。
经过以上的说明可知,目前装配于车辆内部的安全气囊,均为预先设计而在固定位置装配的型态,对于乘者的人身安全并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实在有进一步加以大幅突破的必要,使其更能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可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内或拆卸,车辆使用者可视路况及车内空间的实际需求,而于车辆内部装配适当数量及位置、符合车辆使用者的实际安全需求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装配于车内顶端面,即使发生翻车等严重意外事故,也可使乘者的颅顶受到妥善保护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可视路况及车内空间的实际需求,而于车辆内部装配适当数量及位置、且由于可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安装,而可大幅减轻消费者的技术依赖支出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主要由载具、气囊、供气组及感测件所构成;该载具可通过其端面的连结结构安装于车辆内部,或通过该连结结构进行拆卸;该气囊装配于载具内,且气囊一面可自载具内朝外展出;该供气组可通过管路与气囊连结,可适时供气给气囊,进行气囊充气作业;该感测件装配于车内,可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驱动供气组作动供气给气囊充气。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载具设计,使安全气囊可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内或进行拆卸作业,突破了长久以来传统车内安全气囊仅能在固定位置装设及高技术装配的限制;使车辆使用者可视路况及车内空间的实际需求,而于车辆内部装配适当数量及位置的安全气囊;再者,对于车辆内部顶端面安全性不足的问题,车辆使用者可轻易且稳固地自行将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装配于车内顶端面,因此即使发生翻车等严重意外事故时,乘者的颅顶及身体可藉由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而受到妥善的气囊保护;换言之,车辆使用者可通过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作车内危险死角的辅助性安全气囊保护,使车辆使用者的行车安全受到妥善完整的保障;另外,还可大幅减轻消费者的技术依赖支出。


图1是现有安全气囊作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结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结构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感测件受压而驱使气囊作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载具与车辆联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载具与车辆联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一般使用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载具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结构的侧剖视示意图;图10是图8所示安全气囊实际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于车辆车顶损毁状态作动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多个安全气囊同时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安全气囊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0为车辆;11为安全气囊;20为载具;201为结合边;202为轻缝点;203为凹缝点;21为隔层;22为展开口;23为卡槽;24为卡钩;25为魔鬼毡;30为气囊;40为供气组;41为管路;50为感测件;60为车辆;61为车窗玻璃;62为窗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首先,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主要由载具20、气囊30、供气组40及感测件50所构成,而可适用装配于车辆60内部的适当任意位置,其中该载具20,可为内具若干隔层21的盒体结构,于载具20一端面可成形有展开口22;该载具20可通过连结结构轻易且稳固地被安装于车辆60内部预定处(例如车内顶端面、前座背面等),该载具20连结结构与车辆60内部的连结可为多种型态,在此仅举两例作实施说明,例如请参阅图5所示,可于车辆60内预定位置配设卡槽23结构,而于载具20一端面则成型有卡钩24结构,从而使载具20可通过其卡钩24与车内卡槽23进行钩扣结合或拆离作业;再一例,请参阅图6所示,可于车内及载具20端面分别各粘固魔鬼毡25后,再通过载具20与车内的魔鬼毡25进行两者的快速结合或拆离;换言之,本实用新型载具20的设计,主要是作为车辆60内部与安全气囊30的快速连结及拆离接口;该气囊30,装配于载具20的隔层21内,且气囊30一面可自载具20内朝展开口22外展出;该供气组40,可通过管路41与气囊30连结,而可适时供气给气囊30,进行气囊30充气作业;该感测件50,可装配于车内预定处(如车前端、车顶端、车侧端),可通过感测件50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而驱动供气组40作动供气给气囊30充气;其中,该感测件50可为压力感测构件,在感测件50受到车内超出预定值的压力时,可以感测并输出(如图4所示)。
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各构件及结构的组配位置关系,藉此,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30可通过载具20快速轻易地装配于车辆60内部使用;现将其使用操作状态详细说明如下首先,本实用新型的感测件50除了可独立地装配于车辆60内部外,还可将感测件50与载具20作结构结合,使感测件50内建于载具20内,在载具20与车辆60联结组配时,即同时完成感测件50的组配;此外,该供气组40除了可独立装配于车辆60内部外,还可直接与载具20作结构结合,使供气组40内建于载具20内,在载具20与车辆60联结组配时,即同时完成供气组40的组配;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感测件50及供气组40均可结合于载具20的隔层21内,而整合成单品(如图2、图3所示);当然,也可将感测件50及供气组40独立装设,可视车内实际空间及型态灵活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载具20除了如前所述的盒体结构型态外,实施上还可通过具足够强度的软质布料构成,如图8所示,其中该载具20即为布质结构,于载具20内部可成形有若干隔层21(如图9所示,可通过缝制构成隔层),使该各隔层21作为气囊30、供气组40、管路41及感测件50等的容置装配;值得一提的是,该布质结构的载具20除了可直接通过连结结构与车辆60组装连结外(如通过卡槽及卡钩结合或通过魔鬼毡粘合),事实上,为使载具20与车辆60的结合更为便捷,也可如图10所示,于布质载具20外缘预留结合边201,藉此可直接以该结合边201配置于车辆60的玻璃窗边,并可直接通过车窗玻璃61与窗框62夹设载具20的结合边201,而完成载具20与车辆60的稳固结合;此外,该布质结构的载具20其端面可裁制有展开口22供气囊30展开,并可通过轻缝点202使展开口处于常态闭合,而在气囊30作动展开时则可顺利冲开展开口22;如图8所示,在布面设凹缝点203,则可使布质载具端面更为美观;据此,通过布质结构构成的载具,若装配在车辆内部顶面时,不仅可通过结合边与车窗配合夹设,而快速与车辆完成结合,且该布质载具的端面更具有与车辆内装视觉协调的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载具20的设计,安全气囊可被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内,并可通过载具20与车辆60间的连结结构快速拆卸,突破了长久以来车内安全气囊仅能在固定位置装设及高技术装配的限制;据此,对于车辆的乘者而言,其可视路况及车内空间的实际需求,而于车辆内部装配适当数量及位置的安全气囊,且由于可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安装,而可大幅减轻消费者的技术依赖支出;再者,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主要通过载具20而装配,因此,使用者也可轻易地将安全气囊携带而随时备用;此外,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的可移植性,亦提供了多车共享安全气囊的可能性;例如,当家庭内有多部车辆时,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可有效地被配置于使用中的车辆,提供使用中车辆足够的安全气囊保护,而不致浪费。
再者,对于目前车辆60内部顶端面(车顶板)均无安全气囊设计,而安全性不足的问题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即可轻易解决;车辆使用者可自行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装配于车内顶端面,因此,即使发生翻车等严重意外事故时,乘者的颅顶即可藉由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而受到妥善的气囊30保护(如图11所示);再者,包括后座乘者的颅顶安全,如图12所示,也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气囊达成;此外,如图13所示,即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大型安全气囊,作为前、后座乘者安全共同保护的实施示意图;换言之,车辆使用者除了可通过传统位于车内的正规安全气囊进行人身的安全保护外,更可通过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作车内危险死角的辅助性安全气囊保护,使车辆使用者的行车安全受到妥善的保护;附带一提的是,对于车龄较老或原本即无安全气囊设计的车辆而言,本实用新型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极佳的安全保护解决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即可将足够的安全气囊装配于前述车辆内,增加其车辆行驶安全。
经过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设计相当精巧,组配上也相当简便,对于车辆使用者而言,并不需要变更车体即可自行安装,不仅灵活性高、行车安全性大幅提升且相当经济,而得以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权利要求1.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主要由载具、气囊、供气组及感测件所构成;其特征在于该载具可通过其端面的连结结构安装于车辆内部,或通过该连结结构进行拆卸;该气囊装配于载具内,且气囊一面可自载具内朝外展出;该供气组可通过管路与气囊连结,可适时供气给气囊,进行气囊充气作业;该感测件装配于车内,可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驱动供气组作动供气给气囊充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载具可为内有若干隔层的盒体结构,于载具一端面可成形有供气囊展出的展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载具与车辆连结的连结结构,可于载具一端面成型有卡钩结构,而于车辆内配设卡槽结构,从而使载具可通过卡钩与车内卡槽进行钩扣结合或拆离作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载具与车辆连结的连结结构,可于载具端面及车内分别各粘固魔鬼毡后,再通过载具与车内的魔鬼毡进行两者的快速结合或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感测件可为压力感测构件,在感测件受到车内超出预定值的压力时,可以感测并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感测件可独立装配于车辆内部,进行车内环境的压力变化感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感测件可与载具作结构结合,使感测件内建于载具内,在载具与车辆联结组配时,即同时完成感测件的组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气组可独立装配于车辆内部,再通过管路与气囊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气组可直接与载具作结构结合,使供气组内建于载具内,在载具与车辆联结组配时,即同时完成供气组的组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载具还可通过具足够强度的软质布料构成,于载具内部可成形有若干隔层,使该各隔层作为气囊、供气组、管路及感测件的容置装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布质载具外缘可成型结合边,藉此可直接以该结合边配置于车辆的玻璃窗边,并可直接透过车窗玻璃与窗框夹设载具的结合边完成载具与车辆的稳固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布质载具端面可裁制有供气囊展开的展开口,并可通过轻缝点使展开口处于常态闭合,而在气囊作动展开时则可顺利冲开展开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携式安全气囊装置,其可由使用者依实际需要而自行快速、轻易且稳固地装配于车辆内部,作为车辆内部乘者人身安全的保护。其主要由载具、气囊、供气组及感测件所构成;该载具可通过其端面的连结结构安装于车辆内部,或通过该连结结构进行拆卸;该气囊装配于载具内,且气囊一面可自载具内朝外展出;该供气组可通过管路与气囊连结,可适时供气给气囊,进行气囊充气作业;该感测件装配于车内,可针对车内预定的环境变化,驱动供气组作动供气给气囊充气。
文档编号B60R21/16GK2693563SQ20042002060
公开日2005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5日
发明者伍必翔 申请人:伍必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