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967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杯架装置,特别是其结构为收放在汽车的安装面板和中控台中,使用时可以抽出来的杯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安装面板和中控台上,设置可以抽出来的杯架装置。公知的这种杯架装置的结构是,使用时可以使杯架从面板上突出来很多,并且最好尽可能减小组装所需要的空间;它由固定在安装面板等上的固定盒、摺合在固定盒上的滑动盒、以及摺合在滑动盒上的杯架组成,可以分2段抽出(参考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115734号公报)。
在这样的分2段抽出的杯架装置中,公知的还有,借助于分别在第1段和第2段上设有锁定机构,并使这2个锁定机构的工作负荷相互不同,从而规定了抽出操作时及收放操作时第1段和第2段的工作顺序(参考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25255号公报)。
然而,采用专利文献2提出的技术方案构成的杯架装置时,由于在第1段和第2段需要分别设置锁定机构,所以其结构比较复杂,并且零部件数也增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可简化结构,并且减少零部件数的2段式杯架装置。
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杯架装置,具有固定体(固定盒2),在收放在该固定体内的收放位置和从该固定体的开口向前方突出的抽出位置之间可以移动的可动体(可动盒3),以及在收放在该可动体内的收放位置和从该可动体的开口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之间可以移动的握持体(杯架4);通过推拉上述握持体的前面,从而使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握持体移动;其特特征是,在可动体上设置结合部件(8);上述结合部件(8)可摆动地枢轴支撑在收放位置上使握持体与其一端(突起12)相结合,而在抽出位置上使固定体与其另一端(爪10)相结合;并且,总是向着固定体一侧施加弹性力;在进行抽出操作时,结合部件与握持体相结合,可动体和握持体成为一体移动到抽出位置;当可动体和握持体到达抽出位置后,上结合部件就与固定体相结合,并且脱离握持体,允许向该握持体的使用位置移动;在进行收放操作时,结合部件与固定体相结合,可动体和固定体成为一体,并允许握持体向可动体内的收放位置移动;当握持体到达可动体内的收放位置后,结合部件就脱离固定体,并且与握持体相结合,可动体和握持体形成一体,并移动到固定体内的收放位置。
本发明第二方案的杯架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固定体的开口朝向斜下方,上述可动体相对上述固定体在一直线上(直线状引导沟5)移动,上述握持体相对上述可动体在圆弧上(圆弧状引导沟7)移动。
采用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杯架装置的结构,由于将结合部件做成可摆动的翘板式,当一端与可动体结合时,另一端则不与固定体结合,反之当另一端与固定体结合时,一端则不与可动体结合,因而,可以用一个机构实现选择性地将第1段与第2段相结合或分离,从而可在简化2段式的杯架装置的结构和减少零部件数方面起到很明显的效果。尤其是采用本发明第二方案的杯架装置的结构,由于可以做到即使斜拉出,水杯的装载面也是水平的,因此,可以使整体倾斜组装,并可进一步减小组装所需的空间。


图1是以局部剖表示本发明装置的全收放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以局部剖表示本发明装置的第一段抽出过程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以局部剖表示本发明装置的第一段完全抽出,第二段将要抽出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装置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构成的杯架装置,其中图1表示全收放状态,图2表示第一段抽出过程中的状态,图3表示第一段完全抽出,第二段将要抽出的状态。该杯架装置1,由例如固定在中控台内侧的固定盒2、与固定盒2滑动配合的可动盒3、以及与可动盒3滑动配合的杯架4组成。
固定盒2是金属板经弯曲加工制成,安装状态下朝着斜下方的面大致呈敞开的角筒状,与水平面倾斜大约45度的直线状引导沟5设置在它的侧壁内面。
可动盒3是由合成树脂材料射出成型形成与固定盒2大致相似的角筒状,与固定盒2的直线状引导沟5配合的直线状突条6形成在它的侧壁外面,并且可以在收放在固定盒2内的位置和从固定盒2的开口突出的位置之间移动。另外,在可动盒3的侧壁内面,形成在图中向斜左下方凸出的圆弧状的引导沟7。并且,将可动盒3选择性地与固定盒2或者杯架4的任何一方结合的结合部件8枢轴支撑在可动盒3的上壁的后端侧。
结合部件8的中间部分被枢轴支撑着而可以像翘板式摆动,并且利用卷绕在枢轴上的螺旋弹簧(未图示),在图中逆时针转动方向施加一个弹性力。而且,在从固定盒2抽出的位置上,伸进到设置在固定盒2的上壁前侧上的孔9内的爪10形成在结合部件8的前端,设置在杯架4的上部后端侧上的结合凹部11和可结合的突起12形成在结合部件8的中间部分的下面。
杯架4是由合成树脂材料射出成型制成的,用于封闭固定盒2及可动盒3的开口的盖13一体形成在它的前面,同时,与可动盒3的侧壁内面的圆弧状引导沟7配合的圆弧状的突条14形成在它的两侧部外面。另外,抽出时用于握持住垂直状态的饮料容器的握持部15形成在盖13的内侧。而且,在抽出时呈水平状态的握持部15的底壁下面,枢轴支撑着翘板式摆动的锁定部件16。
关于锁定部件16,伸进到设置在固定盒2的底壁的前端侧上的孔17内的结合爪18形成在锁定部件16的后端,使前端向上,换言之,使后端向下的施加弹性力的螺旋弹簧19被压缩地设置在锁定部件16的前端。并且作为加力点的捏手20露出在盖13的前面的锁定解除控制杆21的作用点与锁定部件16的前端侧的上面接触。
下面说明一下本发明装置的动作要点。
不使用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杯架4收放在可动盒3内,收放有杯架4的可动盒3收放在固定盒2内,杯架4前面的盖13封闭可动盒3和固定盒2的开口。并且,枢轴支撑在可动盒上的结合部件8的突起12与杯架4的后端部的结合凹部11相接触,并向前下方倾斜。而杯架4的锁定部件16的爪18与固定盒2的下壁前端的孔相结合。以此来保持全收放状态。
从这种状态下,按下锁定解除控制杆21的捏手20,使锁定部件16的结合爪18从固定盒2的下壁前端的孔17脱离,并把盖13牵引到前方,由于枢轴支撑在可动盒3上的结合部件8的突起12与杯架4的结合凹部11相结合,所以可动盒3与杯架4一同沿着固定盒2的侧壁内面的直线状引导沟5向斜前下方抽出。并且,当可动盒3到达抽出位置时,结合部件8的爪10伸进到固定盒2的上壁的孔9中,结合部件8向前上方倾动,突起12脱离结合凹部11,可动盒3就与杯架4分离。于是,只有杯架4进一步向前方抽出。
在此,由于杯架4是靠圆弧状引导沟7引导的,所以一旦将它的盖13向斜前下方抽出,盖13的前面便缓缓地朝向前方,在最终的抽出位置,如图4所示那样,与杯架4一体形成的饮料容器的握持面24向着水平方向。
此外,在杯架4的两侧部,可以左右摇动地枢轴支撑着它的后端,并且设置着总是向打开方向施加弹力的一对侧面握持板25。该侧面握持板25,在杯架4收放在可动盒3中的状态下,压贴在可动盒3的侧壁上而关闭,而一旦将杯架4从可动盒3中抽出,则使它的前端呈翼状张开。因此,3个饮料容器能够保持在握持部15处。
收放时,和上述的顺序相反,当推入杯架4的盖13时,由于结合部件8的爪10伸进到固定盒2的上壁的孔9中,所以可动盒3以保持着从固定盒2被抽出的状态,只将杯架4推进去。而且,当杯架4的后端部上面22与形成在结合部件8的后端侧的尺寸较短的突起23碰上时,结合部件8就顺时针方向倾动,使爪10脱离孔9,可动盒3与固定盒2的结合予以解除,并继续被杯架4推压而收放到固定盒2内。当将杯架4与可动盒3一起整个推入到固定盒2内后,锁定部件16的爪18就伸进到固定盒2的下壁的孔17内,而保持全收放状态。这样,通过对被分成2件的可动盒3及杯架4中的杯架4进行简单的抽出操作或者推入操作,这些可动盒3及杯架4就能按规则的移动顺序收放到固定盒2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杯架装置,具有前面开口的固定体,在收放在该固定体内的收放位置和从该固定体的开口向前方突出的抽出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并且前面开口的可动体,以及在收放在该可动体内的收放位置和从该可动体的开口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之间可以移动的握持体;通过推拉上述握持体的前面,从而使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握持体移动;其特特征在于上述可动体具有结合部件;上述结合部件可摆动地枢轴支撑在收放位置上使上述握持体与其一端相结合,而在抽出位置上使上述固定体与其另一端相结合;并且,总是向着上述固定体一侧施加弹性力;在进行抽出操作时,上述结合部件与上述握持体相结合,上述可动体和上述握持体成为一体移动到抽出位置;当上述可动体和上述握持体到达抽出位置后,上述结合部件就与上述固定体相结合,并且脱离上述握持体,允许向该握持体的使用位置移动;在进行收放操作时,上述结合部件与上述固定体相结合,上述可动体和上述固定体成为一体,并允许上述握持体向上述可动体内的收放位置移动;当上述握持体到达上述可动体内的收放位置后,上述结合部件就脱离上述固定体,并且与上述握持体相结合,上述可动体和上述握持体形成一体,并移动到上述固定体内的收放位置。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体的开口朝向斜下方,上述可动体相对上述固定体在一直线上移动,上述握持体相对上述可动体在圆弧上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杯架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杯架装置是一种结构简化,并且零部件数可减少的2段式的杯架装置。本发明的杯架装置(1)具有固定盒(2)、可在收放在固定盒内的收放位置和从固定盒的开口向前方突出的抽出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盒(3)、以及可在收放在可动盒内的收放位置和从可动盒的开口向前方突出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的杯架(4);在可动盒(3)上设置有结合部件(8),上述结合部件(8)可摆动地枢轴支撑在收放位置上使杯架和其一端的突起(12)相结合,在抽出位置上使固定盒和其另一端的爪(10)相结合,并且总是向固定盒(2)一侧施加弹性力。
文档编号B60N3/10GK1689866SQ20051005571
公开日2005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1日
发明者桑野阳平, 堀口和明, 片伯部淳, 清原邦夫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