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095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等容器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即,所谓的饮料罐搁置架,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4-217145号中公开了这样一种对饮料容器进行保持的装置,即,在上方开口的凹形储物盒中以竖立状态设置隔壁,由所述隔壁和储物盒的立壁部保持饮料容器。在这种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中,在保持饮料容器时,将储物盒的容纳空间的一部分用于保持饮料容器,另一方面,在不需要保持饮料容器时,可通过放倒隔壁来扩大储物盒的容纳空间。

发明内容
在上述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中,当保持高度较高的饮料容器时,由于立壁部的高度不足,饮料容器的从上方伸出许多,有可能不能被稳定地保持。若因此而提高立壁部的高度,则在其整体用作储物盒时,拿出放入的操作会难以进行。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除了能稳定地保持高度较高的容器之外,还能在不保持容器的状态下降低立壁部的高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77)包括对容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容器C)的底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面Ca)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51,113);设置在该保持部的侧部上并可与上述容器的侧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侧面Cb)相向的立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立壁部61~64,123),其中,上述保持部和上述立壁部设置成可沿上下方向移动,而且当上述保持部向下方的移动时,上述立壁部可与之联动而向上方移动。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以技术方案1为基础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中,在上述保持部向上方移动且上述立壁部向下方移动了的状态下,上述保持部的上表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表面51e,113e)和上述立壁部的上表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表面60a,122a)为齐平面。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以技术方案1或2为基础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中,其具有呈大致く字状的连接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41,42,99),该连接部件的一端连接到上述保持部,另一端连接到上述立壁部,且该连接部件可以以其弯曲的中间部为轴心进行转动。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以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为基础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中,其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凹形储物盒(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储物盒部17,78);上述保持部以远离该储物盒的一方的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21,80)而靠近和该一方的侧壁部相向的另一方的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侧壁部19,82)的方式设置,而且,至少在上述一方的侧壁部一侧,针对上述储物盒中的上述保持部设置上述立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立壁部63,123)。
根据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在保持容器时,当对容器的底面进行保持的保持部向下方移动时,可与容器侧面相向的立壁部与该向下方的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所以能增加立壁部的高度,从而能稳定地保持高度较高的容器。此外,在不保持容器的状态下,使立壁部向下方移动,就可以降低立壁部的高度。而且,由于立壁部与保持部向下方的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所以只需将容器放置在保持部上,使保持部下降,就能使立壁部朝上方移动,成为能稳定地保持高度较高的容器的状态。另外,由于使保持部向下方移动时,立壁部即向上方移动,所以能通过立壁部防止放置在附近的小物体等落到向下方移动了的保持部侧。
根据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当使保持部向上方移动并使立壁部向下方移动时,保持部的上表面和立壁部的上表面为齐平面,所以在不保持容器的非使用状态下,其外观性良好。
根据技术方案3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大致呈く字状的连接部件的一端连接到上述保持部,另一端连接到上述立壁部,并且该连接部件可以其弯曲的中间部为轴心进行转动,通过该连接部件可以使立壁部与保持部的向下方的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所以构造简单,而且能扩大保持部的面积。
根据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保持部远离在上方开口的凹形储物盒的一方的侧壁部而靠近和该一方的侧壁部相向的另一方的侧壁部,当使该保持部向下方移动时,针对储物盒中的保持部至少设置在一方的侧壁部一侧的立壁部即向上方移动,从而成为由储物盒的上述另一方的侧壁部和立壁部稳定地将容器保持的状态。这时,能将储物盒的上述一方的侧壁部侧用作容器以外物品的收容空间。另外,在不保持容器的状态下,使立壁部向下方移动,就能将储物盒整体用作大的容纳空间。而且,由于储物盒的侧壁部用于保持容器,所以能进一步简化结构,而且能省去立壁部用的空间,扩大容纳空间。


图1为表示车辆的车室内部的俯视图,该车辆上设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剖切的剖视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图4为沿图3中B-B线剖切的剖视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图5为沿图3中C-C线剖切的剖视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图6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7为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型例,其中保持部件处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
图8为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型例,其中保持部件处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
图9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俯视图。
图10为沿图9中D-D线剖切的剖视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中保持部件处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
图11为沿图9中D-D线剖切的剖视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的,其中保持部件处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
图12为沿图10中E-E线剖切的剖视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图13为沿图11中F-F线剖切的剖视图,其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图1为表示车辆车室内部的俯视图。在车宽方向两侧配置有前座椅11,在前座椅11之间设置有副仪表盘(驾驶员旁通道护罩)13,该副仪表盘13从仪表板1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向后方延伸,在该副仪表盘13上设置有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
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具有储物盒(驾驶员旁通道罩壳)部(储物盒)17,其安装在形成于副仪表盘13的上表面13a上的长安装孔16中,该安装孔16沿车宽方向较长。
如图2~图5所示,该储物盒部17呈上方开口的凹形形状,其包括水平配置且在车宽方向较长的大致呈长方形的底部18;从该底部18的各侧缘部向上立起且连接成框状的四个侧壁部19~22。在底部18上沿车宽方向隔开的两处形成有凹部25,该凹部25呈从底部18的上表面、即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进一步向下凹陷的形状。另外,由于各凹部25侧的结构相同,所以下面仅对一侧的凹部25侧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凹部25包括水平配置且大致呈正方形的底部26;连接成框状的四个内壁部27~30,它们分别从该底部26的各侧缘部向上立起到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四个大致平板状的导引壁部31~34,它们在各内壁部27~30的内侧从底部26竖起并连接成框状,在彼此相向的例如车宽方向两侧的导引壁部32、34上,在各自下部的中央位置处形成有向相互靠近一侧突出的突起部35、36。
这里,在形成有突起部35的导引壁部32上,在突起部35的位置处形成有贯通孔37;在形成有突起部36的导引壁部34上,在突起部36的位置处以和通孔37同轴的方式形成有通孔38。另外,导引壁部31~34的高度比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低。
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包括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通孔37内的连接部件41;可转动地支承在贯通孔38内的连接部件42。
该连接部件41、42形状相同,其包括旋转轴43,该旋转轴43插入到对应的通孔37、38中;外侧连接臂44,其从旋转轴43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该状态下其基端部被固定在旋转轴43的轴线方向的外端部上;外侧支承轴45,其以沿该旋转轴43的方向进一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在该外侧连接臂44上与旋转轴43相反一侧的前端部上;内侧连接臂47,其从旋转轴43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该状态下其基端部被固定在旋转轴43的轴线方向的内端部上;内侧支承轴48,其以沿该旋转轴43的方向进一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在该内侧连接臂47上与旋转轴43相反一侧的前端部上。
这里,如图4所示,当沿旋转轴43的轴线方向观察各连接部件41、42时,其外侧连接臂44和内侧连接臂47相互成钝角交叉并呈大致く字状,并且,在设置在该く字状弯曲的中间部的旋转轴43处,各连接部件41、42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储物盒部17上。
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具有大致呈正方形的板状保持部件(保持部)51,该保持部件51水平地设置在由框状的导引壁部31~34包围的部分的内侧,并连接在连接部件41、42的一端侧的各内侧支承轴48上。在保持部件51的四个侧面部51a~51d中的一对相向的侧面部51b、51d上,在其整个长度范围内形成有下部比上部凹进的阶梯部52、53。
而且,在侧面部51b的阶梯部52上形成有沿阶梯部52水平延伸的导引槽55,在侧面部51d的阶梯部53上也形成有沿阶梯部53水平延伸的导引槽56。如图4所示,该导引槽55、56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并且其从阶梯部52、53的水平方向的中央偏向外侧形成。
将一侧的连接部件41的内侧支承轴48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一侧的导引槽55中,将另一侧的连接部件42的内侧支承轴48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另一侧的导引槽56中,结果,保持部件51可被这些连接部件41、42支承。
这里,如图4所示,当各连接部件41、42处于内侧连接臂47从旋转轴43向斜上方延伸的状态时,各连接部件41、42的各相应内侧支承轴48成为位于相应的导引槽55、56的延伸方向内端部的状态,保持部件51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上。这时,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51e和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为齐平面。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各连接部件41、42处于内侧连接臂47从旋转轴43向水平侧延伸的状态时,各连接部件41、42的各相应内侧支承轴48成为位于相应的导引槽55、56的延伸方向外端部的状态,保持部件51位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这时,保持部件51位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的下方,并重叠在凹部25的底部26的上表面、即底面26a上。而且,保持部件51可在这些上、下极限位置之间升降。即,保持部件51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具有升降部件60,该升降部件60插入四个内壁部27~30和四个导引壁31~34之间的框状间隙中。该升降部件60具有连接成筒状的四个大致平板状的立壁部61~64。在升降部件60的所有立壁部61~64的上边缘部上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环状突出部65。
而且,在升降部件60中,在彼此相向的一对立壁部62、64的下部的相对侧上整个长度范围内形成有凹形的阶梯部70、71,在立壁部62的阶梯部70上形成有沿阶梯部70水平延伸的导引槽72,在立壁部64的阶梯部71上形成有沿阶梯部71水平延伸的导引槽73。如图4所示,这些导引槽72、73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并且其从阶梯部70、71的水平方向的中央偏向外侧形成。
将一侧的连接部件41的另一端、即外侧支承轴45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一侧的导引槽72中,将另一例的连接部件42的外侧支承轴45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另一侧的导引槽73中,这样,升降部件60就在其形成有导引槽72、73的立壁部62、64处被连接到了这些连接部件41、42的另一端上。
这里,如图5所示,当各连接部件41、42处于外侧连接臂44从旋转轴43向斜上方延伸的状态时,各连接部件41、42的各相应外侧支承轴45成为位于相应的导引槽72、73的延伸方向内端部的状态,升降部件60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这时,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1~64的上表面60a位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的上方。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各连接部件41、42处于外侧连接臂44从旋转轴43向水平侧延伸的状态时,各连接部件41、42的各相应外侧支承轴45成为位于相应的导引槽72、73的延伸方向外端部的状态,升降部件60位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这时,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1~64的上表面60a和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为齐平面。而且,升降部件60可在该上、下极限位置之间升降。即,具有立壁部61~64的升降部件60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这里,连接部件41、42如上所述呈大致く字状,而且在弯曲的中间部处以可回转的方式设置在储物盒部17上,所以,当内侧支承轴48向上方移动时,外侧支承轴45与之联动而向下方移动,当内侧支承轴48向下方移动时,外侧支承轴45与之联动而向上方移动。这样,具有连接到外侧支承轴45上的立壁部61~64的升降部件60,与连接到内侧支承轴48上的保持部件51的下方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具有连接到外侧支承轴45上的立壁部61~64的升降部件60,与连接到内侧支承轴48上的保持部件51的上方移动联动而向下方移动。
而且,当保持部件51向下方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升降部件60向上方移动到极限位置。在这种状态下,保持部件51位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下侧的位置上,升降部件60位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上侧位置上。
此外,当保持部件51向上方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升降部件60向下方移动到极限位置。在这种状态下,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51e及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1~64的上表面60a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为齐平面。
这里,由于保持部件51和升降部件60的重量的关系,所以,在只有这些重量作用在它们之上的状态下,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51e及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1~64的上表面60a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为齐平面,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侧整体成为平坦面,从而能作为容纳空间而放置物品。另外,即使在放置了物品的情况下,只要不将该物品放置成只对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51e形成规定值以上负载的状态,也能维持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51e及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1~64的上表面60a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齐平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在保持部件51上放置饮料容器(容器)C时,成为仅在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51e上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载荷的情况,保持部件51下降并停止在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上,同时,升降部件60与之联动而上升并停止在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上。这样,就成为由保持部件51对饮料容器C的底面Ca进行保持的状态,同时成为这样的状态由位于下降了的保持部件51上侧的凹部25的导引壁部31~34和其上侧的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1~64与饮料容器C的侧面Cb相对且限制其侧向移动的状态。
分别针对两凹部25设置了如上所述的凹部25侧的各部分的结构。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在保持饮料容器C时,当使保持饮料容器C的底面Ca的保持部件51向下方移动时,具有可与饮料容器C的侧面Cb相对的立壁部61~64的升降部件60即与上述向下方的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所以可增加立壁部61~64的高度,从而能稳定地保持高度较高的饮料容器C。
而且,在不保持饮料容器C的状态下,使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1~64向下方移动,保持部件51即与此联动而上升,由此可以降低立壁部61~64的高度,具体地说,能使立壁部61~64的上表面60a及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51e与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成为齐平面。这样,在不保持饮料容器C的非使用状态下,外观性良好,而且能使储物盒部17的物品收容性提高。
此外,由于具有立壁部61~64的升降部件60与保持部件51的向下方的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所以,仅通过将饮料容器C放置在保持部件51上,由其重量使保持部件51下降,就可以使具有立壁部61~64的升降部件60向上方移动,从而成为能稳定地保持高度较高的饮料容器C的状态。即,可不需要立壁部做出转动等特别的动作。
另外,由于通过一端连接到保持部件51、另一端连接到升降部件60的立壁部62、64,并且在弯曲的中间部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的く字状的连接部件41、42,具有立壁部61~64的升降部件60能与保持部件51的下方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所以构造简单,并能增大保持部件51的面积。
而且,由于保持部件51向下方移动时,立壁部61~64即向上方移动,所以能通过立壁部61~64防止放置在储物盒部17的底面18a上的小物体等落到向下方移动了的保持部件51侧。
此外,升降部件60能容易地安装到连接臂41、42上或从连接臂41、42上拆卸下来,而且,连接臂41、42也容易分解,从而保持部件51也能拆卸下来,所以,这些部件都可相对储物盒部17自由拆卸,易于维修。
另外,可以设置这样的锁定机构当保持部件51位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且升降部件60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时,将它们锁定而使它们不可升降,并且,通过用规定值以上的力向下方按压升降部件60来解除锁定。此外,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锁定机构当保持部件51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且升降部件60位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时,将它们锁定而使它们不可升降,并且,通过用规定值以上的力向下方按压保持部件51来解除锁定。另外,还可以兼设上述两者。
如图6~图8所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的凹部25、保持部件51及升降部件60等靠近储物盒部17的一个侧壁部,例如侧壁部19侧,则可以省掉该侧上的升降部件60的上述结构中的立壁部61及与其邻近的导引壁部31。
即,以远离在上方开口的凹形储物盒部17的一方的侧壁部21而靠近与其相对的另一方的侧壁部19的方式设置凹部25及保持部件51,针对储物盒部17中的保持部件51,在凹部25中设置升降部件60,该升降部件60仅具有一方的侧壁部21一侧的立壁部63及其两侧的立壁部62、64。另外,一对凹部25、一对保持部件51及一对升降部件60整体偏向与侧壁部21正交的侧壁部20而设置。
根据这种结构,当使保持部件51向下方移动时,具有针对保持部件51而在侧壁部21的一侧设置的立壁部63及其两侧的立壁部62、64的升降部件60向上方移动,从而成为能凭借储物盒部17的侧壁部19和立壁部62~64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C的状态。这时,由于一对凹部25、一对保持部件51及一对升降部件60整体偏向侧壁部19侧,所以,与侧壁部19侧相反的储物盒部17的侧壁部21侧可以用作饮料容器C以外物品的收容空间。此外,还由于一对凹部25、一对保持部件51及一对升降部件60整体偏向侧壁部20侧,所以,与侧壁部20侧相反的储物盒部17的侧壁部22侧也可以用作饮料容器C以外物品的收容空间。此外,升降部件60彼此间的间隔设定成能对各保持部件51或各升降部件60进行操作以便使其分别独立发挥作用的状态。另外,在不保持饮料容器C的状态下,使具有立壁部62~64的升降部件60向下方移动,则和上面相同,能将储物盒部17的整体用作大的容纳空间。此外,由于将储物盒部17的侧壁部19用于保持饮料容器C,所以能使结构进一步简单化,而且,能省去上述结构中的立壁部61用的空间,扩大用于保持饮料容器C的空间以外的容纳空间。
另外,在图6~图8的例子中,虽然和上面说明的相反,将连接部件41上的内侧连接壁47及导引槽55设置在立壁部63侧,并将连接部件42上的外侧连接壁44及导引槽73配置在立壁部63侧,但它们在动作上没有差异。此外,在图6~图8的例子中,在导引壁部32、34各自上的导引壁部33侧及其相反侧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导引槽74a~74d,在保持部件51的与由连接部件41、42的内侧支承轴48支承的导引槽55、56相反的一侧上形成有销部75a、75d,该销部75a、75d分别由相应的导引槽74a、74d导引,在升降部件60的与由连接部件41、42的外侧支承轴45支承的导引槽72、73相反的一侧上形成有销部75b、75c,该销部75b、75c分别由相应的导引槽74b、74c导引。
下面,参照图9~图13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77具有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呈长方形的储物盒(驾驶员旁通道罩壳)部(储物盒)78。
储物盒部78呈在上方开口的凹状,其包括长度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呈长方形且水平设置的底部79;从该底部79的各侧缘部向上立起且连接成框状的四个侧壁部80~83。在底部79上的一个部位处形成有凹部85,该部位远离一方的侧壁部,具体说是远离车辆前后方向上前方的侧壁部80而靠近另一方的侧壁部,具体说是靠近与该侧壁部80相向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后方的侧壁部82,该凹部85从底部79的上表面、即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进一步向下方凹。
所述凹部85包括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大致呈长方形且水平配置的底部86;连接成框状的内壁部87~90,它们分别从该底部86的各侧缘部向上立起到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的高度;一块大致呈平板状的导引壁部92,其从底部86起,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其前侧的内壁部87平行地向上立起。导引壁部92与同其正交的两内壁部88、90相连。
另外,与导引壁部92的一侧正交的内壁部88由储物盒部78的侧壁部81向下方延伸而形成,与导引壁部92的另一侧正交的内壁部90也由储物盒部78的侧壁部83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离导引壁部92最远的内壁部89也是由储物盒部78的侧壁部82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的。即,侧壁部81的下部构成内壁部88,侧壁部82的下部构成内壁部89,侧壁部83的下部构成内壁部90。
在导引壁部92的下部两处位置上形成有向离其距离最远的内壁部89侧突出的突起部93,在和导引壁部92平行的内壁部89上的下部两处位置上形成有向导引壁部92侧突出的突起部94。这里,在形成有两处的突起部93的导引壁部92上,分别在各突起部93的位置处形成相互平行的通孔96;在形成有两处的突起部94的内壁部89上,在各突起部94的位置处以和对应的通孔96同轴的方式形成有通孔97。另外,导引壁部92的高度比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低。
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77具有可转动地支承在导引壁部92的各通孔96中的一对连接部件99。这些连接部件99呈镜面对称形状,其各自包括插入对应的通孔96中的旋转轴100;外侧连接臂101,其从旋转轴100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该状态下其基端部固定在旋转轴100的轴线方向的外端部上;外侧支承轴102,其以沿着该旋转轴100进一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侧连接臂101上与旋转轴100相反一侧的前端部上;内侧连接臂103,其从旋转轴100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该状态下其基端部固定在旋转轴100的轴线方向的内端部上;内侧支承轴104,其以沿着该旋转轴100进一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内侧连接臂103上与旋转轴100相反一例的前端部上。
这里,当沿着旋转轴100的轴线方向观察各连接部件99时,其外侧连接臂101和内侧连接臂103相互成钝角交叉而呈大致く字状,并且,在设置在弯曲的中间部的旋转轴100处,各连接部件99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储物盒部78上。
另外,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77具有一对支承部件107,该一对支承部件107可转动地支承在内壁部89的各通孔97中。支承部件107包括插入到对应的通孔97中的旋转轴108;支承臂109,其从旋转轴108的轴线方向内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在该状态下其基端部被固定在旋转轴108的内端部上;支承轴110,其以沿着该旋转轴108进一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承臂109上与旋转轴108相反一侧的前端部上。即,支承臂109具有和连接部件99的内侧连接臂103相同的结构。
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77具有长度方向沿车宽方向的大致呈长方形板状的保持部件(保持部)113,该保持部件113水平地设置在由凹部85的导引壁部92、与该导引壁部正交的两侧的侧壁部81、83下部的内壁部88、90,以及距离导引壁部92最远的侧壁部82的下部的内壁部89包围的部分的内侧,且其连接在一对连接部件99的一端侧的各内侧支承轴104及一对支承部件107的前端例的支承轴110上。即,将保持部件113以远离上方开口的凹形储物盒部78的一方的侧壁部80的方式,设置在靠近与该一侧的侧壁部80相向的另一方的侧壁部82上。
在保持部件113的四个侧面部113a~113d中,在长边侧的侧面部113a、113c上在整个长度范围内形成有下部比上部凹进的阶梯部115、116。如图10所示,在阶梯部115的相隔较远的两侧上形成有一对导引槽117,该引导槽117彼此沿同一直线排列并水平延伸。另外,在阶梯部116的相隔较远的两侧上形成有一对导引槽118,该引导槽118彼此沿同一直线排列并水平延伸。
将一对连接部件99的内侧支承轴104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一方的侧面部113a的一对导引槽117中,将一对支承部件107的支承轴110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与侧面部113a相向的另一方的侧面部113c的一对导引槽118中,这样,保持部件113就由一对连接部件99及一对支承部件107支承。
这里,如图10所示,当一对连接部件99处于各内侧连接臂103从旋转轴100向彼此为相反侧的斜上方延伸的状态时,各内侧支承轴104成为位于相应的导引槽117的相互邻近侧的端部;当一对支承部件107处于各支承臂109从旋转轴108向彼此为相反侧的斜上方延伸的状态时,各支承轴110位于相应的导引槽118的相互邻近侧的端部。
处于这种状态时,由一对内侧支承轴104及一对支承轴110支承的保持部件113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如图12所示,其上表面113e和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为齐平面。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当一对连接部件99处于各内侧连接臂103从旋转轴100向彼此为相反侧的水平侧方延伸的状态时,各内侧支承轴104位于相应的导引槽117的相互远离侧的端部;当一对支承部件107处于各支承臂109从旋转轴108向彼此为相反侧的水平侧方延伸的状态时,各支承轴110位于相应的导引槽118的相互远离侧的端部。
处于这种状态下时,由一对内侧支承轴104及一对支承轴110支承的保持部件113位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如图13所示,保持部件113重叠在凹部85的底部86的上表面、即凹部85的底面86a上。而且,保持部件113可在该上、下极限位置之间升降。即,保持部件113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保持部件113的上表面113e侧的靠近导引壁部92的一侧上形成有从上表面113e向下方凹陷一个阶梯的收容凹部120。该收容凹部120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中央部离导引壁部92最远,其两侧呈圆弧状且越到外侧越接近导引壁部92。
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77具有升降部件122,该升降部件122插入导引壁部92和与该导引壁部平行且邻近的内壁部87之间间隙中。该升降部件122具有一个大致呈平板状的立壁部123,在该立壁部123处,该升降部件122被配置在相互平行且邻近的内壁部87和导引壁部92之间。在升降部件122的立壁部123的上边缘部形成有越过导引壁部92向凹部的85内侧突出的保持部124,该保持部124具有和保持部件113的收容凹部120互补的形状。即,保持部124形成为这样的形状中央部离立壁部123最远,其两侧呈圆弧状且越到外侧越接近立壁部123。如上所述,针对储物盒部78中的保持部件113,在一方的侧壁部80一侧设置了立壁部123。
在升降部件122的立壁部123下部的靠近导引壁部92的一侧上,在整个长度范围内形成有凹状的阶梯部125,如图10所示,在阶梯部125上,彼此沿同一直线排列并水平延伸的一对导引槽126相邻形成在阶梯部125上。将一侧的连接部件99的另一端侧,即外侧支承轴102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一侧的导引槽126中,将另一侧的连接部件99的另一端侧,即外侧支承轴102以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另一侧的导引槽126中,这样,升降部件122在形成有导引槽126的立壁部123处与一对连接部件99的另一端侧连接在一起。
这里,如图11所示,当一对连接部件99处于各外侧连接臂101从旋转轴100向彼此靠近的斜上方延伸的状态时,各外侧支承轴102位于相应的导引槽126的相互远离侧的端部。这时,由一对外侧支承轴102支承的升降部件122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如图13所示,从其立壁部123至保持部124的连续的上表面122a位于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的上方,成为底面79a侧和保持部件113侧之间的隔壁。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当一对连接部件99处于各外侧连接臂101从旋转轴100向彼此靠近的水平侧方延伸的状态时,各外侧支承轴102位于相应的导引槽126的相互邻近侧的端部。这时,由一对外侧支承轴102支承的升降部件122位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如图12所示,升降部件122的各立壁部123及保持部124的上表面122a与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为齐平面。而且,升降部件122可在该上、下界限位置之间升降。即,具有立壁部123的升降部件122可上下方向移动。
这里,由于连接部件99如上所述成大致く字状,并且,其在其弯曲的中间部处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储物盒部78上,所以,当内侧支承轴104向上方移动时,外侧支承轴102与之联动而向下方移动,当内侧支承轴104向下方移动时,外侧支承轴102与之联动而向上方移动。这样,当连接到内侧支承轴104的保持部件113向下方移动时,具有连接到外侧支承轴102的立壁部123的升降部件122即与之联动而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当连接到内侧支承轴104的保持部件113向上方移动时,具有连接到外侧支承轴102的立壁部123的升降部件122即与之联动而向下方移动。
而且,当保持部件113向下方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具有立壁部123的升降部件122向上方移动到极限位置。在这种状态下,保持部件113位于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的下侧,升降部件122位于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的上侧。这时,升降部件122的上表面122a的高度在储物盒部78的上表面81a以下,如上所述,其成为底面79a侧和保持部件113侧之间的隔壁。
而且,当保持部件113向上方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具有立壁部123的升降部件122向下方移动到极限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升降部件122的保持部124进入保持部件113的收容凹部120中,保持部件113的上表面113e、升降部件122的立壁部123及保持部124的上表面122a与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为齐平面。
这里,由于保持部件113和升降部件122的重量的关系,所以,在只有这些重量作用在它们之上的状态下,保持部件113的上表面113e及升降部件122的上表面122a与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为齐平面,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侧整体成为平坦面,从而能作为容纳空间而放置物品。另外,即使在放置了物品的情况下,只要不将该物品放置成只对保持部件113的上表面113e形成规定值以上负载的状态,也能维持保持部件113的上表面113e及升降部件122的上表面122a与储物盒部78的底面79a齐平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在保持部件113上放置饮料容器C时,成为仅在保持部件113的上表面113e上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载荷的情况,保持部件113下降并停止在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并且,升降部件122与之联动而上升并停止在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这样,就变成了由保持部件113对饮料容器C的底面Ca进行保持的状态,同时成为这样的状态由位于下降了的保持部件113上侧的凹部85的导引壁部92、与导引壁部92大致连续地向其上侧突出的升降部件122、与导引壁部92正交的侧壁部81、83,及与导引壁部92相向的侧壁部82与饮料容器C的侧面Cb相对且限制其侧向移动。这里,由于保持部件113具有横长的形状,所以可以保持两个饮料容器C,升降部件122的保持部124与各饮料容器C的中央侧相对且限制其向中央侧的侧向移动。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77也可以得到和第一此外,当使以远离在上方开口的凹形储物盒部78的一方的侧壁部80而靠近和该一方的侧壁部80相向的另一方的侧壁部82的方式设置的保持部件113向下方移动时,针对储物盒部78中的保持部件113而在靠近一方的侧壁部80一侧设置的立壁部123即向上方移动,从而成为能由储物盒部78的另一方的侧壁部82及与其正交的侧壁部81、83,及立壁部123和保持部124一起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C这样一种状态。这时,能将储物盒部78的从立壁部123到一方的侧壁部80一侧的部分用作饮料容器C以外物品的收容空间。而且,在不保持饮料容器C的状态下,使立壁部123向下方移动,就能将储物盒部78整体用作平坦、宽阔的容纳空间。另外,由于将储物盒部78的侧壁部81~83用于保持饮料容器C,所以能进一步简化结构,而且能省去立壁部用的空间,扩大饮料容器C用空间以外的容纳空间。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如下的锁定机构当保持部件113位于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且升降部件122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时,将它们锁定而使它们不可升降,并且,通过用规定值以上的力向下方按压升降部件122来解除锁定。另外,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锁定机构当保持部件113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且升降部件122位向下方移动的极限位置时,将它们锁定而使它们不可升降,并且,通过用规定值以上的力向下方按压保持部件113来解除锁定。另外,也可以兼设上述两者。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用弹簧等沿着使保持部件位于向上方移动的极限位置的方向对其加载。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14,77),包括对容器(C)的底面(Ca)进行保持的保持部(51,113);立壁部(61~64,123),其设置在该保持部(51,113)的侧部上并能与上述容器(C)的侧面(Cb)相对,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51,113)和上述立壁部(61~64,123)都能沿上下方向移动,而且当上述立壁部(61~64,123)向下方移动时,上述保持部(51,113)与之联动而向上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保持部(51,113)向上方移动且上述立壁部(61~64,123)向下方移动了的状态下,上述保持部(51,113)的上表面(51e,113e)和上述立壁部(61~64,123)的上表面(60a,122a)为齐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大致呈ㄑ字状的连接部件(41,42,99),该连接部件(41,42,99)的一端连接到上述保持部,另一端连接到上述立壁部(61~64,123),并且其能以其弯曲的中间部为轴心进行转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凹形储物盒(17,78),上述保持部以远离该储物盒(17,78)的一方的侧壁部(21,80)而靠近与该一方的侧壁部(21,80)相向的另一方的侧壁部(19,82)的方式设置,而且,至少在上述一方的侧壁部侧,针对上述储物盒中的上述保持部设置上述立壁部(63,12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用容器保持装置,其除了能稳定地保持高度较高的容器之外,还能在不保持容器的状态下降低立壁部的高度。该装置具有对饮料容器(C)的底面(Ca)进行保持的保持部(51),及设置在保持部(51)的侧部且能与容器(C)的底面(Cb)相对的立壁部(61、62、64)。保持部(51)及立壁部(61、62、64)能沿上下方向移动,立壁部(61、62、64)能与保持部(51)向下方的移动联动而向上方移动。
文档编号B60N3/00GK1781761SQ20051012588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0日
发明者宫下达生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