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和车辆乘员防护方法

文档序号:397104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和车辆乘员防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和车辆乘员防护方法,用于在车辆正面碰撞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气囊来保护车辆乘员。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常规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中,气囊被配备在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的肩部安全带的内侧,用于约束车辆乘员的肩部和胸部,该气囊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被充气和扩展,因此保护了车辆乘员(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号2004-232428)。
如图10中所示,在气囊从座椅安全带那里被充气和扩展的各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中,有这样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中有两个气囊,一个上部气囊3和一个下部气囊4,它们被设置在座椅2上设置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1中。上部气囊3通过上支撑点5由肩部安全带1a支撑,下部气囊4通过下支撑点6由腰部安全带1b支撑。有了此结构,受车辆乘员C的头部干扰的上部气囊3可以通过下部气囊4被车辆乘员C的大腿支撑。

发明内容
然而,在将从座椅安全带扩展的气囊区分为上部和下部气囊3和4的情况下,用于支撑上部气囊3的肩部安全带1a适合于从一个肩部对角地到胸部约束车辆乘员C的身体。因此,尽管车辆乘员C的一个肩部被肩部安全带1a约束,但是另一个肩部没有被约束,因为肩部安全带1a是向下倾斜的。
因此,当由于正面冲撞而冲向车体正面的惯性力被施加到车辆乘员时,从没有约束的肩部到胸部的一部分变成向前下方弯曲的状态,如图11中箭头m所示。因此,如图11所示,由于车辆乘员C的这种动作,上部气囊3围绕着上支撑点5以箭头n所示的方向转动。
此外,下部气囊4也跟随上部气囊3的行动以图11中的箭头k的方向转动。因此,存在一种可能是,由于两个气囊3和4的转动,上下部气囊3和4如同沿车辆宽度方向被挤压到肩部固定器1c一侧(图11中的左侧)而脱离原先位置,导致当车辆乘员C的负载被施加到其上时两个气囊的不稳定行为。
考虑到了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和车辆乘员防护方法,它防止了被区分为上下部气囊的气囊的不稳定行为,由此能够更稳定地防护车辆乘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该系统包括包括从一个肩部对角地到胸部约束车辆乘员身体的肩部安全带和约束车辆乘员腰部的腰部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上的上支撑点支撑的上部气囊;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上的下支撑点支撑且在被充气和扩展时与上部气囊在垂直方向上接触的下部气囊;和气囊移动抑制结构,当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在抵消上下部气囊的接触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着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该气囊移动抑制结构向上支撑点和下支撑点中的至少一个支撑点施加力矩。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防护方法,包括准备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和上下部气囊,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包括从一个肩部对角地到胸部约束车辆乘员身体的肩部安全带和约束车辆乘员腰部的腰部安全带;上部气囊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上的上支撑点支撑;下部气囊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上的下支撑点支撑;该方法还包括当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使上支撑点和/或下支撑点在抵消上下部气囊的接触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着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一侧移动的方向上产生力矩。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该系统包括包括从一个肩部对角地到胸部约束车辆乘员身体的肩部安全带和约束车辆乘员腰部的腰部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上的上支撑点支撑的上部气囊;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上的下支撑点支撑且在被充气和扩展时与上部气囊在垂直方向上接触的下部气囊;和气囊移动抑制装置,当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在抵消上下部气囊的接触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着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该气囊移动抑制装置向上支撑点和下支撑点中的至少一个支撑点施加力矩。


现在,本发明将参考附图进行描述,其中图1显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6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9所示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中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和大腿之间扩展的上下部气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所示的是作为相关技术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的侧视图;和图11所示的是作为相关技术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的叙述将由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进行的解释构成。
(第一实施例)图1显示的是本发明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包括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13,该装置具有用于对角地从用参考数字Cs表示的一个肩部到胸部Cc约束车辆乘员C身体的肩部安全带11和用于约束车辆乘员C腰部Cw的腰部安全带12。肩部安全带11的上端通过肩部固定器14支撑在车体B上,且肩部安全带11的下端通过舌片16可自由分离地与设置在车体下部的内部扣环15接合,这个内部扣环15在坐在座椅20上的车辆乘员C的与肩部固定器140相反的一侧上。
此外,腰部安全带12的一端(图1的右侧上)在舌片16的一部分处可自由滑动地和肩部安全带11的下端连接,且腰部安全带12的另一端(图1的左侧上)通过腰部固定器17支撑在车体的下部。须注意的是座椅安全带收缩器(没有显示)被设置在肩部固定器14和腰部固定器17的至少一侧上。
在车辆乘员C的前方设置有在诸如正面撞击的紧急情况下被充气和扩展的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上下部气囊30和31在正常情况下被折叠,上部气囊30被存放在肩部安全带11中,下部气囊31被存放在腰部安全带12中。
上部气囊30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上的上支撑点32支撑,下部气囊31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支撑点33支撑。
接着,在紧急情况下被充气和扩展的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在其接触表面上互相接触,如图1所示。具体地,上部气囊30的下表面30a和下部气囊31的上表面31a沿垂直方向相互接触。用这样的方法,在正面撞击情况下受到车辆乘员的头部干扰的上部气囊30由车辆乘员C的腿部通过下部气囊31支撑,因而可以防止车辆乘员C向着车辆前方移动。
这里,本发明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包括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1,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1用于抑制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向车体B侧的移动。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1施加以下述方式围绕上支撑点32作用的力矩M1。力矩M1作用在抵消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着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的上方的一侧(图1中的左侧)移动的方向上。换句话说,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1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1,用来抑制上表面31a和下表面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设置肩部固定器的一侧移动。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乘员防护方法在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正面的惯性力的时候使上支撑点32和/或下支撑点33产生在抵消上下表面31a和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着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的力矩M1。
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1采用上/下部气囊偏心结构G1,在这个结构中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从车辆乘员的中心O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一侧(图1的右侧)偏移预定量L1。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偏心结构G1可以绕上支撑点32产生逆时针力矩M1。具体地,在上/下部气囊偏心结构G1中,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从车辆乘员的中心O偏移到图1的右侧。因而,从下部气囊31施加到上部气囊30下表面30a的反作用力R1在这样的偏移方向上被增加,且力矩M1可以由反作用力R1产生。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来位置的方向的转动被力矩M1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二实施例}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构成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车体B没有显示在图2到8中,但是车体B和图1一样也存在于图2到8的车辆乘员C的侧面。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A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A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A包括当受到车辆乘员的惯性力时用于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2的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2。
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2采用上部气囊偏心结构G2,其中上部气囊30在车辆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O向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一侧即车舱的中心偏移预定量L2。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可以如第一实施例那样由上部气囊偏心结构G2绕上支撑点32产生逆时针力矩M2。具体地,在上部气囊偏心结构G2中,气囊30在车辆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O偏移到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因而,从下部气囊31施加到上部气囊30下表面30a的反作用力R2可以在这样的偏移方向上被增加,且力矩M2可以由反作用力R2产生。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的转动被力矩M2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三实施例}图3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构成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B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B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B包括当受到车辆乘员的惯性力时用于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3的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3。
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3由延伸部分30b构成,它被设置在上部气囊30中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形成预定突出量S。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可以如第一实施例那样由延伸部分30b绕上支撑点32产生逆时针力矩M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分30b被设置在上部气囊30中。因而,从下部气囊31施加到上部气囊30下表面30a的反作用力R3可以在延伸部分30b的方向上被增加,且力矩M3可以由反作用力R3产生。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的转动被力矩M3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四实施例)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C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C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C包括当受到车辆乘员的惯性力时用于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4的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4。
上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4由设置在上部气囊30中的上突起部分30c构成。上突起部分30c从上部气囊3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向下突出。接着,上突起部分30c和下部气囊3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一侧的侧表面31b接合。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可以如第一实施例那样由上突起部分30c绕上支撑点32产生逆时针力矩M4。具体地,上突起部份30c从上部气囊30突起并且和下部气囊31的侧表面31b接合。因而,从下部气囊31施加到上部气囊30下表面30a的反作用力R4在上突起部分30c上被接受,且力矩M4可以由反作用力R4产生。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的转动被力矩M4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五实施例)图5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D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D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
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D包括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5,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5用于防止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向车体B侧移动。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5在抵消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接触表面31a和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着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向下支撑点33施加顺时针力矩M5。
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4由设置在下部气囊31中的下突起部分31c构成。下突起部分31c在下部气囊31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向上突起。接着,下突起部分31c和上部气囊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的侧表面30d接合。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可以由下突起部分31c绕上支撑点32产生顺时针力矩M5。具体地,下突起部份30c从下部气囊31突起并且和上部气囊30的侧表面30d接合。因而,从上部气囊30施加到下部气囊31上表面31a的反作用力R5在下突起部分31c上被接受,且力矩M5可以由反作用力R5产生。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的转动被力矩M5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六实施例)图6显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E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E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E包括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6,当受到车辆乘员的惯性力时,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E用于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6,并进一步向下支撑点33施加顺时针力矩M7。
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客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6在抵消上下表面31a和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向上下支撑点32和33施加力矩M6和M7。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6由上支撑点偏心结构G3和下支撑点偏心结构G4构成。上支撑点偏心结构G3是上支撑点32在车辆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0向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偏移预定量L3的结构。此外,下支撑点偏心结构G4是下支撑点33在车辆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0向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偏移预定量L4的结构。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力矩M6可以由上支撑点偏心结构G3施加到上支撑点32。具体地,在上支撑点偏心结构G3中,上支撑点32从车辆乘员的中心O偏移到图6中的右侧,因而,车辆乘员的惯性力F1穿越这个偏移方向的上支撑点32的相对侧,并因而产生力矩M6。因此,可以抑制上部气囊30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同时,在下支撑点偏心结构G4中,下支撑点33从车辆乘员的中心O偏移到图6中的右侧,因而,限制下部气囊31的偏移部分上升的力F2被施加到下支撑点33,并因而产生力矩M7。因此,可以抑制下部气囊31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被力矩M6和M7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七实施例)
图7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F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F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F包括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7,当受到车辆乘员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7用于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8,并进一步向下支撑点33施加顺时针力矩M9。
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客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7在抵消上下表面31a和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向上下支撑点32和33施加力矩M8和M9。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7采用接触表面高度变化结构G5,其中下部气囊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彼此接续的那一侧的高度h被设定为比所提到的那一侧的相对一侧相对更高。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接触表面高度变化结构G5可以向上支撑点32和下支撑点33施加力矩M8和M9。具体地,在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7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图7右侧的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的接触表面高度h被设定为相对高于相对一侧。因而,由车辆乘员的惯性力在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中产生的反作用力R6和R7在接触表面更高的那一侧(图7的右侧)被增加得更多。因此,由反作用力R6和R7所产生的力矩M8和M9被施加到上支撑点32和下支撑点33,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可以被抑制。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被力矩M8和M9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八实施例)图8显示了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G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G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G包括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8,当受到车辆乘员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8用于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10,并进一步向下支撑点33施加顺时针力矩M11。
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客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8在抵消上下表面31a和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向上下支撑点32和33施加力矩M10和M11。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8被构成为连接构件U,它被设置在上部气囊30的下表面30a和下部气囊31的上表面31a之间,并将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相互连接起来。钩环扣件或者粘合剂被用作连接构件U。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构件U相对于车辆乘员的中心O附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那一侧。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可以由连接构件U产生力矩M10和M11。具体地,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被充气和扩展而互相接触时,连接构件U将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相互连接。这样,力F3和F4被施加,它们将防止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上下表31a和30a互相分离。接着,通过力F3和F4,在限制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力矩M10和M11被分别施加到上支撑点32和下支撑点33,且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可以被抑制。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被力矩M10和M11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第九实施例)图9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其中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那些部分,而其重复的描述被省略。
本实施例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H基本上有和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结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H包括通过上支撑点32支撑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部气囊30和通过下支撑点33支撑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部气囊31。接着,车辆乘员防护系统10H包括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9,当受到车辆乘员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9用于向上支撑点32施加逆时针力矩M12,并进一步向下支撑点33施加顺时针力矩M13。
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客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9在抵消上下表面31a和30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移动的方向上向上下支撑点32和33施加力矩M12和M13。上/下部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9由侧气囊34构成。该侧气囊34被设置在车体B与上下部气囊30和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那一侧的侧表面之间。此外,侧气囊34与上下部气囊30和31同步充气和扩展,并且从其侧表面支撑上下部气囊30和31。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由于正面撞击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可以由侧气囊34产生力矩M10和M11。具体地,侧气囊34与上下部气囊30和31被同步充气和扩展,并且从其侧表面支撑上下部气囊30和31。因而,侧气囊34分别产生对于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反作用力F8和F9,且力矩M12和M13通过反作用力R8和R9被分别施加给上支撑点32和下支撑点33,且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可以被抑制。因此,作为上下部气囊30和31接触表面的上下表面31a和30a在向车体B侧脱离原先位置的方向上的转动被力矩M12和M13限制,且上下部气囊30和31的工作状态可以被稳定,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车辆乘员C的保护性能。
顺便提及,尽管本发明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已经通过第一到第九实施例的实例被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其他实施例。例如,尽管本申请的气囊被应用到包括肩部安全带11和腰部安全带12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中,但是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到例如四点式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中。
2004年12月7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P2004-354096的所有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尽管上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前述这些对于本技术领域熟练人士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显而易见的实施例。本发明的范围将由随后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包括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从一个肩部对角地到胸部约束车辆乘员身体的肩部安全带,和约束车辆乘员腰部的腰部安全带;上部气囊,该上部气囊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上的上支撑点支撑;下部气囊,该下部气囊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上的下支撑点支撑,且在被充气和扩展时,在垂直方向下部气囊与上部气囊相接触;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移动抑制结构,当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该气囊移动抑制结构向上支撑点和下支撑点中的至少一个支撑点施加力矩,该力矩作用在抵消上下部气囊的接触表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移动方向上,该侧的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向上支撑点施加所述力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向下支撑点施加所述力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向上支撑点和下支撑点施加所述力矩。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在车辆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偏移到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的结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上部气囊在车辆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偏移到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的结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的延伸部分,并且通过扩展上部气囊的一部分而形成。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设置在上部气囊中并且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上的上突起部分,和上突起部分与下部气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上的侧表面接合。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设置在下部气囊中并且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上的下突起部分,和下突起部分与上部气囊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上的侧表面接合。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上支撑点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偏移到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的结构。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下支撑点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从车辆乘员的中心偏移到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的结构。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的接触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和腰部安全带彼此接续的一侧上的高度被设定为高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一侧上的高度的结构。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连接结构,当上下部气囊被充气和扩展而彼此接触时,该连接结构将上下部气囊彼此连接,该连接结构被设置在上部气囊的下表面和下部气囊的上表面之间。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气囊移动抑制结构是侧气囊,该侧气囊通过与上下部气囊同步充气和扩展,从上下部气囊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肩部上方的一侧上的侧表面支撑上下部气囊,侧气囊被设置在该侧表面和车体之间。
15.一种车辆乘员防护方法,包括准备包括从一个肩部对角地到胸部约束车辆乘员身体的肩部安全带,和约束车辆乘员腰部的腰部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上部气囊,该上部气囊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上的上支撑点支撑;下部气囊,该下部气囊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上的下支撑点支撑;以及当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使上支撑点和/或下支撑点产生力矩,该力矩作用在抵消上下部气囊的接触表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移动方向上,该侧的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
6.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从一个肩部对角地到胸部约束车辆乘员身体的肩部安全带,和约束车辆乘员腰部的腰部安全带;上部气囊,该上部气囊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上的上支撑点支撑;下部气囊,该下部气囊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上的下支撑点支撑,且在被充气和扩展时,在垂直方向下部气囊与上部气囊相接触;和气囊移动抑制装置,当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受到车辆乘员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该气囊移动抑制装置向上支撑点和下支撑点中的至少一个支撑点施加力矩,该力矩作用在抵消上下部气囊的接触表面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移动方向上,该侧的肩部安全带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一种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具有包括从一个肩部(Cs)到胸部(Cc)对角地约束车辆乘员(C)身体的肩部安全带(11)和约束车辆乘员(C)腰部(Cw)的腰部安全带(12)的座椅安全带防护装置(13);由设置在肩部安全带(11)上的上支撑点(32)支撑的上部气囊(30);由设置在腰部安全带(12)上的下支撑点(33)支撑并且当充气和扩展时与上部气囊(30)在垂直方向接触的下部气囊(31);和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1-H9)。当上部气囊(30)和下部气囊(31)受到车辆乘员(C)向着车辆前方的惯性力时,该气囊移动抑制结构(H1-H9)向上支撑点(32)和下支撑点(33)中的至少一个支撑点在阻止上下部气囊(30、31)的接触表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着在肩部安全带(11)的一部分位于车辆乘员(C)肩部(Cs)上方的一侧移动的方向上施加力矩(M1-M13)。
文档编号B60R21/20GK1785718SQ20051013108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7日
发明者增田大助, 户畑秀夫, 太田幸一, 槙彻雄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