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504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涉及活动头枕机构中的后 部冲撞的检测才几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以往的活动头枕机构具有设置在座椅靠背内部的冲撞载荷检测体、和通过操作来连结检测体与头枕的连结机构(专利文献l、 2)。 若由于后部冲撞使落座者相对于座椅靠背向后方相对移动,则上述检测体由于被来自落座者的冲撞载荷推压而向后移动,该检测体的后方移动经由连结机构使头枕向前方移动。 专利文献l:特开2000-2114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138814号公报发明内容以往的检测体并不是与有助于提高座椅靠背舒适性的部件(例如 座椅弹簧或座椅靠垫)共同作用的部件,甚至会对座椅靠背的舒适性 造成损害。即、在座椅靠背的内部设置检测体可能会使座椅靠垫的厚 度变薄。换言之,若座椅靠垫足够厚,则检测体能够移动的量就会不 充分,损害了活动头枕机构的动作的可靠性。此外,因为检测体与有助于提高座椅靠背的舒适性的部件没有关 系,所以活动头枕机构的零件数量增加,座椅的重量也增加。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活动头枕机构。根据本发明,座椅靠垫由安装在座椅弹簧上的柔性靠垫板保持。 靠垫板以面的方式在宽广的范围内支承座椅靠垫,座椅弹簧的弹力从 实施上来说均勻地传递给座椅靠垫。此外,来自落座者的通常载荷以 面的方式分散于座椅靠垫并由其支承,所以能够高效地防止落座者的 局部的不希望的后部移动,落座者能保持在稳定的姿势。根据本发明,靠垫板与座椅弹簧具有沖撞载荷检测体的功能。若 由于冲撞载荷使靠垫板与座椅弹簧超过既定范围而向后方移动,则该 移动经由连结机构传递到头枕。因此,不会损害座椅靠背的舒适性, 能可靠地检测出冲撞载荷。


图1是车辆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活动头枕机构的基本 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部框架与上述活动头枕机构的基本 部件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上述活动头枕机构的上部连杆机构与下部连杆机构的 立体图。图5是表示上述下部连杆机构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落座者的骨架与靠垫板的关系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车辆座椅1包括座椅 靠背2、底座3、设于座椅靠背2的上部的头枕4。座椅靠背2的座椅 靠背框架5呈四边框状,具有一对侧部框架6、上部框架7以及下部框 架8。在座椅靠背框架5上安装靠垫9,靠垫9的前側由表皮部件10 覆盖。在上述上部框架7的附近,配置有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5移 动地横向延伸的头枕支承部11。在支承部11上固定有供上述头枕4 的支柱12插入的纵卡合部13。通过支柱12与纵卡合部13来支承头枕 4,使其高度可以自如调节。在上述各侧部框架6的上部(或者上部框架7的两侧)分别固定L 型托架19,在各托架19上设置上部连杆机构15。各上部连杆机构15 具有纵长的连杆17、横长的转动臂23、导向臂16。导向臂16通过轴 2 0转动自如地轴固定在托架19上,转动臂23通过轴25转动自如地轴 固定在托架19上。导向臂16的末端通过销18轴固定在纵连杆17的 上下中间部,转动臂23的末端通过销24轴固定在纵连杆17的下部。 上述头枕支承部11的端部固定在纵连杆17的上部。上述转动臂23的
另一端通过销27轴固定在纵长的连结棒26的上部。如图3所示,复位弹簧28的一端连结在上述纵连杆17的下部, 弹簧28的另一端连结在侧部框架6上。纵连杆17通常利用弹簧28的 弹力等保持在下部待机位置,由此使头枕4也保持在通常位置。可是, 若通过连结棒26的向下运动使得转动臂23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则 纵连杆17的上部向前侧上方移动,由此经由头枕支承部11 ^吏头枕4 向前方移动。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5的内侧配置有柔性靠垫板31。板31优选地 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基本上呈四边形的单一板状。板31安装在 蛇形弹簧或成型线材弹簧等座椅弹簧34上。座椅弹簧34至少具有基 本上横向延伸的上部及下部座椅弹簧34A、 34B。上部座椅弹簧34A的 两端连结在侧部框架6、 6上,下部座椅弹簧34B的两侧连结到设于各 侧部框架6的下部连杆机构35上。在板31的前方设置上述座椅靠垫 9。以往的座椅靠垫不是经由靠垫板而是直接由多个座椅弹簧支承。 在这样的以往的座椅靠垫中,若在靠垫上施加局部较强的载荷,则座 椅弹簧不是向后方移动,而是上下移动,靠垫进入到相邻的两个弹簧 之间,产生了落座者不喜欢的局部后部移动。上述靠垫板31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若上述靠垫板31经由上 述靠垫9承受来自落座者T的通常载荷,则会适度地弹性变形,克服 座椅弹簧34的弹力而在既定范围内向后方移动。板31经由靠垫9承 受的通常载荷是由整个板31来承受的。换言之,板31以宽广面积的 "面"的方式将座椅弹簧34的弹力传递给靠垫9。因此,与仅由座椅 弹簧34支承靠垫9的以往构成相比,能够带给落座者T更好的落座感。上述靠垫板31的上缘32设定在与平均的落座者T的胸部位置对 应的高度上,上述靠垫板31的下部设定在能够支撑落座者T的腰部的 位置上。上述下部座椅弹簧34B的两侧连结在上述各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 动臂36上。转动臂36利用轴37轴固定在上述侧部框架6上。上述连 结棒26的下部利用销38连结在转动臂36上。若由于后部冲撞使车辆座椅1相对于落座者T向前方相对移动, 则超过了上述通常载荷的冲撞载荷施加到靠垫板31上,由此,板31
超过既定范围而较大地向后方移动。该移动经由下部座椅弹簧34B使 转动臂36在图5中从虚线位置朝实线位置逆时针旋转,使连结棒26 向下移动。于是,上部连杆机构15的转动臂23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 纵连杆17的上部克服弹簧28的弹力而向前侧上方移动,由此经由头 枕支承部11使头枕4向前方移动。由此,在发生后部沖撞时,头枕4 保护落座者T的头部(颈部),减轻落座者T受到的伤害。在本发明中,发生后部冲撞时,靠垫板31支承落座者T的大致整 个背部。因此,有效地防止不希望的落座者T背部的局部向后移动, 即使在后部冲撞时,落座者T的背部也保持在稳定的姿势。由于冲撞载荷使靠垫板31向后方移动的移动量在支承落座者T的 腰部附近的腰部支承部40处最大。因此,希望下部座椅弹簧34B安装 在腰部支承部40上。安装在腰部支承部40上的下部座椅弹簧34B高 效且可靠地检测落座者T的后方移动,并高效且可靠地使头枕4向前 方移动。远离腰部支承部40的上部座椅弹簧34A由于沖撞载荷而向后方移 动的移动量通常比下部座椅弹簧34B向后方移动的移动量少。因此, 上部座椅弹簧34A与下部连杆机构35连结是不优选的。在上部座椅弹 簧34A与检测出后部冲撞这一情况相应地向后方移动时,下部座椅弹 簧34B比其更向后方移动。根据这样的设定,落座者T的腰部过度地 向后方移动,难以保持落座者T的背部的优选形状。因此,从在后部 冲撞时保持落座者T的背部的优选形状的观点出发,希望将安装在腰 部支承部40上的下部座椅弹簧34B连结在下部连杆机构35上,通过 将下部座椅弹簧34B安装在下部连杆机构35上,能够实现活动头枕机 构的可靠动作以及落座者T的姿势保持。虽然上述座椅弹簧34的两侧形成为简单的直线状,但是座椅弹簧 34的中央蛇形部41如图2、3所示,向不从靠垫板31离开的方向弯曲。 蛇形部41以面的方式支承靠垫板31,使得靠垫板31能够稳定地向后 方移动。蛇形部41与靠垫板31的多个钩42卡合,防止靠垫板31与 座椅弹簧34的位置偏离。上述下部连杆机构35的转动臂36的旋转量由导向槽44与滑动销 45的卡合所限定,导向槽44形成于侧部框架6 (或转动臂36 ),滑动 销45安装于转动臂36 (或侧部框架6 )。(实施例的作用)若上述靠垫板31承受来自落座者T的通常载荷,则会适度地弹性 变形,克服座椅弹簧34的弹力而在既定范围内向后方移动。板31经 由靠垫9承受的通常载荷是由整个板31来承受的,通常载荷扩散在整 个板31上。因此,落座者T的背部保持在良好的姿势。若由于后部冲撞使车辆座椅1相对于落座者T向前方相对移动, 则超过了上述通常载荷的冲撞载荷施加到靠垫板31上,由此,板31 超过既定范围而较大地向后方移动。该移动经由下部座椅弹簧34B使 转动臂36在图5中从虚线位置朝实线位置逆时针旋转,使连结棒26 向下运动。于是,上部连杆机构15的转动臂23在图3中逆时针旋转, 纵连杆17的上部向前侧上方移动,由此经由头枕支承部11 4吏头枕4 向前方移动。由此,在发生后部冲撞时,头枕4保护落座者T的头部 (颈部),减轻落座者T受到的伤害。这样,支撑靠垫板31的下部座椅弹簧34B将由冲撞载荷产生的靠 垫板13的后方移动直接传递到下部连杆机构35,所以高效进行沖撞载 荷的检测与冲撞栽荷的传递。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给落座者T带 来舒适性的靠垫板31和座椅弹簧34进行冲撞载荷的检测,所以不会损害车辆座椅的舒适性就可检测沖撞载荷。上述靠垫板31的上缘32设定在与平均的落座者T的胸部位置对 应的高度上,即使发生后部冲撞,也可以抑制落座者T的胸部位置过 度地向后方移动。因此,即使落座者T的头部H由于冲撞载荷的反作 用力而向前方弹回,与以往相比也能抑制头部H与胸部的位置关系偏 离,减轻落座者T受到的伤害。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包括具有一对侧部框架的四边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配置在上述侧部框架之间的多个座椅弹簧、安装在上述座椅弹簧上的一张板状的柔性靠垫板、设置在上述靠垫板的前侧并经由上述靠垫板承受上述座椅弹簧的弹力的座椅靠垫、设置在上述侧部框架附近的连杆机构、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上的头枕,至少1个上述座椅弹簧的两端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上,若由于作用在上述座椅靠垫上的冲撞载荷使上述座椅弹簧向后方移动,则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他上述座椅弹簧的两端安装在上述侧部框架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其特征在于, 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上的上述座椅弹簧的中央部安装在上述靠垫板的 腰部支承部附近。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杆机构上设置有使上述头枕回到后方的通常位置的复位弹 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垫板的上缘设定在与平均落座者的胸部位置对应的高度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活动头枕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杆机构具有连结着上述头枕的上部连杆机构、连结着上述座 椅弹簧的下部连杆机构、将上述下部连杆机构和上述上部连杆机构连 结的纵长的连结棒。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包括具有一对侧部框架(6)的四边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5)、配置在上述侧部框架之间的多个座椅弹簧(34A、34B)、安装在上述座椅弹簧上的一张板状的柔性靠垫板(31)、设置在上述靠垫板的前侧的座椅靠垫(9)、设置在上述侧部框架附近的连杆机构(15、35)、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15)上的头枕(4),至少1个上述座椅弹簧(34B)的两端连结在上述连杆机构上,若上述座椅弹簧(34B)向后方移动,则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他的上述座椅弹簧(34A)的两端安装在上述侧部框架上。
文档编号B60R21/055GK101119870SQ200580048200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7日
发明者佐野浩司, 宇野晃二, 寺内达也, 新妻健一, 松本伴纪, 根岸宽兴, 田边仁一 申请人: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