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513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置涉及座椅装置,其构造方式为可以将车辆地板上的座椅以折叠状态存放于车辆地板上的座椅存放单元中。
背景技术
有一种座椅装置,其中为后排乘客设置的后座椅设置在车内后部。当后座椅上没有乘客时,后座椅被折叠以便在车内后部扩展出行李存放空间(货物存放空间)。
举例来说,后座椅的坐垫的前端侧与地板的上表面侧以铰链连接。座椅靠背向前朝坐垫折叠,然后后座椅绕铰链向前旋转并且放入后排乘客的脚部空间。脚部空间被用作座椅存放单元。由于此后座椅存放处理,因而行李存放空间可以被扩展并且被有效利用。
如前座椅一样,后座椅也设置有头枕,用于确保乘客的安全。为保证存放后座椅的存放空间并且扩展后部视野,需要将头枕设小。然而,考虑到安全及强度,而且为了符合法律要求,需要将头枕增大。
如背景技术,例如JP-A-11-198697中所公开的,为了存放后座椅,要预先将这样的头枕从座椅靠背上卸下,并且放入储物箱,一个位于车内后端、驾驶室后面的专用存放空间中。
在从前述JP-A-11-198697中的实例单独公开的座椅装置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后座椅100的坐垫110的后端侧经由铰链销160连接于地板的上表面侧120。后座椅100存放于存放凹部130中,该存放凹部130进而设置于地板的上表面。在后座椅100存放于存放凹部130之前,将头枕140向前旋转以减少其突出的量(m),并且座椅靠背150如双点划线所示折叠在后座椅上。然后,将已折叠后座椅100作为整体向后旋转,并且如实线所示存放于存放凹部130中。从而,平放并且扩展行李存放空间。
如JP-A-11-198697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实例所述的,头枕可固定于座椅靠背并可从座椅靠背上卸下,这种类型的头枕再次使用时,每次都要从存放箱中取出,并且需要固定于座椅靠背上。因此,头枕的存放以及再次固定操作是麻烦的。而且,存放箱不能作为通用箱使用。
如图7中所示,当头枕140相对于座椅靠背150折短,并且后座椅100作为整体存放于存放凹部130(其中座椅靠背150折叠在坐垫上)中时,存放凹部130的沿车体纵向的宽度Lt等于宽度Lm及宽度m之和。该宽度Lm是座椅靠背150与座椅以及坐垫110叠置后的宽度。宽度m是头枕140的突出宽度。这样,存放空间变得相对较大。
另外,当车辆在后座椅100没有存放于存放凹部130中时行驶时,甚至当头枕140被折短时,驾驶者的后视野被遮挡与头枕140的突出宽度m相对应的距离。

发明内容
鉴于这些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装置,能够将座椅靠背、坐垫及头枕折叠至较小尺寸,同时具有高操作效率;能够减小存放这些部件的座椅存放空间,并且能够节省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坐垫,设置于车辆中;座椅靠背,可枢转地连接于坐垫上,座椅靠背能够向前折叠以便叠置于坐垫之上;座椅存放单元,坐垫及座椅靠背以折叠状态存放于其中;以及头枕,经由枢转构件连接到座椅靠背,当坐垫及座椅靠背被折叠时,头枕能够存放于座椅靠背的背部支撑面与坐垫的就座表面之间所限定的空隙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枢转构件使得头枕能够旋转,以叠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部支撑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头枕通过枢转构件可枢转地支撑于头枕的前后方向中心之前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坐垫及座椅靠背被摆动并存放于设置在车辆地板中的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头枕存放于空隙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坐垫及座椅靠背被旋转并存放于设置在车辆地板中的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头枕存放于空隙中。
根据第一方面,头枕可以向座椅靠背的背部支撑面折叠,并且以紧密保存状态存放于已折叠座椅靠背与坐垫之间的空隙中,而不向外突出。因此,设置于地板中的座椅存放单元中的存放空间(短折叠座椅体整个存放于其中)可以比较小型化,即可以节省空间,从而车辆内部空间整体上可以被有效地利用。另外,由于可以比较容易地确保座椅靠背与坐垫之间的空隙,因此保存在空隙中的头枕的外形及尺寸上的限制比较少,并且增加头枕尺寸的要求可以被满足。另外,当座椅靠背及坐垫被折叠时,不需要卸下头枕,座椅折叠操作的操作效率高。
根据第二方面,头枕可以下降大致180°,从而通过枢转构件,头枕可以叠置在座椅靠背上,这使得头枕能够顺利地存放于座椅靠背与坐垫之间的空隙中。
根据第三方面,头枕可枢转地支撑于其前后方向中心的前部。因此,当头枕处于非使用位置时,头枕可以顺利地放置于座椅靠背前面的位置,从而不必在座椅靠背中设置大的凹部。这能够改善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及外观。当头枕位于使用位置时,头枕可以顺利地放置在其相对靠后侧的位置,以改善座椅的乘坐舒适度。
根据第四方面,由于已折叠座椅体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移动至下部存放位置,因此座椅体移动力处于低水平,令人满意。
根据第五方面,已折叠座椅体(其中头枕被设置于座椅靠背和坐垫之间的空隙中)整体可以旋转并存放于设置在地板中的座椅存放单元中,座椅存放操作的操作效率高。


图1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座椅装置的旅行车式车辆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使用图1中所示座椅装置的车体后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切除剖视示意图;
图3是在图1所示座椅装置中使用的后座椅支撑结构的局部切除放大剖视图;图4是用于将图1所示座椅装置中所使用的座椅靠背上部及头枕连接在一起的枢转构件的侧视图;图5是用于将图1的座椅装置中所使用的座椅靠背上部及头枕连接在一起的枢转构件的正面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采用的旅行车式车辆的后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切除示意图;以及图7是示出了背景技术的座椅装置的座椅存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及图2示出了一种车辆,其中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座椅装置。
车辆1是旅行车式车辆,在其内部2的前部设置有一对前座椅3,在其内部2的后部设置有一对后座椅4。左、右座椅对称地设置,将主要描述左后座椅4。
后座椅4具有坐垫5、座椅靠背6及头枕7。坐垫5包括座椅的坐垫框架8,其构成骨架结构;多个弹簧(未示出),固定于框架8所限定的空间内;以及用于覆盖这些部件的衬垫构件(未示出)和表皮构件(未示出)。如图1所示,构成坐垫5上表面的就座表面fc在就座表面的左端、右端及前端的外部周围位置e1相对向上隆起,并由此在由就座表面的中部延伸至后部的中后部区域e2构成凹部。当下面将要描述的头枕7的后表面hf叠置于中后部e2上时,中后部区域e2的尺寸容许头枕7的主要部分能基本叠置于中后部区域e2上。
坐垫5的坐垫框架8的左端及右端部分靠近后端部分具有向上突出的铰链9。如图3所示,每个铰链9的上部,而不是下部,以阶梯方式向座椅外侧弯曲。另外,铰链9的上前部设置有枢孔30,而在其上后部设置有座椅调整器12。
沿车宽方向Y延伸的枢转支撑销(或杆)20经由树脂支撑件301穿过铰链9的枢孔30。枢转支撑杆20支撑左后座椅4,并且其左、右末端经由支架201固定于地板10上。枢转支撑杆20设置为沿车宽方向Y横跨存放凹部40的开口上方的位置,该存放凹部形成稍后将描述的座椅存放单元,位于枢转支撑杆的左、右两端的支架201固定于存放凹部40的开口的左、右边缘部分。
座椅靠背6经由座椅调整器12固定于铰链9的后上部。座椅调整器12使用一种结构,其中座椅靠背6的倾斜角度可被移动至乘客规矩地(regularly)坐在座椅上并且可以保持该姿势的程度。座椅靠背的框架11的底端与该结构的内部整体地结合。座椅靠背6包括大致方形的框架11,其经由座椅调整器12与坐垫5的框架8连接;多个弹簧(未示出)固定于形成座椅靠背的框架11的区域中;头枕固定板13,其整体地连接于座椅靠背的框架11的的上端,该上端为摆动端;以及覆盖这些部件的衬垫构件(未示出)和表皮构件(未示出)。
座椅调整器12工作,使得支撑于其上的座椅靠背6可以轻易地从图2中的实线所示的座椅的正常位置po转换到并且保持在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座椅折叠位置p1,反之亦然。
如图1及图5所示,形成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的乘客背部支撑面fb在其左、右垂直边缘部分e3相对向前隆起,以致垂直中央部分e4相对于左、右边缘部分e3凹入。当随后将描述的头枕7的前表面hff叠置于垂直中央部分e4上时,垂直中央部分e4的尺寸容许头枕7的主要部分大致叠置于凹入的垂直中央部分e4上。
焊接于座椅靠背的框架11的上端部分的头枕固定板13在其左、右端的上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垂直枢转支撑板14,头枕7可折叠地支撑于该左、右垂直枢转支撑板14上。
头枕7包括头枕框架15,其底座端枢转地固定到垂直枢转支撑板14上;以及衬垫构件(未示出)和表皮构件(未示出),覆盖于头枕框架的周围。如图4中所示,头枕7整体具有大致长方形外形的中空隆起体以及较大的厚度。
头枕框架15形成为使得头枕7的形状保持能力通过长方形框架体保持,并且具有大致矩形弯曲的主要部分151,以及向前下弯曲突出的延伸构件16(向下延伸构件),其从主要部分151的左、右下端向下和向前弯曲并突出。左、右向下延伸构件16于其中部与左、右垂直枢转支撑板14通过销钉连接,这些部件构成枢转构件J。
构成枢转构件J一部分的左、右垂直枢转支撑板14于其中央部分设置有沿座椅靠背6的垂直方向延伸的延长孔17。沿延长孔17的延伸方向,枢转支撑板14的外围边缘部分设置有稳定接合凹部18(参照图4)。垂直枢转支撑板14于其外围端部的位于稳定接合凹部18前侧的部分设置有弧形弯曲边缘部19,并且在构成弧形边缘部19的下端的部分中设置有折叠结合凹部21。
构成另一枢转构件J的向下延伸构件16被设置,以叠置于两个垂直枢转支撑板14的外侧表面上。如图4中所示,在侧视图中向下延伸构件16设置有垂直部分161,以及从垂直部分161的下端向前弯曲并延伸的向前弯曲部162,而向前弯曲部162于其中部设置有沿车宽方向Y延伸的枢转销22。该枢转销22穿过垂直支撑板14的延长孔17,并且以可滑动方式固定于其中,使得该枢转支撑销不会脱落。
枢转支撑销22设置有底部b1,其在枢转销钉穿过向前弯曲部162的中部之后焊接到枢转支撑销上;主要部分b2,其从底部b1向头枕的中部突出并插入垂直枢转支撑板14的延长孔17,以及弹簧接受端b3,进一步从主要部分b2延伸。螺旋弹簧50的一端与弹簧接受端b3接合,螺旋弹簧50的下端与头枕固定板13的接合部60接合。枢转支撑销22通过弹簧接受端b3接受螺旋弹簧50的弹性力,即,头枕7被一直拉向延长孔17的下端。
向下延伸构件16于其上固定枢转销的部分的上侧设置有向头枕7中部突出的接合销23。接合销23的相对位置设置为使得当头枕7保持于随后将要描述的使用位置HO时,接合销23与垂直枢转支撑板14的稳定接合凹部18接合;并且使得当头枕保持于非使用位置H1时,接合销23与折叠接合凹部21接合。
当头枕7保持于使用位置HO时,接合销23与垂直枢转支撑板14的稳定接合凹部18接合,然后,为保持此状态,螺旋弹簧50弹性地将枢转支撑销钉22拉向延长孔17的下端。接合销钉23因此与垂直枢转支撑板14的稳定接合凹部18接合,从而,头枕7通过向下延伸构件16和垂直枢转支撑板14,稳固地连接并支撑于座椅靠背6上。
当螺旋弹簧50弹性地移位时,在头枕7侧的枢转支撑销22可沿延长孔17被向上拉。此时,接合销23从稳定接合凹部18脱开。在接合销23从稳定接合凹部18脱开后,当头枕7绕支撑销22向前旋转时,接合销23沿弧形弯曲边缘部分19滑动,与折叠接合凹部21接合,并且保持在位置H1,在该位置头枕7不使用。
通过枢转支撑销22相对可旋转地连接到垂直枢转支撑板14上的向下延伸构件16具有一个该向前弯曲延伸构件16根据相对于主要部分151的中线r1的偏移量δe向前突出的位置。头枕7由此必然可枢转地支撑在一个位于头枕前后方向中心的前面的位置。
如图4中所示,由于设置有这样的偏移量δe,当头枕7旋转到将在随后描述的使用位置HO的前侧位置,然后到达非使用位置H1时,头枕7根据相对于垂直枢转支撑板14的枢转支撑销22的偏移量δe而折叠进入向前偏移状态。这使得头枕7能够容易地定位于座椅靠背6的前面。因此,不需要在座椅靠背6的乘客背部支撑面fb中设置大的凹部,从而可以改善乘坐舒适度及外观。另外,当头枕7在使用位置时,头枕7可以容易地定位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从而可以改善乘坐舒适度。
右侧后座椅4也与前述左侧后座椅4对称地设置。座椅4都在其后部支撑于沿车宽方向Y延伸的枢转杆20上,并且在其前部通过锁止机构(未示出)可拆卸地锁定于地板10中。
在地板10的位于两个后座椅4的下后部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存放座椅的存放凹部40。存放凹部40的外形设置为使得左、右后座椅以图1、2中所示的已折叠座椅体4S存放,其中后座椅4在折叠位置Q1被折短为稍后将描述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使得后座椅4继而以可翻转状态存放进位于存放凹部40中的座椅翻转存放位置Q2。
孔沿车宽方向Y的宽度L1(参照图1)设置为通过在两倍于已折叠座椅体4S的横向尺寸的水平上增加预定边缘宽度所确定的宽度,而该孔沿纵向方向X的宽度L2设置为大致与由在已折叠座椅体4S纵向尺寸上增加预定边缘宽度所确定的宽度一样大。在确定孔沿纵向方向X的宽度L2时,不需要考虑头枕7的长度。孔的宽度L2可以设置得比较小,可以确保孔的布置的充分的自由度。
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在已折叠座椅体4S侧面的后座4围绕枢转支撑杆20翻转折叠,然后存放于存放凹部40中。让Th等于从地板10到枢转支撑杆20所测得的高度,而Tu、Td分别等于已折叠后座椅4的部件的位于枢转支撑杆20上面和下面的垂直尺寸。已折叠座椅体4S翻转并存放于存放凹部40中,因此从地板10向上突出(Th+Td),并且大致覆盖存放凹部40的向上的开口。尽管未示出,在左、右前座椅3(参照图1)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后座椅的座椅靠背6大致旋转180°,并且放置于具有阶梯部分的地板上,可以形成从前座椅3延续到座椅靠背6的底面的大致平坦表面。以这种方式,位于车内后部的可被充分利用的行李存放空间可以被加宽。
下面将描述图1中座椅装置的操作。
在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中,后座椅的坐垫5上的座椅靠背6,保持直立状态,处于座椅的预设位置PO,而座椅靠背上的头枕7保持直立状态,处于使用位置HO,并且支撑坐在后座椅上的乘客的头部。
假定车辆行驶时,后座椅4上并未坐有乘客,只有头枕7从使用位置HO折叠至非使用位置H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头枕7已折叠,驾驶者的视线i就可以低于未折叠状态的头枕7的下部,因而比较易于保证向后的视野。
假定车辆在如下情况下行驶整平在车内后部的行李存放空间,同时后座椅4上并未坐有乘客。在这种情况下,头枕7被折叠进入在座椅靠背旁的非使用位置,并且座椅靠背6被从预设位置PO折叠至座椅折叠位置P1。此时,头枕7可以不向外突出地存放于已折叠座椅靠背6与坐垫5之间的空隙中。座椅靠背6及坐垫5(二者之间容纳有头枕7)的折叠体4S从折叠位置Q1翻转到翻转存放位置Q2,并放入存放凹部40。特别地,头枕7以该位置作为枢转运动的中心绕其旋转,其中前弯曲延伸构件16相对于主要部分151的中线r1向前突出偏移量δe。因此,当头枕7被折叠时,头枕7可以顺利地定位于座椅靠背6的前面,由于不需要在座椅靠背6的乘客背部支撑面fb中设置大的凹部,因而改善了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及外观。
当这样的短座椅折叠体4S放入存放凹部40中时,由于头枕不会从空隙a向外突出,存放凹部40沿纵向方向X的孔的宽度L2可以相对较小设置,这使得存放凹部40的存放空间比较小型化。即,空间可以被节省,并且车辆内部的整体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由于可以比较容易地确保座椅靠背6与坐垫5之间的空隙a,在空隙a中容纳的头枕的外形和尺寸上的限制比较小,因而可以满足加大头枕的需求。另外,当折叠座椅靠背6和坐垫5时,不需要拆卸头枕,因而折叠这些部件的操作效率高。
构成枢转构件J的向下延伸构件16及垂直延伸枢转支撑板14形成为使得这些部件被向下旋转大致180°至非使用位置H1,在该位置头枕7叠置在座椅靠背6上。因此,头枕7可以容易地放入座椅靠背6与坐垫5之间的空隙a中。
头枕7放入座椅靠背6和坐垫5之间的空隙a中,而且短折叠体4S作为整体向车辆的后部旋转,并放入设置于地板10中的构成板存放单元的存放凹部中。因此,在这方面,存放操作效率高。另外,行李存放空间可以整平并扩大,这个空间可以充分地利用。
在图1的座椅装置的描述中,短折叠体4S被描述为是向后翻转旋转的短折叠体。代替此结构,足部空间(例如,图2中参照字母C所示空间)确保处在地板的梯状部分的前面的位置中,而且足部空间C可以用作座椅存放单元,其中放入作为整体向前翻转旋转的座椅折叠体4S。这样,获得了与图1的座椅中相同的操作及效果。
图6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座椅装置,其设置有固定于其上的后座椅4a,以代替固定于图1中旅行车式车辆的车体后部的后座椅4。
与后座椅4相比,后座椅4a具有用于将坐垫5a固定于地板10a的不同机构。由于该机构的其余部分的构造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对应部分的构造大致相同,因此将省略该机构重复部分的描述。后座椅4a具有坐垫5a,其具有就座表面fc;座椅靠背6a,其具有乘客背部支撑面fb;以及头枕7a,用于确保乘客头部的安全。坐垫5a包括方形坐垫框架8a;多个固定于框架8a的弹簧(未示出);以及用于覆盖这些部件的衬垫构件(未示出)和表皮构件(未示出)。如图6中所示,地板10a的位于后座椅4a下方的部分设置有存放凹部40a,作为凹入形成的座椅存放单元,而且前、后边缘部分101a、102a形成于存放凹部40a的前、后侧,而凹入部分的左、右边缘部分(未示出)形成于其左、右侧。
杠杆式前支脚构件51的上端通过销52与后座椅4a的坐垫框架8a的前端左、右侧组接,并且该前支脚构件51的下端通过具有销53的枢转支架54与前边缘部分101a销组接。杠杆式后支脚构件55的上端通过销56与坐垫框架8a的左、右后端组接,并且后支脚构件55的下端通过具有销58的枢转支架57与存放凹部40a的下壁面401销组接。前支脚构件51被弯曲成反s形以减少其与凹部的前边缘部分101a的干涉量,从而使对凹部59的干涉最小化。参照图6,参照符号g1标明用于限定前支脚构件51的稳定位置的止挡件,而g2标明用于限定后支脚构件55的存放位置的止挡件。
在前支脚构件51的上、下枢转支撑点之间(销之间)的距离,和后支脚构件55的上、下枢转支撑点的上、下枢转支撑点之间(销之间)的距离(图6中虚线所示距离)设置为等于B1。上部的前、后枢转支撑点之间(销52、56之间)的距离和下部的前、后枢转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图6中虚线所示距离)设置为等于B2。这些部件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因此,由于前、后支脚构件51、55围绕下部前、后枢转支撑点(销53、58)摆动,座椅坐垫的框架8a可以从地板10a的上侧枢转移位到存放凹部40a的下壁面401。
树脂衬套(未示出)套装在上部前、后销52、56及下部前、后销53、58上,然后这些销被插入对应的构件。由于衬套是弹性地移位,因而允许座椅在图6中参照符号So所示的位移经过区域中摆动。
在图6的座椅装置中,垂直部分161a也焊接于向前弯曲的延伸构件16a上,该构件相对于头枕框架15a的主要部分151a的左、右下端沿前下方向延伸,通过该头枕框架保持头枕7a的外形稳定性,而且延续到垂直部分161a的下端的向前弯曲延伸部分162a的中心部分销连接于位于座椅靠背6a侧面的左、右垂直枢转支撑板14a上。这些部件构成枢转构件Ja。
折叠座椅体4S(其中头枕7a放入已折叠座椅靠背6a与坐垫5a之间的空隙中,同时头枕7a不向外伸出)从折叠位置Q3平行移动至下部存放位置Q4,并放入存放凹部40a。在这种情况下,头枕7a也不会从空隙a中伸出。这使得存放凹部40a的存放空间可以相对最小化,节省空间,并且车辆的内部空间作为整体可以被充分利用。另外,座椅装置形成为使得头枕7a围绕作为旋转运动中心的位置摆动,其中向前弯曲相对于主要部分151a的中线r1延伸的构件16a向前突出与偏移量δe相对应的距离。这使得头枕7能够顺利地定位于座椅的靠背6a的前面。因此,不需要在座椅靠背6a的乘客背部支撑面fb中设置大的凹部,因而可以改善乘坐舒适度及外观。
由于已折叠座椅体4S通过平行连杆机构移至下部存放位置Q4,因而座椅体移动力处于比座椅体翻转移动的情况中的力低的水平,这是较为满意的。尽管图6的后座椅4a被描述为通过平行连杆机构沿向后向下方向移动的后座椅,但是也可以代替通过平行连杆机构进行的移动,将已折叠座椅体形成到地板的阶梯部分前面的脚部空间(例如,图2中参照标记c所示空间)。这样,可获得与图6的座椅装置大致相同的操作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坐垫,设置于车辆中;座椅靠背,其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坐垫,所述座椅靠背能够向前折叠,以便叠置于所述坐垫上;座椅存放单元,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以折叠状态存放于其中;以及头枕,经由枢转构件连接到所述座椅靠背上,当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被折叠时,所述头枕能够存放于所述座椅靠背的背部支撑面与所述坐垫的就座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枢转构件使得所述头枕能够旋转,以叠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背部支撑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头枕通过所述枢转构件可枢转地支撑于所述头枕的前后方向中心的前面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摆动并存放于设置在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旋转并存放于设置在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摆动并存放于设置在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旋转并存放于设置在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头枕通过所述枢转构件可枢转地支撑在位于所述头枕的前后方向中心前面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摆动并存放于设置于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旋转并存放于设置于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摆动并存放于设置于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旋转并存放于设置于所述车辆地板中的所述座椅存放单元中,同时所述头枕存放于所述空隙中。
全文摘要
一种座椅装置,包括坐垫,设置于车辆中;座椅靠背,枢转连接于所述坐垫,所述座椅靠背能够向前折叠,以便叠置于所述坐垫之上;座椅存放单元,其中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以折叠状态存放;头枕,经由枢转构件连接于所述座椅靠背,当所述坐垫及所述座椅靠背被折叠时,所述头枕能够存放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背部支撑面及所述坐垫的就座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隙中。
文档编号B60N2/30GK1810540SQ200610001560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4日
发明者森西康治, 岸田俊夫, 川上裕之, 古谷靖司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难波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