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350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膨胀时与乘员头部对应的膨胀部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公开有如下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在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肩部的安全带导向器上,插入具有膨胀部的乘员约束用织带,通过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充气机使该膨胀部膨胀(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表2002-527282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例中,由于在膨胀部膨胀时乘员约束用织带的张力增大,该膨胀部被向乘员方向挤压,并且被与乘员约束用织带对应而形成横长的安全带导向器限制,膨胀部沿横向即车辆宽度方向变宽地膨胀,所以对于应对侧面碰撞而言,难以使膨胀部向与乘员的侧头部相对的上方位置膨胀。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膨胀部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膨胀时限制该膨胀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使该膨胀部向与侧头部相对的上方位置膨胀。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乘员约束用织带,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胸部对应;膨胀部,设在该乘员约束用织带上,在膨胀时与所述乘员的头部对应;充气机,可向该膨胀部供给膨胀用的气体;侧面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或预测侧面碰撞;控制单元,根据来自该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使所述充气机工作;和安全带导向器,设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肩部上,构成用于引导所述乘员约束用织带的导向孔,在所述膨胀部膨胀时借助其膨胀力伸出规定量而使所述导向孔沿车辆上下方向扩大。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中,在通常使用时,可利用安全带导向器的导向孔引导乘员约束用织带。并且,当由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或预测到朝向乘员一侧的侧面碰撞时,充气机工作,从该充气机喷出大量气体,借助该气体使膨胀部膨胀。此时,由于借助膨胀部的膨胀力使安全带导向器伸出规定量,所以导向孔沿车辆上下方向扩大。由此,通过扩大导向孔来限制膨胀部的膨胀形状,使其在座椅靠背的肩部形成沿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从而使膨胀部在乘员头部的侧方膨胀。因此,当膨胀部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膨胀时,可以限制该膨胀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使该膨胀部向与乘员的侧头部相对的上方位置膨胀。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导向器,具有脚部,该脚部大致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地分离且沿着该安全带导向器的伸出方向延伸,由设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导向部进行支撑,并可沿所述安全带导向器的伸出方向滑动;当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伸出至所述规定量时利用止动器限制其继续伸出。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中,大致平行于安全带导向器的车辆宽度方向地分离的脚部,由设在座椅靠背上的导向部支撑并可进行滑动,当膨胀部膨胀时,安全带导向器可以借助其膨胀力顺畅地向车辆上方伸出。并且,当安全带导向器伸出至规定量时,由于通过止动器限制其继续伸出,所以可以使膨胀部向适当的位置膨胀。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在通常使用时抑制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伸出,并在所述膨胀部膨胀时允许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伸出的伸出抑制单元。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中,由于利用伸出抑制单元在通常使用时抑制安全带导向器伸出,所以能够与普通安全带导向器相同地稳定引导乘员约束用织带。并且,由于允许在膨胀部膨胀时伸出,所以安全带导向器伸出而使导向孔沿车辆上下方向扩大,膨胀部被该导向孔限制而向与乘员的侧头部相对的上方位置膨胀。
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能够得到如下的良好效果当膨胀部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膨胀时限制该膨胀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使该膨胀部向与乘员的侧头部相对的上方位置膨胀。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能够得到如下的良好效果在膨胀部膨胀时能够使安全带导向器顺畅地向车辆上方伸出,并且能够使该膨胀部向适当的位置膨胀。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能够得到如下的良好效果在通常使用时能够与普通安全带导向器相同地稳定引导乘员约束用织带,在膨胀部膨胀时能够使该膨胀部向与乘员的侧头部对应的上方位置膨胀。


图1(A)是表示在乘员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并佩戴了乘员约束用织带的通常使用时,由安全带导向器引导该乘员约束用织带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B)是表示由于发生侧面碰撞而使膨胀部膨胀,安全带导向器借助该膨胀力伸出,通过上下扩大的导向孔限制膨胀部的膨胀形状,使该膨胀部以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膨胀至与乘员的侧头部相对的高度位置上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A)是表示在乘员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并佩戴了乘员约束用织带的通常使用时,由安全带导向器引导该乘员约束用织带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B)是表示由于发生侧面碰撞而使膨胀部膨胀,安全带导向器借助该膨胀力伸出,通过上下扩大的导向孔限制膨胀部的膨胀形状,使该膨胀部以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膨胀至与乘员的侧头部相对的高度位置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表示座椅靠背的肩部上的安全带导向器和支撑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1(A)、图2(A)中,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10是一种用于约束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14的安全带,包括乘员约束用织带16、膨胀部18、充气机(未图示)、侧面膨胀传感器(未图示)、控制单元(未图示)以及安全带导向器20。
车辆用座椅12,包括乘员14就座的座垫(未图示)、支撑乘员14的背部的座椅靠背26、设在座椅靠背26上并与乘员14的头部14H对应的头枕28。
在座垫的车室外侧的侧部上设有腰带固定器,并且在座垫的车室中央侧的侧部上设有未图示的带扣装置。其中,设置腰带固定器和带扣装置的位置不限于座垫,例如也可以是底板一侧。在带扣装置内或带扣装置的外部,例如设有作为膨胀部18的气体供给源的充气机(未图示)。控制单元,在由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到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或通过未图示的预膨胀传感器预测到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使充气机工作。
另外,在还使膨胀部18与乘员14的胸部14B对应的情况下,在检测或预测到前面膨胀的情况下也使充气机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开使用前面碰撞用的充气机和侧面碰撞用的充气机,也可以通过采用输出功率可变的一个充气机来应对。
车辆约束用织带16是与乘员14的胸部14B对应的带状部件,例如可卷绕到配置于车体的后围上盖板上的卷收器(未图示)上,由乘员14进行佩戴时,可根据该乘员14的体格从该卷收器拉出。此时,如图1(A)、图2(A)所示,乘员约束用织带16被由通常使用状态的安全带导向器20构成的导向孔22引导,其绕回方向受到限制。
在乘员约束用织带16上设有可嵌入带扣装置中的舌片板(未图示),当将舌片板嵌入带扣装置时,可以从带扣装置一侧向膨胀部18供给来自充气机的气体。
膨胀部18是设在乘员约束用织带16上,并以膨胀时与乘员14的胸部14B对应的方式进行折叠的袋体。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膨胀部18折叠成与乘员约束用织带16相同的带状,例如被具有伸缩性的网眼织带(未图示)覆盖,并且被盖38覆盖而缝合成带状。在此,为了使靠近乘员14的头部14H的座椅中央侧提前膨胀,对座椅中央侧的边缘部进行当膨胀部18的内压达到一定值以上时断裂的控制缝合,即、利用所谓撕裂线40进行缝合。膨胀部18的展开区域,不限于与乘员14的头部14H对应的位置,也可以一直对应到胸部14B地进行膨胀。
在图1(A)、图2(A)中,安全带导向器20,设在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26的肩部上,构成用于引导乘员约束用织带16的导向孔22,当膨胀部18膨胀时借助其膨胀力而伸出规定量,从而使导向孔22沿车辆上下方向扩大。具体而言,安全带导向器20,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分离并沿着该安全带导向器20的伸出方向延伸的脚部20A、20B,该脚部20A、20B由设在座椅靠背26上的导向部24进行支撑,可以沿安全带导向器20的伸出方向滑动。
安全带导向器20的上边缘20U,在通常使用时也可以从座椅靠背26露出,由此在安全带导向器20的上边缘20U与座椅靠背26的肩部之间构成导向孔22。并且,安全带导向器20的上边缘20U,例如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座椅中央侧形成上升斜度,如图1(B)所示,膨胀部18膨胀而使安全带导向器20伸出时,座椅中央侧的导向孔22的高度变得更高,由此膨胀部18的膨胀区域在靠近头部14H的部分沿车辆上下方向变宽。
如图3所示,例如在设置于座椅靠背26的肩部上的底座46上一体形成有导向部24,该底座46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32,例如使用螺栓34和螺母36固定在座椅衬面30的上侧。具体而言,在导向部24上分别插入安全带导向器20的脚部20A、20B,在该导向部24上分别配置有作为用于抑制安全带导向器20伸出的伸出抑制单元的一个例子的O形环42。O形环42,通过对脚部20A、20B施加摩擦力来抑制安全带导向器20伸出。
另外,伸出抑制单元不限于O形环42,也可以使用未图示的止动销、被压缩弹簧施力的钢球等,将脚部20A、20B保持在规定位置上,以使安全带导向器20处于通常使用位置,从而抑制安全带导向器20伸出。在使用该止动销等的情况下,当膨胀部18膨胀时解除由该止动销等固定脚部20A、20B的状态。
例如在安全带导向器20的下端,设有用于抑制安全带导向器20伸出规定量以上的止动器44。止动器44,例如是为了连接脚部20A、20B的下端部之间而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板状部件,安全带导向器20可以伸出到止动器44与导向部24的下端抵接的程度。即,虽然根据导向部24与止动器44之间的分离距离D来设定安全带导向器20伸出的规定量(最大伸出量),但为了将膨胀时的膨胀部18的膨胀形状限制为沿车辆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还必须使导向孔22也形成纵长形状,因而例如将安全带导向器20的最大伸出量设定为大于脚部20A、20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W。
其中,止动器44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结构。关于安全带导向器20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将膨胀时的膨胀部18的剖面形状限制成沿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的形状即可。
作用如图1(A)、图2(A)所示,在车辆用气囊装置10中,当膨胀部18未膨胀时、即通常使用时,安全带导向器20的脚部20A、20B的大部分被收容在座椅靠背26内而被O形环42抑制伸出(图3),由在该安全带导向器20的上边缘20U与座椅靠背26的肩部之间形成的导向孔22引导乘员约束用织带16,从而稳定地限制其绕回方向。
在佩戴了乘员约束用织带16的状态下,当从车辆的乘员就座侧受到侧面碰撞或预测到这种侧面碰撞时,充气机工作,喷出大量气体,通过向膨胀部18供给该气体,使该膨胀部18如图1(B)、图2(B)所示地进行膨胀。此时,在图3中,借助膨胀部18的膨胀力要使安全带导向器20伸出的力,克服了作用在O形环42与脚部20A、20B之间的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变成动摩擦力,从而解除了利用O形环42抑制伸出的状态。由此,安全带导向器20可以被导向部24引导着顺畅地向车辆上方、即箭头U方向伸出,当伸出规定量、即导向部24与止动器44之间的分离距离D时,该止动器44与导向部24抵接而限制该安全带导向器20继续伸出。
由此,由于利用止动器44限制安全带导向器20的伸出量,所以能够使导向孔22适度地沿车辆上下方向扩大,从而可以利用该导向孔22来限制膨胀部18的膨胀形状,以使其在座椅靠背26的肩部形成沿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由此,当膨胀部18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膨胀时,限制该膨胀部18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从而能够使该膨胀部18向与乘员14的侧头部14S相对的上方位置膨胀。
并且,安全带导向器20的上边缘20U,由于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座椅中央侧形成上升斜度,因而能够使膨胀部18的头部14H侧的膨胀区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进一步扩大,例如能够覆盖从颈部至头部14H的宽阔区域,吸收该头部14H等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惯性力。
此外,由于利用安全带导向器20的扩大了的导向孔22,来抑制膨胀部18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并将其膨胀形状限制为沿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因而能够将膨胀部18的容量设定得较少,由此还能够抑制膨胀部18的折叠厚度,从而使通常使用时的乘员约束用织带16的操作性良好。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乘员约束用织带,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胸部对应;膨胀部,设在该乘员约束用织带上,在膨胀时与所述乘员的头部对应;充气机,可向该膨胀部供给膨胀用的气体;侧面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或预测侧面碰撞;控制单元,根据来自该侧面碰撞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使所述充气机工作;和安全带导向器,设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肩部上,构成用于引导所述乘员约束用织带的导向孔,在所述膨胀部膨胀时借助其膨胀力伸出规定量而使所述导向孔沿车辆上下方向扩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导向器具有脚部,该脚部大致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地分离且沿着该安全带导向器的伸出方向延伸,由设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导向部进行支撑,并可沿所述安全带导向器的伸出方向滑动;当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伸出至所述规定量时利用止动器限制其继续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通常使用时抑制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伸出,并在所述膨胀部膨胀时允许所述安全带导向器伸出的伸出抑制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导向器的上边缘,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座椅中央一侧形成上升斜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导向器的最大伸出量,被设定为大于所述脚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分离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器,是为了使脚部的下端部彼此相连而配置的板状部件。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车辆用空气安全带装置,其目的在于限制膨胀部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进行膨胀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膨胀,使该膨胀部向与乘员的侧头部相对的上方位置膨胀。在车辆用座椅中的座椅靠背的肩部上具有安全带导向器,该安全带导向器引导乘员约束用织带并使其在该膨胀部膨胀时向车辆上方伸出,从而使导向孔沿上下方向扩大,以限制该膨胀部的膨胀形状,使其形成沿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其中该乘员约束用织带具有在膨胀时与乘员的头部对应的膨胀部。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安全带导向器因膨胀部的膨胀力伸出,从而使导向孔沿上下方向扩大,通过该导向孔将膨胀部的膨胀形状限制成纵长,使该膨胀部膨胀至与乘员的侧头部对应的上方位置。
文档编号B60R21/231GK101016041SQ20071000801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9日
发明者广重敦, 陶山洋士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