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0174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诸如机动车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具有 主要在乘员室的位于后座椅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的气囊。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4 —359209中披露了这种气囊装置 的典型实例。该公开中的气囊装置设有带进气口的气囊。在膨胀展开 之前,气囊具有通过将气囊靠近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手风琴状而形成 的风箱部、以及通过将气囊远离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巻绕状而形成的 巻绕部,并且,以进气口位于前侧的这样一种方式,将气囊收纳在车 辆顶盖与顶盖内衬之间。在顶盖和顶盖内衬之间,以这种方式布置风 箱部,使得风箱部的平部在车辆的纵向上彼此重叠。此外,沿车辆的 纵向布置风箱部和巻绕部。当向如上述方式折叠的气囊供给气体时,首先使风箱部膨胀。 基于风箱部的膨胀,向顶盖内衬施加大致向下的压力,并使顶盖内衬 向下枢轴转动。结果,增大了顶盖内衬的倾斜度。巻绕部离开位于顶 盖和顶盖内衬之间的部位,同时在倾斜度增大的顶盖内衬上滚动从而 打开,从而进入。之后,进一步供给气体,从而,使气囊主要在乘员 室的位于后座椅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如上所述,在该公开的气囊装置中,以这样的方式将气囊的风 箱部布置在顶盖和顶盖内衬之间,使得平部在车辆纵向上彼此重叠。 由于气囊的基布片通常难以折叠,需要以移位的方式布置风箱部的各 相邻对折叠线,而不是在车辆纵向上使相邻的折叠线对齐,以使风箱 部相邻平部之间的间隙较小。然而,在相邻折叠线布置成在车辆纵向 上移位的情况下,增大了风箱部的宽度,也就是,增大了风箱部的竖 向尺寸。这增大了收纳气囊所需要的空间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可以使膨胀展开 之前折叠状态下的气囊的竖向尺寸减小,并可以使收纳气囊所需的空 间紧凑。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以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 车辆气囊装置,其具有主要在车辆乘员室的位于后座椅后方的部分中 膨胀展开的气囊。气囊具有进气口,用于将供至气囊的气体引入,以 使气囊膨胀展开。在膨胀展开之前,气囊具有风箱部,其具有通过将气囊靠近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手风琴状而形成的多个平部;以及巻绕部,其通过将气囊远离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巻绕形状而形成,以及, 以使进气口位于前侧的方式,将气囊收纳在车辆的顶盖和顶盖内衬之 间。在顶盖和顶盖内衬之间,以使平部大致在竖向彼此交迭的方式, 将风箱部布置在巻绕部的大致上方或大致下方。根据下文结合附图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原理的详细描述,本发明 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更为明了。


通过结合附图以及下文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机动车后部 的侧视图;图2是图l所示机动车的后视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处于打开状态的气囊的正面图;图4是沿图2中A — 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气囊的风箱部的膨胀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气囊膨胀展开时图1所示机动车后部的俯视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 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示意图9是图8所示气囊装置的示意图,并示出气囊风箱部部分打 开的状态;图IO是图8所示气囊装置的示意图,并示出刚刚开始向气囊供 气的状态;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12是图11所示气囊装置的示意图,并示出刚刚开始向气囊 供气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2 所示,在机动车2中安装并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1。气囊装置1设有以折叠状态收纳在机动车2车顶后部的气囊5。 按照同样的方式,车顶后部设有用于向气囊5供气的充气器6。充气 器6位于气囊5前方。在机动车2后部,例如,在后保险杠7中设置有传感器8,当大 于或等于预定等级的碰撞施加于机动车2后部时,传感器8输出信号。 来自传感器8的信号输入控制器9。控制器9响应于来自传感器8的 信号输入,向充气器6输出操作信号。如果接到来自控制器9的操作 信号,充气器6开始向气囊5供气。通过接纳从充气器6供给的气体, 气囊5主要在乘员室19的位于后座椅10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在 膨胀展开之后,气囊5的主要部分位于后座椅IO和后窗11之间,如 图1和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下面参照图3详细说明气囊5。在图3中气囊5的上部,形成与充气器6连接的连接部12。在 连接部12中形成用于将来自充气器6的气体引入气囊5的进气口 12a。连接部12在进气口 12a下游侧的部分与横向单元13连接。通 过纳入供自充气器6的气体,横向单元13膨胀展开,从而在机动车 2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图3中横向单元13的上缘固定有多个安装装 置16,安装装置16用于将气囊5安装于机动车2。竖向单元14与横
向单元13的两端相连(图3中的左右两端)。此外,竖向单元15 与横向单元13的两端中央(图3中横向的中央)相连。通过纳入供 自充气器6的气体,使左右竖向单元14和中央竖向单元15膨胀展开, 从而大致向下延伸。气囊5是例如通过缝合两块基布片形成的。横向单元13与连接 部12、左右竖向单元14、以及中央竖向单元15相连通。中央竖向单 元15分隔成三部分,这三部分在图3中横向排成一排。中央竖向单 元15的三部分都与横向单元13连通,然而,与相邻部分不直接连通。 气囊5位于中央竖向单元15和左竖向单元14之间的部分17,以及 气囊5位于中央竖向单元15和右竖向单元14之间的部分17并不会 被供应来自充气器6的气体。如图6所示,在气囊5处于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中央竖向单元 15位于后座椅IO的头靠10a之间,而左右竖向单元14则在机动车2 宽度方向上位于各对应头靠10a的外侧。此外,气囊5位于中央竖向 单元15和左竖向单元14之间的部分17、以及气囊5位于中央竖向 单元15和右竖向单元14之间的部分17,分别位于对应头靠10a后 方,也就是,位于对应头靠10a与后窗11之间。据此,限制竖向单 元14和15的前移。在气囊5的横向单元13和连接部12的内部设置有内管18,用 于向左右竖向单元14和中央竖向单元15分配来自充气器6的气体。 内管18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可以与气囊5—起进行折叠。在气囊 5膨胀展开时,折叠的内管18随气囊5—起打开。内管18位于连接部12内的部分具有与进气口 12a对应的开口。 内管18位于横向单元13内的部分沿横向单元13的延伸方向延伸, 并在内管两端形成面对左右竖向单元14的开口 18a。此外,在内管 18位于横向单元13内的部分的两端中央形成有面向中央竖向单元15 的开口 18b。据此,从充气器6供入气囊5的气体经过内管18的内 部,从左右开口 18a流进左右竖向单元14,并从中央开口 18b流进 中央竖向单元15。接着,参照图4说明机动车2的安装气囊5的部分以及外周部
分的结构。如图4所示,该图为机动车2车顶后部的图,顶盖3面向乘员 室19的整个表面覆盖有挠性材料制成的顶盖内衬4。在顶盖3和顶 盖内衬4之间设置有固定于顶盖3的内板20。顶盖3的后端部(图4 中的右端部)以这样一种方式弯曲成靠近内板20,从而与内板20的 后端连接,并作为支撑后背门21的后上边梁23。通过铰接机构22, 将后背门21以枢轴转动方式安装于顶盖3的后端部,也就是,安装 于后上边梁23。在后背门21中设置有后窗11。顶盖内衬4安装于顶盖3,使顶盖内衬4可以绕比内板20与顶 盖3的固定位置更靠机动车2前侧(图4中左侧)的位置向下枢轴转 动,也就是绕顶盖内衬4的前端向下枢轴转动。顶盖内衬4的后端与 设置在后上边梁23 (或顶盖3或内板20)后端的锁定片24接合。通 过向顶盖内衬4施加大致向下的压力,解除顶盖内衬4的后端与锁定 片24之间的接合。气囊5和充气器6收纳在比内板20低且在顶盖3和顶盖内衬4 之间的部分中。气囊5布置在充气器6后方。内板20形成为具有较 高的刚性,即使来自后侧的碰撞施加于机动车2,内板20也很难变 形,以及,气囊5和充气器6安装于内板20。利用螺栓25和螺母26, 将气囊5中设置的安装装置16固定于内板20,从而将气囊5安装在 内板20上。下面详细说明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其中气囊5收纳在顶盖3 和顶盖内衬4之间,更具体地,在内板20和顶盖内衬4之间。气囊5靠近进气口 12a的部分折叠成手风琴状,而气囊5远离 进气口 12a的部分则折叠成巻绕状。如图4所示,折叠成手风琴状且 靠近于进气口 12a的部分形成风箱部5a,折叠成巻绕状且远离进气 口 12a的部分形成巻绕部5b。将折叠线设定为延伸越过气囊5中靠 近进气口 12a的部分,通过对折叠线处的部分进行折叠,形成风箱部 5a。据此,包括在风箱部5a中的平部(褶皱)的数量为两个。因为 不同的折叠方式,所以,与巻绕部5b相比,气体趋于流入风箱部5a 中。在使顶盖内衬4向下枢轴转动时,巻绕部5b通过在倾斜的顶盖
内衬4上滚动而打开。从图4中可以清楚看出,在以折叠状态收纳于顶盖3和顶盖内 衬4之间的气囊5中,风箱部5a和巻绕部5b布置为在大致竖向上排 列。更具体地,风箱部5a布置在巻绕部5b的大致上方。此外,风箱 部5a以这样一种方式布置,使得风箱部5a的平部在大致竖向上彼此 交迭。巻绕部5b优选地形成为平板状,以减小在大致竖向上的尺寸。风箱部5a在机动车2纵向上的尺寸(也就是风箱部5a的宽度 Wl)小于巻绕部5b在机动车2纵向上的尺寸(也就是巻绕部5b的 宽度W2)。风箱部5a的后端P3位于巻绕部5b的后端P4的前方。 巻绕部5b的前端P2位于风箱部5a的前端Pl的后方。根据下述过程,使以上述折叠状态收纳的气囊5膨胀展开。如果从充气器6向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供给气体,首先使气 囊5的风箱部5a膨胀。由于风箱部5a的膨胀,向顶盖内衬4施加大 致向下的压力。据此,解除顶盖内衬4的后端与锁定片24之间的接 合,并使顶盖内衬4绕顶盖内衬4的前端向下枢轴转动,如图4中箭 头所示。结果,如图5所示,增大了顶盖4的倾斜度。气囊5的巻绕 部5b从顶盖3和顶盖内衬4之间的部分离开,同时通过在倾斜度增 大的顶盖内衬4上滚动而打开。之后,进一步供给来自充气器6的气 体,从而,使气囊5在乘员室19的位于后座椅IO后方的部分中膨胀 展开,如图6所示。随着顶盖内衬4对应于风箱部5a的膨胀而向下枢轴转动,顶盖 内衬4的后端与内板20之间的间隔OP (参见图5)变大。风箱部5a 的宽度W1设定得越大,风箱部5a膨胀时的容积也就越大,因而, 增大了由风箱部5a膨胀而导致的顶盖内衬4的枢轴转动量。换而言 之,风箱部5a的宽度Wl设定得越大,由于风箱部5a的膨胀而使顶 盖内衬4离开顶盖3的量就越大。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风箱部5a 的宽度Wl设定为,由于风箱部5a的膨胀而使顶盖内衬4离开顶盖 3的量足以打开巻绕部5b。根据以上详细描述的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下列优点。 (l)在以折叠状态收纳于顶盖3和顶盖内衬4之间的气囊5中,
风箱部5a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使得风箱部5a的平部在大致竖向上彼 此交迭。据此,即使为了充分保证风箱部5a膨胀时的容积而将风箱 部5a的宽度Wl设定得较大,也不会使折叠状态下气囊5的竖向尺 寸增大。相反,随着增加风箱部5a平部的数量增加,折叠状态下气 囊5的竖向尺寸增加。然而,由于将风箱部5a的宽度Wl设定为较 大从而能够充分保证风箱部5a膨胀时的容积,因此并不总是需要通 过将风箱部5a的平部数量设定为较多来保证风箱部5a膨胀时的容 积。换而言之,为了保证风箱部5a膨胀时的容积,不会使气囊5的 竖向尺寸增大。据此,能够使收纳折叠状态气囊5所需的空间紧凑。(2) 在以折叠状态收纳于顶盖3和顶盖内衬4之间的气囊5中, 风箱部5a布置在巻绕部5b的大致上方。因此,不会使巻绕部5b的 重量施加于风箱部5a。在气体从充气器6供入气囊5时,这有利于 风箱部5a顺利地展开。(3) 通过将气囊5中靠近进气口 12a的部分在延伸越过该部分 的单个折叠线处进行折叠,形成风箱部5a,而且彼此交迭的风箱部 5a平部的数量为两个、或者最少。据此,可使风箱部5a导致的折叠 状态气囊5的竖向尺寸增大量最小化。(4) 随着风箱部5a的膨胀使顶盖内衬4向下枢轴转动,使气 囊5在顶盖内衬4上的位置特别是巻绕部5b的位置向下且向前移动。 如果气囊5向下及向前移动的量太大,气囊5会很难在乘员室19的 位于座椅10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在将风箱部5a的宽度Wl设定 得太大的情况下,风箱部5a膨胀时的容积变得过大。因而存在发生 这种情况的风险。然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风箱部5a的宽度 Wl设定为小于巻绕部5b的宽度W2。换而言之,风箱部5a的宽度 Wl相对较小。更具体地说,这样设定风箱部5a的宽度Wl,使得由 于风箱部5a的膨胀而使顶盖内衬4枢轴转动的量足以允许巻绕部打 开。据此,发生上述情况的风险较小。(5) 在以折叠状态收纳于顶盖3和顶盖内衬4之间的气囊5中, 巻绕部5b的前端P2位于风箱部5a的前端Pl的后方。如上所述, 相比于风箱部5a,巻绕部5b位于后方。换而言之,巻绕部5b布置 在相对后方的位置。这有利于更可靠地使气囊5在乘员室19的位于后座椅IO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例如,本实施例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更改。在以折叠状态收纳于顶盖3和顶盖内衬4之间的气囊5中,巻 绕部5b的前端P2可以位于风箱部5a的前端Pl的前方。可选择地, 巻绕部5b的前端P2和风箱部5a的前端Pl在纵向上的位置可以相 同。此外,风箱部5a的后端P3可以位于巻绕部5b的后端P4的后 方,或者,风箱部5a的后端P3和巻绕部5b的后端P4在纵向上的 位置可以相同。风箱部5a的宽度Wl可以适当改变。例如,风箱部5a的宽度 Wl可以与巻绕部5b的宽度W2相同,或者,可以设定为比巻绕部 5b的宽度W2大。也可通过将气囊5中靠近进气口 12a的部分在延伸越过该部分 的多条(优选的是三条或更多的奇数条)折叠线处进行折叠,从而形 成风箱部5a。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交迭的风箱部5a平部的数量为三 个或者更多。在以折叠状态收纳于顶盖3和顶盖内衬4之间的气囊5中,风 箱部5a可以布置在巻绕部5b的大致下方,如图7所示。在这种情况 下,当向气囊5供给来自充气器6的气体时,首先使风箱部5a膨胀, 从而使巻绕部5b的位置向上且向后移动,如图7中箭头所示。这有 利于更可靠地使气囊5在乘员室19的位于后座椅IO后方的部分中膨 胀展开。气囊5的单元13、 14和15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可以适当改变。 第二实施例接着,参照图8至图IO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根据第二实 施例的气囊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气囊5的 风箱部5a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按照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 将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的风箱部5a布置在巻绕部5b的大致上方。
此外,风箱部5a布置成这样一种方式,使得风箱部5a的平部在大致 竖向上彼此交迭。从图8和图9可以清楚看出,在形成风箱部5a时,首先将气囊 5靠近进气口的部分在延伸越过该部分的三条折叠线31、 34和32处 折叠成手风琴状。三条折叠线31、 34和32以这样的方式排列,使得 离进气口的距离按所述顺序增大。折叠线34与折叠线32之间的间隔, 是折叠线31与折叠线34之间间隔的大约两倍。据此,在图9所示通 过在折叠线31、 34和32处进行折叠所得到的风箱部5a中间折叠体 中,包括折叠线32在内的部分33向后伸出。之后,在折叠线34和 折叠线32之间设定的折叠线(设定在图9中与虚线交叉的部分中) 处,将伸出部分33向上折回,并将其布置在风箱部5a的被折叠线 34分开的两个平部之间。如果向具有以上述方式形成的风箱部5a的气囊5供以来自充气 器6的气体,首先使风箱部5a膨胀。在风箱部5a打开过程中,当如 图10所示使伸出部分33的折回部位打开时,伴随着该折回部位打开, 巻绕部5b被向后推动。据此,巻绕部5b在更后侧位置中开始膨胀展 开。根据第二实施例,除了第一实施例的优点(1)和(2)之外, 获得以下优点。如上所述,在使风箱部5a膨胀的过程中,伴随着伸出部分33 折回部位打开,巻绕部5b被向后推动。据此,巻绕部5b在更后侧位 置中开始膨胀展开。这有利于更可靠地使气囊5在乘员室19的位于 后座椅IO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例如,第二实施例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更改。在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中,风箱部5a的前端和巻绕部5b的 前端在纵向上的位置不必总是如图8所示为相同的,而是可以不同。 例如,在巻绕部5b的前端布置在风箱部5a的前端后方的情况下,可 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优点(5)相同的优点。此外,风箱部5a的后端和巻绕部5b的后端在纵向上的位置不 必总是如图8所示为相同的,而是可以不同。
风箱部5a在机动车纵向上的尺寸(也就是风箱部5a的宽度) 不必总是如图8所示与巻绕部5b在机动车纵向上的尺寸(也就是巻 绕部5b的宽度)相同,而是可以更大或者更小。风箱部5a中所包括的折叠线的数量可以多于上述例示的数量。折叠线34和折叠线32之间的间隔,可以小于折叠线31和折叠 线34之间间隔的大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在将风箱部5a的中间折 叠体中的伸出部分33折回时,折叠线32不是如图8所示位于靠近折 叠线34处,而是位于离开折叠线34处。对于风箱部5a的中间折叠体中的伸出部分33的折回部位来说, 也可以将其布置在风箱部5a的由折叠线31分开的两个平部的上方, 而非将其布置在由折叠线34分开的两个平部之间。可选择地,也可以将该折回部位布置在由折叠线34分开的两个平部的下方。在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中,风箱部5a可以布置在巻绕部5b 的大致下方。第三实施例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根据第三 实施例的气囊装置与第一实施例气囊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气囊5的 风箱部5a的结构。如图11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按照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 将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的风箱部5a布置在巻绕部5b的大致上方。 此外,风箱部5a以这样一种方式布置,使得风箱部5a的平部在大致 竖向上彼此交迭。通过将气囊5靠近进气口的部分在延伸越过该部分的多条(本 实施例中为5条)折叠线41、 42、 43、 44和45处折叠为手风琴状, 形成风箱部5a。风箱部5a的一对相邻平部分别以这样的方式布置, 使得上侧平部(更准确地,气囊5中在上游侧的平部(靠近进气口的 部分))位于下侧平部(更准确地,气囊5中在下游侧的平部(远离 进气口的部分))前方。换而言之,关于风箱部5a前方的折叠线41 和42,位于气囊5中上游侧的折叠线41布置在位于气囊5中下游侧
的折叠线42的前方。关于风箱部5a后方的折叠线43、 44和45,优 选的是,越是位于气囊5上游侧的折叠线,越是布置在前方。如果向具有如上述方式形成的风箱部5a的气囊5供以来自充气 器6的气体,首先使风箱部5a膨胀。在使风箱部5a膨胀的过程中, 如图12所示向后推动巻绕部5b。据此,巻绕部5b在更后侧位置开 始膨胀展开。根据第三实施例,除了第一实施例的优点(1)和(2)之外, 还获得如下所示优点。如上所述,在使风箱部5a膨胀展开的过程中,向后推动巻绕部 5b。据此,巻绕部5b在更后侧位置处开始膨胀展开。这有利于更可 靠地使气囊5在乘员室19的位于后座椅IO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例如,第三实施例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更改。在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中,风箱部5a不必总是如图11所示 位于巻绕部5b的前方,而是可以位于巻绕部5b的后方,或者风箱部 5a和巻绕部5b在纵向上的位置也可以相同。在将巻绕部5b前端布 置在风箱部5a前端的后方的情况下,更准确地,在将巻绕部5b前端 布置在折叠线42 (为风箱部5a前方的折叠线41和42中位于气囊5 最下游侧的折叠线)后方的情况下,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优点(5) 相同的优点。风箱部5a的后端和巻绕部5b的后端在纵向上的位置可以彼此 相同或者彼此不同。风箱部5a在机动车纵向上的尺寸(也就是风箱部5a的宽度) 与巻绕部5b在机动车纵向上的尺寸(也就是巻绕部5b的宽度)可以 相同。可选择地,风箱部5a的宽度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巻绕部5b 的宽部。风箱部5a中所包括的折叠线的数量可以适当改变。 在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5中,风箱部5a可以布置在巻绕部5b 的大致下方。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气囊装置,包括主要在车辆乘员室的位于后座椅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的气囊,所述气囊具有进气口,用于将供至所述气囊的气体引入,以使所述气囊膨胀展开,在膨胀展开之前,所述气囊具有风箱部和卷绕部,所述风箱部具有通过将所述气囊靠近所述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手风琴状而形成的多个平部,所述卷绕部通过将所述气囊远离所述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卷绕形状而形成,以及,以使所述进气口位于前侧的方式,将所述气囊收纳在所述车辆的顶盖与顶盖内衬之间,所述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顶盖与所述顶盖内衬之间,以使所述平部大致在竖向彼此交迭的方式,将所述风箱部布置在所述卷绕部的大致上方或大致下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风箱部布置在所 述巻绕部上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风箱部布置在所 述巻绕部下方。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气囊 装置,其中,通过在单个折叠线处对所述气囊靠近所述进气口的部分 进行折叠,形成所述风箱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气囊 装置,其中,所述风箱部在车辆纵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巻绕部在车辆 纵向上的尺寸。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设定所述风箱部在 所述车辆纵向上的尺寸,使得由于所述风箱部的膨胀,所述顶盖内衬 以允许所述巻绕部打开所必须且足够的量离开所述顶盖。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气囊 装置,其中所述巻绕部的前端布置在所述风箱部前端的后方。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在形成所述风箱部时,首先,通过将所述气囊靠近所述进气口的部分在多条折叠线处折 叠成手风琴状,形成中间折叠体,在中间折叠体中,包括所述折叠线 之一在内的部分向后伸出,以及,之后将所述伸出部分折回。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风箱部布置在所 述巻绕部上方,以及,将所述中间折叠体中的所述伸出部分向上折回。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气 囊装置,在所述风箱部的一对相邻平部中,使所述气囊上游侧的所述 平部位于所述气囊下游侧的所述平部的前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气囊装置,设有主要在车辆乘员室的位于后座椅后方的部分中膨胀展开的气囊。在膨胀展开之前,气囊具有风箱部和卷绕部,风箱部通过将气囊靠近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手风琴状而形成,以及,卷绕部通过将气囊远离进气口的部分折叠成卷绕形状而形成,以及,以使进气口位于前侧这样一种方式,将气囊收纳在车辆的顶盖和顶盖内衬之间。在顶盖和顶盖内衬之间,以使平部大致在竖向彼此交迭这样一种方式,将风箱部布置在卷绕部的大致上方或大致下方。
文档编号B60R21/237GK101209701SQ20071016063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6日
发明者伊部正一, 水野喜夫, 胜田泰广, 饭田崇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