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126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机动车乘坐人员使用的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行驶中出现意外事故时,设置在座位上的安全带装置是保障驾乘人员生命安 全的一项重要设施。但目前机动车中的安全带装置多只设置在正、副驾驶座位处,特别 是在中、大型客运车辆的乘员座位处,特别是如运营客车中的乘客作为处则少有设置。 旦发生交通事故,因缺乏安全保障设施而导致乘车人员大量伤亡的情况屡有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使其能与各种机 动车的坐椅配合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大大提高机动车乘坐人员的安全保障,减少交 通事故时的人员伤亡。
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结构中有两组相互连接且可各自相互环绕 扣合的带状结构,其扣合端分别有可作接插式锁扣配合的锁座和锁舌,其中至少在一个 带状结构组中设置有用于改变其环绕周长的调节结构。此处所说的该可作接插式锁扣配 合的锁座和锁舌,和/或该环绕周长的调节结构,均可以采用或参照目前机动车安全带中
所使用的相应结构形^:设置。
上述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的使用方式是,其中的一组可环绕扣合的带状结构用 于套于所乘坐的座位上, 一般可套于其坐椅靠背上,特别是能通过在坐椅相应部位处设 置的限位/定位结构,或是通过收紧方式等使该安全带装置不致从坐椅上滑脱而结合为一
个整体;安全带装置中的另一组可环绕扣合的带状结构则是用于固定乘员身体。因此通 过该安全带装置,可以使乘员被可靠、紧密地固定于其座位上,提高保障安全程度,有 助于减少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在上述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中,所说的该两个带状结构组可以分别具有大小不 同的总环绕周长,以更方便上述的使用方式。
上述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中,所说该两个带状结构组中可分别都设置有用于改 变其各自环绕周长的调节结构,可有利于更广泛地适应不同坐椅和/或乘员的固定需要。
在上述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中所说的能各自相互环绕扣合且相互连接的两组
带状结构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为"8"型相互连接,也可以采用相互套叠的方式相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具有可随意拆装的特点,因而可用于与 各种机动车的坐椅配合使用,从而可大大提高对客运车辆中乘坐人员的安全保障,减少
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 l羊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 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由具有大小不同总环绕周长的两 组相互连接且可各自相互环绕扣合的带状结构l, 2组成。在两带状结构l, 2的各自可 相互扣合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可作接插式锁扣配合的锁座5和锁舌4。在两个带状结构组1, 2屮分别设置有用于改变其各自环绕周长的调节结构3。可各自相互环绕扣合的两组带状 结构l, 2间可以采用相互套叠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采用"8"型的方式相互连接。
使用时,将具有较小环绕周长的带状结构组2套置于坐椅靠背6上并通过其调节结 构3凋节环绕周长而使其紧箍绕在坐椅靠背上,或通过与坐椅靠背上设置的适当形式定 位结构而结合为一整体;具有较长环绕周长的带状结构组1则可按常规方式套紧人身体, 从而使人紧密固定在坐椅上。
权利要求1.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有两组相互连接且可各自相互环绕扣合的带状结构(1,2),其扣合端分别有可作接插式锁扣配合的锁座(5)和锁舌(4),其中至少在一个带状结构组(1)中设置有用于改变其环绕周长的调节结构(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两个带状结构组 (1,2)分别具有大小不同的总环绕周长。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两个带状结 构组(1, 2)中分别都设置有用于改变其各自环绕周长的调节结构(3)。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两个带状结 构组(1, 2)以"8"型相互连接。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两个带状结 构组(1,2)以套叠方式相互连接。
专利摘要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有两组相互连接且可各自相互环绕扣合的带状结构,其扣合端分别有可作接插式锁扣配合的锁座和锁舌,其中至少在一个带状结构组中设置有用于改变其环绕周长的调节结构。该活动式机动车安全带装置可与各种机动车坐椅配合使用,可大大提高对机动车乘坐人员的安全保障。
文档编号B60R22/12GK201009845SQ20072007867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5日
发明者钢 曾, 郑东黎 申请人:钢 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