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236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卡车的驾驶室的、在休憩用客舱等设置而吹出冷却或者加温的空气 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卡车等的汽车的驾驶室中被构成为设置有用于在客舱内睡觉的寝室,在 长途运输等的情况下,在该休憩用客舱内随时躺下而能够进行休息或睡觉。在睡觉的情况 下,因由季节或地域所致温度或湿度条件不同,所以作为寝具使用厚的隔热性高的或薄的 吸湿性高的物品等方式来进行调节,进而,在夏季最低气温在摄氏25度以上的高温潮湿的 夜晚等,通过开动车载空调来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由此确保舒适地睡觉。在上述中,一年中的寝具的调整是麻烦的,并且车载空调开动所致的房间整体的 空气调节耗电量大,进而,需要空转运行,不仅消耗电能,伴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出对 地球变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汽车的停止空转作为可用于削减二氧化碳的对策近年被极力提出,作为对 应停止空转的冷却装置在运行中事先冷却保冷剂,引擎停止后基于保冷剂进行冷却,但由 于在基于该保冷剂的方法中由于结露而湿度变高,所以无法设置舒适的氛围,而且即使是 其他的对策也没有显著提高的成果,在现实中成为较大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对比文件1公开有如下结构在内部形成人A躺卧的空间 54的寝袋56内,通过使来自具有热交换器65和送风装置70的空气调节装置51的空气循 环,来将上述空间内作为冷气设备。由此,通过以小功率使冷冻机自身动作来抑制能源的浪 费和环境污染。另外,在图13所示的专利文件2中记载了以下的空气循环式垫子71的结构在水 平方向上平坦延伸垫子7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热交换器而提供热交换空气,所供给的 空气在通气性垫子内77流动,使人A得到舒适的感觉。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09804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105084号公报。但是,如果将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寝袋或专利文献2记载的垫子装置设置于卡 车等的车体时,在狭窄的客舱空间设置寝袋或垫子的同时必须安装空调装置,设置的结构 以及安装的作业极为困难,还需要排气和结露水的处理、以及防止来自外部的噪声或热的 侵入的结构等很多应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事情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的车载用温度调节 装置,该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通过停止空转来抑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且易于向车内 安装吹出冷却或者加温的空气的冷冻单元,不仅对驾驶室后部的休憩用客舱进行冷却或者 加温,对驾驶室也能够选择地冷却或者加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被构成为在将由蓄电池供给 驱动电力的压缩机、凝缩器、蒸发器环状地连接而成的冷冻循环中的上述蒸发器容纳在由 绝热壁体形成的、具有循环风扇、吹出风道和返回风道的温度调节室内,并且将在机械室内 配置上述压缩机、凝缩器、以及对它们进行冷却的散热风扇的冷冻单元安装在驾驶席后部 的休憩用客舱内,并将由上述蒸发器所生成的冷气或者暖气吹向上述驾驶席或者休憩用客 舱内、或者吹向其两者来进行温度调节。根据本发明,在停止引擎的状态下临时休息时能够得到舒适的睡眠,并且不限于 后部客舱,对驾驶席也能够选择地冷却或者加温,如果短时间休息或者临时睡觉,人不需要 进入后部客舱内,即使在驾驶席也能够得到舒适的氛围。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设置了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的卡车的侧面图;图2是图1的平面图;图3是来自图1的冷冻单元的正面的设置状态图;图4是将图3的前面截开的正面图;图5是图4的侧截面图;图6是在图3安装的冷冻循环的简要结构图;图7是图4的机械室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与图2相同部分的平面图;图9是进一步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与图1相同部分的平面图;图10是表示设置有多个送气单元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客舱背面图;图11是表示在座席用垫子上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侧面截面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现有例子的寝袋的截面图;图13是进一步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现有例的空气循环式垫子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2冷冻单元,3驾驶席,4后部客舱,4a车体底板,5蓄电池,6躺卧垫子,7外板,7a底板,7b吸入开口,7c排气口,8隔 热壁,8a隔热分隔壁,8b隔热侧壁,9基座,10机械室,11冷冻循环,12压缩机,13凝缩器,15蒸发器,16散热风扇,17四方阀,18过滤器,19温度调节室,20送风风扇,22落水管部,23返回风道,24吹出风道,25,25'隔热幕,26延长管道,27温度传感器,28电气部件容纳部,29操作板,30排气管道,31节气阀,32屏蔽幕,33百叶窗,34第二管道,35,42返回管道,36切换节气阀,37座席,38座席用垫子,39透孔,40通风道,41分岔风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搭载了本发明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1的卡车前部的侧面图,图2是其平面图,上述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1具有 冷冻单元2和蓄电 池5,该冷冻单元2设置于作为休憩室来使用的驾驶席3后部客舱4,该 蓄电池5驱动上述冷冻单元2。在后部客舱4沿着副驾驶席侧的后部位置的外壁设置有上述冷冻单元2,对该冷 冻单元2按照以车体的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来设置有用于使用者A躺卧的垫子6。上述蓄电池5是与卡车用蓄电池不同的作为冷冻单元2的驱动用电源而专门设置 的,在汽车引擎驱动时可进行充电,并设置于后部客舱4外的车体下部。上述冷冻单元2如作为正面图的图3、使该图3的前面断裂所表示的图4、以及作 为图3的侧截面图的图5所示,由薄钢板制的外板7形成外廓,将高度方向的大体中央部分 由隔热间隔壁8a分成上下的空间,并且通过基座9螺丝固定于作为上述后部客舱4的地面 的车体底板4a的上部。在形成上述外板7的底部的刚体的底板7a上设置有构成冷冻循环11的一环的压 缩并吐出制冷剂的压缩机12、接受所吐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并放热凝缩的凝缩器13、以 及对压缩机12或凝缩器13等的高温部件进行冷却的散热风扇16,来作为机械室10。如图6所示,上述冷冻循环11是作为能够冷热切换的热交换器的蒸汽压缩式,将 上述压缩机12、凝缩器13、作为减压器的毛细管14、以及蒸发器15环状地连接,并以连接上 述压缩机12的上流侧和下流侧的方式设有四方阀17来切换制冷剂流路,从而能够冷热切 换上述蒸发器15,通过由上述蓄电池5驱动压缩机12而使制冷剂循环,并在蒸发器15使其 蒸发而生成冷气,或者,由上述四方阀17切换制冷剂流路,并利用蒸发器15进行凝缩作用, 从而将蒸发器15作为高温热侧的热交换器来生成暖气。作为在上述机械室10内的重物的压缩机12靠近底板7a上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并 通过振动吸收用的弹簧垫体进行固定,作为使蛇行弯曲的制冷剂管嵌入多个翘片、并使纵 深方向的尺寸变薄的长方体形状的凝缩器13,沿着将面积大的其前面形成于外板7的前面 的吸入开口 7b设立,并在该吸入开口 7b和凝缩器13之间设置用于遮蔽尘埃等的过滤器 18。如作为机械室10的平面图的图7所示,在凝缩器13的背面配置具有轴流风扇构 成的上述散热风扇16,在冷却运行时,同步驱动上述压缩机12和散热风扇16,从吸入开口 7b将外部空气吸引到内部来冷却高温的凝缩器13,并将热交换的空气从形成于外板7的底 面的排气口 7c排放到单元外部。此时,压缩机12位于机械室10内的一侧,因为难于直接 接受散热风扇16的冷却作用,所以通过防止过冷却所致的蒸发温度的降低,并且在靠近部 分的纵深方向上以不重叠散热风扇16和压缩机12的方式来进行配置,从而实现机械室10 的纵深尺寸缩短。从上述隔热分隔壁8a的上部空间将包含上表面的整个周壁通过发泡苯乙烯等的 隔热壁8作为隔热空间,来作为生成冷却空气或者加温空气的温度调节室19,在其大体中 央部作为冷冻循环11的一部分以立设状态配置蒸发器15,所述蒸发器15在冷却运转时接 受来自上述凝缩器13的制冷剂而使其蒸发,从而低温化来生成冷气。该蒸发器15也与上述凝缩器13相同,由蛇行弯曲的制冷剂管和嵌装于制冷剂管 的多个翘片构成使纵深尺寸较薄的长方体,在其背部将由与该蒸发器15的宽度相比直径 的宽度尺寸窄的西洛克风扇构成的送风风扇20以及壳体21在隔热分隔壁8a的平面部位与上述蒸发器15并列安装且立设。载置有蒸发器15的上述隔热分隔壁8a的上表面向着一侧而向下方倾斜地形成有 落水管部22,该落水管部22接受附着在低温化的蒸发器15上的霜的融解水。将由落水管 部22收集的水导入排水管22a,并经由下方的机械室10内从上述排气口 7c排出到外部。在位于形成上述温度调节室19的一侧壁的隔热侧壁8b的蒸发器15的立设位置 的稍前方的壁上部,开口有将作为温度调节对象的上述后部客舱4内的空气吸引到温度调 节室19内的返回风道23,并开口有从送风风扇20的壳体21向后部客舱4吹出冷风的吹出 风道24。并且,在上述返回风道23的一部分,配置有温度传感器27。该温度传感器27检测 在后部客舱4内循环而返回来的空气温度,通过控制在冷冻单元2的压缩机12的运转,来 向后部客舱4内供给冷却或者加温到使用者希望的温度的空气,并检测出由于外气的热泄 露而导致的负荷变动,将后部客舱4内控制为通常的舒适的温度状态。另外,上述温度调节室19的上面的隔热壁8的上部作为基板等的电气部件容纳部 28,在其前面配置操作面板29来控制冷冻单元2的运转。并且,例如在冷却运转的情况下, 通过在冷冻单元2的冷冻循环11的四方阀17进行流路控制以使将来自压缩机12的制冷 剂吐出到凝缩器13,并由蒸发器15进行蒸发,从而生成调节了温度的冷气,将该冷气由送 风风扇20吹出,从吹出风道24送风到后部客舱4内而冷却休憩空间,并进行通过回风路23 返回温度调节室19内的蒸发器15的循环,从而以高能力进行高效的冷却运转并且进行温 度调节。另外,在加温运转的情况下,通过四方阀17将蒸发器15在凝缩侧进行高温化,通 过热交换将循环空气加热后向后部客舱4吹出。通过采用上述四方阀17,休憩空间可以得到冷却和加温的双方温度调节效果,但 是仅是冷却作用下使用的情况,也可以是去掉上述四方阀17的冷冻循环。如上构成的冷冻单元2如上述通过架台9被螺丝固定于车体底板4a上。在与上 述冷冻单元2的底部形成的上述排气口 7c相向的车体底板4a上穿设开口,设置四方筒状 的排气管道30以使该开口部与上述排气口 7c贯通。排气管道30的下方侧嵌入到上述车 体底板2a的开口,将规定的尺寸从车体底板2a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地固定。上述排气管道30因为设置于架台9和车体底板4a之间,所以来自机械室10的排 气能够以最短距离排出到车外,并且不需要用于排气管道30的其他空间,可更有效地利用 客舱空间。另外,在上述排气管道30的内部中央,设置有打开关闭上下的连通路的节气阀 31。该节气阀31通过旋转动作开放或者闭塞排气管道30内的连通路,在驱动冷冻单元2 的情况下,根据手动操作或者上述操作板29的按键操作使节气阀31电气地旋转而自动地 开放连通路,并可将上方的机械室10的空气排出到车外。在不进行驱动时,通过闭塞连通 路,可屏蔽在行驶中从车外侵入的噪声,尤其冷冻单元2设置于引擎室上部等的情况下,可 起到挡热的效果。通过上述结构,根据使用者对操作面板29的设定,由利用专用蓄电池5进行驱动 的冷冻单元2提供进行温度调节的冷却或者加温的空气,所以无论在各种各样的使用环境 条件下,在后部客舱4都可提供通常的舒适的休息空间,另外,通过停止空转能起到有效抑 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效果。
并且,因为可将驱动冷冻单元2时的排气排出到车外,所以车内部不会滞留热量, 另外,即使在狭小的后部客舱4内也可易于设置排气管33和冷冻单元2,并可抑制来自外部 的噪音或雨水等的侵入。另外,冷冻单元2的机械室10由于在运行时的压缩机12或凝缩器13发热而使温 度上升,所以由热传导而使后部客舱4室内温度上升,在使用冷却作用的情况下,因为其阻 碍了其冷却效果,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冷冻单元2的周围用具有隔热性的屏蔽 幕32来进行覆盖,通过该屏蔽幕32将冷冻单元2和驾驶席3或休憩用客舱4部分隔热划 分并间隔,从而阻挡热传导并能有效地冷却休憩空间。成为间隔的具有上述隔热性屏蔽幕32通常也具有屏蔽声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 下,即使对于冷却单元2的驱动时的运转声音也能够阻挡,能够得到更加舒适的睡眠环境。另外,上述屏蔽幕32作为间隔而存在,因此即使是帘状的薄幕也具有某种程度的 挡热的效果,也可以不具有特别大的隔热能力。另外,如果与后部客舱4的内壁面由面拉链 等进行固定,可减少间隙并可提高挡热和隔音的效果,并且也可容易进行开闭或者取出的 操作。另外,如图9所示,连接作为来自上述冷冻单元2的温度调节室19的、向吹出风道 24吹送冷风或者暖风的送气管道的延长管道26,经由后部客舱4的顶棚部空间而延伸设置 到驾驶席3的上部,在其端部设置有作为风向调整装置的百叶窗33,也可以通过改变吹出 的方向,将由蒸发器15进行热交换的冷风或者暖风供给到驾驶席3的空间。此时,上述延长管道26是柔软能够弯曲的形状,例如是在由软质树脂材料形成的 软管中设置螺旋状的芯材的或蛇腹状的筒体等由具有挠曲性和隔热性的材料按照可调整 其长度尺寸的方式来形成,在上述屏蔽幕32穿设透孔34,使延长管道26在其插入通过,并 引入到客舱内指定地点地吹出冷风或者暖风。另外,上述百叶窗33可以通过手动改变其风向,但也可以利用红外线传感器等检 测人的位置来自动地进行调整例如向与自动调整角度相对应的位置送冷风。另外,被供给冷却或加温后空气的上述后部客舱4由于是比较狭窄的空间,因此 如果提高其周壁的隔热性,则热泄露变少而能够减少内部的温度的变化,并且能够以少的 消耗电力得到更加有效的冷却或加温效果。如上述图8所示,即使在与驾驶席3之间也可以 用隔热性高的帘子等的隔热幕25间隔开,这种情况下,可以兼用上述屏蔽幕32的一部分, 并且当在驾驶席3和助手席3'之间也可装卸地设置同样的隔热幕25'时,能够进一步提 高休憩空间的隔热性并进行有效的冷却或者加温,并且不需要对包含驾驶席3的驾驶室整 体进行冷却或加温能力,成为最小限度的电力消耗量因此是经济的。此时,如图10所示,设置不同于上述延长管道26的送气单元,例如从上述温度调节室19的吹出风道24分岔而直接在后部客舱4内使该端部开口的第二管道34,由此在冷 却单元2运行时通过延长管道26冷却驾驶席3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二管道34对后部客舱 4进行冷却。并且,也可以使在后部客舱4内循环的冷风引入到上述躺卧的垫子6内,通过 垫子6的外表面附近的返回管道35并返回到返回风道23。另外,在从上述吹出风道24的分岔部设置有作为风路切换开关单元的切换节气 阀36。该切换节气阀36通过由步进电机等的转动(回動)使导流板停止在规定的位置,从 而向延长管道26和第2管道34的某一方的风路输送冷风,能够容易地对两个风路流动控制,由此能够容易地改变或者选择吹风位置,并提高使用的灵活性。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延长管道26或者第2管道34等的送气管道的端部当然也可以延伸设置到图11所示的驾驶席3的座席位子37、或者在该座席位子上可装卸地设 置的座席用垫子38、或者设置在如上述图10所示的后部客舱4的休憩用的躺卧垫子6来进 行连接。另外,没有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将上述送风管道与温度调节室19的吹出风道24和 返回风道23的两者结合,并将双方的端部延伸设置在设置于后部客舱4的空气循环式的寝 具内,将由冷冻单元2进行温度调节后的冷风或者暖风送到上述空气循环式的寝具内而使 其循环,从而将上述寝具内的设定为舒适的温度氛围。接着,在图11示出在驾驶席的上述座席用垫子38采用这个的例子。座席垫38 按照至少在其外表面的附近穿设多个微小的透孔39、即使人倚靠也具有与内部的通风路径 40的通气性的方式形成,从延长管道26吹出的冷风通过上述垫子38的外表面附近而与人 体A接触来进行流动,只要构成从向着顶棚部的分岔风路41吹向驾驶席3,则全身能够感受 到冷风。在提供暖风的情况下,从周围感受到温暖从而能够得到更加舒适的环境。并且,流 入到驾驶席3的冷风被吸入返回管道42,并从上述返回风道23返回到温度调节室19。在上述实施例中,构成为在上述座席位子37和座席用垫子38、躺卧垫子6的外表 面附近具有通气性,但上述位子和垫子只要是在内部空间具有通气性的结构即可,也能够 由多孔材料或纤维形成,也可以由具有通气性的覆盖物覆盖这些垫子。通过上述结构,不限于后部客舱4,能够选择性地对驾驶席3或者助手席3'进行 冷却或者加温,如果是短时间的休息或睡眠,人们不需要移动到后部客舱4内,在关闭引擎 的状态下,即使在驾驶席3也能够容易地得到舒适的氛围。
权利要求
一种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将由蓄电池供给驱动电力的压缩机、凝缩器、蒸发器环状地连接而成的冷冻循环的上述蒸发器容纳在温度调节室内,该温度调节室由绝热壁体形成、具有循环风扇、吹出风道和返回风道,并且将在机械室内配置了上述压缩机、凝缩器、以及对它们进行冷却的散热风扇的冷冻单元安装在驾驶席后部的休憩用客舱内,并将由上述蒸发器所生成的冷气或者暖气吹向上述驾驶席或者休憩用客舱内、或者吹向其两者来进行温度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将压缩机驱动时产生的排气排出到车外的单元,并将送气管道与温度调节室内的 吹出风道或者返回风道的至少一个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送气管道是能够供给到驾驶席的延长管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送气管道延伸设置到客舱顶棚部空间,并在端部设置风向调节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对人的位置检测的单元来控制风向调节装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设置送气管道外还设置别的送气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送气管道和与该送气管道不同的送气单元的分岔部配置切换风向的节气阀。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送气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到驾驶席的座席、或者在该座席可装卸地设置的座席垫、 或者设置在休憩用客舱内的休憩用躺卧垫子部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座席、和座席垫、或者躺卧垫子的至少外表面附近的通气性好,以得到来自送气管道 的通风。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将压缩机驱动时产生的排气排出到车外的单元,并且,将安装在休憩用客舱内的 冷却单元用分隔壁覆盖,与休憩用客舱划分开。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将驾驶席与休憩用客舱之间用分隔壁划分开。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分隔壁以具有隔热性或者隔音性或者具有其两者性能的幕形成。
全文摘要
用于提供一种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2),该车载用温度调节装置(2)通过停止空转来抑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使向车内易于安装吹出冷却或者加温空气的冷冻单元,不但对驾驶席后部的休憩用客舱,也可对驾驶席选择地冷却或者加温。其构成为,在将由蓄电池(5)供给驱动电力的压缩机、凝缩器、蒸发器环状地连接的冷冻循环中的上述蒸发器容纳于由绝热壁体形成的、具有循环风扇以及吹出风道和返回风道的温度调节室内,并且,将在机械室内配置压缩机和凝缩器以及散热风扇的冷冻单元(2)安装在驾驶席(3)后部的休憩用客舱(4)内,并将由蒸发器所生成的冷气或者暖气向上述驾驶席或者休憩用客舱内、或者向其两者吹出而进行温度调节。
文档编号B60H1/00GK101842254SQ200880113570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8日
发明者中田贵之, 尾崎达哉, 江村雄次, 石川浩也, 落合浩一郎, 足立幸作, 阪本则秋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