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307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特别涉及支撑多连杆式悬架的悬架臂的车辆的悬 架副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己知有所谓的E型悬架的多连杆悬架,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93893 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l")中,揭示了一种支撑多连杆的臂的后悬架副框架结构。
在如专利文献l所记载的副框架那样的一般的副框架中,各框架具有"口"字形的闭合 剖面或者"-"形的剖面,俯视时这些框架组成"井"字形。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以往的副框 架中,为了承受特别是转向时产生的来自各个臂的拉伸或压縮等较大的负荷,需要加大框 架本身的剖面积或设置加强部件以提高刚性,因此,存在重量增加这样的问题。
另外,基于各悬架臂安装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或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的位置的 原因,当承受来自各个臂的负荷时,副框架的部件间会产生扭曲或弯曲,在刚性或可靠性 方面较为不利,重量也会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的以往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轻悬架副框架的重 量,提高悬架副框架的刚性,有效地承受来自悬架臂的输入负荷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是一种支撑多连杆式悬架的悬架
臂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前后隔开间隔设置并分别沿车宽方向
延伸的一对车宽方向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将上述一对车宽方向构件在左侧端部和
右侧端部分别相互连接的一对前后方向构件;设置于上述一对车宽方向构件中的其中之一 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的上臂支撑部;设置于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 部的下臂支撑部;其中,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被构成为,在其左侧的上臂支撑部和 右侧的下臂支撑部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并且在其左侧的下臂支撑部和右侧的上臂支撑部 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中,上臂支撑部设置于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下臂 支撑部设置于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这里,在车辆转向时,例如,在接地点同相的 右转向时, 一个压縮车宽方向构件的负荷施加于左侧的下臂,另一方面, 一个压縮车宽方 向构件的负荷施加于其对角线上的右侧的上臂;另外, 一个拉伸车宽方向构件的负荷施加 于左侧的上臂,另一方面, 一个拉伸车宽方向构件的负荷施加于其对角线上的右侧的下臂。 这些负荷都是车宽方向的负荷。对于这样的负荷,本发明中,由于车宽方向构件构成为在 车宽方向构件的左侧的上臂支撑部和车宽方向构件的右侧的下臂支撑部之间对角地传递 负荷,并且在车宽方向构件的左侧的下臂支撑部和车宽方向构件的右侧的上臂支撑部之间 对角地传递负荷,因此,对于上述那样的转向时较大的输入负荷,车宽方向构件使来自左 右的负荷互相抵消,有效地支撑各个臂。而且,采用这样的本发明的结构,能够提高悬架 副框架的刚性以有效地承受来自各个臂的负荷,并且能够减轻悬架副框架的重量。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上臂支撑部及上述下臂支撑部与上述其中之一 车宽方向构件一体形成。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中,由于上臂支撑部及下臂支撑部与车宽方向构件一体形 成,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来自各个臂的负荷传递给车宽方向构件。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在其上部和下部的至 少其中之一形成有向上方或者下方开口的凹部,以使其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小 于其左右两端部的上下方向尺寸。
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中,由于车宽方向构件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上下方向尺寸 比其左右两端部小,因此,施加于各个臂的负荷在对角线上有效地施加于车宽方向构件, 因而能够如上述那样有效地使各负荷相互抵消。另外,由于在车宽方向构件的上部和下部 的至少一方具有向上方或者下方开口的凹部,因此,可以去除对于在对角线上的负荷传递 无用的部分,减轻车宽方向构件的重量,进而减轻悬架副框架的重量。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上,形成有上下方向的 尺寸从该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向车宽方向中间部减小的一对开口部。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中,由于车宽方向构件上,具有一对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该车 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向车宽方向中间部减小的开口部,因此,可以去除对于在对角线 上的负荷传递无用的部分,减轻车宽方向构件的重量,进而减轻悬架副框架的重量。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具有在上述左侧的上 臂支撑部和上述右侧的下臂支撑部之间延伸以将它们连接的框架部件、以及在上述左侧的下臂支撑部和上述右侧的上臂支撑部之间延伸以将它们连接的框架部件,上述其中之一车 宽方向构件基于这些框架部件从正面看整体呈X字形延伸。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中,由于车宽方向构件形成为从正面看整体呈x字形延伸,
因而施加于各个臂的负荷有效地施加于车宽方向构件的各框架部件,因此,易于在对角线 上传递负荷,能够如上所述那样有效地使各负荷相互抵消。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其左右两端部上下连 接上述上臂支撑部和上述下臂支撑部。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中,由于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上下连接上臂支撑部和 下臂支撑部,因此,各个臂的支撑部的刚性及车宽方向构件的刚性也一起可以得到提高。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设置于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上的上述上臂支 撑部及上述下臂支撑部,与上述前后方向构件隔开指定的距离,隔着上述前后方向构件, 分别设置于上述前后方向构件的上方侧及下方侧。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中,由于上臂支撑部及下臂支撑部以夹着前后方向构件的状 态分别设置于前后方向构件的上下,因此,可以有效利用前后方向构件上下的空间,縮小 各个臂支撑部的从前后方向构件的外伸,提高各个臂支撑部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多连杆式悬架具有设置在前侧的前上臂及前下 臂,上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是上述一对车宽方向构件中前侧的车宽方向构件,上述上
臂支撑部及上述下臂支撑部形成在所述前侧的车宽方向构件上,上述上臂支撑部支撑上述 前上臂,上述下臂支撑部支撑上述前下臂。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中,多连杆式悬架具有由上臂支撑部支撑的前上臂、以及由 下臂支撑部支撑的前下臂,上述的在对角线上传递负荷的车宽方向构件是前侧的车宽方向 构件,各个前臂的支撑部形成于该车宽方向构件,因此,通过前侧的车宽方向构件能够有 效地承受转向时输入负荷较大的前侧的各个臂的输入负荷。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多连杆式悬架具有从车轮支撑部件向车辆前方 侧延伸的前后方向臂、和包含从车轮支撑部件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延伸并在前侧设置的前上 臂及前下臂在内的至少三条车宽方向臂,上述上臂支撑部支撑上述前上臂,上述下臂支撑 部支撑上述前下臂。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中,多连杆式悬架具有从车轮支撑部件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 前后方向臂、和包含从车轮支撑部件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延伸并在前侧设置的前上臂及前下 臂在内的至少三条车宽方向臂,上臂支撑部支撑前上臂,下臂支撑部支撑前下臂,因此,通过前侧的车宽方向构件能够有效地承受转向时输入负荷较大的前侧的各个臂的输入负 荷。


图1是从前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架结构 的车辆的后下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安装在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架结 构上的右侧后轮部的悬架装置及车轮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观察到的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架结构的车辆的后 下部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到的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架结构的车辆的后 下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从后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单独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 的前车宽方向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后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前 车宽方向构件与倾斜加强构件被互相安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后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前 车宽方向构件与倾斜加强构件以及后车宽方向构件被互相安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前 车宽方向构件与倾斜加强构件、后车宽方向构件以及左右各前后方向构件被互相安装的状 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且侧方观察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左侧方观察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作用的一个例子的副框 架结构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首先通过图1至图4说明含有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架结构的车辆的 后悬架下部结构。图l是从前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架副框架结构的车辆的后下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前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安装在本 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架结构上的右侧后轮部的悬架装置及车轮结构的立 体图,图3是从前方观察到的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架结构的车辆的 后下部结构的正视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到的采用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悬架副框 架结构的车辆的后下部结构的仰视图。
首先,如图1所示,作为含有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车辆的后下 部结构,设有后悬架副框架1、后悬架装置2及车轮3。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车轮3, 设有轮胎5、轮框6及车轮支撑部件7。
悬架装置2具有纵臂10,该纵臂10的后端部10a安装于车轮支撑部件7,前端部10b 从后端部10a向前方延伸,安装于车身(未图示)。
另外,悬架装置2,在其后方部分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下臂12。后下臂12的外 侧端部12a安装于车轮支撑部件7,内侧端部12b安装于后悬架副框架1。在该后下臂12 上安装有由弹簧13a及减震器13b构成的缓冲装置13。弹簧13a的下端部容纳在后下臂 12的弹簧承受部12c中,上端部安装在车身(未图示)上。减震器13b的下端部安装于车轮 支撑部件7,上端部安装在车身(未图示)上。
另外,悬架装置2,在其前方部分的下侧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下臂14。前下臂14 的外侧端部14a安装于车轮支撑部件7,内侧端部14b安装于后悬架副框架1。
另外,悬架装置2,在其前方部分的上侧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上臂16。前上臂16 的外侧端部16a安装于车轮支撑部件7,内侧端部16b安装于后悬架副框架1。
接下来,通过图l、图3至图8,说明后悬架副框架l的结构。图5是从后方且上方 偏左观察到的单独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前车宽方向构件的立 体图,图6是从后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 前车宽方向构件与倾斜加强构件被互相安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且上方偏左观 察到的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前车宽方向构件与倾斜加强构件 以及后车宽方向构件被互相安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从后方且上方偏左观察到的本发 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前车宽方向构件与倾斜加强构件、后车宽方向构件 以及左右各前后方向构件被互相安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从下方且侧方观察到的本发 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从左侧方观察到的本发明实施方 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侧视图。首先,如图l、图3及图4所示,后悬架副框架l具有在其前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
前车宽方向构件20、在其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车宽方向构件22、在其左侧沿车身前 后方向延伸的左侧前后方向构件24、在其右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右侧前后方向构件 26、以及在前车宽方向构件20和后车宽方向构件22之间将它们连接且俯视时相对于车宽 方向倾斜延伸的两个倾斜加强构件28。
接下来,如图5所示,前车宽方向构件20—体成形为整体向后方开口的剖面"-"字形。 另外,如图6所示,两个倾斜加强构件28均一体成形为整体向前方开口的剖面"-"字形。 如图l、图4及图6所示,这些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倾斜加强构件28的各自的"-"字形 敞开的部分彼此面向地设置,互相通过焊接而被安装。
接下来,如图1及图6所示,通过互相安装前车宽方向构件20和倾斜加强构件28, 在符号30表示的部分构成闭合剖面,从而提高后悬架副框架1的刚性。另外,如图7所 示,后车宽方向构件22形成为整体向下侧开口的剖面"-"字形。如图1、图4及图7所示, 倾斜加强构件28的后端部28c通过焊接安装于后车宽方向构件22。
而且,如图7所示,由前车宽方向构件20和倾斜加强构件28形成开口部40,该开 口部40是前车宽方向构件20和倾斜加强构件28结合形成的。即,开口部40的前侧由前 车宽方向构件20构成,开口部40的后侧由倾斜加强构件28构成,由它们构成结合部(40)。 另外,在后车宽方向构件22上也形成有开口部42。
如后所述,在开口部40中安装前后方向构件24、 26,作为其安装部的开口部40,在 下侧向上方开口,在上侧向下方开口,在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开口,如图3所示,从前后 方向观察呈向外侧敞开的形状。该开口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如此地敞开的开放剖面 构成,但也可以将开口部40形成为闭合剖面以进一步提高刚性。
而且在图7所示的两个开口部40、 42(左右共计四个开口部)中,通过焊接安装有左右 各自的前后方向构件24、 26,构成图l及图8所示的后悬架副框架1。在前后方向构件 24、 26的各前端部、后端部设有装配部44、 46,通过这些装配部44、 46,后悬架副框架 l安装在车身(未图示)上。
接下来,如图l、图3及图8所示,由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端部20a、 20b和倾斜加 强构件28的端部28a、 28b,形成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
艮P,如图6至10所示,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前下臂支撑部50)由形成为剖面"-" 字形(向后方敞开)的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下侧的左右端部20a、和形成为剖面"- "字形(向 前方敞开)的倾斜加强构件28的下侧的左右端部28a互相组合,形成闭合剖面。另外,如图6至10所示,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前上臂支撑部52)由形成为剖面"L" 字形的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上侧的左右端部20b、和形成为剖面"L"字形的倾斜加强构件 28的上侧的左右端部28b互相组合,形成向下方敞开的开放剖面。
如图l、图3、图8所示,在各安装部50、 52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设置在前下臂14 及前上臂1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上的橡胶衬套部14c、 16c(参照图9)的孔部50a、 52a。 而且,如图9所示,各个臂14、 16安装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倾斜加强构件28。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后车宽方向构件22上也形成有孔部22a,如图4及图9 所示,安装有设置于后下臂1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橡胶衬套部12d。上述的倾斜加强 构件28的后端部28c通过焊接安装在该后下臂12的安装部(后下臂支撑部)的附近,以提 高后下臂12的后悬架副框架l上的安装部22b的刚性。另外,该安装部22b也可以与倾 斜加强构件28的后端部28c形成于相同位置。
接下来,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在前车宽方向构件20上,形成有大致笔直延伸 的框架60,以将其左侧的设有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的左侧上方端部20b与其右侧的设 有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的右侧下方端部20a连接为对角线状;另一方面,形成有大致笔 直延伸的框架62,以将其右侧的设有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的右侧上方端部20b与其左 侧的设有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的左侧下方端部20a连接为对角线状。这样,前车宽方向 构件20,基于框架60、 62,形成为大致"X"字形。
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前车宽方向构件20上形成有向上方及下方开口的凹部 64、 66,以使该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从左右两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 减小。另外,在前车宽方向构件20上形成有上下方向的长度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减小的 开口部68。基于这些凹部64、 66和开口部68,前车宽方向构件20从正面看整体呈"X" 字形。
另外,如图3所示,前车宽方向构件20,其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上下连接上述上臂支 撑部和上述下臂支撑部。另外,如图10所示,设置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上的前下臂14 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以夹着前后方向构件24、 26的状态分别设置在前 后方向构件24、 26的上下。
同样地,如上所述,在倾斜加强构件28上也设有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 的安装部52,它们以夹着前后方向构件24、 26的状态分别设置在前后方向构件24、 26 的上下。而且,如图4及图8所示,倾斜加强构件28从这些安装部50及安装部52的部分,从俯视看向车宽方向内侧且斜后方延伸,其后端部28c安装于后车宽方向构件22的 车宽方向的中间部。
并且,如图8所示,倾斜加强构件28形成为其上下方向的尺寸从其左右两端部的各 个臂的安装部50、 52向后车宽方向构件22的车宽方向中间部逐渐减小。另外,如图8所 示,倾斜加强构件28具有一对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该倾斜加强构件28的左右两端部的各个 臂安装部50、 52向后车宽方向构件22的车宽方向中间部逐渐减小的开口部29。
接下来,通过图ll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作用效果。图ll 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悬架副框架结构的作用的一个例子的副框架结构的 正视图。
首先,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前下臂支撑部50)设置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左右两 端部20a,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前上臂支撑部52)设置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左右两 端部20b,如上所述,前车宽方向构件20,基于凹部64、 66及开口部68,从正面看呈"X" 字形地延伸。前车宽方向构件20,例如如图11的符号70所示那样在对角线上延伸。
如图11所示,车辆转向时,在轮胎接地点对车轮3施加有负荷F1、 F2,对前侧的下 臂14及上臂16,分别作用有图ll所示方向的负荷F。具体而言,例如,在接地点同相的 右转向时, 一个压縮车宽方向构件的负荷施加于左侧的下臂,另一方面, 一个压縮车宽方 向构件的负荷施加于其对角线上的右侧的上臂;另外, 一个拉伸车宽方向构件的负荷施加 于左侧的上臂,另一方面, 一个拉伸车宽方向构件的负荷施加于其对角线上的右侧的下臂。
对于这样的沿车宽方向施加的负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车宽方向构件形成为 从正面看整体呈"X"字形地延伸,因此,施加于各个臂14、 16的负荷可以在对角线上有效 地施加于前车宽方向臂20,从而可以有效地使左右的负荷相互抵消。即,前车宽方向构件 20,在前车宽方向构件的左侧的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和右侧的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 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并且在前车宽方向构件的右侧的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和左侧的前 上臂16的安装部52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
因此,即使转向时有较大的负荷施加于前下臂14及前上臂16,前车宽方向构件20 也能使来自左右的负荷互相抵消,有效支撑各个臂14、 16。而且,能够提高悬架副框架l 的刚性以有效地承受来自各个臂14、 16的负荷,并且还能够减轻悬架副框架1的重量。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悬架装置2是多连杆式悬架,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 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形成在前车宽方向构件20上,因此,通过前侧的车宽方向构件能 够有效地承受转向时输入负荷较大的前侧的各个臂的输入负荷。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悬架装置2是多连杆式悬架,具有从车轮支撑部件7向 车辆前侧延伸的纵臂10、从车轮支撑部件7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设置在前侧的前下臂 14及前上臂16,并且,安装部50、 52设置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以支撑这些臂14、 16, 因此,通过前车宽方向构件20能够有效地承受转向时输入负荷较大的前侧的各个臂14、 16的输入负荷。并且,由于安装部50、 52还设置在倾斜加强构件28上,因此,通过倾 斜加强构件28,进而通过后车宽方向构件22能够有效地承受转向时输入负荷较大的前侧 的各个臂14、 16的输入负荷。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悬架装置2是多连杆式悬架,具有设置在其前侧的前下 臂14及前上臂16、设置在其后侧的后下臂12,并且该后下臂12在后车宽方向构件22 上连接倾斜加强构件28的部分的附近,支撑于该后车宽方向构件22,因此,通过倾斜加 强构件28和后车宽方向构件22能够进一步提高后下臂12的支撑刚性。另外,后下臂12 在与后车宽方向构件22上连接倾斜加强构件28的部分相同的位置支撑于后车宽方向构件 22时,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后车宽方向构件22;以及从 俯视方向看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延伸、将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左右两端部20a、 20b和后 车宽方向构件22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相连接的倾斜加强构件28;其中,在前车宽方向构件 20的左右两端部20a、 20b和倾斜加强构件28的端部28a、 28b连接的部分,作为悬架 臂安装部(支撑部)设置有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和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因此,当转向 时有一个车宽方向的较大负荷施加于这些安装部50、 52时,这样的负荷可以从各个臂14、 16的支撑部50、 52传递给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倾斜加强构件28,进而从倾斜加强构件 28传递给后车宽方向构件22,通过这些构件20、 28、 22有效地承受负荷。而且,通过 该倾斜加强构件28和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后车宽方向构件22构成有效地承受负荷的框 架部分,能够提高支撑各个臂14、 16的悬架副框架1的刚性,并且还可以减轻悬架副框 架1的重量。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倾斜加强构件28,将设置于其端部28a、 28b的前下臂 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与后车宽方向构件22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相连接, 因此,当转向时有一个车宽方向的较大负荷施加于各安装部(支撑部)50、 52时,这样的负 荷从各个臂14、 16的安装部50、 52传递给倾斜加强构件28,进而该传递的负荷施加于 后车宽方向构件22。而且,由于倾斜加强构件28从俯视方向看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延伸, 因此,由该倾斜加强构件28和后车宽方向构件22构成两侧大致呈三角形的框架部分,能够提高悬架副框架1的刚性以有效地承受来自各个臂14、 16的负荷,并且还能够减轻悬
架副框架的重量。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 与前车宽方向构件20形成一体,因此,能够有效地使来自各个臂14、 16的负荷传递给前 车宽方向构件20。同样地,由于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也与倾 斜加强构件28形成一体,因此,能够有效地使来自各个臂14、 16的负荷传递给倾斜加强 构件28。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 通过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倾斜加强构件28形成一体,因此,通过倾斜加强构件28及前 车宽方向构件20以及后车宽方向构件22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各个臂14、 16的负荷,使 来自各个臂14、 16的负荷有效地传递给各构件20、 28、 22。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由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左 右的端部20b、 20b与连接该左右的端部20b、 20b的倾斜加强构件28的端部28b、 28b 形成一体,从而具有"-"字形的剖面,因此,能够提高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的刚性,并 且,可以在该"-"字形的内侧部设置例如悬架衬套部16c或转动杆等,有效利用空间。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由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左 右的端部20a、 20a与连接该左右两端部20a、 20a的倾斜加强构件28的端部28a、 28a 形成一体,从而具有闭合剖面,因此,能够提高前下臂安装部50的刚性,并且,可以在 该闭合剖面内设置例如悬架衬套14c或转动杆等,有效利用空间。另外,转向时与其他的 臂相比前下臂14多会承受更大的负荷,因此,通过将这样的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形成 为闭合剖面以提高刚性,可以有效地支撑前下臂14。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上下方向 尺寸比其左右两端部的小,因此,施加于各个臂14、 16的负荷可以在对角线上有效地施 加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如上述那样能够有效地使各负荷相互抵消。另外,由于在前车宽 方向构件的上部及下部具有向上方或者下方开口的凹部64、 66,因此,可以去除对于负荷 的在对角线上的传递无用的部分,减轻车宽方向构件的重量,进而减轻悬架副框架的重量。
同样地,由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具有一对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该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 左右两端部向车宽方向中间部逐渐减小的开口部68,因此可以去除对于负荷的在对角线上 的传递无用的部分,减轻车宽方向构件的重量,进而减轻悬架副框架的重量。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倾斜加强构件28形成为,其上下方向尺寸从其端部28a、 28b的各个臂的安装部50、 52向后车宽方向构件22的中间部逐渐减小,因此,可以去除 对于作用于各个臂14、 16的安装部50、 52的负荷的传递无用的部分,减轻倾斜加强构件 28的重量,进而减轻悬架副框架1的重量。
同样地,由于倾斜加强构件28具有一对上下方向的尺寸从其左右两端部的各个臂的 安装部50、 52向后车宽方向构件22的车宽方向中间部逐渐减小的开口部29,因此,可 以去除对于作用于各个臂14、 16的安装部50、 52的负荷的传递无用的部分,减轻倾斜加 强构件28的重量,进而减轻悬架副框架l的重量。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左右的端部20a、 20b形成为 将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相互地上下连接的结构,因此,各个臂 14、 16的安装部(支撑部)50、 52的刚性及前车宽方向构件20的刚性也可以一起得到提高。 另外,同样地,由于倾斜加强构件28的各端部28a、 28b形成为将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 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互相地上下连接的结构,因此,各个臂14、 16的安装部(支撑部)50、 52的刚性及倾斜加强构件28的刚性也可以一起得到提高。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下臂14的安装部50及前上臂16的安装部52 以夹着前后方向构件24、 26的状态分别设置于前后方向构件14、 26的上下,因此,可以 有效利用前后方向构件24、 26上下的空间,縮小各个臂14、 16的安装部(支撑部)50、 52 的从前后方向构件24、 26的外伸(overhang),提高各个臂14、 16的安装部(支撑部)50、 52的刚性。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前车宽方向构件20和倾斜加强构件28在上臂安装 部50和下臂安装部52之间互相结合,并且其结合部与前后方向构件24、 26结合,因此, 能够提高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倾斜加强构件28的结合于前后方向构件24、 26的结合刚 性,并且提高前车宽方向构件20及倾斜加强构件28的刚性,进而能够提高后悬架副框架 l的刚性。另外,例如通过将前车宽方向构件20和倾斜加强构件28互相结合形成闭合剖 面,并将前后方向构件24、 26结合于该闭合剖面部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后悬架副框架1 或各个臂的支撑部50、 52的刚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应用于E型悬架的例子,但毋庸置疑,本发明也可以应用 于其他形式的悬架;另外,也可以如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前车宽方向构件20那样构成后车 宽方向构件22,将倾斜加强构件28构成前后位置与本实施方式相反的结构,以有效地承 受来自后侧的悬架臂的负荷。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支撑多连杆式悬架的悬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前后隔开间隔设置并分别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对车宽方向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将所述一对车宽方向构件在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分别相互连接的一对前后方向构件;设置于所述一对车宽方向构件中的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的上臂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臂支撑部;其中,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被构成为,在其左侧的上臂支撑部和右侧的下臂支撑部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并且在其左侧的下臂支撑部和右侧的上臂支撑部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臂支撑部及所述下臂支撑部与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一体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在其上部和下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形成有向上方或者下方开口的凹部,以使其车宽方向中间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小于其左右两端部的上下方向尺寸。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上,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该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 部向车宽方向中间部减小的一对开口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具有在所述左侧的上臂支撑部和所述右侧的下臂支撑部之间延伸以将它们连接的框架部件、以及在所述左侧的下臂支撑部和所述右侧的上臂支撑 部之间延伸以将它们连接的框架部件,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基于这些框架部件从正 面看整体呈X字形延伸。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其左右两端部上下连接所述上臂支撑部和所述下臂支撑部。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上的所述上臂支撑部及所述下臂支撑部,与所述前后方向构件隔开指定的距离,隔着所述前后方向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前后方向构件的上 方侧及下方侧。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连杆式悬架具有设置在前侧的前上臂及前下臂,所述其中之一车宽方向构件是所述一对车宽方向构件中前侧的车宽方向构件,所述上臂支撑部及所述下臂支撑部形成在 所述前侧的车宽方向构件上,所述上臂支撑部支撑所述前上臂,所述下臂支撑部支撑所述 前下臂。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连杆式悬架具有从车轮支撑部件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前后方向臂、和包含从车轮支撑部件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并在前侧设置的前上臂及前下臂在内的至少三条车宽方 向臂,所述上臂支撑部支撑所述前上臂,所述下臂支撑部支撑所述前下臂。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的悬架副框架结构,是一种支撑多连杆式的悬架臂(12)、(14)、(16)的悬架副框架(1)的结构,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对车宽方向构件(20)、(22);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前后方向构件(24)、(26);设置在一对车宽方向构件其中一方的车宽方向构件(20)的左右两端部的上臂支撑部(52);设置在一方的车宽方向构件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臂支撑部(50)。一方的车宽方向构件被构成为,在其左侧的上臂支撑部和右侧的下臂支撑部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并且在其左侧的下臂支撑部和右侧的上臂支撑部之间对角地传递负荷。采用本发明,能减轻悬架副框架的重量,提高悬架副框架的刚性,有效地承受来自悬架臂的输入负荷。
文档编号B60G3/20GK101544170SQ200910004559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6日
发明者小宫胜行, 村田亲, 田中正显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