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336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装置,在充气机产生的气体的作用下展开以折叠状态收纳的气
^ O
背景技术
在副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中,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有以下装置,将展开时与车窗相对的气囊的板折叠并用带约束,气囊展开到中间形状时上述带断裂,气囊展开成最终形状。此外,在副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中,通过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有以下装置,将展开时成为乘员侧下部的气囊的一部分对折并通过控制用缝制部缝制,在气囊的展开过程中内压上升到规定值时,上述缝制部断裂,气囊展开成最终形状。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6914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9-142238号公报但是,上述现有的装置中,气囊被折叠再被带约束的部分或者被对折再通过控制用缝制部缝制的部分由于带或控制用缝制部的断裂而一下子展开,因此难以精细地控制气囊的展开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精度良好地控制气囊展开过程的形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了气囊装置,利用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使以折叠状态被收纳的气囊展开,其第一特征在于,除了所述气囊的基布的乘员约束面以外的一部分通过断裂强度不同的接合部沿着该气囊的展开方向被接合,所述接合部的断裂强度从所述气囊的已展开部分向未展开部分增加。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被所述接合部接合的部分以能够向其展开方向伸长的方式被折叠成波纹状。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被所述接合部接合的部分以能够向其展开方向伸长的方式被折叠成卷状。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了气囊装置,在所述第一至第三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具有被所述接合部封闭的排气孔。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除了气囊的基布的乘员约束面以外的一部分通过断裂强度从已展开部分向未展开部分增加的接合部被接合,因此在气囊基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而展开的过程中,气囊的接合部从已展开部分向未展开部分断裂,气囊从乘员约束面侧向充气机侧连续膨胀。其结果,能够使展开过程中的气囊的形状稳定,并且能够使气囊的乘员约束面先膨胀,从而能够确保乘员约束性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以气囊能够向展开方向伸长的方式将被接合部接合的部分折叠成波纹状,因此能够使气囊伴随着接合部的断裂而从乘员约束面侧向充气机侧连续膨胀。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以气囊能够向展开方向伸长的方式将被接合部接合的部分折叠成卷状,因此能够使气囊伴随着接合部的断裂而从乘员约束面侧向充气机侧连续膨胀。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气囊上设置有被接合部封闭的排气孔,因此排气孔被维持封闭状态直到气囊完全展开,该气囊能够快速展开,并且气囊展开完成后开放排气孔,从而能够防止内压过度增加。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室前部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图2是图1的2-2线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3是图2的3-3线方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4是气囊的展开过程的说明图。(第一实施方式)图5是示出气囊的展开完成时的状态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第二实施方式)图7是气囊的折叠过程的说明图。(第二实施方式)图8是图7的8-8线方向视图。(第二实施方式)图9是气囊的展开过程的说明图。(第二实施方式)附图标记的说明16 气囊16d乘员约束面16e排气孔25充气机Sl第一缝制部(接合部)S2第二缝制部(接合部)S3第三缝制部(接合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位于汽车的副驾驶席11的前方的仪表板12上设置气囊装置13。 气囊装置13具有对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长方形的开口 14(参照图5)进行开闭的两个盖 15、15,这些盖15、15与仪表板12 —体成形。如图2所示,在仪表板12的下表面形成有对盖15、15的外缘进行划分的薄壁的断裂部12a,气囊16展开时断裂部1 断裂,盖15、15开放,从而形成上述开口 14。在包围开口 14的仪表板12的下表面固定有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的金属制成的加强板17。在固定于仪表板12上的加强板17的固定部17a的内周一体形成有前后一对的带状的弯折部17b、 17b,这些弯折部17b、17b以沿着开口 14的前缘及后缘的方式在仪表板12的内侧向下延伸。多个L字状的延伸部17c…从各弯折部17b的下端向下延伸。前侧的盖15的前缘及后侧的盖15的后缘分别通过金属制成的铰接板18、18被开闭自如地支承在开口 14前后的仪表板12上。各铰接板18具有与加强板17的固定部 17a的下表面重合的固定部18a ;通过热敛缝等被固定在盖15的下表面的可动部18b ;以及将固定部18a及可动部18b连接起来的多个铰接部18c···。各铰接部18c形成为截面U字状,向仪表板12的内部延伸。加强板17的弯折部17b嵌合在铰接板18的铰接部18c内, 并且加强板17的延伸部17c…穿过铰接板18的相邻的铰接部18c…之间向下方延伸。在各铰接板18的固定部18a的下表面重合地固定着金属制成的安装托架19的固定部19a。多个L字状的模块支承部19b…从安装托架19的固定部19a向下延伸。然后,与仪表板12的下表面重合的加强板17的固定部17a、铰接板18的固定部 18a以及安装托架19的固定部19a通过螺栓20…及螺母…21共同紧固。气囊模块23具有上表面开放的容器状的保持件M ;被支承在保持件M的底部的、圆筒状的充气机25 ;在被折叠的状态下通过螺栓沈…及螺母…27被固定在保持件M 上的气囊16。保持件M的上端开口部通过卡钉观…被共同固定在加强板17的延伸部 17c…及安装托架19的模块支承部19b上。如图2及图3所示,气囊16在被折叠成波纹状的状态下被收纳在保持件M的内部。在构成气囊16的基布的上壁面16a及下壁面16b中,下壁面16b上的靠充气机25侧的基部16c的部分沿着朝向与乘员相对的乘员约束面16d侧在展开方向(车身前后方向) 上延伸的多条线被缝制(Si S; )。车宽方向中央的第一缝制部Sl从气囊16的基部16c 向与乘员相对的乘员约束面16d延伸得最长,其左右两侧部的两条第二缝制部S2、S2比第一缝制部Sl短,其左右两侧部的两条第三缝制部S3、S3比第二缝制部S2、S2短。即,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的乘员约束面16d侧的前端中,第一缝制部Sl的前端最靠近乘员约束面16d,第三缝制部S3、S3的端部距乘员约束面16d最远。因此,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加起来总的断裂强度在基部16c侧最高,在乘员约束面16d侧最低。在气囊16的基部16c附近的左右侧面的下部形成有排气孔16e、16e。气囊16未展开时,排气孔16e、16e通过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被封闭。接着,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在车辆碰撞而检测到规定值以上的减速度时,气囊模块23的充气机25产生高压气体,折叠状态的气囊16在该气体的作用下膨胀。如图2及图5所示,气囊16在保持件M 的内部膨胀时,其压力作用于仪表板12的盖15、15的下表面,包围盖15、15的仪表板12的断裂部12a断裂,盖15、15开放,从而气囊16从形成在仪表板12上的开口 14向车室内展开。前后一对盖15、15开放时,以设置在盖15、15的下表面的铰接板18、18的铰接部 18c…为支点向上方转动,但铰接部18c…形成为U字状,因此容易弯折,故能够顺畅地开放 "^n 15、15ο充气机25产生的气体被供给到折叠的气囊16的内部时,如图4(A)所示,气囊16 的上壁面16a、乘员约束面16d以及下壁面16b的乘员约束面16d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未被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抑制展开的部分的重合被解除,从而向车室内展开。气囊16 的内压增加到规定值以上时,从气囊16的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中的、中央的第一缝制部Sl的乘员约束面16d侧的端部开始断裂。其理由在于,载荷仅集中于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中的一处,即向乘员约束面16d侧突出的第一缝制部Sl的端部。其结果,被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抑制展开的气囊16的下壁面16b的基部 16c侧的部分从乘员约束面16d侧进行展开,第一缝制部Sl的断裂到达第二缝制部S2、S2 的乘员约束面16d侧的端部附近时,第二缝制部S2、S2从乘员约束面16d侧的端部开始断裂,如图4(B)所示,气囊16的展开部分从乘员约束面16d侧向基部16c侧扩大。第二缝制部S2、S2的断裂到达第三缝制部S3、S3的乘员约束面16d侧的端部附近时,第三缝制部S3、 S3从乘员约束面16d侧的端部开始断裂,如图5所示,最后,气囊16从乘员约束面16d到基部16c整体展开。然后,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完全断裂时,排气孔16e、16e开放,从而将剩余的气体排出到气囊16的外部。若气囊16的各部分随机展开,则在展开过程中的气囊16的形状不稳定,因此可能会妨碍气囊16的顺畅展开,但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气囊16的一部分固定在折叠状态的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从乘员约束面16d侧向基部16c也就是说从已展开部侧向未展开部侧依次断裂,因此能够使气囊16在展开过程中的形状稳定,能够平稳地展开。此外,能够使约束乘员的乘员约束面16d最先展开,确保乘员约束性能。并且,排气孔16e、16e在气囊 16展开的最后阶段开放,因此能够使气囊16迅速展开,并且因乘员的约束而增加的气囊16 的内压从排气孔16e、16e释放,从而能够柔和地约束乘员。第二实施方式图6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气囊16的一部分被折叠成波纹状,但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气囊16的一部分被折叠成卷状。从图7及图8可知,气囊16的下壁面16b上的靠充气机25侧的基部16c的部分以对折的方式重合,该对折地重合的部分沿着朝向基部16c及乘员约束面16d延伸的多条线被缝制Sl S3 (参照图8)。车宽方向中央的第一缝制部Sl向气囊16的基部16c及乘员约束面16d延伸得最长,其左右两侧部的两条第二缝制部S2、S2比第一缝制部Sl短,其左右两侧部的两条第三缝制部S3、S3比第二缝制部S2、S2短。即,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的基部16c及乘员约束面16d侧的前端中,第一缝制部Sl的前端最靠近基部16c及乘员约束面16d,第三缝制部S3、S3的端部距基部16c及乘员约束面16d最远。因此,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加起来总的断裂强度在基部16c 及乘员约束面16d最低。并且,在气囊16的下壁面16b上形成有排气孔16e、16e,气囊16未展开时,排气孔 16e、16e通过第一 第三缝制部Sl S3被封闭(参照图8)。上述气囊16的被折叠成卷状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被折叠成波纹状,如图6所示被收纳在保持件M的内部。在车辆碰撞时,充气机25产生的气体被供给到气囊16时,如图9 (A)所示,首先, 气囊16的被折叠成波纹状的部分释放并向车室内展开。气囊16的内压增加时,被折叠成卷状的部分的第一缝制部Si、第二缝制部S2、S2以及第三缝制部S3、S3从气囊16的乘员约束面16d侧及基部16c侧依次断裂,从而如图9(B)所示,气囊16从已展开部侧向未展开部侧依次展开。然后,排气孔16e、16e(参照图8)在气囊16展开的最后阶段开放,从而能够使气囊16快速展开,并且因乘员的约束而增加的气囊16的内压能够从排气孔16e、16e 放出。因此,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对副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副驾驶席用以外的任意用途的气囊装置中。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对气囊16的下壁面16b缝制Sl S3,但也可以缝制上壁面 16a和左右的侧壁面。缝制部Sl S3的条数不限于实施方式的5条,缝制部Sl S3的形状也不一定必须是直线状。此外,本发明的接合部不一定必须是缝制部Sl S3,也能够利用基布的粘接或基布的编织而构成接合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装置,利用充气机0 产生的气体使以折叠状态被收纳的气囊(16)展开, 其特征在于,除了所述气囊(16)基布的乘员约束面(16d)以外的一部分通过断裂强度不同的接合部(Si S; )沿着该气囊(16)的展开方向被接合,所述接合部(Si S3)的断裂强度从所述气囊(16)的已展开部分向未展开部分增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6)的被所述接合部(Si S3)接合的部分以能够向其展开方向伸长的方式被折叠成波纹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6)的被所述接合部(Si S3)接合的部分以能够向其展开方向伸长的方式被折叠成卷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6)具有被所述接合部(Si S3)封闭的排气孔(16e)。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在气囊装置中,除了气囊(16)基布的乘员约束面(16d)以外的一部分通过断裂强度从已展开部分向未展开部分增加的缝制部(S1~S3)被接合,因此在气囊(16)基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而展开的过程中,气囊(16)的缝制部(S1~S3)从已展开部分向未展开部分断裂,气囊(16)从乘员约束面(16d)侧向充气机侧连续膨胀。其结果,使展开过程中的气囊(16)的形状稳定,并且使气囊(16)的乘员约束面(16d)先膨胀,从而能够确保乘员约束性能。此外,在气囊(16)的基部(16c)侧设置有排气孔(16e),因此将排气孔(16e)维持封闭状态直到气囊(16)完全展开,使该气囊(16)快速展开,并且在展开完成后开放排气孔(16e),从而能够防止内压过度增加。
文档编号B60R21/205GK102264580SQ200980152588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2日
发明者长井诚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