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0050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燃油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油箱。
背景技术
为有效降低车辆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满足国IV发动机共轨系统对燃油品质及其容器清净度的要求,铝合金金属燃油箱在卡车上的运用日益广泛。传统的铝合金内隔板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燃油箱筒体上的。然而,由于铝合金材料具有导热性好、热容量和线胀系数大、熔点低及高温强度小等特点,在焊接时,受环境温度、湿度和操作工人焊接水平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材质氧化、气孔、烧穿等缺陷。由于存在焊接缺陷,所以燃油箱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内隔板脱落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铝合金燃油箱总成的刚度和强度。特别是在燃油箱总成受到外力冲击时,由于燃油箱失去了内部支撑,所以极易出现燃油箱变形、开裂等故障,从而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的内隔板能够牢固地固定在筒体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包括筒体和位于该筒体中的内隔板,其中,所述内隔板具有主体部分和从该主体部分的周缘弯折形成的连接部分,所述筒体与所述连接部分通过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筒体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连接部分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嵌入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二凹槽压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沿着所述内隔板的周向间隔分布。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长圆形凹槽。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宽深比为3 I 6 :1。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通过在所述筒体的外侧冲压所述筒体而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通过冲床冲压而成。优选地,所述内隔板为三个,该三个内隔板沿着所述筒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分上形成有流通孔。优选地,所述内隔板和筒体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由于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的筒体与内隔板通过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所以可以将内隔板牢固地固定在筒体上,从而避免了燃油箱使用过程中内隔板脱落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内隔板对燃油箱总成的有力支撑,从而提高了燃油箱总成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了由于燃油箱总成受到外力冲击而产生的燃油箱变形、开裂等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此外,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容易制造,且成本低廉。而且,因为第一凹槽能够明确地向装配工人示出燃油箱的安装位置,所以有效地提高了燃油箱在车辆上的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剖开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B-B线剖开的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内隔板;2 :筒体;3 :第一凹槽;4 :流通孔;5 :油箱托架;6 :螺栓;7 :车架纵梁;8 :主体部分;9 :连接部分;10 :第二凹槽;11 :紧固带。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包括筒体2和位于该筒体2中的内隔板I,其中,所述内隔板I具有主体部分8和从该主体部分8的周缘弯折形成的连接部分9,所述筒体2与所述连接部分9通过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筒体2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凹槽3,所述连接部分9上可以形成有第二凹槽10,所述第一凹槽3嵌入所述第二凹槽10中且与所述第二凹槽10压配合。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为了方便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的形成,且使内隔板I均衡可靠地固定在筒体2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分别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分别沿着所述内隔板I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可以为各种形状的凹槽,例如方形凹槽、圆形凹槽、椭圆形凹槽或者长圆形凹槽。为了方便加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为长圆形凹槽。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可以具备适当的宽深比。当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为长圆形凹槽时,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的宽深比可以为3 I 6 :1。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可以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形成,例如,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可以通过在所述筒体2的外侧冲压所述筒体2而形成。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可以采取各种适当的工具冲压形成,为了方便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的加工,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通过冲床冲压而成。在冲床上冲压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的工艺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内隔板I可以为各种适当的形状,例如盆状。内隔板I的个数可以适当选择,通常情况下,所述内隔板I为三个,该三个内隔板I沿着所述筒体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如图2所示,所述主体部分8上形成有流通孔4,在利于燃油箱内燃油流通的同时,防止液体因车辆颠簸运行时出现的共振情况发生。
为了方便加工,优选地,所述内隔板I和筒体2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当然,作为选择,内隔板I和筒体2也可以由其它方便冲压的材料制成。在内隔板I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首先例如通过推力机将内隔板I压入筒体2中,然后通过冲压的方式在筒体2和内隔板I上冲压出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从而使内隔板I固定在筒体2上。燃油箱的其它部分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在此不再赘述。图4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的安装示意图。如图4所示,将油箱托架5安装在筒体2上与内隔板I相对应的位置处,并通过紧固带11固定筒体2,然后通过螺栓6将油箱托架5安装在车架纵梁7上。如图4所示,每个油箱托架5由双排螺栓均衡固定,以保证前、中、后三个油箱安装面的平面度,使油箱的受力更均匀。由于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的筒体2与内隔板I通过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所以可以将内隔板I牢固地固定在筒体2上,从而避免了燃油箱使用过程中内隔板I脱落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内隔板I对燃油箱总成的有力支撑,从而提高了燃油箱总成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了由于燃油箱总成受到外力冲击而产生的燃油箱变形、开裂等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此外,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容易制造,且成本低廉。而且,因为第一凹槽3能够明确地向装配工人示出燃油箱的安装位置,所以有效地提高了燃油箱在车辆上的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包括筒体(2)和位于该筒体(2)中的内隔板(I),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板(I)具有主体部分(8)和从该主体部分(8)的周缘弯折形成的连接部分(9),所述筒体(2)与所述连接部分(9)通过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筒体(2)上形成有第一凹槽(3),所述连接部分(9)上形成有第二凹槽(10),所述第一凹槽(3嵌入所述第二凹槽(10)中且与所述第二凹槽(10)压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分别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分别沿着所述内隔板(I)的周向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为长圆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的宽深比为 3:1 6: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通过在所述筒体⑵的外侧冲压所述筒体⑵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10)通过冲床冲压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内隔板⑴为三个,该三个内隔板⑴沿着所述筒体(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主体部分(8)上形成有流通孔(4)。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油箱,其中,所述内隔板(I)和筒体(2)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油箱,该燃油箱包括筒体(2)和位于该筒体(2)中的内隔板(1),其中,内隔板(1)具有主体部分(8)和从该主体部分(8)的周缘弯折形成的连接部分(9),筒体(2)与连接部分(9)通过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由于本发明提供的燃油箱的筒体与内隔板通过压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所以可以将内隔板牢固地固定在筒体上,避免了燃油箱使用过程中内隔板脱落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内隔板对燃油箱总成的有力支撑,从而提高了燃油箱总成的刚度和强度。具有该结构特征的燃油箱总成部件在经过12000km实车可靠性试验后显示,由于燃油箱总成受到外力冲击而产生的燃油箱变形、开裂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消除了安全隐患。
文档编号B60K15/073GK103072469SQ20111032833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5日
发明者张艳梅, 周新华, 刘福萍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