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结合装置的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053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结合装置的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的这种座椅框架具有第一框架件、第二框架件和结合装置,该结合装置将第一框架件绕枢摆轴可枢摆地与第二框架件连接。在此情况下第一框架件可以例如是汽车座椅的靠背的靠背框架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且第二框架件可以是汽车座椅的与靠背可枢摆地相连的座椅部分的座椅框架结构的组成部分。结合装置用于可枢摆地将两个框架件彼此连接,也就是用于可枢摆地连接例如汽车座椅的靠背与座椅部分。为此,结合装置具有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第一结合件和与第二框架件相连的第二结合件,其中,将第二结合件支承在第一结合件上并且为了使第一框架件相对于第二框架件枢摆,第二结合件能相对第一结合件进行调节。这样的结合装置能构造为转动结合装置或止动结合装置。在构造结合装置为转动结合装置时两个结合件实现例如摆动传动装置,在摆动传动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一结合件上支承的相对第一结合件可枢摆的偏心装置的驱动,能够将第二结合件在摆动的转动运动中相对第一结合件位移,以便以此方式将与第二结合件相连的第二框架件相对与第一结合件相连的第一框架件摆动。该类的转动结合装置例如由DE 10 2008 028 105A1所公知,其中第一结合件以承载有内齿部的空心齿圈的形式构造并且第二结合件以承载有外齿部的内齿轮的方式构造,并且通过偏心装置能将内齿轮摆动地相对空心齿圈进行转动。但本发明也涉及一种带有被构造为止动结合装置的结合装置的座椅框架,如这种结合装置由DE 20 2008 003 706U1所公知的那样。在由DE20 2008 003 706U1所公知的止动结合装置的情况下,在第一结合件上径向可推移地布置有锁扣,这些锁扣能够与相对第一结合件可枢摆地受支承的第二结合件的齿部啮合,从而在闭锁状态下使这些结合件不能相对彼此枢摆,在解锁状态下相反地这些结合件相对彼此的调节是可能的。结合装置用于可枢摆地将座椅框架的两个框架件彼此连接。如果通过结合装置彼此联接例如汽车座椅的靠背和座椅部分,那么由于靠背通过旅客的基于正常运行中作用的重力或碰撞事故中作用的负载力受到的负载,必须通过结合装置引开较大的力,并且将较大的力从靠背通过结合装置传导到座椅部分中并且通过座椅部分传导到车身中。该负载力主要地作为绕结合装置枢摆轴的扭矩起作用,其中,靠背起到杠杆的作用,从而在结合装置的附着部位的区域中座椅框架的框架件必须以如下方式坚固地构造,即,在结合装置与框架件之间作用的力和力矩不能导致区段式的形变或甚至导致框架件的损坏。但是在结合装置连接部位的区域中如此高强度、坚固地构造框架件与汽车座椅轻量化结构的希望相反,因为当框架件以大的材料厚度例如由钢制造时,则框架件必然也具有大的重量。在DE 10 2008 028 094A1的布置中,框架件与第一结合件的外部的绕结合装置
4枢摆轴延伸的周向面焊接,其中,第一框架件借助弯曲的弧形区段放置到第一结合件的柱体壳体形周向面上。为了在这种情况下达到第一结合件与第一框架件足够固定的连接,那么需要以足够的材料厚度构造第一框架件。在由DE 100 21 403A1所公知的座椅框架结构中结合装置布置在框架件的容纳开口中,其中,布置在第一框架件上的闭锁环被插入到框架件的容纳开口中。在由WO 2010/081508A1所公知的座椅框架中,结合装置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框架件的开口上并且与框架件焊接,即(第二)结合件穿过开口贯穿嵌接,其中,将第一框架件在该第一框架件的开口的区域中通过环绕开口的折叠件(Pfalz)加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即提供一种汽车座椅的座椅框架,在该座椅框架中,结合装置与座椅框架的框架件的连接构造成用于传递即使大的负载力,但该座椅框架同时实现了汽车座椅的轻量化结构。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主题来解决。相应的在开头所述种类的座椅框架的情况下设置用于连接结合装置的第一结合件与第一框架件的、区段式覆盖第一框架件的加固件,该加固件具有-止靠区段,加固件以止靠区段贴靠在第一框架件上并且该止靠区段与第一框架件连接;以及-沿枢摆轴的方向从止靠区段伸出的套环,该套环在第一结合件的周向面上包围第一结合件并且该套环与第一结合件连接。本发明由以下设想出发,S卩,结合装置的第一结合件,例如以具有圆柱壳体形周向面的转动结合件的柱体形空心齿圈的形式,通过加固件与汽车座椅的框架件连接,并且由此提供了第一结合件到第一框架件上的间接连接。在此情况下加固件用于连接第一结合件与第一框架件,并且区段式遮盖第一框架件,从而使第一框架件在结合装置的连接部位的区域中有目的地被加强,并且通过结合装置被引开的负载力和负载力矩受支持。由此,借助加固件第一框架件在结合装置的连接部位的区域中,尤其在第一框架件由作用在结合装置上的力矩来加载的区域中被加固。通过套环,第一结合件被抗扭地附着在加固件上,其中套环例如与第一结合件焊接,从而通过加固件将第一结合件固定地保持在框架件上。通过加固件的应用例如在应用材料厚度较薄的金属板材的情况下使第一框架件的轻量化结构成为可能,其中,将该第一框架件有目的地通过结合装置的连接部位区域中的加固件加固。加固件具有止靠区段,该止靠区段能例如在横向于枢摆轴的平面内延伸;并且具有套环,该套环沿枢摆轴的方向从止靠区段延伸。止靠区段用于连接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 而套环连接加固件与第一结合件。在此情况下套环能包围开口,在该开口中布置有第一结合件,从而使套环周向地包围第一结合件并且将第一结合件保持在加固件上。在具体的设计中第一框架件具有在横向于枢摆轴的平面内延伸的平面区段,该平面区段具有在其上所布置的开口,该开口由结合装置贯穿嵌接。在此情况下结合装置能借助第一结合件(例如以转动结合装置的柱体形空心齿圈的形式)布置在加固件的套环上,并且由套环包围,其中,加固件的套环穿过第一框架件的开口贯穿延伸。由此,例如根据拉拔(Durchzug)的方式一体化造型到加固件中的套环处在第一框架件的开口中,而加固件的止靠区段贴靠在第一框架件的面上并且与第一框架件连接,例如被焊接。在此,止靠区段在包围第一框架件的开口的边缘区段的区域中至少区段式覆盖第一框架件,从而通过止靠区段和套环来加固结合装置连接到第一框架件上的部位。额外地也可以在第一框架件上设置套环,该套环能够根据拉拔的方式一体化地造型到框架件中, 并且沿枢摆轴的方向从第一框架件的平面区段伸出。该套环包围第一框架件的开口并且贴靠在加固件的套环上,从而提供了用于有利地力导入的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的有利的连接。结合装置能预装配在加固件上并且与加固件一起布置在第一框架件上,例如与第一框架件焊接。在此情况下将加固件的套环放置到第一框架件的开口上能自动定心地进行,其中加固件的套环被插入到第一框架件的开口中并且由此自动定心地与第一框架件的开口嵌接。由此,结合装置通过加固件布置在第一框架件上,并且由此间接地附着在第一框架件上,结合装置相对于第一框架件的位置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调适,即,将结合装置的质量重心布置在第一框架件的平面区段的平面内,由此,结合装置的质量重心与平面区段的延伸平面对齐成一列。这能将负载力和负载力矩的力导入和力引开通过结合装置进一步改
口 ο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加固件能够以如下方式提供,即,该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一起围出空腔。为此,加固件能例如具有第一止靠区段、第二止靠区段和连接区段,第一止靠区段与横向于枢摆轴延伸的第一框架件的平面区段连接,第二止靠区段与第一框架件的沿枢摆轴方向从平面区段伸出的边缘区段连接,连接区段将加固件的套环与第一止靠区段和第二止靠区段连接。由此,通过第一止靠区段和第二止靠区段将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连接,其中,第一框架件具有沿枢摆轴的方向伸出的包围的边缘区段,第二止靠区段被安置在该边缘区段上。连接区段以对第一框架件的平面区段一定间距(从枢摆轴的方向看过去) 的方式平面地在这些止靠区段和加固件的套环之间延伸,从而在加固件的连接区段与第一框架件的平面区段之间提供了空腔。通过空腔的提供能够在结合装置的连接部位的区域中进一步改进第一框架件的坚固性。通过加固件在第一框架件上的安置提供了三维结构(在围出空腔的情况下),该三维结构有目的地调适负载力和负载力矩的支持和容纳并且第一框架件在结合装置的连接部位的区域内以如下方式被支持和加强,即,该第一框架件即使由于大的负载力也不会在结合装置的这个连接部位的区域中发生该第一框架件的形变。由于通过加固件的加固,使如下也成为可能,S卩,将用于连接汽车座椅的其他功能部件、如气囊、鲍登拉索(Bowdenzug)、安全带连接点或类似部件的附着部位布置在第一框架件上或加固件上,其中,在将这些附着部位布置在第一框架件上时,将附着部位以如下方式定位,即,将附着部位布置在由加固件覆盖的区域中。在改进方案中加固件能具有支承区段,该支承区段将第二结合件围向第一结合件,从而使第二结合件通过支承区段保持在第一结合件上。由此,加固件在协同作用的双重应用中一方面用于将第一结合件连接到第一框架件上并且另一方面用于将第二结合件支承在第一结合件上。在此情况下加固件能够以如下方式以加固件的支承区段布置在第一结合件上,g卩,将第二结合件以支承轮缘从枢摆轴的方向看过去布置在支承区段和第一结合件的底面之间,从而将第二结合件以其支承轮缘支承地在第一结合件的底面与加固件的支承区段之间保持。支承区段能例如以接片的形式或以环绕的环形式从加固件的套环径向朝枢摆轴向内伸出,从而通过套环和从套环径向向内伸出的支承区段提供用于第一结合件的容纳部,在该容纳部中能够将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一起布置,从而在已装配的状态中将第二结合件保持在第一结合件与加固件的支承区段之间。在加固件上设置支承区段的设想基本上也能找到独立的应用。因此由这种设想制造应用的、用于汽车座椅的结合装置一般地包括-第一结合件,该第一结合件与汽车座椅框架的第一框架件连接;和-第二结合件,该第二结合件与汽车座椅框架的第二框架件连接,并且在第一结合件上绕枢摆轴可枢摆地受支承并且为了相对于第二框架件枢摆第一框架件,该第二结合件能够相对于第一结合件进行调节。其中,设置有用于连接结合装置的第一结合件与第一框架件的、与第一结合件相连的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具有支承区段,该支承区段将第二结合件围向第一结合件,从而使第二结合件通过支承区段保持在第一结合件上,并且-被如下地构造,S卩,当第一框架件与第一结合件相连时,则至少区段式加固地覆盖第一框架件。加固件用于连接结合装置的第一结合件与座椅框架的第一框架件。在此情况下加固件通过该加固件的止靠区段贴靠在第一框架件上,并且通过套环贴靠在第一结合件上, 并且该加固件能够通过止靠区段与第一框架件焊接和通过套环与第一结合件焊接,焊接例如是激光焊接。在最终装配状态中,其中加固件一方面固定地与第一结合件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第一框架件连接,由此,结合装置通过适合的焊接连接固定地不可拆卸地与第一框架件连接。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合适地,为了预装配将结合装置首先布置在加固件上,尤其与加固件焊接,以便此后将加固件与在该加固件上所布置的结合装置一起固定在第一框架件上。在此可以合适地,首先在预装配状态中将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一起卷边 (verbordeln),即形状锁合地固定在第一框架件上,以便首先在最终装配时将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焊接,并且由此固定地与第一框架件连接。


基于本发明的设想应随后根据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细阐释。其中示出图1用于绕枢摆轴可枢摆地连接座椅框架的第一框架件与第二框架件的以转动结合装置形式的结合装置视图;图2A穿过经由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的、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剖面图;图2B加固件的独立视图;CN 102463911 A说明书5/11 页图2C加固件的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独立剖面图;图3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经由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的经修改的实施例的剖面图;图4在预装配状态下的依据图3的布置的视图;图5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经由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图6A以横向于枢摆轴的形式的经由经修改的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图6B在第一框架件上的加固件的侧视图;图6C在第一框架件上的加固件的立体图;图7A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经由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B依据图7A的布置的侧视图;图8A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经由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图8B依据图8A的加固件的独立视图;图9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经由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剖面图;图10以用于绕枢摆轴可枢摆地连接座椅框架的第一框架件与第二框架件的转动结合装置形式的结合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视图;和图11穿过经由加固件与第一框架件相连的结合装置以横向于枢摆轴的横截面形式的、依据按图10的布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在立体的分解视图中示出分别是汽车座椅的座椅框架的组件的第一框架件 1和第二框架件2。在此情况下,第一框架件1能例如作为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的组成部分, 而第二框架件2例如是座椅结构的组成部分。靠背结构绕枢摆轴S能够枢摆地与座椅结构连接,以便能够相应于座椅使用者的需求调适相对汽车座椅的座椅部分的汽车座椅的靠背的倾斜度。为了可枢摆地连接靠背结构与座椅部件结构,第一框架件1通过结合装置3可枢摆地与第二框架件2连接。结合装置3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构造为转动结合装置并且具有带呈圆柱壳体形的周向面310和内齿部312的柱体形空心齿圈形式的第一结合件31以及具有带外齿部320的内齿轮形式的第二结合件32。第二结合件32通过其外齿部320与第一结合件31的内齿部312啮合,其中,外齿部320的齿数和内齿部312的齿数不同,并且内齿部320的直径以如下方式小于外齿部312的直径,即,使第二结合件32以其外齿部320 在第一结合件31的内齿部312上能为实现偏心装置传动而滚动。在第二结合件32的柱体形容纳开口 321中布置有由两个偏心元件34、35所组成的偏心装置。偏心元件34、35在第一结合件31的轴颈311上可转动地被支承,这些偏心元件通过弹簧元件37彼此相对地预紧并且通过操纵盘36与驱动元件38组成有效连接,该驱动元件38通过轴颈38支承在第一结合件31的轴颈311的内部的中心钻孔上。此处驱动元件38借助头部380置入第二结合件32的柱体形容纳开口 321中并且具有四边形的贯穿嵌接开口 382,用于操纵驱动元件38的操纵轴能嵌入到该贯穿嵌接开口中。在运行中,将驱动元件38绕枢摆轴S转动,绕该枢摆轴将驱动元件38支承在第一结合件31的轴颈311上,进而也将构造偏心装置的偏心元件34、35在第二结合件的柱体形容纳开口 321中运动,从而由此将第二结合件32为了在第一结合件31的内齿部312上滚动而进行操纵,并且使第二结合件32在转动运动中相对于第一结合件31位移。对于这种转动结合装置的工作原理的详细细节参考例如DE 10 2008 028 094A1。第二结合件32支承在第一结合件31上并且为此通过支承环33保持在第一结合件31上,从而使支承轮缘323处在第一结合件31的底面314与支承环33之间,在该支承轮缘上布置有第二结合件32的外齿部320。此处支承环33在通过边缘区段313所界限的凹部中放置在第一结合件31的支承面317上并且与第一结合件31焊接。结合装置3用于第一框架件1与第二框架件2的可枢摆的连接。为此,第一结合件31通过加固件4与第一框架件1连接,而第二结合件32通过沿枢摆轴S的方向从支承轮缘32伸出的连接套环322布置在第二框架件2的开口 20中并且与第二框架件2连接, 该连接尤其是焊接。在图2A至图2C中所示出的用于连接第一结合件31与第一框架件1的加固件4 的第一实施例中,加固件4具有止靠区段41,该止靠区段呈环形地平行于平面E延伸,在该平面内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平面地延伸。该止靠区段41贴靠在第一框架件1上,围出开口 40的套环42沿枢摆轴S的方向从该止靠区段41伸出,在该开口中布置有第一结合件 31。套环42周边地包围第一结合件31,并贴靠在圆柱壳体形第一结合件31的周向面310 上并且被构型为具有圆柱形状的环形套环。加固件4用于连接第一结合件31与第一框架件1。在此,将第一框架件借助止靠区段41区段式覆盖并且将第一框架件尤其在结合装置3连接到第一框架件上的区域中以如下方式加固,即,作用在此连接部位的区域中的力矩和力能被支持和吸收,而不会在连接部位的区域中出现第一框架件的形变。借助结合装置3通过加固件4到第一框架件1上的间接连接,结合装置3能以如下方式布置在第一框架件1上,即,结合装置的质量重心M,如图2A所示出,处在平面E中, 第一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在该平面内延伸,从而力矩主要作用在该平面内并且能够在该平面中被引开。图3示出依据图2A至图2C的布置的经修改的实施例。此处在第一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上附加地设置有套环11,该套环沿枢摆轴S方向从平面区段12伸出并且提供了加固件4的套环42在第一框架件1上的有利的止靠。加固件4利用其套环40布置在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中。在预装配状态中,如图4所示出的那样,在此,具有第一结合件31的结合装置3已经与加固件4连接,以便之后与加固件4 一起沿接合方向F布置在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上,并且固定在第一框架件1 上。加固件4自动定心地接入到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中,从而在将加固件4插入到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中以后不需要设置其他的用于位置准确地将加固件4布置在第框架件1上的措施。第一结合件31优选与加固件4焊接,并且加固件4优选地与第一框架件1焊接。 此处可以考虑不同的焊接方向,如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那样。因此第一结合件31能借助通焊在沿套环42的外周向面的法线取向的焊接方向L4 上从外面与加固件4焊接,或者能相应于焊接方向L5、L6中的一个从一侧或者从另一侧将第一结合件焊接到第一结合件31的周向面310与加固件4的套环42之间的空隙中(见图 4)。为了连接加固件4与框架件1能例如借助从外面沿焊接方向Ll经过第一框架件1 的套环11的通焊来提供第一框架件1的套环11与加固件4的套环42之间的焊接。但也可以考虑,在第一框架件1的套环11与加固件4的套环42之间的空隙中沿焊接方向L2焊接,和/或相应于焊接方向L3 (见图3)借助通焊将止靠区段41与第一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连接。焊缝能分别周边地绕枢摆轴S呈环形地闭合。但也可以考虑设置单独的圆弧区段形式的多个焊缝或仅设置单独的焊点。图5示出的实施例中加固件4与其套环42没有插入到开口 10中,而是借助加固件的止靠区段41以如下方式安置到第一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上,S卩,套环42沿远离平面区段12取向的方向从止靠区段41延伸。在此情况下,第二结合件32利用其连接套环322 穿过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以便通过该连接套环322与第二框架件2 (见图1)连接。图6A至6C示出的实施例中,应用了其他造型的加固件4*,但其他构件与前面所述实施例最大程度的功能相同并且相应地配置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在这个实施例中加固件4*也用于连接结合装置3与第一框架件1并且具有套环 40*和止靠区段41a*、41b*,套环在第一框架件31的外周向面310上包围它,经由止靠区段将加固件4*贴靠在第一框架件1上。此处第一结合件31处在加固件4*的开口 40*中并且与套环42*焊接在一起,而加固件4*经由止靠区段41a*、41b*与第一框架件1焊接在一起。依据图6A至图6C的加固件4*的特点在于,加固件4*与第一框架件1 一起围出空腔R并因此构造形成三维的结构,该三维的结构在结合装置3的连接位置处为了支持作用在那里的力和力矩而加强了框架件1。为此,加固件4*具有连接区段44*,该连接区段将止靠区段41a*、41b*平面地与套环42*连接并且与第一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起围出空腔 R0在依据图6A至图6C的实施例中第一框架件1具有相对平面区段12折弯的、包围的边缘区段13,该边缘区段沿枢摆轴S的方向从平面区段12延伸并且该边缘区段与加固件4*的止靠区段41b*连接。由此,边缘区段13是三维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目的地为有利的力导入和力支持而通过加固件4*进行加固。通过应用加固件4*使第一框架件1的轻量化结构成为可能,在该轻量化结构中, 在结合装置3连接到第一框架件1上的部位的区域中尤其通过加固件4*和第一框架件1的空间构造达到座椅框架的刚性和必须的强度,并且同时能够应用具有小的材料厚度的如薄钢板形式的构件。由于加固件4*的加固使如下也成为可能,即,在框架件1上或在加固件4*上布置附着部位14(见图6B),这些附着部位能应用于连接汽车座椅的其他功能部件、如气囊模块、安全带连接点、鲍登拉索或类似部件。当这些附着部位14布置在第一框架件1上时,这些附着部位由加固件4*所覆盖,从而使这些附着部位处在空腔R的区域中。经由加固件4* 将第一框架件1在附着部位14的区域内以如下方式加固,S卩,能有目的地拦住、支持和引开在其上被导入的力。在依据图6A至图6C的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件31附加地也能经由环绕该第一结合件的边缘区段313与平面区段12焊接在一起在图1所示的和前面阐释过的转动结合装置形式的结合装置3的情况下,第二结合件32通过支承环33支承在第一结合件31上,从而将第二结合件32用支承环33围向第一结合件1并且保持在第一结合件31上。在协同作用的双重应用中,在放弃应用独立的支承环33时也能以如下方式构型加固件4、4*,即,加固件承担支承环33的功能并且用于第二结合件32在第一结合件31上的支承。因此在相对依据图2A的实施例的经修改的依据图7A的加固件4中设置有支承区段43,所述支承区段相对套环42径向地朝枢摆轴S向内延伸,并且端侧地贴靠在第一结合件31的支承面317上,从而借助支承区段43将第二结合件32的支承轮缘323相对第一结合件31的底面314包围。此处支承区段43以接片的形式与止靠区段41对齐成一列地延伸,其中,在支承区段43的区域内能够设置在套环42中的周向留空。在相对依据图6A的实施例的经修改的依据图8A和图8B的加固件4*的情况下设置有呈环形的支承区段43*,该支承区段呈环形地从套环42*径向向内朝枢摆轴S延伸,并且以如下方式端侧地贴靠在第一结合件31的支承面317上,S卩,将第二结合件32以该第二结合件的支承轮缘323保持在第一结合件31上。由此,借助加固件4*的套环42*和加固件4* 的支承区段43*为第一结合件31提供了呈罐状的容纳部,第一结合件31与第二结合件32 能一起被插入到该容纳部中,从而在已被插入的状态中使第一结合件31以其支承面317贴靠在支承区段43*上,并且第二结合件32以其支承轮缘323保持在支承区段43*与第一结合件31的底面314之间。此处第二结合件32以其连接套环322贯穿延伸穿过开口 430*, 该开口由支承区段43*包围,从而能通过连接点322将第二结合件32在第一框架件1的背离加固件4*的面上与第二框架件2连接。依据图9的实施例仅以如下方式与依据图8A和图8B的实施例进行区别,即,加固件4*的套环42*贯穿地延伸穿过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从而以此方式使如下成为可能, 艮口,将结合装置3以其质量重心M布置在平面区段12的平面内(比较图2A)。加固件4、4*在同时加固在第一框架件1上的结合装置3的连接部位的情况下实现结合装置3与第一框架件1的连接。在此,加固件4、4*提供了间接的、结合装置3的连接并且因此可以说用作结合装置3与第一框架件1之间的桥件。这同时提供了在第一结合件 31和第一框架件1的材料选择方面额外的自由度,第一结合件和第一框架件不需要强制地以如下方式彼此协调,即,使第一结合件和第一框架件能良好地彼此焊接在一起。因此第一结合件31的材料、加固件4、4*的材料和第一框架件1的材料以如下方式选择,S卩,第一结合件31与加固件4、4*能够焊接并且加固件4、4*与第一框架件1能够焊接,但是其中,第一结合件31和第一框架件1能由如下材料制造,这些材料完全不能或只能不利地彼此焊接在一起。
有利地结合装置3能预装配在加固件4、4*上,以便此后将加固件4、4*与布置在加固件上的结合装置3 —起固定在第一框架件1上。但也可以考虑不预装结合装置3而在焊接步骤中将加固件4、4*和第一框架件1彼此连接。同样可以考虑,将加固件4、4*与布置在加固件上的结合装置3 —起在预装配步骤中首先借助卷边固定在第一框架件1上,以便此后在稍后的装配步骤中将加固件4、4*与第一框架件1固定地连接。图10和11示出相对依据图1的实施例的经修改的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只要功用相符,则配置如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这些实施例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依据图1的布置的工作原理相应。如在依据图10的分解图中和在依据图11的剖面图(横向于枢摆轴S)中所示出的那样,用于连接第一结合件31与第一框架件1的加固件4具有止靠区段41,止靠区段呈环形地平行于平面E延伸,在该平面内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平面地延伸。该止靠区段41 贴靠在第一框架件1上,并且沿枢摆轴S的方向套环42从该止靠区段41伸出,该套环包围开口 40,在该开口中布置有第一结合件31。套环42周向地包围第一框架件31,贴靠在第一结合件31的圆柱壳体形的周向面310上并且被构型为具有圆柱形状的环形套环。第二结合件32支承在第一结合件31上并且为此通过承担了支承环功能的加固件 4以如下方式保持在第一结合件31上,即,使支承轮缘323处在第一结合件31的底面314 与加固件4的支承区段43之间,在该支承轮缘上布置有第二结合件32的外齿部320。此处支承区段43放置在第一结合件31的支承面317上。借助加固件4的支承部分43和加固件4的套环42为第一结合件31提供了呈罐状的容纳部,第一结合件31能够与第二结合件32 —起插入到该容纳部中,从而在已被插入的状态中第一结合件31以其支承面317贴靠在支承区段43上,并且将第二结合件32以该第二结合件的支承轮缘323保持在支承区段43与第一结合件31的底面314之间。第二结合件32以该第二结合件的连接套环322穿过开口 430贯穿延伸,该开口由支承区段43包围,从而能够通过连接点322将第二结合件32在第一框架件1的背离加固件4的面上与第二框架件2连接。因此加固件4在协同作用的双重应用中一方面用于连接第一结合件31与第一框架件1并且另一方面用于在第一结合件31上支承第二结合件32。加固件4以该加固件的套环40布置在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中。在此,在预装配状态中结合装置3能够以第一结合件31已经与加固件4连接,以便此后与加强件4 一起布置在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 中并且固定在第一框架件1上。将加固件4接入到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中能自动定心地进行,从而在将加固件 4插入到第一框架件1的开口 10中以后不必设置其他的用于将加固件4位置准确地布置在第一框架件1上的措施。第一结合件31优选地与加固件4焊接,并且加固件4优选地与第一框架件1焊接。 此处可以考虑不同的焊接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那样。因此第一结合件31能借助通焊在沿套环42的外周向面的法线所取向的焊接方向 L3上从外面与加固件4进行焊接。备选地或者附加地也能相应于焊接方向Ll焊接到第一结合件31的周向面310与加固件4的套环42之间的空隙中,或者支承区段43能借助通焊沿焊接方向L2与第一结合件31的支承面317连接。加固件4与第一结合件31的连接有利地在将加固件4附着在第一框架件1上之前的预装配步骤中进行,从而结合装置制造商能将结合装置3与加固件4 一起向汽车座椅制造商供货。为了将加固件4与框架件1连接,可以例如沿焊接方向L4焊接到开口 10的边框与加固件4的套环42之间的空隙中。备选地或附加地也能相应于焊接方向L5借助通焊将止靠区段41与第一框架件1的平面区段12连接。焊缝能分别周向地绕枢摆轴S呈环形地闭合。但也可以考虑设置以单独的圆弧区段形式的多个焊缝或只设置单独的焊点。附图标记列表1第二座椅框架件10开口11套环12平面区段13边缘区段14附着部位2第一座椅框架件20开口3结合装置31第一结合件310周向面311轴颈312内齿部313边缘区段314底面315,316端面317支承面32第二结合件320外齿部321容纳开口322连接套环323支承轮缘33支承环34,35偏心装置件36操纵盘37弹簧元件38驱动元件380头部381轴颈
382贯穿嵌接开口4,4*加固件40、40*开口41、41a*、41b* 止靠区段42、42*套环43、43*支承区段430*开口44*连接区段E平面L1-L6焊接方向M质量重心R空腔S枢摆轴。
权利要求
1.汽车座椅的座椅框架,具有-第一框架件;-第二框架件;-结合装置,所述结合装置将所述第一框架件以能绕枢摆轴枢摆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框架件连接;-所述结合装置的与所述第一框架件连接的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具有绕所述枢摆轴延伸的外周向面;和-所述结合装置的与所述第二框架件连接的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为了将所述第一框架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框架件枢摆而能够相对所述第一结合件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区段式覆盖所述第一框架件(1)的、用于将所述结合装置(3)的所述第一结合件(31) 与所述第一框架件(1)连接的加固件(4、4*),所述加固件包括-止靠区段Gl、41a*、41b*),所述加固件0、4*)以所述止靠区段来贴靠在所述第一框架件(1)上并且所述止靠区段与所述第一框架件(1)连接;和-沿所述枢摆轴⑶的方向从所述止靠区段Gl、41a*、41b*)伸出的套环02、42),所述套环在所述第一结合件的周向面(310)上包围所述第一结合件(31)并且所述套环与所述第一结合件(3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件(31)的所述外周向面 (310)至少区段式呈圆柱壳体形地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靠区段Gl、41a*、41b*)在横向于所述枢摆轴(S)的平面内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02、42*)环绕所述加固件G、4*)的开口(40、40*),在所述开口中布置有所述第一结合件(31)。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件(1)具有在横向于所述枢摆轴( 的平面(E)内延伸的平面区段(12),所述平面区段具有布置在所述平面区段内的开口(10),并且所述结合装置(3)贯穿嵌接所述第一框架件(1)的所述开口(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0、4*)以所述加固件的套环02、42*)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框架件(1)的所述开口(10)。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件(1)具有套环 (11),所述第一框架件(1)的所述套环(11)沿所述枢摆轴( 方向从所述第一框架件(1) 的所述平面区段(12)伸出并且环绕所述第一框架件(1)的所述开口(10),并且所述加固件 (4,4*)的所述套环02、42*)贴靠在所述第一框架件的所述套环(11)上。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框架件(1)上装配的所述结合装置(3)的质量重心(M)布置在所述平面区段(1 的平面(E)内。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G、4*)与所述第一框架件(1) 一起围出空腔(R)。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i)具有-第一止靠区段(41a*),所述第一止靠区段与所述第一框架件(1)的横向于所述枢摆轴⑶延伸的平面区段(12)连接;-第二止靠区段Glb*),所述第二止靠区段与所述第一框架件(1)的沿所述枢摆轴(S) 方向从所述平面区段(12)伸出的边缘区段(13)连接;以及-连接区段(44*),所述连接区段将所述加固件^i)的所述套环(42*)与所述第一止靠区段(41 )和所述第二止靠区段Glb*)连接。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固件上或在所述第一框架件(1)上由所述加固件覆盖的区域中布置有用于所述汽车座椅的功能部件的附着部位(14)。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G、4*)具有支承区段G3、43*),所述支承区段将所述第二结合件(3 围向所述第一结合件(31),从而使所述第二结合件(3 通过所述支承区段03、43*)保持在所述第一结合件G、4*)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如下,所述加固件0、4*)以所述支承区段 (43,43*)以如下方式布置在所述第一结合件(31)上,即,使所述第二结合件(32)以支承轮缘(32 在所述枢摆轴( 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支承区段03、43*)与所述第一结合件(31) 的底面(314)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区段03、43*)以接板形式或以环绕的环形式从所述加固件G、4*)的所述套环02、42*)径向朝所述枢摆轴(S) 向内伸出。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G、4*)通过所述止靠区段Gl、41a*、41b*)与所述第一框架件(1)焊接并且通过所述套环G2、42*)与所述第一结合件(31)焊接。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G、4*)通过所述止靠区段Gl、41a*、41b*)借助卷边与所述第一框架件(1)连接。
全文摘要
汽车座椅的带有结合装置的座椅框架,具有第一框架件;第二框架件;将第一框架件绕枢摆轴可枢摆地与第二框架件连接的结合装置;结合装置的与第一框架件连接的第一结合件,具有绕枢摆轴延伸的外周向面;及结合装置的与第二框架件连接的第二结合件,其为了将第一框架件相对第二框架件枢摆而能相对第一结合件调节。设有区段式覆盖第一框架件(1)的、用于将结合装置(3)的第一结合件(31)与第一框架件连接的加固件(4、4*),包括止靠区段(41、41a*、41b*)和沿枢摆轴(S)方向从止靠区段伸出的套环(42、42*),加固件以止靠区段贴靠在第一框架件上并且止靠区段与第一框架件连接,套环在第一结合件(31)的周向面(310)上包围它并且与之连接。
文档编号B60N2/22GK102463911SQ20111035200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9日
发明者格雷戈尔·克勒纳 申请人: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