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417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是车身和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汽车经过颠簸的路面时,悬架系统中的弹性元件应受到冲击会产生振动。为衰减振动,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在悬架系统中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有减振器,通过减振器的作用,将经弹性元件冲击转化后的多次小能量冲击消除,使车身不受到太大的振动。后减振器的下支座是连接在减振器和车身之间的一个部件,直接与车身相接触。在汽车经过颠簸路面时,作为传递介质,将路面给车轮的冲击力经后减振器传递至车身,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压缩量,以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现有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其与车身的连接面均为平面接触。在将路面给车轮的冲击力传递给车身的过程中,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会被压缩,由于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安装平面之间为平面接触,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后减振器的下支座极易与车身安装平面产生横向的相对位移,从而容易产生异响,这也是后减振器异响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安装平面之间为平面接触,在力的传递过程中,其可压缩的空间也较小,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也较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摩擦效果好,压缩空间较大,缓减路面给车身冲击力的效果较好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包括呈柱状的本体,所述的本体的轴心处具有供螺栓穿设的定位孔,所述的本体的一端具有能与车身相抵靠的抵靠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靠面上具有若干条呈条状的凸台。在上述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中,所述的凸台围绕成环形,且上述的环形中心与本体的轴心重合。将凸台设计成中心与本体的轴心重合的环形,从而使得同一凸台的各部分所受的力较为均匀,有利于保护后减振器的下支座的使用寿命。在上述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中,所述的凸台的径向截面宽度为Imm 4mm。凸台的径向截面宽度在上述的范围内,效果最好。凸台的径向截面宽度太宽,两个相邻的凸台之间空隙较小,可被压缩的空间较小,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较差。凸台的径向截面宽度太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容易发生位移从而产生异响。在上述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中,所述的凸台的径向截面高度为Imm 4mm。凸台的径向截面高度在上述的范围内,其所起到的效果最好。凸台的径向截面高度过高导致其可被压缩的空间也过大,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力的过程中,车身上下振动过大,同时后减振器的下支座被压缩变形强度也较大,降低了使用寿命。凸台的径向截面高度过低,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较差。[0009]在上述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中,所述的凸台的数量为2条 4条。在上述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中,所述的凸台沿着本体径向均匀分布,且分布区域的外区域线与抵靠面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6mm IOmm ;分布区域的内区域线与抵靠面的内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2mm 4mm。凸台是沿着本体径向均匀分布,在力的传递过程中下支座的各部分所受的摩擦力较为均匀,不易发生局部位移。同时,压缩空间的分布也较为均匀,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较好。在上述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中,所述的凸台和本体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本后减振器的下支座通过在抵靠面上设置若干条呈条状的凸台,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接触面之间由平面接触变为凸面接触,增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相应变大,使得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接触面在力的传递过程中不易发生横向的相对位移,从而不会产生异响。同时,由于两个相 邻的凸台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使得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在向车身传递冲击力的过程中,可被压缩的空间较大,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较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主要采用橡胶材料直接通过模具制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与车身接触面之间不易产生异响,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较好。

图I是本后减震器的下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后减震器的下支座的俯视图。图中,I、本体;2、定位孔;3、抵靠面;4、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和图2所示,本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包括呈柱状的本体1,本体I的轴心处具有供螺栓穿设的定位孔2,本体I的一端具有能与车身相抵靠的抵靠面3,抵靠面3上具有若干条呈条状的凸台4。凸台4围绕成环形,且环形中心与本体I的轴心重合,沿着本体I径向均匀分布,分布区域的外区域线与抵靠面3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6mm IOmm ;分布区域的内区域线与抵靠面3的内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2_ 4_。凸台4的数量为2条 4条。凸台4的径向截面宽度为Imm 4mm,径向截面高度为Imm 4mm。凸台4和本体I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案和说明书附图所示的凸台4的数量为2条,凸台4的径向截面宽度为3mm,径向截面高度为3mm,分布区域的外区域线与抵靠面3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8mm,分布区域的内区域线与抵靠面3的内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3mm。本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在将路面给车轮的冲击力传递给车身的过程中,通过其抵靠面3上的凸台4的作用,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接触面之间由平面接触变为凸面接触,增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力相应变大,使得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接触面在力的传递过程中不易发生横向的相对位移,从而不会产生异响。同时,由于两个相邻的凸台4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使得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在向车身传递冲击力的过程中,可被压缩的空间较大,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较好。本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主要采用橡胶材料直接通过模具制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002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本体I、定位孔2、抵靠面3、凸台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 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1.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包括呈柱状的本体(I),所述的本体(I)的轴心处具有供螺栓 >穿设的定位孔(2),所述的本体(I)的一端具有能与车身相抵靠的抵靠面(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靠面(3)上具有若干条呈条状的凸台(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4)围绕成环形,且上述的环形中心与本体(I)的轴心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4)的径向截面宽度为Imm 4mm。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4)的径向截面高度为Imm 4mm。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4)的数量为2条 4条。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4)沿着本体(I)径向均匀分布,且分布区域的外区域线与抵靠面(3)的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6mm IOmm ;分布区域的内区域线与抵靠面(3)的内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2mm 4mm。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6所述的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4)和本体(I)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后减振器的下支座极易与车身安装平面产生横向的相对位移从而产生异响、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差的问题。本后减振器的下支座,包括呈柱状的本体,所述的本体的轴心处具有供螺栓穿设的定位孔,所述的本体的一端具有能与车身相抵靠的抵靠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靠面上具有若干条呈条状的凸台。它通过凸台的作用,增加了接触面的摩擦力,使得后减振器的下支座与车身接触面在力的传递过程中不易发生横向的相对位移。本后减振器的下支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与车身接触面之间不易产生异响,缓减路面给车身的冲击的效果较好。
文档编号B60G13/00GK202357824SQ20112047981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8日
发明者刘巍, 席鹏东, 徐荣峰, 潘之杰, 胡志刚, 胡思明, 赵福全, 金戈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