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5353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的行驶装置一般包括车架、车桥、车轮、轮胎、钢板弹簧和减震器等部件。目前,在重型卡车的车厢的下面设有前车桥组和后车桥组。常见的重型卡车的车桥设置方式有前车桥组为单车桥、后车桥组为三车桥,或前车桥组和后车桥组均为双车桥,或前车桥组为双车桥、后车桥组为三车桥。每个车桥的两侧均设有车轮。在现有技术中,每个车桥组中的相邻车桥之间的距离较短,一般前后相邻的车轮之间的距离为20cm左右。由于前后车轮距离比较近,车辆对地面的压力就比较集中,这是重型卡车比较容易压坏路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把前后相邻的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拉大(比如拉大至Im左右),即将前后相邻车桥的距离拉大,将会使得车辆对路面的压力较为分散,减轻卡车对路面的压力集中程度,从而减轻卡车对路面的损坏程度。但是,由于车架大梁和钢板弹簧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连接架固定的,而连接架是不可调整的,因而钢板弹簧与车架大梁之间的间距是不可调整的。因而,在将相邻的前后车桥距离增大后,在不平整的路面上,前后相邻的车轮会存在有一轮着地而另一轮悬空的问题,这样就会严重影响重型卡车的运行安全性。因而,需要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既能将前后相邻车桥的距离拉大,又能解决前后相邻的车轮的悬空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以能将前后相邻车桥的距离拉大,又能保证前后相邻的车轮不存在悬空问题。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套筒、柱塞和设于柱塞下部且可随柱塞一起上下移动的圆柱销;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上固定设置有两块相互平行的且沿柱塞移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有沿所述限位板厚度穿透所述限位板的腰形孔;所述圆柱销的两端分别插入在所述两块限位板的腰形孔之内;所述圆柱销与所述柱塞之间通过连接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连接架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是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板,所述下连接板也是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板;上连接板的板面和下连接板的板面是相互垂直的;所述下连接板的外板面与所述限位板的内板面是相互抵接的,而且所述下连接板的外板面为弧形面;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第一销孔,所述柱塞上也设有径向穿过所述柱塞的通孔,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销孔和通孔的固定销将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柱塞相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板上也设有第二销孔,所述圆柱销插入于所述第二销孔之内。所述圆柱销的外周面上套设有保护套管。[0009]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通过套筒和柱塞分别连接汽车的大梁和钢板弹簧,因而使得钢板弹簧和大梁之间的距离可通过柱塞的运动而调整,从而解决了增大车桥之间的距离后在不平整路面上会出现车轮悬空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增大车桥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车轮对路面的压力集中的问题,降低车轮对路面的倾车L,更好地保护公路路面,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节约公路的维修维护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尤其适用于重型卡车,由于能自动调节汽车大梁与钢板弹簧之间的距离,因而可根据需要调整相邻车桥之间的距离,从而解决了车轮对地面的压力过于集中而容易破坏路面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支架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支架的左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支架的柱塞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支架的连接架的主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支架的连接架的左视图。附图1 附图5中标号1套筒,2柱塞,21通孔,3圆柱销,4限位板,41腰形孔,5 连接架,51上连接板,511第一销孔,52下连接板,521第二销孔,522外板面,6固定销。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 附图5,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包括套筒1、柱塞2和设于柱塞2下部且可随柱塞2 —起上下移动的圆柱销3 ;所述套筒1的外周面上固定设置有两块相互平行的且沿柱塞2移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板4,所述限位板4上设有沿所述限位板4厚度穿透所述限位板4的腰形孔41 ;所述圆柱销3的两端分别插入在所述两块限位板4的腰形孔41之内;所述圆柱销3与所述柱塞2之间通过连接架5相连接。所述套筒的上端部固定连接在汽车大梁上。汽车大梁外侧设置有油室,油室上设有油孔。所述套筒上端设有油孔,套筒的油孔和油室的油孔是相通的。实际操作中,套筒是焊接在大梁上的, 套筒顶端的油孔恰好与油室的油孔相对准,二者的连接处通过焊接固定。汽车的钢板弹簧与圆柱销上相连接,从而将液压式支架的柱塞与钢板弹簧相连接。钢板弹簧的前端形成有卷耳,所述卷耳即钢板弹簧的前端部卷成的圆筒,该圆筒套设在所述圆柱销上,使得钢板弹簧与圆柱销相连接。由于圆柱销的两端卡入在限位板上的腰形孔内,用于限制所述柱塞的行程。具体实施时,限位板的外侧对应腰形孔的位置,设有盖板,可阻止销子沿着轴向滑动, 避免销子脱落。每个车桥的两端均设有两个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支架,即每个车轮对应两个液压式支架。前后一组的两个或三个车桥上的一侧的车轮所对应的液压式支架共用一个油室,所述油室是内部的油量是固定的。当车轮行走在不平整路面上时,前后车轮的高度通过液压式支架调整,路面低洼处的车轮下降,路面上凸处的车轮上升,上升和下降通过液压油来调整;由于一组车轮对应一个油室,因而一组车轮有升有降,又加之各套筒和柱塞的规格是相同的,因而上升的高度与下降的高度是相等的。[0019]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式支架来连接汽车的大梁和钢板弹簧,通过套筒和柱塞分别连接汽车的大梁和钢板弹簧,因而使得钢板弹簧和大梁之间的距离可通过柱塞的运动而调整,从而解决了增大车桥之间的距离后在不平整路面上会出现车轮悬空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增大车桥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车轮对路面的压力集中的问题,降低车轮对路面的倾轧,更好地保护公路路面,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节约公路的维修维护成本。所述连接架5包括上连接板51和下连接板52 ;所述上连接板51是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板,所述下连接板52也是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板;上连接板51的板面和下连接板52的板面是相互垂直的;所述下连接板52的外板面522与所述限位板4的内板面是相互抵接的,而且所述下连接板52的外板面522为弧形面;所述上连接板51上设有第一销孔511,所述柱塞2上也设有径向穿过所述柱塞2的通孔21,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销孔511 和通孔21的固定销6将所述上连接板51和所述柱塞2相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板52上也设有第二销孔521,所述圆柱销3插入于所述第二销孔521之内。连接架为板材构成,结构简单,制作容易。通过销子将连接架与柱塞相固定连接,实现容易且拆装方便。由于下连接板的外板面为弧形面,而限位板的内板面为平面。因而连接架可以在两个限位板之间左右摇摆,当同一个车桥两侧的车轮对应的路面不平整时,此时连接架可左右晃动,从而适应车轮的底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状态。所述圆柱销3的外周面上套设有保护套管。由于钢板通过端部卷成的筒状体套设在圆柱销上的,而钢板在汽车运动过程中是不断晃动的,故而钢板与圆柱销之间会不断摩擦。设置保护套管后,可以更好地保护圆柱销,提高圆柱销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其特征是,包括套筒(1)、柱塞(2)和设于柱塞( 下部且可随柱塞( 一起上下移动的圆柱销(3);所述套筒(1)的外周面上固定设置有两块相互平行的且沿柱塞( 移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4)上设有沿所述限位板⑷厚度穿透所述限位板⑷的腰形孔Gl);所述圆柱销⑶的两端分别插入在所述两块限位板(4)的腰形孔Gl)之内;所述圆柱销( 与所述柱塞( 之间通过连接架( 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架( 包括上连接板(51)和下连接板(5 ;所述上连接板(51)是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板,所述下连接板(5 也是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矩形板;上连接板(51)的板面和下连接板(5 的板面是相互垂直的;所述下连接板(5 的外板面(52 与所述限位板(4) 的内板面是相互抵接的,而且所述下连接板(5 的外板面(52 为弧形面;所述上连接板 (51)上设有第一销孔(511),所述柱塞⑵上也设有径向穿过所述柱塞(2)的通孔01), 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销孔(511)和通孔的固定销(6)将所述上连接板(51)和所述柱塞 (2)相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板(52)上也设有第二销孔(521),所述圆柱销(3)插入于所述第二销孔(521)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圆柱销(3)的外周面上套设有保护套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包括套筒、柱塞和设于柱塞下部且可随柱塞一起上下移动的圆柱销;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上固定设置有两块相互平行的且沿柱塞移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有沿所述限位板厚度穿透所述限位板的腰形孔;所述圆柱销的两端分别插入在所述两块限位板的腰形孔之内。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连接汽车大梁和钢板弹簧的液压式支架,具有能自动调节汽车大梁与钢板弹簧之间的距离、可根据需要调整相邻车桥之间的距离、从而解决了车轮对地面的压力过于集中而容易破坏路面的问题等优点。
文档编号B60G17/08GK202319803SQ20112052035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张仁乐 申请人:张仁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