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内胎轮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828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内胎轮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无内胎轮框结构,其是关于车轮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具有高气密及具坚固特性的轮框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不论是汽车、机车或自行车于行驶途中,若轮胎(有内胎的轮胎)意外被尖锐物(如钉子)穿刺,其内胎的气体会由被穿刺的穿孔而外漏,导致轮胎无法支撑汽、机车或自行车继续行驶,而除了此问题外,有内胎的轮胎尚存在有如胎压过高导致内胎折裂以及易漏气等问题。如今,为了改善传统有内胎的轮胎其上述具有的缺点,进而发展出一种无内胎轮胎,该无内胎轮胎于轮胎具有些微破裂或裂缝时,其内部的气体并不会瞬间的漏光,而是缓慢漏出轮胎外,因此,即使轮胎被尖锐物刺破也可以再行驶一段路程至可进行修补的地方。·此外,无内胎轮胎除了上述的优点外,其还可以抵抗剧烈的形变而不漏气或爆胎,且通常于较多的岩石、雪地、泥土、湿滑或布满树根的地而行驶,需以较低胎压的轮胎以提升轮胎的抓地方,而无内胎的轮胎可使用较低的胎压不仅提升抓地力,且也提升骑乘的速度及舒适度,此外,无内胎轮胎结构弹性较佳,如此相较于有内胎的轮胎其避震效果更不在话下,因此近期无内胎轮胎逐渐的取代有内胎轮胎。然而,现有的轮框具有数个穿孔,以便于由轮框外圈装设铜头及幅丝,该数个穿孔会降低无内胎轮框的气密效果,使无内胎轮胎于受压后,其内部的气体会借由数个的穿孔而泄漏至轮胎外,造成需随时补充轮胎内的气体,因而补胎液或者打气筒即成为随身必备的物品,如此会增加骑士的负重,也会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加以研发一种防止无内胎轮胎漏气的无内胎轮框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轮框具有穿孔,使无内胎轮胎内的气体容易外泄,而导致需随时补充无内胎轮胎内的气体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无内胎轮框结构,其利用气密带、补强带依序贴附于框体上,使轮胎内的气体不会因轮胎受压而由穿孔泄漏而出,且补强带得以抵抗胎压,以加强框体的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内胎轮框结构包括一框体,其外周侧环设一定位槽,而该定位槽槽底环设数个穿孔;一气密带,其贴覆定位槽的槽底且封闭该数个穿孔;以及一补强带,其贴覆于气密带之上;借此,气密带得以紧密的封闭该数个穿孔,使轮胎内的气体不会因轮胎受压而由穿孔泄漏而出,且补强带得以抵抗胎压,以提升框体的强度。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下列技术特征[0013]I.该定位槽由槽底向下延伸形成一弧形部,而该数个穿孔贯设于弧形部。2.该气密带于对应定位槽的端面设有一第一黏合面。3.该气密带于对应定位槽的端面设有一第一黏合面,而于另一端面设有一第二黏合面。4.该补强带于对应气密带的端面设有一胶黏面。5.该补强带的宽度大于气密带的宽度,该补强带周侧贴覆于定位槽槽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防止无内胎轮胎漏气。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I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I框体11定位槽111穿孔112弧形部2气密带21第一黏合面22第二黏合面3补强带31胶黏面4幅丝5 轮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无内胎轮框结构,请参阅图I、图2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实施例,其包括一框体I、一气密带2及一补强带3,其中该框体I其外周侧环设一定位槽11,而该定位槽11槽底环设数个穿孔111 ;该气密带2,其贴覆定位槽11的槽底且封闭该数个穿孔111,而该气密带2具有良好的气密效果的带体;该补强带3 (本实施例该补强带3为数个挠性弯曲的线体交错编织),其贴覆于气密带2之上。借出上述的结构说明,如下进一步加以详细说明各结构的功能及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4所示,先于定位槽11槽底贴覆一层气密带2,且借由气密带2封闭位于定位槽11上的所有穿孔111 (通常借由穿孔111用以装设幅丝4或者为灌气孔,但其属现有技术范围,穿孔111的功能即不在此多做赘述),接着将补强带3贴覆于气密带2的上(本实施例气密带2及补强带3分别贴附一层,而气密带2与补强带3贴覆层数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型态),最后即将轮胎5装设于定位槽11内定位灌气。汽车、机车或自行车于行驶过程中,轮胎所需承受的重量包括使用者的体重、车架的重量等,因此轮胎于承重的状态下易产生变形,尤其无内胎轮胎其变形量相较于传统有内胎轮胎大,所以变形时轮胎内部的气体即会受到挤压,请参阅图4所示,借由气密带2完整的密封各穿孔111,使轮胎5即使受到挤压变形,气体皆会密封于定位槽11及轮胎5连通的空间内,以达到高密封、防外泄的效果;另外,行驶崎岖的地面(如岩石、砂砾及许多坑洞的地面),框体I处于振动的情况下,补强带3得以加强框体I的结构,通过补强带3的结构所具有的挠曲性,使框体I不易受振动的作用而产生断裂或有裂缝,因而提升框体I的耐用性,此外,由于补强带3贴附于气密带2上,也同时可以补强气密带2的延展性,如此,框体I同时具有高气密及坚固的结构。请参阅图3所示,该气密带2于对应定位槽11的端面设有一第一黏合面21,而该补强带3于对应气密带2的端面设有一胶黏面31 (该第一黏合面21及胶黏面31为黏性胶或其它具黏性的材质),因此,气密带2以位于下方的第一黏合面21与定位槽11槽壁紧密黏合,而补强带3由位于下方的胶黏面31紧密黏合于气密带2上方,如此通过气密带2的第一黏合面21与补强带3的胶黏面31得以使气密带2、补强带3及定位槽11的间紧密的黏合在一起;此外,尚有另一种方式得以使气密带2、补强带3及定位槽11紧密的黏合在一起,其气密带2于两相反端面分别设有一第一黏合面21及一第二黏合面22,如图I所示,第一 黏合面21位于气密带2下方,而第二黏合面22位于气密带2上方(第二黏合面22为黏性胶或其它具黏性的材质),如此,气密带2通过第一黏合面21黏附于定位槽11上,且经由第二黏合面22使补强带3得以黏附于上。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括下列技术特征,请一并参阅图3所示I.该定位槽11由槽底向下延伸形成一弧形部112,而该数个穿孔111贯设弧形部112槽底。2.该补强带3的宽度大于气密带2的宽度,该补强带3周侧贴覆于定位槽11槽壁(图中未示,但补强带3与气密带2的宽度比例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实施型态)。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无内胎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框体,其外周侧环设一定位槽,而该定位槽槽底环设数个穿孔; 一气密带,其贴覆定位槽的槽底且封闭该数个穿孔; 以及一补强带,其贴覆于气密带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内胎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由槽底向下延伸形成一弧形部,而该数个穿孔贯设于弧形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内胎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带于对应定位槽的端面设有一第一黏合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内胎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带于对应定位槽的端面设有一第一黏合面,而于另一端面设有一第二黏合面。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内胎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带于对应气密带的端面设有一胶黏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内胎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带于对应气密带的端面设有一胶黏面。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内胎轮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带的宽度大于气密带的宽度,该补强带周侧贴覆于定位槽槽壁。
专利摘要一种无内胎轮框结构,包括一框体,其外周侧环设一定位槽,而该定位槽槽底环设数个穿孔;一气密带,其贴覆定位槽的槽底且封闭该数个穿孔;以及一补强带,其贴覆于气密带之上;定位槽由槽底向下延伸形成一弧形部,而数个穿孔贯设于弧形部;气密带于对应定位槽的端面设有一第一黏合面,而于另一端面设有一第二黏合面;补强带于对应气密带的端面设有一胶黏面。本实用新型利用气密带、补强带依序贴附于框体上,使轮胎内的气体不会因轮胎受压而由穿孔泄漏而出,且补强带得以抵抗胎压,以加强框体的结构。
文档编号B60B21/12GK202623791SQ201220164309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8日
发明者陳叔誼 申请人:兆勝碳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